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国的孝道

时间:2022-09-18 18:30:59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散文:中国的孝道(通用14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中国的孝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散文:中国的孝道(通用14篇)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1

  今年的6月18日(6月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和母亲节一样,这是对父母尽孝、表达敬意和感恩的节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对父母尽孝,是人生在世最根本、最原初的人伦大要,也是良好家风最基础、最集中的育成因素。有人说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比如中国很早就有《孝经》;其实岂但中国,西方国家也是倡导并赞许孝的价值取向,只不过东西方文化差异,表现有所不同罢了。

  相比而言,中国是一个尤其重视、并且特别强调孝的国度。立身以孝悌为本,一孝立、万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忠臣出于孝门,百行孝为先,这些观念,千百年来,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是孝?我们都知道《论语》上有句话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很多人据此引申,孝就是孝顺,把父母的话当做圣旨,决不可有丝毫的违背。这样理解,原也无可厚非,但是,很少人知道孔子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的无违,只是一个大原则;具体到怎么做,那就很简单了:父母活着,有礼貌地奉养,不要顶撞;父母去世了,按照丧葬祭祀的礼节处理,这就是孝。可见,孝并非指的是时时、事事都要听命父母;一味唯唯诺诺、一味俯首帖耳,其实并不是孝的本意,而是后来走偏了的孝顺的意思了。

  之所以说孝不等于孝顺,是因为从根本上说,孝顺两个字,并不是一个意思。孝指的是精神和原则上的继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关键是道,也就是为人处事的原则不能改,并不是说三年之中,所有事情都没有变革。而顺,则指的是微观层面的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时时刻刻生活在父辈的阴影下,这在实践中不可能做到、也大可不必去做,因为父母并非永远正确,更不会未卜先知。有人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句话首先就不符合唯物史观。孔子曾经说过事父母、几谏,意思是父母有错,要经常劝告他们听不听是他们的事,当子女的还是必须要劝。这说明孔子也是认为父母会犯错,否则为什么还要几谏?另外,我们父母的思维方式,总会追不上形势发展变化,当惊世界殊的感叹不少。而我们的想法行为,必须与时俱进,绝不能墨守成规。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什么事情都早请示晚汇报、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就会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格格不入。

  把孝理解为顺只是个简单误解,封建时代提倡的孝道,更是把孝这种发自肺腑的.情感,生生地拔高到道的理论层面,结果极易导致繁琐而不真诚、规范而无温暖的荒唐事情发生。比如二十四孝,其中就有很多不合常情、值得反思甚至批判的故事,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去检讨。如恣蚊饱血,就毫无科学根据,让人觉得有些虚假、学不来。戏彩娱亲,则很有危险,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就不怕年老体衰骨质疏松摔坏了身体徒惹父母担忧?卧冰求鲤,也有问题,赤身裸体躺在冰上,且不说是不是有伤风化,即使冻感冒了,父母也要心疼而且鲤鱼也绝不会因此自己跳上岸来充当食物。至于埋儿奉母,则更是残忍,历来论者皆以为这个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有的糟粕。故事主人公郭巨的行为,不但不是孝,相反他恰恰是不孝,因为埋儿让郭母独遭丧孙之痛,同时他也忘记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无怪乎清代才女沈袁氏(袁枚的姑母)写诗谴责郭巨说:孝子虚传郭巨名,承欢不辨重和轻。无端枉杀娇儿命,有食徒伤老母情。伯道沉宗因缚树,乐羊罢相为尝羹。忍心自古遭严谴,天赐黄金事不平。

  所以说行孝,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式,就是说如何尽孝、怎样才算是合情合理的尽孝。首先,要考虑父母的感受,我们所做每一件事、所说每一句话,都要考虑父母是否愉悦,是否心情舒坦。其次,要经常跟父母联系,不要让父母牵挂。父母在、不远游是一种行孝方式,但是,且不说现代人做不到不远游,就是古代人也都讲究好男儿志在四方,所以古训中只好再加一句游必有方。你可以离开父母出去做事,但是一定要报告你在哪里做事。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北京还是上海,要时常寄封书信、打个电话,免去父母的挂念。第三,要及时行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年纪大了,在欢喜他们高寿的同时,也要及时行孝,避免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同时还要想到他们也许会因为年高体迈突发高血压心脏病等,要学会更加细心、更为体贴地照顾他们。

