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之私散文

时间:2022-10-06 09:21:36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李斯之私散文

  李斯被赵高构陷于狱中,被严刑拷打了一千多下,只好认罪。自以为有功于国,而确无谋反之心,希望能上达天听,二世皇帝会赦免自己。又自负口才很好,于是狱中上书说自己有七“罪”:一是终兼六国;二是北伐匈奴,南定百越;三是尊重大臣,以固其亲;四是立社稷,修宗庙;五是平斗斛度量文章;六是治弛道,兴游观;七是缓刑罚,薄赋敛。写的件件都是功劳与忠心,可惜书递不到秦二世手中,赵高岂能让二世知道?最终,他在赵高等人的谋害下被处五刑,在咸阳市上腰斩,并被诛连三族。

李斯之私散文

  司马迁在给李斯写列传的时候很痛心地说,如果李斯不贪恋爵禄,不曲意奉迎,不听信赵高邪说,废嫡立庶,废长立幼,那么他的功绩是可以与周公、召公相提并论的。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里也说,赢政与李斯等在其时所做的,几乎比此后两千年大多数帝王所做的总和还要多。

  作为一个大国的权相,李斯身系整个国家的荣辱兴亡,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可惜在利害面前他私心一闪念,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这个刚刚统一的大秦帝国及其人民。假如沙丘没有他的一念之差,秦帝国就不可能一下子分崩离析,老百姓就不会再一次陷入战乱之中。如果他在大是大非面前能站稳立场,以其之智,加上扶苏之贤,还有蒙氏兄弟的辅佐,是可以在秦始皇的基础上再立新功的。“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也才能真正在具有仁爱之心的扶苏的政权中得以实现。让百姓休养生息,又焉能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呢?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遗诏长子扶苏回。居心不良的赵高不用怎么想,也知道只有让信任他的胡亥继承大统,他才有美好的前途,但必先过丞相李斯这一关。赵高与李斯同朝为官,因为是个有心人,所以对李斯的弱点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他不用试探,便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开始,李斯斥责赵高“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李斯的头脑还是非常清醒的。但赵高有备而来:“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你的能力、功劳、谋略、威望以及与扶苏的关系都与蒙恬没法比!赵高将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拿来与之比对,可谓打蛇打到了七寸。赵高接着添油加醋地说,长子扶苏继位,一定用蒙恬为相,而秦国被罢免的宰相的结果你是知道的,大多以被杀而告终。这样的历史事实,让仍然嘴硬的李斯口气明显减弱了许多:“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岂可负哉!”已经没有了开始时的义正词严。赵高趁热打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陈述对于李斯的利弊得失:“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令释此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这切身的利害,最能把清醒的头脑弄昏。结果赵高利用李斯的“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的自私的人生观击中其要害,李斯彻底被俘虏,私心取代了忠心。“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成了赵高的同谋与帮凶。

  李斯本是明是非、知恩义的,可是一旦危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就私心膨胀,忘了国家利益,变得丧尽天良,是非不分,忘恩负义,乃至大逆不道。他知道在与赵高、胡亥的同谋中,自己扮演的是个非常可耻的角色,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的这次变节会遗臭万年,会让后世子孙永远耻笑。

  他确实是个不识好歹的人。他与赵高共事多年,应该知其为人。赵高虽然很会隐蔽自己,也能处处恭顺,但在发动沙丘政变与指鹿为马之前也曾犯过死罪。“日久见人心”,以李斯敏锐的眼光是不难察觉其心术不正的。就以沙丘这番劝说之词来说,赵高的心机也可见一斑。只是利令智昏,李斯的心思全用在权衡自身的利害上去了,哪会想到赵高的可怕?更不会想到此人以后会给自己带来致命的危险了!我常常想,一个不怎么高尚的人,是对别人卑鄙的行为不会有强烈的排斥感的,因而也很容易认同与接受不正当的行为,进而与之成为一丘之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别人能否影响自己,还在自身本质上是个什么样的人,李斯是一个很容易受环境与他人影响的人。只要能够看出他私心太重,就能轻而易举将他拿下。

  一个能在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手下做得得心应手的李斯,却栽在了一个宦官赵高的手上,让千年之后的我们除了扼腕叹息以外,还痛惜与沉思。

  人有私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任其泛滥,就一定要惹祸上身了。李斯其实知道盛极而衰的道理。他的儿子娶公主为妻,女儿嫁给皇子,可谓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红大紫。一次,百官前来贺寿,门庭车骑计以千数。他喟然叹道:我以布衣富贵至极,物极必衰,我还不知道归宿于何方呢!可惜他不知道收敛,贪欲之念不稍减,以致与家人东门逐狡兔而不可得,也是很可悲的了。

  其实李斯的自私早已露出端倪。他因为疾贤妒能,怕失去秦始皇的信任,不择手段地陷害老同学韩非;为了迎合秦始皇,他建议遭万世唾骂的“焚书”;政变后,他明明知道胡亥是个“不道之君”,竟置天下民生于不顾,建议行所谓的“督责之术”,使“刑者相伴于道,死人日积于市……”他确实具备了治国平天下的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传统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与信念,所以他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己得失,把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良知,把作为政治家应该具有的原则立场统统抛在了脑后。

  临刑前他悔之不及,不知道他想没想过是什么原因使自己落得这样凄惨的下场?

【李斯之私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之美10-06

秋之美散文10-06

光阴之逝去散文10-07

蝶之吻散文10-07

淡忘之美散文10-07

江城之蕴散文10-07

夏之韵味散文10-08

秋之韵散文09-22

夜之美散文10-06

夜之狂想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