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走近会宁教师身边散文
2007年12月14日,我和李兴旺老师一起走进了北京长安街五棵松附近的一家三星级酒店的412房间。冥冥之中,我觉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同舍而宿的事情。也许,这是一次心灵碰撞的开始。
我们都是参加“让梦飞翔”主题公益活动的西部教师。我来自甘肃平凉的一所初级中学,他来自甘肃状元县会宁的一所山区学校,好像也是初级中学。
当时我看到我们百人的住宿安排表时,李兴旺的名字倒没有引起我多大的注意。但是他的工作单位所在的县却如雷贯耳,——会宁?那可是我们甘肃苦甲一方的地方啊。过去人们议论那里说是“山上不长草、降雨确实少、吃饭看天爷、生活靠救济……。”的一个地方。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贫困大县,十几年来却始终在全省的高考中独占鳌头,成为闻名全国的“高考状元县”。那里,贫穷的是生活条件,富裕的却是知识和人才啊。
就这样,未见其人,我就已经对李兴旺老师多了三分敬意。
在总台前我领了门卡,就找李兴旺老师,应声而来的是一位操着似兰州“砂锅子”口音的中年男子。他有一张英俊的脸庞,深邃的眼眶里透着几丝机敏和智慧。虽然人很精神,但是他苍白的有些皲裂的嘴皮和一说话微露的黄氟牙,还是遮掩不住他那艰苦的家乡特色。零星花白的头发更显现出他脸上砺练的沧桑和磨难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农村人那种特有的质朴和和善。
到了房间,我们相互沟通聊了一会。知道他们会宁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四个老师,都是县里精心挑选的优秀教师,而且大都来自偏远的乡村学校。以后几天里,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谈心,慢慢的,我对他的了解更多了,相应的对他的敬意也更浓烈了。
他的家在离学校几十里外的农村里,家里的条件很差,老婆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他一人养活一大家子人,尽管工资不错,但比起双职工来就差多了。可是他省吃俭用,终于完成了艰难的本科自考。而且为了查阅资料和酷爱的写作,他自费购买了电脑,连起了网线。也许,这是他今生最大的奢侈,但他却一咬牙就决定了。他除了有一个知冷知热的好老婆,还有一个令人钦佩的老父亲和一个和善的老母亲,他更有一双令人羡慕的乖儿女。翻开他随身带的个人作品的剪辑册,他发表的文章篇目众多,题材广泛。读他的文章,立意新颖、文笔犀利、构思巧妙、章法老道。生活是文学的老师,艰苦的生活不但能磨练人的意志,更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这一切的一切,不由得使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初到北京,初次相见,和生人在一起,他还是有些拘谨。可是慢慢的,我们相熟了,他的话也就慢慢的多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讪讪的告诉他说我的鼾声可能会影响他休息的,他连连说不要紧。以后每天早上起床我都问他睡的好吗,他都说好着。其实我内心清楚,我的鼾声是出名的大,他肯定被我吵的没有睡好,但他从不埋怨半句。现在想起来,北京的十天美好时光,他愣是没有睡一个好觉的。从这点来说,他的宽容大度让我很愧疚的。
有一天下午,我们刚从外面游览回来,来了几个大学生来看望他。他们几个有的是北大的,有的是清华的,都是李老师在会宁教过的学生。他们在网上看到我们的行踪,知道李老师来北京,就特意赶来探望。看着那些学生体己、亲热、崇拜的那个劲儿,李老师别提有多么高兴了。在遥远的北京,看到自己的高足,应该说不只是异地见亲人的意外和亲热,更多的是一个当老师的欣慰和自豪。我们这位高考状元县的乡村老师李兴旺就这样在让我羡慕让我妒忌中产生了更多的敬意啊!
最令我感兴趣的事情,就是我想知道他们这样的贫穷县,是如何真的搞教育的。他的话很简单,也很平淡。他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因为贫穷,才让人有了“穷则思变”的决心,而“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亲友苦帮”的“四苦”精神是他们致胜的法宝。他后来经不住我死缠硬磨,坐在沙发上,在我的摄像机镜头前简短的讲了一下这些发人深省的话语。后来这段录像和我在圆明园采访的天水老师燕慧芳的访谈一起在崇信电视台播出,着实给我县的教育工作者很大的震惊。和我的交往,也让他在我们县里风光了一回啊。
十天的时间是短暂的,转眼间我们就到了分手的时候。从那个三星级饭店结束了我们十天的欢乐,也结束了我们两人的相聚。当飞机在兰州中川机场降落后,我们艰难的招手后就再也没有相见。只是当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在路过会宁回来的时候,我看到了那条通往他教学所在的乡镇的公路,一直蜿蜒到那连绵的大山里看不见了。我至今想象不出他工作生活的环境到底怎么样,我只知道,从那以后,他会更加努力的工作的。
“让梦飞翔”的活动在北京,可是在我看来,那只是个起点,让梦飞翔的历程其实在遥远的大山深处。让那些农村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才是我们最终的梦想。这段艰难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我知道,在他睿智的思维里,应该早就筹划着今后这段梦的历程吧。
从那以后,我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曾经通过几次电话。最终我因为学校的工作太忙,也就慢慢的淡忘了那次邂逅之后的相交和相知。只是每次到兰州路过会宁的时候,早早的把目光等候着投向那条通往大山的公路。因为我知道,路的那端,有我的挚友老李;山的那边,有我的兄长兴旺啊!
