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思的散文
(一)文颜
偶趣之间,看到了“文颜”这个词一时顿觉喜爱。可能是因为在当今的网络中,以文字来抒发自己感情的人,已经是过旺、甚多,而文颜这个词语是沿袭着“红颜”“蓝颜”所生发,那么掺入了“颜”的成分,可能就多少有点知音的含义了。
文字的交流能将一个不曾蒙面之人想象得完美无缺,即便有时候,这种想象是沿袭着该人对文字的理解,或是某种生活方式的既定,或许与事实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喜欢或者是钟情于文字的人,宁愿将这份幻想投入其中,以至于不再苏醒。
若说:诗人是最浪漫的,或是疯狂的。我想,喜欢用文笔来抒发自己感情的人,也是将自己生活的空间搁置在一个空中花园之上,在那里可能并没有在陆地之上如此的踏实和稳妥,但是那些曼妙的音律和芳香的气息,以及缭眼的色彩都会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产生而存在。
茫茫人海,在那些无度的空间中不管是同性或是异性,能知遇文颜,也算是交往中的一大幸事了。单纯的文笔交流会将一颗浑浊的心灵净化,小觑之谈,偶遇之欢、久别之痛……一些生活中累累的思想在彼此的交流中溶解和淡化。一种思想火花的碰撞蓦然间点亮了整个星空,我想即便是缥缈的空中也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些心灵深处的纠结在此搁置。
朋友说:“如若没有一双火眼金睛,那么文颜到处可寻。”我想这里所指的“火眼金睛”应该是一双带刺的眼睛,有些事物即便是“众里寻她千百度”,没有蓦然回首的欣喜,又怎么能体会知遇的欢快呢?
可遇而不可求,很自然地被提到了首位,由此一些景物的美丽不是因为众人的认可,而是自己心里搜索已久的感觉,或许,一道风景的呈现也仅此而已,那么久而久之这幅绚丽的画卷也会有着褪色的败象。
不管怎样,这个词语在心底是思忖了若干时日,想来就陈述一下吧。呵呵,忽然觉得自己想要的和所求的只是一时的主观臆想。
(二)私心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想:这句不被某些人所推崇的话语,在不同的时代却有着一种非凡的存在意义。追其根源,人做每件事情都会有些思忖,有时候是直接性的为了自己,有些是间接性的为己。不管你是为了亲人或是朋友,这些与自我有着血脉相通和一语之感之人,都是自己所看重和不能忽视的人。
曾经在《读者》上看过一篇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的四分之三。”这句话,到底是因为这篇文而流行,还是经过其他途径而让人熟知,我不知晓。但是,我知道,文中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另一半,不惜牺牲自己身体里所能补给的器官来奉献给自己深爱的人。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是出于一种亲情的关爱,但是这种爱的存在也是有一定的根源,那些彼此相伴到老的誓言,或是一种无声的惧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自己心灵孤寂的表现,正印证了人们所说的:爱是自私的。
那些青葱的岁月,美好而富有浪漫的气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人老了,心却总是热乎着的,当两颗心同时相携的时候,就不想有一颗是冷漠的,而那种无止境的相携,谁又能拥有呢?或许,在这里不得不提及我们的先哲庄子,也许,只有他的“鼓盆而歌”才能体现那种真正的无私无欲。
人不管在哪个时代,有私心的倪端基本都是为了“衣能蔽体,食能果腹”。当这些最基本的条件满足之后,渐渐地就会失去本真。我想:那些处于关爱或是其他方面的私心,只要没有侵犯别人的利益,即便就是私心,也是一颗美丽的私心。当人无条件地付出了,就会想着有所回报,我想这是合情合理的。
最近看了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这部书从言语上讲,不算是精雕细琢,甚至有些调侃的意味,但是通俗易懂是一定的,并且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这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下了。就如同作者本人所言:“历史原来很精彩。”而这精彩恰逢被当年明月所领会了,抓住了读者的心,让那些索然寡味的政治,顿觉变得妙趣横生。
