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蒲散文

时间:2022-10-28 10:12:30 秀雯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说蒲散文(精选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蒲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蒲散文(精选5篇)

  说蒲散文 篇1

  蒲,一般生长在村野的河滨或者沼泽之地。蒲在城中少见,或许在某些公园里能够看到,但少有人问津。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他的茎叶很长,修长的叶子呈现诱人的青绿色,高达三到四米,纤维柔韧,可以编席、织扇、做垫。

  突然提起蒲的话题,是因为我今天去了一趟乡下,在一个村子的入口处,一座汉白玉石的小桥静卧在一条清幽的河水上,一踏上那条蜿蜒在村庄面前河岸,氤氲的凉气直逼胸前。时值盛夏的七月,流火的季节,高达37度的气温,竟然有如此凉爽的地方,不免要寻找一下原因。

  除了河的两岸长满密密麻麻的的蒲外,就是一河碧水在流淌,没有什么特殊的景观。行走在岸边,那高高的蒲形成了高过人头的绿色围墙,它的绿荫遮挡着一半的路面,微风吹过,不仅掀起了绿色的起伏的波浪,也将蒲那特有的清香赶上了岸上,直逼行人的丹田。细看,密密的蒲叶中间间或地点缀着一些蒲棒,似一根根棕色的蜡烛点燃其中。

  又见儿时的乡村景,心海中迅速涌来童年时光的关于蒲的那束浪花。

  掀起时光隧道的门帘,走进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那个码头。一天滚滚东去的排洪大河波涛汹涌,飞溅起洁白的浪花,沙鸥追逐着东来西往的白帆,洁白的鹭鸟也时而翩飞时而俯冲水面,河岸生长着高高的蒲,由于河岸很高,那些蒲只能够露出梢头,仰望着岸边的村庄既岸上的行人,微风吹拂,远望似拂动的青绿色的缎面,而近看又若在与河水共舞。

  那个年代,蒲在农村的作用很多,与农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到夏季,人们就会拿起玄月般的镰刀,去收割一些蒲,晒干后,人们寻找空闲的时间,去编织一些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品。阴天下雨的时候,时间比较宽裕,人们往往拿过那些干蒲,麻绳为经,蒲叶作纬,手脚麻溜地编织起蒲席来。别看这种用半原始的手工技术编织成为的蒲席,外观粗糙,其貌不扬,但却拥有当今那些高档席子无法具备的特性——冬暖夏凉。夏天铺在床上,吸汗透气,清香扑鼻,与生俱来的凉气,即使天气首发炎热,也保证你的身上不会长出痱子。倘若你冬天将它铺在床上,由于它纤维细长而柔软,受热膨胀,又具有很强的保温性。同时,它的可塑性大,可叠可卷,携带方便,所以蒲席在那个年代深受人们的喜爱。

  蒲团,在当今的社会中,可能在一些禅寺中可能还看到,那是供僧人打坐、念经时使用的,一边微闭双目,敲着木鱼,一边念念有词,心入禅境。更多的是供香客烧香跪拜敬佛时使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蒲团,使得敬香的人不至于双膝酸痛。不过,这些蒲团大多被覆以绫锦,看不到蒲团的外表,只能够让你感到舒服。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在有空闲时,除了编织蒲席外,更多的时候会用蒲草去编织蒲团。编织蒲团除了要有一定的经验外,还要有一定手劲及其耐心。我曾经看过妈妈编织蒲团,开始要编织一个马莲座,然后再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张,编织到大约三十到四十公分直径的圆时,再收口编织圆柱体,然后再收口向里编织,最后,就成为了高约五六公分的圆柱形坐具。当然蒲团有大有小,分为成人和儿童使用二种。

  蒲团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使得坐上的人感到舒服。特别是那些小儿,容易尿湿,但不要紧,不会大面积地尿湿衣服。由于它轻便,容易携带,使用好多农人串门、去听书,或者去看社戏,往往使用它去做坐具。同时,即使丢失了,也不至于过分地痛惜,大不了明年夏天在去河边多收割一些蒲而已。唐代诗人欧阳詹曾经做了一首《永安寺照上人房》的诗:“草席蒲团不扫尘,松间石上似无人。”生动而形象地描写了端坐蒲团那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感觉。