今年秋季,我两次路过会宁。一次是陪同爱人到兰州查病,一次是送女儿到西北师大上学。我曾经想过回来的时候到会宁下车,去看望一下李老师的。可是当车到会宁,我又犹豫了。我的时间太少了,我没有探亲访友的闲暇。忽而车子就已经驶过了那条进山的路口,只留下我张望的身影而已。
前几天,在学校看《未来导报》,突然报纸上一个熟悉的名字进入我的眼帘。那是一个署名“李兴旺”的老师对一个家长作的一首应和的诗。那个家长给李老师的诗,其实就代表了当地人对李老师的高度评价。诗云:“一入杏坛路绵长,耕耘板田岁沧桑。园丁两鬓凝霜露,才俊三千照旭阳”。而李老师在答那位家长的诗里,一语双关的写了那位家长种田的乐趣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勤于耕耘乐于奉献的快乐心情。是啊,教师的工作不就和当农民的一样吗,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他的诗是这样写的:《耕耘乐》——我耕心田日月长,君勤稼穑伴诗章。春苗夏粟汗浇过,秋风劲处黄花香。当时我看了以后,我高兴的说那一定是我认识的会宁好友李兴旺老师。可是我们一块的老师说,甘肃这么大,不一定吧。但是我知道,这一定就是他。因为李老师的内秀和名气,在我们这几个老师之中,只有我最了解。就算真的是同名同姓的,那也未尝不可啊。那位家长的诗不就是对像李兴旺老师一样的教育工作者极大的赞扬和肯定吗!答和的那首《耕耘乐》里的意境没有李老师那样的胸襟会写的那么流畅自然吗?那诗句谦和简约,就和李老师的为人一般,平淡里彰显着一股睿智、精明里透着一股朴实、无华中却给人以才华横溢的感觉。那会不是我认识的李兴旺老师吗?每当我品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眼前就会马上浮现出他朴实的形象来。我觉得他看起来好像一个典型的农民,但即使是农民,也是那种满腹经纶的才子式的农民。他简约质朴的外形,和着他横溢的才华,在我的心中,他就是一首淡婉的山水诗!
我想,有诗的地方,一定就有澎湃的激情和纵情的歌唱。李老师除了用手中的那杆笔讴歌时代、赞美家乡、抒发情感之外,他也酷爱音乐,那悠扬的笛声,至今还仿佛似在耳边响起。李老师的家乡不一定是山水如画的,那里连绵的大山就和李老师本人一样的质朴厚重。有人说那里缺了一点水的灵性,我不赞同,谁说那里少了雨露的滋润?其实,上天把智慧的灵气全给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和那些勤劳的人们,比起一点雨露的滋润来,他们的滋润是在心里的!虽然上苍没有给这方土地充足的水分,却赋予了这些子民们“苦在山中寻出路,穷知书里找黄金”的吃苦精神。知识的润物无声才是改变命运最大的雨露,而李老师也就富有了大山一样的情怀,大山一样的厚重。同时,他也就成了那些把智慧送入千家万户的使者中的一员。并且他不只是那个队伍里的一员,他是那个队伍里一名出色的佼佼者。正是有了他们无私忘我的奉献,才使得会宁那个苦甲一方的地方绿意盎然,浇灌得状元之花鲜艳夺目啊。正因为这样,也才使得我对他打心底里钦佩无比。虽然从表面看来,我尊敬的好像是他一个人,其实我对他的尊重,也是我对那些在艰苦地方所有无私奉献的老师一种由衷的赞美和讴歌。
也许,苦涩的水会皲裂一个人的嘴唇,可是我想,它一定打不垮坚强意志的人们,所以会宁人民战天斗地!
旱的土地一定会干涸那些嫩绿的幼苗,可是,一定不会干旱人们渴望知识的心田,所以这里盛开状元之花!
花白的头发可以让人的容颜变老,可是却老不了那些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那些年轻的心,所以会宁的教育之树永远常青!
尽管他是农民的穿着打扮,其实他的身份说白了真的也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大山的子孙。他生活的家在农村,他工作的学校在农村,他教授的学生在农村。也正是因为这样,压在他肩上育人的职责,就更显得是那样的神圣和高尚。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这八个大字不但刻在了他的脸上,我知道,也一定早就刻进了他的心里。从这点来说,我们是相通的。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神圣的职业,就这样连接起了我们两个人那两颗质朴的心灵。能和李老师相识,毫不夸张的说,其实就是和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心灵的一次碰撞和涤荡。
在逶迤连绵的六盘山的东面,我只有默默的祝福山那边的李老师。我祝福李老师在以后的岁月里为家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也深深的祝福李老师,好人一生平安!
【走近会宁教师身边散文】相关文章:
走近庄周散文10-07
不该走近散文10-06
走近东北散文10-05
走近玉柱岩的散文10-06
宁负天下不负卿散文10-05
一颗玲珑心,一世清宁散文10-06
今夜我只想依偎在您身边散文10-06
按需分配就在身边散文10-05
走近春天作文03-07
走近你作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