  此外,尽孝还要从提升父母生活品质方面出发,做一些更积极、更健康、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努力。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名叫《教育你的父母》,主张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文中讲到:人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痴呆黄耈,步履维艰,还教他学什么?只合含饴弄孙(如果他被准许做这样的事),或只坐在公园木椅上晒太阳。这时候做子女的就要因材施教,教他的父母不可自暴自弃,应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生七十才开始。梁实秋先生的意思,是要教育老人学会把握生命、老有所为,学会发现生活的价值,这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有意义。我们常见有些老年人说自己黄土都埋了半截了,言外之意大有日暮西山混吃等死的消极情绪。这样的情绪郁积起来,就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做子女的,就要努力激发父母的学习兴趣、进取意识,让他们学绘画、学音乐、去旅游、做义工,生活充实起来,精神抖擞起来,心态年轻起来,善于享受生活,追求生活的快乐。这恐怕才是更高层次的行孝呢。

  总之,孝是一种美德。美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孝的观念,也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父亲节马上就要到了,这其实就是一个宣传倡导孝行的好契机,要用好这一契机,加强青少年孝行教育,让他们懂得爱亲敬长,养成关爱父母、帮助长辈的良好行为习惯。当然,宣传孝,一定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感、创新性,让青少年不排斥、不反感。比如宣扬埋儿奉母,远不如中央电视台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来得实在、来得温暖。孝是一种真情实感,我们也应该用最真诚的态度对待它、宣传它,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社会认同,才能让人去学习效仿,才能形成孝行天下的良好氛围。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2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 香九龄,能温席 。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 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 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 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 小皇帝 ,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广告: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 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 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 香九龄,能温席 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 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们都应该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3

  规范“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中华社会坚实的文化基础。以前每家每户的堂屋中都挂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每个家庭都会终身敬奉。世界各个民族,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敬天地,主动顺应自然,尊敬和顺从天地造化对人类的影响;尊君,对帝王实行的使民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政策能遵从和拥护;尊师,对教诲过自己的师长毕恭毕敬,永不忘怀;尊亲,孝敬父母,关爱亲人,高度重视家庭孝道。

  西方文化缺乏“孝道”这个词,没有“孝”和“悌”字的对应翻译。他们没有像中国文化这样具有巨系统和分支系统,在精神系统方面的论证和阐述可以说是粗线条式的。但这并不意味整个西方缺少“孝悌”就不具备类同性。

  西方人是用“爱”字对“孝道”这个中国专有名词进行了转换,用“爱”来包罗了这个内容。西方国家,孩子十八岁以后,父母就不再监管,甚至孩子在家里帮忙做家务父母都要按劳付酬。比如,父母让孩子把房间里边打扫一下,打扫完了,孩子把手一伸:“给钱。”父母就给他几块钱,因为他劳动了、付出了。孩子付出了劳动,父母就要按劳付款,好像很天经地义。孩子超过了十八岁,父母已经没有养育责任了,子女也会很自觉地付出劳动,索取相应报酬,他们对父母是用爱心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不是用“孝”,不是用奉养的方式,也不是用中国孝道文化系统论中的“小孝”“中孝”“大孝”“至孝”这样一个框架理念来认识“子孝”的范畴,只是用“爱”来进行解释。

  西方是用“爱”的子系统感恩心来表达他们的孝意。感恩心中高度概括了“孝”与“悌”的内涵,但是并没有十分明确和细化。中国的“慈爱”和“孝顺”,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慈爱与感恩,同样可以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这是西方文化差异上的变通方法。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里被盗了。一位朋友知道后写信安慰,他在给朋友的回信中写到:“感谢上帝,这个小偷只是偷了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性命;这个小偷只是偷了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个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他用感恩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而且用逻辑推理方法进行剖析,找到建立自己心理平和状态的一个方式。他没有仇恨诅咒小偷,而是以一种豁达大度的胸襟处理这个事情。他没有说“真倒霉”,相反从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出对自己良性心态进行调解的原因。面对失盗,罗斯福豁达大度,他将感恩心延伸到了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反而在坏事中找到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种非凡的气度,得益于他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与道德根文化中的细致分类,有相通之处。

  孝与爱,东西方的不同表现,找出东西方文化的连接点,对于了解东西方文化中孝悌与感恩心之间的关系极有帮助。复兴孝道文化,对孩子教育及早贯彻感恩心教育,这是中和融化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东方文化的一种变通方法。培养孩子们感恩心的同时,将其升华到孝道文化中,对孝道文化教育的提升和增强道文化的包容性极其有帮助。