  七十年代的夏天,农村人纳凉坐着的是蒲团,躺着的是蒲团,手里总少不了拿着一把蒲扇,不仅可以驱赶昆虫和苍蝇,更重要的是祛暑扇风,摇来自然清香的清凉,带走暑气和烦躁。尽管文雅的人会轻摇羽扇,识字的人慢扇折扇,姑娘们拿着形状不一的绣花绸扇,小伙子则使劲地时尚的芭蕉扇,但更多的人是在使用麦秸扇和蒲扇,特别是那蒲扇更为普遍,它不仅带着千古的风韵,也带给人们怡情和自然的风,同时,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假如你偶然遇到三、二人汇聚一起,放下扇子就可以席地而坐,不仅不会让衣裤脏了,起来后轻弹几下,则又干干净净,恢复原状。

  在夏季的月色下也好,黑纱中也罢,纳凉的人们最喜欢使用蒲扇,那是因为蒲扇的气息天生就有着驱赶蚊子的作用,数把蒲扇同时摇动,那蚊子就会躲得远远的,在夜晚,人们还会点燃一些晒干的蒲棒,一明一暗地燃烧着,升起袅袅升腾的烟雾,其芳芳的气息极具驱蚊作用。燃着的蒲棒一般会插在地面上,但有儿童的时候,它不是变成左右晃动的红色光线,就会在半空中划着圆弧……

  蒲,虽然有驱除昆虫的作用,但有一种昆虫却会如胶似漆地黏上蒲,那就是好多人都喜爱的蜻蜓。无论你在盛夏的什么时候,走近长满蒲的河滨,你都会发现那修长的蒲叶上总会栖息着一些五颜六色的蜻蜓。鲜红的、鹅黄的、翠绿的蜻蜓,一个个平展着透明的翼翅,震颤着,恰似一架架袖珍的飞机,时刻准备着起飞,蒲如同荷一样,对蜻蜓有着无穷的魅力和诱惑。

  蒲的常见用法还有好多,比如他的纤维很长,便于搓绳,由来捆扎什物。又因为它耐水浸雨湿,沿海的地方往往用它去编织成为蒲包,去装盛运往外埠的盐,或者直接去覆盖盐堆或者在雨季铺在盐池边道路上。在春夏之际,细心的人还用它去编织成为蒲鞋,既经济实惠,又舒畅而凉爽。而到了冬季,人们又利用它的保暖性,又将它和芦苇上的荻花一起去编织成为草蒲鞋,看是其貌不扬的鞋子,可穿起来却十分暖和,恐怕少有棉鞋可以和它相匹敌。

  蒲,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好多用途,在初春,它的嫩叶及茎根都是可以用来食用的,是一道地地道道的淮扬菜——蒲菜,还拥有一个与历史有关的菜名——抗金菜。

  传说,在南宋有一位近乎与岳飞齐名的主战派——梁红玉,为了保卫南宋的江山,誓死保卫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在淮阴(今天的淮安市)与金兵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峙,可昏聩的南宋朝廷连军粮都难以接济。就在梁红玉忧心忡忡去巡视兵营时,被她发现马食用蒲茎的现象,她随即从战马上跳将下来,走到长满茂密蒲的水滨,用战剑削下一根蒲茎,放在做里一嚼,不仅吃嫩,而且十分爽口,从而解决了她一直担心的军粮的维系问题,并大胜了金兵。

  后来,蒲茎可以食用的消息传到民间后,经过厨师的不断翻新研制,使得蒲菜在当地的宴席上成为了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并成为了宴席上的上品。“开洋扒蒲菜”就是其中之一的名茶,它运用春末夏初的嫩蒲茎,配以虾米、鸡汤,吃起来:细嫩爽口,汤汁清鲜,清香似溢。到今天还是两淮地域的时令佳肴。

