走进鹅湖书院散文

时间:2022-10-07 01:24:51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走进鹅湖书院散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果没有闪耀文化芬芳和智慧光芒的“鹅湖之会”,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鹅湖,不会有后来的鹅湖书院。

走进鹅湖书院散文

  (一)

  在初夏的下午,我和两位朋友来到鹅湖。车子从大路拐弯,进入村庄,远远看见一个古朴的院落,眼尖的朋友说,鹅湖书院到了。第一次,我走进了这家闻名已久的古老书院。

  踏进院内小路,置身于书香浓郁的古朴学府。我本能地肃然,放慢了脚步,怕唐突了圣贤的英魂和学子的潜读。我想这应该是有点人文情怀的读书人的必然反应吧。

  这个建筑规模近似孔庙的书院,布局规整、程式俨然、工艺精致,我从中感受到了古人对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的尊重。

  之前,虽然没有深入了解鹅湖书院,但是从网上浏览过不少关于她的文字简介和图片。心里留下了朱熹、辩论、教化等这样的印象,但面对一个个被文化浸润的遗迹,我简直是个无知的孩童。陷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般的迷惘。

  好在有网络,回去接连花了几个晚上,查阅资料,看历史记载、他人游记,览朱子、二陆生平年表,找当地传说,终于初通了这段历史,了解了这个古迹的来龙去脉。

  (二)

  南宋时,信州(今江西上饶)是一个繁华的都会,地理上处于贯通南北、连接西东的交通枢纽位置,距都城临安(杭州)约400公里,大批政客文人纷至沓来,游学定居,待时而出。

  铅山河口镇,商业繁华,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鹅湖镇,距河口镇仅15公里。这里有佛教胜地——鹅湖山,为唐朝以来的天下八大丛林之一。就在这里,先有载入史册的“鹅湖之会”,后有跻身“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的鹅湖书院。

  朱熹,这位因父亲在外地做官而出生于福建的江西婺源人,是四岁读书、十九岁中进士的“天才”。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46岁的朱熹,已经广泛研读儒家经典,与各地学者名士交流研学,创作了《孟子集解》、《大学集解》、《资治通鉴纲目》、《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编订《大学》、《中庸》新本等极有影响的儒学著作,是闻名天下的理学家。

  是年,他和好友、浙东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理学家吕祖谦编订《近思录》,寓居鹅湖镇仁寿寺。吕祖谦写信,邀来正在贵溪龙虎山筑舍讲学的江西金溪籍心学家陆九龄、陆九渊兄弟,进行学术交流,目的是想让朱、陆二派的学术思想“会归于一”。

  从现代哲学角度来看,朱熹的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他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二陆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心即理”,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

  这次学术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认识论)问题。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吕祖谦)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简单地说,做学问是应该博览群书,然后明理,还是首要明心见性,不必多做读书穷理之功夫。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各抒己见,当面论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陆九渊口才极佳,说:“尧舜之前,何书可读?”

  但终究谁也不能说服对方,辩论以不欢而散结局。

  (三)

  现代学者分析:朱陆二派的工夫各具特点,互有优缺──二陆偏重在尊德性(约礼)方面,其长处在于对道德多能身体力行,而其短处却在理论基础不足;朱熹则偏重在道问学(博观)方面,其优点是理论性强,但缺点则在道德践履不足。论辩后,朱子主张互相取长舍短,互补不足。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反思道:“陆子静专以尊德性诲人,故游其门者多践履之士,然于道问学处欠了。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故游某之门者践履多不及之。”

  在离开鹅湖回崇安途中,朱熹作《过分水岭有感》的五言绝句:“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见证了朱熹的反思。

  没有实现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的目的,但是这种当面辩论、各抒己见的学术研讨形式,却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对于当时在场的三四十名学子,也是一场精神盛宴。这种论讲的学习形式,开了一代学风。专家评价:“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四)

  多年之后,学术界仍然念念不忘这次盛会,似乎学界都在回味,官府和当地学子也深以为荣。时过境迁,当年论辩的主角纷纷谢世后,信州知府在当年的论辩之所设“四贤祠”,建书院,朝廷赐名“文宗书院”。明朝重建,始称“鹅湖书院”。多次毁于兵灾,清康熙年间,府、县官府大力重修,皇帝赐亲笔手书匾额“穷理居敬”和槛联“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理学名臣李光地作《重修鹅湖书院记》,倍极殊荣。

  此后,学子辈出。铅山人才辈出,有“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称誉。其中佼佼者有南宋名相陈康伯、元代状元李谨斯、“一门九进士”的赵士礽及其子孙八人等,明代首辅费宏、清代著名文学家蒋仕铨等。

  (五)

  如果说这次鹅湖之会是哲学之会,那么13年后的另一次“鹅湖之会”,就属于文学之会。当时,“一代词宗”辛弃疾闲居上饶、铅山一带。他怀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忧国忧民,又为江南田园风光陶醉,乐不思归。淳熙十五(1188)年秋天,陈亮给朱熹、辛弃疾写信,相约到鹅湖书院商讨统一大计。朱熹因故未至,这年冬天,陈亮来会辛弃疾,畅谈国事,感慨万千,壮怀激烈,拔剑斩坐骑,盟誓收复国土。历史上又称此次会见为“第二次鹅湖之会”。与陈亮别后,写下著名的《贺新郎》,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抒怀。

  这座书院,把一段历史复活得栩栩如生;两次鹅湖之会,使一块平凡的土地变得神圣无比。

  为什么?立德以显著、立功以弘扬、立言以流传。想当年,来上饶的达官贵人、富商豪客不少,他们的名字还有几人记得?

【走进鹅湖书院散文】相关文章:

金庸书院散文10-06

走进江南散文10-06

走进童话散文10-08

走进玛曲散文10-06

衡水湖散文10-06

当我走进散文的世界10-05

走进大山的怀抱散文10-06

走进清源散文10-10

石湖的夕阳散文10-06

江河湖塘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