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儒学宫散文

时间:2022-10-06 10:55:33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寂寞儒学宫散文

  几年前,曾经在弋阳城中,偶见一栋红墙黑瓦、重檐歇山式建筑,因为天色已晚,没来得及停下脚步细看。然而对历史文化的那种情结,使我始终挂怀。这次,机缘巧合再赴弋阳,向好友打听那栋古建筑,被告知,那是儒学宫,离我们下榻处仅百米左右,于是,欣然寻访。

寂寞儒学宫散文

  之前,我曾经在网上查询弋阳儒学宫的资料,知道了她属于文庙,始建于宋代。可是想了解更多时,却发现记载寥寥,没有一篇全面介绍的完整资料。问几个当地的熟人,知道其名的都不多。为不再次错过她,我不得不抓紧时间空隙去一见其真面。

  同来的伙伴们没兴趣去,当地的朋友想必到过多次,不忍相邀,于是寂寞前往。这个心境倒非常适合瞻仰儒学宫,因为在当今,这样不著名的文化景点,料想也是寂寞的。

  拐进胡同,横穿马路,进了大门,感到非常宁静,传说中偶有老人来打麻将的茶楼已经不在,角落还有几张茶桌,想是搬出不久。第一印象是:在围墙圈着的儒学宫,三面紧挨民宅,显得很局促。原本飞檐翘角、气势宏伟的建筑,像被挤在角落里的大个子,不得不缩着手脚。扑入眼帘的就是主体建筑大成殿,供奉着“三圣”像,两边厢房,是县博物馆办公室,因为星期天的缘故,依然很安静,只有两个人在低声说着什么。

  先绕着大成殿走了一圈,除了大殿与围墙之间栽种了花木,不见其他另外的建筑,而离围墙不到一米,就是民居了。觉得与文献记载中的文庙类建筑的标准布局不大相符。封建时代,儒学宫作为县级文庙,兼孔庙与教育场所二者职能,其建筑等级和结构样式都有完整的一套体系,不能随意更改。对照其他地方文庙,须穿棂星门、泮池拱桥,才通往大成殿,棂星门和泮池,作为文庙建筑的重要部分,不能缺少。棂星门,是我国文庙类建筑中轴线上的第一道牌坊门,后世将棂星解释为是天上的文曲星,是读书人极为崇拜的星宿;而古代学童的入学仪式中,要过泮桥,拜孔子,所以入学也称为“入泮”。

  现存的儒学宫缺少了泮池和棂星门,而且厢房逼仄地排练列在两侧围墙边,从布局和建筑样式看,也很可能不是原物。我凭着刚从网上查找的资料分析,得出判断:它是一所不完整的学宫。请人帮忙查弋阳县志方知,原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有棂星门、钟楼、鼓楼、礼圣门、泮池、状元桥、明伦堂、左右厢房、大成殿、后房等,非常气派,规模在县级学宫中也算是豪华的。想必要归功于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南宋初年的宰相陈康伯。1121年(宣和3年),陈康伯高中进士,开始出仕,从太学“助教”之类的八品小官“太学正”做起,逐渐擢升,短短几年升任六品,可谓前途一片光明。十年后的1132年(绍兴2年),儒学宫开始修建。虽然没有资料显示陈进士与儒学宫的关系,但从常识判断,一个地方出了科举名人、官场新贵,上级官府定会在划拨教育建设资金上有所倾斜,当地民众也会更加慷慨支持文化教育,最终体现为有足够的资金用在孔庙的建设上——这也可算是名人效应吧。

  儒学宫(公元1132年)始建于南宋,原迹已毁。现存的建筑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的,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为弋阳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解放后直至2003年,这里曾作为县政府办公场所,县政府搬迁后,于2004年进行了维修,现存面积1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是大成殿,两侧厢房作为县博物馆办公地点,近年利用资源,在里面开设茶馆。其余被开发为房产出售。