  因此,蒲茎,虽然出自污泥,却洁白赛玉,宛如葱梗,鲜嫩清香,特别在入冬之时,人们不惜高价购买的现象,已有多年。

  或许你会大惊小怪,但,蒲菜入席,并不是梁红玉的首创,早在二千多年前,蒲菜已经捷足先登在大雅之堂。在《周礼》上就有关于蒲菜的记载,明朝的顾过曾经说:“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鳗鱼香。”

  在中国,蒲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并浸染到九五之尊的封建皇帝,曾经的皇上,都有登泰山封禅的习俗,每每去泰山,常常是用蒲将乘坐的车轮子包裹起来,是迷信也好,减震也罢,但,却有一番亲和力,显示着他们爱惜民生、感激草木之情。

  在中国的古代官场上,都有一把轻柔似棉、打人不疼的鞭子,原来鞭惩懈怠之人,喂之仁政,这边如同上方宝剑一样的鞭子,就是用蒲做成的。唐诗人吕温曾经对挚友说过:明朝别后无他嘱,虽是蒲鞭也莫施。其意是说,治理一个地方,蒲鞭高挂不用,才是出色的治理之道。

  蒲,确实有着天生的亲和力。记得小时候的我,在柳绿花红的初春时节,常常会去摘下一片刚刚发芽生长的蒲叶,将它从梢头一直卷到尾,形成了一个圆形,层层叠叠的叶缘就形成了无数个同心的圆,再摘取二根刺槐的针子扎在尾部,固定一下,让它不至于散开。看起来就像当时使用的闹钟一般的外形,只要将它迎着阳光看,它就会产生二根如同时针一般的光影,当然那纯粹是为了玩而已。

  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采摘蒲棒的机会的,孩童倒不全是为了用它去驱除蚊虫的,主要是为了蒲棒在晒干后,轻轻地划破头部,然后用嘴轻轻一吹,就会絮舞雪飞般地飞扬起来,如同吹散蒲公英的花絮一般,充满神奇的想象的空间。

  收割留着使用的蒲,往往是大人们的事,哪一个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经常到大河边去玩耍,水火无情,自古亦然。即使到了秋霜飞舞,摧枯拉朽之后,收割枯萎的蒲草回家当着柴火烧的事,也是大人们的事。

  纵观蒲的一生,它具有着莲荷一般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奉献给人们好多用处,但它常常独处河滨一隅,有时还钻到芦苇荡的隙缝中生长,有着不择水土的习性,从不追求人们的眷顾,独自生长。尽管如此,人们对蒲却极度不公,在关于蒲的相关词语中,不是与谦卑相连,如蒲柳常质,望秋先零,就是与贫贱在一体,比如《战国策》中说伍子胥:“尘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就是到了现在,蒲,甚至与“鬼混”相关,如“夜蒲”一词,就是指夜生活,有疯狂地玩的意思。

  说蒲散文 篇2

  结束了一天无聊的课程,回到寝室挑了一台自行车,开始晚训。骑行归来,己是黄昏。前几日泪眼朦朦的天空,却好似得到了一桩喜事似的,破涕为笑。远处的夕阳,更是映得晚霞好似烈烈火焰。又好似青春慒懂的少男少女,收到了心上爱人的情书。那羞红的小脸。黄昏的美,让人窒息。让人惊讶大自然无比的娇艳。可能也会让人小小的忧伤吧?因为,这种美丽,只是转瞬即逝。下一刻,将是长夜漫漫。

  多彩五月己然过半,争妍斗艳的'花朵们。似看破了世间的繁华,厌倦了相互的炫耀。纷纷扬扬的,凋零在了养育她们的沃土上。只不过,那些美丽的花朵凋零了,人们会感到惋惜,会更加热切的期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而平淡无奇的花朵,却无人在意的凋零了。随风而去,飞向无人注目的远方......

  蒲花也在夏天到来之时凋零了,无人在意她的凋零,更无人为她扼腕叹息。她开出了万朵小伞,心中想着那无人在意的远方。她渴望着一方沃土,一阵清风。清风来了,会将她的梦想带到远方,海角天涯。沃土承载着梦想的力量,没有梦想,何必远方?