  对西方类似的教育思想,我们要有一个初步认知,既看到他们的不足,也看到他们的长处,对其长处要兼蓄并储,对其不足要有明确的认知,防止以西方文化中的“不足”伤损中国文化中的“有余”。在孝道文化这个领域,在仁德这个系统当中,有非常完整的结构,在能量上可以损有余而补不足。在基本框架上,不应当用西方文化解读东方文化,不应当肢解我们的基本文化框架和教育的整体系统。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4

  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长辈年轻时照顾我们,他们老了,我们要尊敬、关爱他们,心存感激。

  爸爸正为奶奶洗脚,面带笑容。虽然爸爸已经汗流浃背,但还是不辞辛苦。因为他知道,是眼前这位老母亲将他抚养长大,妈妈也细心地为奶奶梳理着满头银发。孩子站在凳子上,为妈妈梳头发。似乎一切事物都被感染了,都是笑眯眯的。一盆热腾腾的洗脚水衬托出温馨的画面。

  他们都是孝顺的孩子,懂得感恩,知晓孝道。是孝顺的家长教出了一个孝顺的孩子。一个会感恩的孩子,必定有个好家长。

  其实,孝道就在我们身边。公交车上,挤满了乘客。如果有长辈上车,我必定会将座位让给他们。每当看到他们那治愈的笑容,我的心里都是暖暖的。

  太太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看着久病不起的太太,我总会回想起原来那个身强体壮,健康活泼的太太。我走进房间,学着奶奶平常照顾太太的样子做。我帮老人端茶,陪她说说笑笑。老人平时最爱吃香蕉,爷爷去水果店里买的第一样便是香蕉。在我和爷爷、奶奶的细心照料下,太太的心情好了许多,病情也好转了。奶奶总会笑着说:“还记得原来那个调皮捣蛋的'囡囡,和现在这个孝顺的孩子比,真是长大了好多。”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5

  语有云:百善孝为先。想想确实如此。父母不仅要生我养我,还要负责教导我,使我成为无害于社会的人,的确不容易啊!一个人若是连含辛茹苦哺育自己的父母都照顾不好,不愿对他们行善,谁又会相信你会对他人好呢?乌鸦尚知反哺,羊羔尚明跪乳,我们呢?

  我想若是能在父母生病时对他们悉心照顾,不怨不嫌便是孝了吧。邻居家的儿媳妇就做的很好!当她婆婆生病时儿媳妇却跑前跑后,全心全意地侍候她,这一照顾就是一年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呀!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呀!邻居家的儿媳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记实了这一点!

  不仅体现在生病这样的突发事件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平时生活中给予老人的关爱。不久前,爷爷和妈妈就因为一碗剩饺子引发一场激烈的争论。正是炎热的夏季,那天中午时有一碗饺子没吃完,便放在了桌子上。爷爷下午下班回家后看到了,想到:面对这已经在高温中署放五个小时的一碗饺子心存疑虑,会不会坏呀!酷夏,食物一般不能在外面放太长时间,否则会变质的。可又感到扔了太浪费了,便说:“我吃吧。”妈妈看到,急忙说:“您别吃了,如果真要吃,还是我吃吧。”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了,终于以妈妈的胜利而告终。这可能就是善意的争吵吧!这可能还是“孝”的表现吧!尽管议争的方式的尽“孝”。

  平时爸妈对我们子女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对爷爷奶奶的照料虽然也是一无可厚非,但没有更多的时和精力。有时,我就想:会不会有一天我也这样呢,直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时候,才想到我原来可以做得更好。于是,我要趁我没有负担时,尽力对他们好

  帮奶奶扫扫地,擦擦桌子,帮爷爷捶捶背,替妈妈洗洗碗筷,给爸爸揉揉肩,尽自己所能,尽管我知道我能做的很少很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可我以减轻亲人的负担,哪怕杯水车薪。

  孝不能只放在嘴上,而是要拿出具体的行动。让我们一起努力,对老人一份关爱对父母多一份体贴,争取使得亲人过得快乐,任意。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父母,也会老去,那时我们对“孝”这个字会有更深的认识和更简单的要求吧。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6

  我们必须明白,即使不在同一屋檐下,父母的手臂,也一直在为我们伸展……

  ——题记

  什么是孝?孝,是常回家看看的期盼,是亲手给瘫痪在床的老母喂一口饭,是在父母临终前静静的陪伴;孝,世间千万种,是盛开在心底的至善之花!

