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海散文

时间:2022-10-06 22:49:59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我与海散文

  来到青岛,再一次明晰了心中的一个呐喊。那就是,我不喜欢海。在海南时如此,在青岛亦是如此。

我与海散文

  这并不是说青岛的海不好。相反的,青岛的海也是比较浩淼博大的,而最美的是远处水天相接处,泛起如同天青色瓷器刚刚烧制而成的色泽,湿润中带着淡淡的薄灰。这和海南的海极为不同,海南水天相接处常常不会让人产生水天一色之感,海水的颜色极其分明,是纯粹的深蓝,一直蓝到尽头。而总体上看,青岛的海比海南的海更加温润如玉,像个低头浅笑的小家碧玉。青岛的海,浪花不猛,水势也不大,扑岸浪花颗颗雪白如珍珠,只有指甲盖大小。但是这海有个极为让人讨厌的缺点——脏。海水富含养分,于是常常飘满绿藻,水中泥沙俱下,我戴着泳镜,半米以内,不辨天日。更令人无奈的是,海面常常成为垃圾桶,我在海水里扑腾时,总是时刻飘来一些零食包装。青岛的海,是无人监管、收费的,于是下海游泳的人多,乱扔垃圾的也多起来。不过也罢,小家碧玉也有裹脚布呢。而海南的海,几乎没有浪。它极度平静,因为自己极度博大。它更像一个沧桑老者,古井因其极小而无波,古海也因其极大而无波。而海南的海,因为其管理得当,所以非常清澈,透视度很高。

  这么一对比,我并非说这两种海高下立现,而是各有各自的美,有心人自然会有所取舍。

  但纵然海有诸多优点,且多过缺点,我仍然不喜欢海。

  我尝试着与波涛涌动的节奏共鸣,却总是不得。我对海,就是这一种无奈的感受。我可以在沙滩上写大字,在海里扑腾,但我记得的不是海水温柔的抚慰,而是一刹那间海水涌入喉咙的苦味和咸味。这简直有点水土不服的意思。我想,这是因为我我心中早有另一种意象已经占据了海的位置,它先到先得,海无法后来居上,叩开我的心门。

  很久以前我还没有见过海的时候,老是想些很虚幻的很做作的事。比如:什么坐在礁石上看着大海发呆,什么缓缓光脚走在沙滩上感受沙子的柔弱与坚韧,什么碧海蓝天,椰树阳光下欢快地扑腾在海水中。而事实上,坐在礁石上我脑子就乱成浆糊;光脚走在沙子上,那热度简直就是受罪,若在夜晚尚可,但是就看不到大好美景;扑腾海水中,就晒成黑炭,吞下咸水,眼泪哗啦哗啦。现在想想,真是很虚无。

  我终于明白,我对海,只能存在一种尊敬。而非敬畏,也非敬爱。无爱无畏,这是我对海的感觉。现在只存在最基本的尊重了。

  我当然对这个问题寻找答案,我从小诵读中国古典文化至今。中国古典文化中总是充满了名山大川的意象:“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横看成岭侧成峰”……我的心胸中总是在一个奇特的瞬间涌上这些美丽的诗句,有时在登山途中,有时在泛舟碧波之上时,有时是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总之,没有或极少有诗句或神话或传说或历史故事可以由海来触发。这就注定了海永远无法取代山川(川是河流,不是海),在我心中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意象,因为“海”,没有将自己的万顷碧波注入中华文化童年时期的血脉。

  海在中国文化中,实在是缺少有力的双脚的。不要谈什么海神波塞冬,外国文化搬不到中国的海上来。它只拥有精卫填海之类的远古零碎故事,李白送别日本友人的零星诗句,就连曾经被贬谪到海南的苏轼,在诗中也实在没怎么提到海,可见海在老苏心中也没什么分量。若说历史,似乎也只有那个大名鼎鼎的叫鉴真的和尚东渡日本,期间翻船五次,眼睛还瞎了。

  以上权且归类为海文化。现在请看山文化,川文化——我信手就拈来不少,实在是因为关于它的诗句故事太多,不必搜肠刮肚。山川和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远古时期,黄帝部落在黄河边叱咤风云,河姆渡的原始人们在长江边展开自己的文化;春秋时期,孔夫子站在大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战国时期,屈子披发行吟泽畔。慷慨悲歌,投江而死;秦朝,秦始皇登上泰山祭天祭地;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高歌垓下之歌,自刎以谢江东父老;李白周游无数名山大川,留下的名句依旧芳香……总之,看山看河看江看湖,总可以轻而易举拈出无数故事,于是面前的水、面前的石头有了生动的灵魂,历史煌煌大卷在眼前如流水铺开,浩浩渺渺,比海更博大。

  归根结底,我不爱海,是因为我心中已有比海更博大,也更贴近我的东西。

  我与海,擦肩而过。那就这样吧,就此别过。愿我与海,从此山水不相逢。

【我与海散文】相关文章:

绿色的海散文10-06

读海的散文10-06

海的恋歌散文10-06

海的呼唤散文10-08

心中的那片海散文10-08

海玲姐散文07-11

关于你的眼睛是我永生不会再遇的海的散文10-07

魂牵梦绕海甸岛散文10-05

孤独泛滥成海散文07-11

葬海情深散文欣赏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