  只是,夏日炎炎。清风似乎也忌惮着烈日的威力,无力的吹拂着张开小伞的蒲花。夏雨滂沱,蒲花伞被打的七零八落,远方的梦想似乎再也无法实现,只好屈服,在命运安排的角落荒渡余生......

  命运,或许不是那么不堪。清风拂过,蒲花将远方的梦想寄与清风。于是,千万朵蒲花伞好似冬日雪花纷繁。随风而去,去到那无人注目,却无比向往的远方。人们被这如梦幻般的蒲花伞吸引,蒲花采飞呀,飞呀。飞向了树林,飞向了草丛,飞到了我书桌上,飞入了我的心灵,我的梦......

  也许渺小的我们,在茫茫世界中。好似一朵朵蒲花伞,平凡,渺小。心中存在伟大而渺茫的梦想,才不管能否实现。哪怕失败,也是强者。因为,我们曾为这渺茫的梦想奋斗过,便不枉此生过往。人生,不虚此行。

  若有来生,愿做一只漫游天地的蒲花伞。无事牵挂,无人过问。在某个卑微的角落,看尽世界繁花似锦。在芳菲荼靡之时,为逝去的美丽流下一滴清泪,然后,静静等待,等待风的到来......

  说蒲散文 篇3

  第一次知道蒲苇这种植物,是中学的时候读到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的一段描述:“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记得当时,老师是要求我们全文背诵的。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后人把它与后来的《木兰词》称为乐府双璧,这两首诗可以说是达到了乐府诗的高峰。对于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其坚贞正是用磐石和蒲苇来表现的。

  我很难以想象,一种禾本植物,其坚韧居然可以与石头相比拟。焦仲卿是男人,如石头一般坚硬。刘兰芝是女人,如蒲草般柔软,却一样百折不挠,为爱情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然,蒲苇到底不是磐石,不会“方且厚”,经得起风雨,历得了摧残,因此“可以卒千年”。蒲苇只是“一时纫”,残酷恶劣的环境,对它造成的损坏是致命的,于是,只能无奈地“便作旦夕间”。刘兰芝其实也错了,磐石纵然既方且厚,可是,在得知兰芝死讯后,却“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在某种程度上说,磐石也是脆弱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蒲苇只停留在一些感性的认识上。甚至偶尔看到,也会把它当成芦苇。或许是因为刘兰芝以蒲苇自喻,我便给蒲苇披上了一层贤惠坚贞女子的外衣。因为太美好,所以,并不觉得湖边桥畔仿佛随手栽种的`植物,竟然会是蒲苇。

  蒲苇和芦苇还是有区别的,首先在于它们的花型。蒲苇的主要观赏部位是它的圆锥花序,大而稠密,能够长到50-100厘米;芦苇的花型则没有这么稠密,虽然芦花飞时也让很多摄影爱好者为之倾倒。其二,蒲苇是丛生的,而芦苇是单生的,所以即使不是花季,也能够很轻易地区分开来。

  《荀子?不苟》中曾有记载:“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高度赞扬了蒲苇的品质,纵然柔弱,却韧劲十足。因此杨倞便作批注:“蒲苇所以为席,可卷者也。”

  读到这里,我才明白,我们幼时睡的蒲席,原来竟然是蒲苇这种植物编织而成的啊!实在是我有眼不识泰山了。

  让人惊奇的是,蒲苇这种禾本科蒲苇属下的植物,原产地竟然不是中国,而是南美的阿根廷和巴西。《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汉末的作品,刘兰芝以蒲苇自喻,说明彼时这种植物已经广被栽种,和石头一样,是被广大老百姓熟知的东西。或许,虽然同样名为蒲苇,其实,却并不是同一种植物?看着敔山湖畔的蒲苇丛,我疑惑地想。