  我曾听说过季羡林老人的故事。

  儿时的季羡林家境贫困,在他父母刚刚结婚时,家里几乎连饭都吃不上。他的母亲,一个字也不认识,生活了一辈子,连名字都没有。他们家里只有半亩多地,一家人的希望全在这上面了。

  有一年,季羡林的母亲在中秋节时不知从哪里弄来一点儿月饼,给他掰了一小块,他很珍惜,因为他难得吃一次。他当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在吃。后来回忆起来,她根本一口都没吃。

  季羡林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之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都很短。后来他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容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他难解又易解:他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寒,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又从何而来呢?老家的邻居曾对季羡林说:“你娘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愿望却始终没有实现,一直到她不舍地离开这个世界。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正应在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身上,一想到这句话,他就肝胆俱裂热泪盈眶。他后悔,他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荣耀,都比不上陪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认识!”

  世界上很多人与季羡林老人一样,不是不孝,只是孝得太迟了!

  趁着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能力,让我们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传承下去吧!切莫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请记住,“百善孝为先”!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7

  "人们双膝跪地,只崇拜天堂和他们的母亲."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启枫在她母亲90岁生日时为她下跪。那时,社会开始谈论小事。

  孝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说“孝是一切美德中的第一位”。古人说他们会在父母死后回到家乡。戴孝活了一到三年。关于孝道的流行故事从未停止过:虞舜的孝道感动了天堂,闵子塞穿着单衣为他的亲戚服务,隋鲁兹为他的亲戚服务,甚至孝感市的名字也是从孝子的数量中派生出来的。北京大学校长在母亲面前泪流满面,跪了十分钟。他感到不知所措,以至于其他人都哭了。不管他是否经常回家,他的长跪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爱。看着录像机里母亲苦涩的情感,一个人应该得到表扬而不是讽刺。

  有了周启枫的快嘴做法,很多人似乎理所当然的站出来质疑他的动机。有些人说为什么有些人在看望他们的.母亲时拍照。有些人问为什么有些人会录制视频。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在视频中看到一个村民拿着一个著名的袋子时,他们马上就猜到了这个村民的“身份”。疑惑、谴责甚至辱骂在互联网上一个接一个地蔓延。这是我对这些网民的看法。同样,郑是的“孝子”,吴秀波是“男神”,但他周启枫却是一个“伪君子”,并斥责他。难道不应该宣传和研究的也是孝道吗?不管是谁,至少他为母亲跪了十分钟,那些骂他的人中有多少人给他母亲洗了几次脚?一个人做事情会有很多好处。不可否认,这次对母亲的拜访再次让周启枫出名了。然而,如果他能做我们没有做过的事,他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榜样。孝道不应该在人与人之间分配,每个人都有责任。

  也许很多人认为平时很难孝顺父母,太忙而不能回家,但事情并不像在家那么难。我记得哈罗德,《一个人的朝圣》的老人,他为朋友旅行了87天,毫无准备地穿越了整个英国半岛。这种源于内心的行为,没有任何女性化和做作,往往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从现在开始,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孝道,去思考,去做,这样孝道才能渗透到社会中!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8

  古人有云;百山孝为先。羊跪乳,牛反哺,知恩知善,孝方为人。的确,作为中国历史悠久,蕴意深厚的美德之一;‘孝’早已成为中国的代言词。

  孝道,古亦有道,今亦有孝。古有古人对孝的感知;今有今对孝的回报。孝道,千百年间,流转回荡在各色人物之间。停驻在每个的心里,印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孝看似无法触及其边,其实似千千万万条小溪江汇聚而成的蓬勃不息的海洋。由身边不起眼的小事拼凑而成的。亦如年幼时期的吴猛,为父不在受蚊虫叮咬之苦,使身为饵,喂饱蚊子,自身却受到数不清的蚊包传来的疼痛。但他仍在笑,是在关为心父亲做的这种行为成功而感到喜悦的吧!

