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散文

时间:2022-10-06 01:04:51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哭嫁散文

  哭嫁,这个词年轻人很少听到过。这是旧时的习俗,在女孩子出嫁前,女孩子或家人要哭上几回。哭嫁习俗地区不同,形式也不一样,在我老家是母亲抱着女儿哭,有的地方是姑娘自己哭,如果不哭,会被讥笑没有教养,甚至要遭母亲痛打。我老家只在出嫁当天哭,有的地方最多要哭上几个月,还有许多繁文缛节,哭嫁竟然还有歌词,从爹娘到兄弟、叔叔、舅舅、外公、外婆……一个个哭个遍,歌词也是一套一套的,那时女子结个婚真不容易,把这些哭嫁的歌词背会少不了要花一番功夫。

哭嫁散文

  在我小时候,农村还是很传统的,能见到一些古老的习俗,那时还有些人家会哭嫁。大表姐结婚那天,有人在村口张望,听到迎亲的唢呐和锣鼓声越来越近,赶紧回报:“来了、来了”,舅妈放下活计抱着表姐大哭起来。后来又报是其他的迎亲队,舅妈于是又去忙活去了,等到迎亲队到了家门口才赶忙抱着大表姐哭了起来,舅妈的哭嫁纯粹满足一个形式而已。后来,村里人嫁女还听得到有人问“为什么不哭嫁”,新娘的妈妈说“我是哭不出来哟”,干脆连形式都不要了,于是,哭嫁这种习俗八零后就听不到了。

  记得小时候,邻村有户人家,哥哥找对象很有些困难,于是,父母就把妹妹“打呛”(音)给了人家。“打呛”是老家的一种恶俗,如果家里的男孩找不到老婆,就把妹妹和人家交换,哥哥娶了别人家的女儿,妹妹就要嫁给那家的儿子。为了给儿子娶媳妇,以女儿的终生幸福做交易,眼里哪有女儿的人权?那家的妹妹极端不愿意的,结婚那天几乎是被迎亲队拖走的,看着女儿如此的不情愿,不知道做母亲的如何感想,再铁石心肠也该为女儿大哭一场吧。

  《红楼梦》中的探春远嫁,“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远嫁到几千里外,以那时的交通条件,大概这一辈子见不到了,几乎是生离死别,哪个母亲能强忍住哭泣?这应该是哭嫁的真实含义吧。《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赵太后的哭嫁是对女儿的依依不舍和祝福。更早的《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妹妹出嫁,哥哥远远相送,当妹妹的身影走出了视线,哥哥忍不住痛哭流涕。因为以后见不着而哭嫁,应当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据梁任公考证,结婚原意是“劫昏”,看到中意的女子,在黄昏趁人不注意的时候,直接抢来做老婆。蒙古人以前就有抢婚的习惯,连成吉思汗的老婆都被别人抢跑了,后来他又抢了回来。其实,古人认为女子出嫁是回家,《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子出嫁称为“于归”。直到现在,老家的上一辈人还说,女儿是别人家的人。基于这种理念,在农村,女孩子是不太受重视的。从被抢的猎物,到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再到哥哥婚姻的交易品,传统文化中女孩子并没有多少地位,想那哭嫁不过装模作样的形式罢了。

  听过郎咸平讲故事,说自己中秋节给大儿子打电话,大儿子说在丈母娘家,给二儿子打电话还说在丈母娘家,儿子反问:“你在哪里”,郎教授说我也在丈母娘家。时代在变化,现在女孩子才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在城市里父母大都和女儿过。女儿结婚再也不用虚情假意的哭嫁了,哭嫁作为一个名词终究要淹没在历史的烟尘里。

【哭嫁散文】相关文章:

关于我的先生不会哭的散文10-08

想哭但是哭不出来歌词08-10

“嫁”给了电脑的妈妈_小学写人记事作文05-18

难忘的哭作文04-04

关于哭的作文04-08

哭的很伤心的句子02-05

妈妈“哭”了作文03-24

放声的笑一声,大胆哭一场,抬头望一望散文10-05

把对方感动哭的好句10-05

深夜偷偷的哭的句子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