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读林风眠的画作散文
曾经有人戏言,西方绘画是一道山,中国传统的绘画是另一道山,如果要中西合璧,就是拉低了两座山的高度。可偏偏有人不信,只身埋头研究中西方绘画艺术,将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中国传统水墨的意境相结合,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文化情致和形式格律。
他二十岁赴法留学,二十六岁归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二十九岁被聘任为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这些辉煌的成就放到如今也熠熠生辉,更何况是百年前呢?
翻看着他年轻的照片,我看到一个剃着短发,浓浓的眉毛,在高挺的鼻梁上架起一幅圆眼镜,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意气奋发的模样,他就是林风眠。
当我第一次看林风眠先生的展会是在中华艺术宫的名家艺术陈列展。说来惭愧,我是在未了解他个人的名气,先看了他的画。他的画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奇:在我印象里,中国画是讲究山水意境,在宣纸上渲染。而西方的画,尤其是油画,是讲究用色和写实。我们美术老师曾说中国画是看线条,而看西方画主要看用色和明暗对比等。而林风眠的画作是一种革新,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精神,借鉴了野兽派、印象派等大师的创作思路,可谓独创一派。
对于林风眠独创的画作风格,业界至今褒贬不一。不同于对于徐悲鸿提倡的现实主义浪潮,林风眠的创作是走在美术边缘化的艺术,且不论这种中西方融合绘画的创作的探索是否成功,就这种不断地求实创新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后人敬畏和学习。林风眠的创作无疑是为后人探索中西方绘画结合的探索铺了一条路,像吴冠中先生等后起之秀潜隐默化里受了他精神的感染,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林风眠的画作有股清淡高雅的美。在他创作的诸多仕女画中,寥寥数笔,就很传神,他创作的仕女有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在《白纱仕女图》中,一位细眉凤眼的女子戴着白色的头纱,穿着轻薄透明的白衣服,正细看着花瓶里的白花,一种清雅高洁的女子形象就呼之欲出。尤其是穿白衣古典女子形象与黑色打底的金色叶子的墙面,在画面里和谐地相融了。
《紫衣仕女图》里,一位女子穿着紫色的外衣专心致志地在抚琴,尽显女子优雅从容之美。背后的灰色的窗帘和白色瓶子里盛开的紫色的花形成对比,在死气沉沉的背景的衬托下,凸出了女子气质倾城。透过画,我们仿佛置身在古代女子的香闺中,静静地听她弹一曲悠悠,诉说衷肠。
再看林风眠的风景画,他擅长的是创造诗意的画境。在《芦雁孤雁》里,灰色的笔调创造出灰蒙蒙的天,一只孤雁翱翔天际,远处的风儿吹过,芦苇轻轻地随风而动,仿佛也为这只孤雁加油鼓气。在灰暗的天空,这只大雁看似孤独,但是它顽强地飞过,好似对命运的抗争。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认为这和林风眠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当外界对他的大胆革新不看好的时候,主流画派都在崇尚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浪潮,作为边缘的画家,林风眠如同这只孤独的大雁,顽强地高飞。画作何尝不是画家心里的独白呢?我们从画作里,看到了林风眠不服输,敢于与恶劣的现实抗争的精神。
在《金秋》里,林风眠先在画出昏暗的天空,江南的白墙黑瓦,然后用淡淡的水墨分割湖和陆地,借由西方油画光影技巧,在湖面反射出暗淡的树影等。整幅画里最突出的就是繁盛的树木,有的赤红,有的金黄,还有的橘黄色,茂盛地立在湖旁。
在《梨》的作品里,林风眠在一张蓝色的台子上,布上蓝底的黑叶子,上面摆放着三只不同形态的生梨和白色通透的花瓶,背景蓝,白,黑的晕染下,显得极富现代感。这也是林风眠在用色、角度摆放、构图方面的探索。
这次展览所有的画作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林风眠的捐赠,能有幸亲眼看到大师的作品,对于我这个不学无术的人来说,是很宝贵的一次人生经验。我贪婪地观察着每幅画作,如同刘姥姥逛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参观完画展后,我在想:林风眠先生虽然与世长眠,但是他的中西融合的创作理念却根深蒂固在人们脑海。日后,必定有无数的象林风眠一样敢于追梦和探索中西方融合的中国艺术家诞生。林风眠先生,倘若九泉得知,他也得以安慰了吧!
【我读林风眠的画作散文】相关文章:
山中若有眠散文10-06
今夜无眠散文10-06
浅眠散文欣赏10-09
我听到风的声音散文10-07
我为你今夜无眠散文10-10
今夜无眠散文欣赏10-06
晨雾林影散文10-08
宝林寺散文10-06
心底风散文10-06
风知道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