  孝,百善孝为先,功名利禄也无其重要。古代孝儿朱寿昌大人曾为寻找多年以前的母亲而毅然放弃奋斗多年的职位,放弃诱人的高官厚禄,一人独自踏上寻亲路。也许,在他的心里任何东西都比不母亲的地位吧。

  ‘孝’亦为‘笑’当父母不开心时,为父母分忧,使父母快乐是我们身为儿女的本份。‘老菜子’就是我们的榜样,看到父母在大堂上郁郁寡欢的样子,他便开始想办法让父母亲快乐,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孝事-戏彩娱亲。老菜子真正做到了孝与笑混在一起的‘孝’,他不愧为孝子。

  孝,古今皆有,但又各有千秋。古之孝,亦有愚孝。而今更多的是理孝。

  孝,在今天更加倍受关注,也更受人们的推崇。如‘最美孝心少年’的举办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等,活动中那些孝敬父母和长辈的少年们,他们是我们的小榜样,他们值得我们学习。

  孝亲敬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传递正能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孝要把握当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不能等到亲不待时才欲养。

  谈孝,让孝住进我们心灵深处;让孝伴在我们的生活左右;深深吸一口那藏匿在我们身边小事中的孝,仔细品味,你会发现其中的甘甜与美味以及那暖暖的笑带来的滋养。

  谈孝,让我们尽孝。以小事汇集为浩荡的大海,让生活处在孝亲的暖阳里。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9

  中国是一个很讲究“孝”的国家。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尊敬长辈,帮助父母,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或是给劳累了一天父母端杯茶、捶背等等的一些动作,都表达出了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其实说是感恩,还不如说是一种于心底而发出的孝道。

  自古以来,便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一说。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的一部分,不得轻易毁坏。这让我想起了被曹操射瞎左眼的夏侯淳,在被射中时,本想把箭拔下来,却把自己的眼珠也拔了下来,他大喝一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于是就把自己的眼珠吃了,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爱他的父母。

  换言之,一个人,最应该感恩、孝敬、尊敬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总是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的时候给予我们帮助;总是在我们受到挫折时笑着鼓励我们;总是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对我们说:“孩子,别怕,有爸妈呢”。舐犊情深,父母之爱,是伟大的。他们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无私的奉献着,而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让父母的脸上时常堆满笑容,而不是泪光闪闪。因为我们快乐,父母就会快乐,相反,父母快乐,我们也会快乐。

  我也爱我的父母。与大多数人一样,他们总是无私的`为我们奉献着,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劳累。小时候,我把这当做天经地义,但是现在才发现,我们能回报给他们的,真的是太少太少。但他们从不想我们能给他们回报多少、能有多么的优秀,只是想着,只要我们健康就好,这比什么都重要。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对我的父母说一句:谢谢您,一直支持着没能让您骄傲的我。

  学会感恩,学会孝,因为,这能使黑色的夜空明亮些;能使白色的冬天温暖些;能使火红的心更赤诚些;能使父母的笑容更多些。有时候,孝与感恩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既然这样,我们何乐不为呢?

  让我们把感恩传承下去!把孝道发扬光大!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10

  从古到今,人们都说“百善孝为先”,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懂得做人的人,不仅要懂得好好学习、诚实守信,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所以,人们常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要是坏也坏不到哪去的。

  有一次,我在《情感传奇》这个节目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因难产死了。他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生活了7年。因为父亲是个文盲,不识字,以卖菜为生。每天天不亮,他就挑着菜筐,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进城卖菜。父亲虽然不识字,但为人却忠厚老实,不管是顾客,还是村里的人,他都真诚对待,别人有事相求,他都尽力帮忙,所以,他人缘很好,大家也爱到他那买菜。他们父子俩平时省吃俭用,赚的钱可以供男孩读书了。孩子很争气,成绩一直年级第一。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就会帮父亲干活了:每天早上,他早早的起来,帮父亲拖地、洗衣服,然后在去学校上课;晚上回来,他会先煮好饭菜等父亲回来吃,吃完饭他就洗碗,为忙碌了一天的父亲按摩。

  你们看啊!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虽然他只有7岁,但是,他却可以有那么成熟、懂事的思想。“孝”并不是说一定要挣大钱给父母花,而是要让他们懂得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并没有让他们失望。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人以为养活父母就是孝顺了;而人们也养有狗和马这些牲畜,如果对父母没有心存敬意的话,那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的确有这样的人,父母养育了她,可是,她不但不懂得回报,还认为父母养她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十几岁都没有帮父母做过一件家务,反而还是“衣来身手,饭来张口”,这种人,即使你成绩再好,学问再多,也只能使父母担心。