  学宫自南宋建立,至20世纪初科举废止,遥想几百年来,有不少生员入学研学苦读,考取举人、进士后姓名被镌上石碑,以铭记史志、供人效仿。在绵长的历史记忆里,这里演绎了多少读书人的悲欢故事。多少功名的美梦在泮池边酝酿,又有多少梦破的痛苦在拱桥上挣扎。

  弋阳、横峰是邻县,儒学宫与横峰也大有渊源。横峰建县前,有弋阳横峰镇,元朝以来因生产民用瓷器的“横峰窑”而闻名于长江以南各省。明嘉靖39年(公元1560年),分别从弋阳、上饶二县划出部分地域而建兴安县(1912年改名“横峰”),次年(1561年)始建造属于自己的学宫,规模及建筑质量较之于弋阳儒学宫,可以“简陋”二字概括。上世纪90年代,在横峰文庙的旧址上建立的横峰中学依然保留泮池、拱桥和部分厢房,可以看出是因陋就简用当地红石砌成。横峰文庙建立之前,横峰区域内地的生员(秀才)必然在弋阳、上饶学宫就读。而原属上饶县管辖的部分(比如我的家乡葛源),生员该去上饶县入学。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政府将儒学宫改造成了景点,由于资金等原因,未能恢复到古代规模。而且维修水平不高,赭红色的大墙,粗糙斑驳,略显俗气,与学宫本该雅致、大气的格调不大符合。

  古代设立学宫,是国人尊崇传统、重视教育的重要体现。今天,儒学宫或许已沦到可有可无的境地——它可以改作政府办公场所、可以办麻将馆、开茶楼,似乎都没引起什么非议。几百年岁月,沧海桑田,它几度轮回,历经繁华和寂寞。

  封建时代,它接受着文人学子的崇敬,唯有书声伴随它的荣耀与梦想;解放后,作为政府办公用房,虽然张冠李戴,终究是物尽其用;后来只保留主体“大成殿”,其余土地变卖开发为房地产,算是文化历史在现实的经济利益面前退败;而作为茶馆,虽然屈尊,但迎接的应该是雅静之人,也不算太辱没吧;如今茶馆退出,一道门隔绝了两个世界,外面市场的繁华,里面独享清幽。只是,其作为文化传承的意义,始终没什么人重视。只有路过的文人,才会来此瞻仰、追寻,或发出几声微弱的呼吁。

  告别儒学宫,我一路寻访,去另一处文化遗址——叠山书院。在临江的大路边,便可从栅栏眺望那灰旧的阁楼式建筑。入口处,只见铁门紧锁,不得而入。大概平时很少人光临,用铁将军把门,也省去守护功夫。书院门前的大路是通往火车站和县城中学的要道,车水马龙,一片忙碌而喧闹。来来往往的人们,有谁会把眼光投往这个古旧的建筑?还有多少人会登临望江楼,看信江东去?那阶上的苔痕,怕是久无人踩踏;高树上的蝉鸣,也久无人倾听了吧!

  独自走在寻访两处文化遗址的路上,我是寂寞的,可我分明感觉,它们,似乎比我还寂寞……

  默然回程,我一路思索,假设有一天,儒学宫里面,熙熙攘攘的人们来看书、淘文物,喝茶;书院里,有人观看弋阳腔表演,听大家说文谈艺,那么文化景观不再是我们眼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不再是无人问津的旮旯地,人们都用欣赏、仰慕、探寻的眼光对待这些承载厚重历史的文物古迹,那时,中国文化才算恢复了真正的强大自信,我们才称得上物质和文化同样富足了吧。

【寂寞儒学宫散文】相关文章:

寂寞装点散文10-06

耐住寂寞散文10-06

寂寞如雨散文10-06

寂寞的影子散文10-06

依然寂寞散文10-05

寂寞的星星散文10-05

关于寂寞的散文10-05

耐不住的寂寞散文10-06

寂寞的石碾散文10-06

带着寂寞回家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