  蒲苇的分布范围很广,中华大地除了高原地区,几乎都有它的踪影,从东北到华北,从华中到华南和华东,在盛夏初秋的时候,都会看到它圆锥形的大花序。

  所以韩愈诗中有云:“我有一池水,蒲苇生其间。”蒲苇对生存的环境要求真心不高,只要给它一池水,便能还你一方明媚的景。

  说蒲散文 篇4

  看到门框上挂着红纸束腰的菖蒲、艾叶,闻着浓浓的芳香。嗅觉告诉我:端午节又到了。突然,一首首歌谣闪过脑海:“爹盼年,儿盼节(端午节),牛仔盼个四月八”。“年三天,节三顿,中秋盼个半夜顿”……这些支离破碎的记忆,把我撵回了童年的端午节。

  南方的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水乡有食粽、佩香囊、赛龙舟;山村有过桥、投粽子、吃新娘茶。孩子们更喜欢的是串门接红头绳,游走她乡送节蹭美食。

  每当端午节来临,大门、房门总是挂满了菖蒲、艾叶,两根合抱,用红纸条束腰,像一对情侣武神,红腰绿装,守护家门。满屋子飘着浓浓的芳香。

  在端午节的前夜,要把洗干净的菖蒲、艾叶放进水缸及后锅浸泡。据说是端午节午时,“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猖獗孽生,侵入民房。而蒲艾可以驱邪除毒。于是,大家用蒲艾泡过的水烧饭、洗脸。免遭“五毒”的侵害。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题,而包粽、吃粽、送粽,则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母亲从屋檐下取下黑不溜秋的斑叶,一张一张的洗得干干净净后,连同稻草放到锅里,煮了一番,杀菌消毒后,再捞起来,摊开叶面,躺在掌心,将豆壶灰水泡浸过的糯米装在斑叶里,中间放进一个“粽心”。粽心有用乌苏豆粉加红糖做的甜心粽,也有用腌猪肉做的咸心粽,还有用微型粽子做粽心的,叫做“喜粽”。没有放入“心”的.叫做“’白粽”,用糯米与乌苏豆搅拌成的叫麻粽,糯米与地瓜米搅拌成的叫花粽,制成了一只只用斑叶包着、稻草绑着的翠绿的粽子。形状有四个角的,叫做“四角粽;”有三个角的,叫田桩粽。按照辅料分类,作上记号,10只一组地串着。然后,放进锅里,丢进几根蒲、艾叶,加入一些豆壳灰煮上几个小时,散发着一阵阵蒲艾的芳香与糯米的清香。剥开斑叶,一只只蛋黄的、油亮的粽子,清香四溢、细腻可口。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挑选粽子。有趣的是辨认不出的“喜粽”。据说谁吃到“喜粽”,谁就会遇上喜事。如果是婚后的人吃到,会心一笑,用一根竹签串着插到柱子上招喜;如果是谈婚论嫁的人吃到,会刷地脸红;要是小姑娘吃到,立刻吓得哭鼻子。

  五月初五早上,孩子们成群结队去新娘家(上一年端午节后至本端午节前娶进门的新娘)接红头绳,每根红头绳三尺三以上,意为“三三得久,天长地久,”。孩子们拿着各家接来的红头绳,比量起来,看看谁家的长,谁家的短。长的表示“大气”,短的意味“抠门”。这时,母亲会把孩子们叫在一起,在各自的手足扎上一个红绳箍。“男左女右”,男孩扎在左脚踝上,说是长大了会爬树采野果,女孩扎在右手腕上,说是长大了会下田抓泥鳅。到了“七夕”那天,奖励孩子们一人一只荷包蛋,把红绳箍剪下,放到瓜棚上。说是牛郎织女会在夜间来取走,用以搭建“鹊桥”,站在桥上福佑孩子们成为金童玉女。不连守几天霄夜,还是不见牛郎织女的踪影。孩子们也没有变成金童玉女,依然是一群野孩子。

  端午节中午吃完香喷喷的粽子后,全村的女性受邀到新娘的人家挨家吃新娘茶。木房子的厅堂里,摆上几张方桌,端上腌菜咸菜,诸如罗卜丛、罗卜片、炒花生、妙豆子、爆米花、地瓜干之类素菜。新娘挨着方桌,逐一敬茶加茶,左邻右舍,咸菜配茶,笑声不断;新娘主人笑容满面,乐此不彼。