  孝敬孝敬,既要孝,也要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祖国未来的花朵,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吧!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11

  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的佳话。对于青年来说,孝可能不能那么完美的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要尽我们最大努力去诠释它,让他变得更具意义,而不是徒有虚名。

  孝,是父母干完活回到家后我们送上的那一杯热茶;孝,是父母累的时候我们一句安慰的话;孝,是父母晚上回家后我们端上的洗脚水;孝,是让父母看到我们成绩进步,孝。是父母从犯=我们嘴里得到那一句让人感动得话;孝,是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他们来说也已是对他们的孝。

  父母,不奢求我们能够给他们买多少东西,不奢求我们有多有钱,而是我们能够在伤心的时候给他们打一个电话,是我们在外上学对他们报的'那一句平安,使我们期中,末考试成绩单上的前几名,即使没考好,父母还是会鼓励我们,让我们努力,让我们有出息。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

  想想父母在家拼命地挣钱,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能够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能够有个好的学习坏境,能够让我们有出息,能够让我们健康的成长。

  为了父母,为了我们这个家。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付出多倍的努力去孝顺我们的父母。不要求我们给他们买多少东西,就只请我们,在学习上努力地进步,努力地向前;大休你回到家后,给父母洗上一次脚,给他们捶捶背,说说这段时间的进步,聊聊这星期发生的事。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是孝了。

  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历史的佳话。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感化父母,孝顺父母:端上一杯热茶,对父母嘘寒问暖,洗洗脚,捶捶背,报上一句平安,学习上的进步。

  虽然我们不能够把孝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我们一定要努力地去诠释它,不要让它从我们这里不再是佳话。

  孝,是我们永不会忘记的传统美德,是感化心灵的名词。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12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此刻,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此刻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明白,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潜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就应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就应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就应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就应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就应尽孝的。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

  别人给了你,你就就应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己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13

  男人膝下有金,只拜天拜妈。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在母亲九十大寿时跪下。当时社会讲的是从小到大。

  自古以来,孝道在中国人心中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把孝放在一切美德的首位,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辞职回国,戴孝一至三年。民间孝子的故事从来没有停止过:虞舜时的孝感升天,闵子塞一身单衣,卞子鹿一身奶,甚至孝感也因孝子众多而得名。北大校长,当着母亲的面泪流满面,跪了十分钟,情不自禁,把别人弄哭了。不管他是否经常回家,他的长跪已经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所有爱。看着母亲在VCR里苦心释放的感情,一个人应该得到的是赞美,而不是嘲讽。

  有了周启枫犀利的演讲,很多人似乎都站了起来,质疑他的动机。有人说为什么有的人去看望母亲的时候会拍照。有人问为什么有人录视频?更有甚者,当他们看到视频中一个村民提着一个有名的包,眼神犀利的时候,马上就猜出了这个村民的身份,疑惑、谴责甚至谩骂在网上传播开来。这是我对这些网友的看法。同样的行为,郑是个孝子,吴秀波是个男神,但他在周启枫身上是个伪君子,而且有很多骂声。难道也是不应该传道授业解惑的孝道?不管是谁,他都要为妈妈跪至少十分钟,骂他的人里,有几个人给妈妈洗脚好几次?一个人做事有很多好处。不可否认,这一次探望母亲,让周启枫再次成名。然而,如果我们做不到他所做的`,他应该是一个榜样,整个社会的榜样。孝道不要分人,人人有责。

  也许很多人觉得孝顺很难,平时也忙得没时间回家,但事情往往没有家里那么难。我记得哈罗德,《一个人的朝圣》年87天跑朋友的老人。他的旅行跨越了整个英国半岛,但他没有一套准备工作。从行为的内心来说,没有女人味,往往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从现在开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孝道,去思考,去做,让孝道渗透社会!

  散文:中国的孝道 篇14

  何为孝?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此刻,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此刻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仅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教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教师也尽孝道呢。要明白,是教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本事,给了我们机会,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教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当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教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教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提高,也应当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可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应当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当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当尽孝的。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教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应当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己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

【散文:中国的孝道】相关文章:

孝道的名言02-03

孝道的作文02-04

关于孝道的名言02-16

有关孝道作文02-05

孝道的心得作文04-11

感恩孝道作文03-23

关于孝道的作文02-04

孝道优秀作文02-04

感悟孝道作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