  过完三顿节,孩子们戴着手足上的红绳箍,背着装满粽子的竹篓,翻山越岭,童行无忌,到嫁出的姑姐家或姨姨家送节。我总是混在村姐们的群里,偶尔会触听到怀春少女的隐语。也常常遭遇憨厚大叔的嘲笑:“凉一凉,撑把纸伞去穆阳,上条岭,过个洋,碰到一帮嫩阿娘”,每遇到这些尴尬的场面,我的脸就会红到了耳根。

  到了亲戚村庄,姑们、姐们,姨们仿佛喜从天降,不分远房近房,把来自娘家的人均视为亲人,轮流宴请。总是“阿弟,阿妹”的叫着,往亲人的碗里塞猪肉、带鱼、荷包蛋之类的佳肴、美食。即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想方设法让亲人吃好吃饱。一种天然的乡情、亲情、盛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山里人特有的待客风格,她像一股清醇的山风沁人心脾!

  童年的端午节,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阔别家乡,也有二十多年了。但那红纸条束腰的蒲艾,穿越时空,依然飘逸着阵阵的芳香!

  说蒲散文 篇5

  轻风拂来,绿草起舞,沉睡的小蒲公英又醒了,在柔和的阳光的照耀下,小蒲正一点一点地整理着自己的滑翔伞。

  每天睁眼便是一片碧绿,偶尔望着天,发发呆,天黑后就闭眼休息,是的,小蒲已经厌倦了,可是又能怎样?在家人的照看下,也不能随便走走——至少翻过不远处的那堵墙,看一看墙外的世界。

  谁知道呢?墙外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不过,看着其他年长的同伴,跟着蝴蝶共舞而去,散向四方,或许他们都能看到一个个美妙的世界,起码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片单调的绿吧?小蒲充满了好奇和憧憬,渴望自己也能有一天,扶着风的肩膀,跟蝶儿嬉戏,去领略墙外的神秘。或许,那是一片五彩斑斓的花园;或许,那是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雅;抑或是,那是一种从未在脑海中浮现过的神奇的美丽。

  想着,念着,盼着,小蒲又睡着了。梦中,小蒲与霓裳蝶儿,飞过一片又一片的美丽的世界……

  滴滴嗒嗒,雨儿敲打了小蒲的脑袋,清醒了。呵,果然又是这样——眼前一片惨淡的绿色。又发呆着,寂寥了,幻想着,墙外,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究竟有多美?是小花,是小球,还是小河,小溪呢?是否能与蝶儿翩跹起舞?是否能在夕阳的流照下,倾听小河潺湲的声音呢?外面应该是一片美好吧?应该是这样,也希望是这样。轻叹一声,抬起头,也只能看到无可触及的蓝天。

  终于,在家人的一天天的滋养下,小蒲长大了,有力气飞了,他偷偷一点一点整理的'滑翔伞,也可以用了,兴奋着,终于可以飞出去外面了。

  呼,风吹过,小蒲趁大家都不注意,驾着滑翔伞飞了起来,呵呵,离墙外越来越近,小蒲也越来越兴奋,心跳的频率越来越高。他努力,压制着内心的激动,他终于可以实现了,出了墙,快,出了墙,那会是一片美丽的,一定,一定,欢乐的天堂!风吹着,小蒲完全不顾身后的那一片无聊的颜色,飞着。

  终于,在风的最后一次吹袭之下,小蒲越出了最后一次,出了围墙了。

  那是一片美丽吗?是神秘吗?这到底是“梦”,还是现实?为什么,墙外,依旧是一片绿色,长满蒲公英……

【说蒲散文】相关文章:

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散文12-01

回首,说声再见短篇伤感散文11-30

走自己的路,随便别人怎么说散文(精选6篇)09-22

你说我说他说作文02-23

你说我说他说作文5篇03-31

印记散文02-15

朱自清经典散文08-28

曾经的散文08-19

回忆的散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