我想:若中国教科书中的历史教材也如此编排的话,那么会吸引多少学生的注意力呢?我是知道,当我把这部书拿回家的时候,首先吸引的是孩子的眼球。或许,明朝三百年来的风风雨雨,本身就有着些许的神秘感,那些明君和昏君之间的更替,还有贤臣和奸佞的周旋,都在那纸张上跃然而起,只是因为他的文字里多了些生动的言语。
同时,我会想起前一阵子,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最初,邀请的都是些专业研究人员,或许是由于他们的言语过于曲高和寡而导致这个栏目并不红火,当一种口味调和的能让众多的人都赞口不绝的时候,那么也就算是成功了。要不,厂家在生产产品之前,为何要找专人进行市场调查呢?就如同宝洁公司在设计飘柔外包装的颜色时,也是经过多次的市场调查。
大多数人,总是被潮流而涌动而行,而成为潮流的引领者,我想:或许就是当今的“风流人物”了。
(三)假象
“中庸之道”仿佛是林语堂最推崇的观点。在那些有着沉重思索的行径里,都会将一时的.理念灌输于其上。
近来在网络里又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房龙所写的《圣经的故事》;一本是珍藏版的《三国志》。记得初识房龙,是因为看了周国平的散文,提及他的《宽容》这本书,其实在自己的书橱里搁置了很久。初看的时候兴趣盎然,当你揣摩其中点滴行径的时候,或是一点都不曾知晓的时候,就会将此打入“冷宫”。
一种亲近的缘故,是因为对其有一定的迷惑,或是因另外一种渠道而备受喜爱。因此,这种外在的假象,会因为好奇心的存在进而步步为营。即使一时时离时聚的心,就会随之而跳跃,也不会阻扰自己那份久念的心。
我想:就如同我喜欢一位作家的作品。我就会网罗他所有的作品,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他一些不知名的或是一些并没有任何价值的文字,我方觉得此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疏离的心思开始在心里潜藏。“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由此,一些一时的判断只能让自己蒙蔽了双眼。沉积若是永久的话,那么我想这些假象又算得了什么呢?生活中的假象,往往会将自己判断事物的能力急速下降。人总是喜欢,认为自己的所说,所做都是正确的,但是那些错的结论又由谁促成呢?
人难能可贵的不是因为你成就了多少功德,而是在你糊涂的时候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方向。珍视和无视有时候是对一个人或物的态度,当它成为心底一份纠结的时候,就不能见其视行之处。
即便,有时候人时时提醒自己:将心眼擦亮,那么你才能看到全真的对方和正直的自我。我想:这个时候那么假象已经成为永久的泡影了。
(四)国学
“国学”这个至今被外国所仰慕的学业,如今却被国人自己所抛弃。我不知道研究国学到底有何意义,但是我想,这些中国文化积淀以及学术深远的影响,一定要比红学家们,所研究的红学要有意义。时常想,刘心武的红学研究,是不是已经被众人所认可,而中国用多少的资金去供养那些研究红学的人?
在《读者》里面看了一篇文章《对抗语文》。如今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方的思维定式,已经是波及了多人思想的一场剧目。此文中提到中国语文教育的愚蠢之处,那些生搬硬套的方式,或许在现如今不仅仅是存在,而却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不管老师知不知道《三国志》里,诸葛亮与庞统是不是有着卧龙和凤雏的美誉,也不管诸葛亮就是孔明。即便这些都是杜撰,那么一些固定的答题方式,是不是还需要教师的传授?记得,余秋雨在评论自己的文章被选入课本的时候,对着那些后人设定好的问题,是不是他本人也能按照既定的答案去答题呢?
所谓:众口难调。看来,一些应该具有的想法可能在这篇文章里都会有疑点。韩愈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那些一直将师的理念悬挂高堂之上的年代已经久远,不再用也不需要那些唯美的赞词去歌颂一些虚有的名誉,但是一些精神上的需求是永远也不可脱离和抛弃。
或许,在这些深奥的理念里,没有必要去深究或是挖掘,那么我们今人的思源是不是沿着这个聪慧的灵智而走的呢?记得,林语堂在解析“国学”之时,那些久远的思维会随着日子的久远更显得弥足珍贵。至今也没有人能超越其上而有跃跃欲试之态,高歌一些风笛之上的美妙之音。
在提及哀骀它之时言:何为全才?不是因为自己的相貌丑陋而使别人疏远自己,而是因为自己心底那份宽容和大度,还有的就是因为有才而不外露的心迹。文思至此,或许已经没有必要再陈述什么了。不管是一个人的韬光养晦,还是一个人对一种新事物的理解,至少一个人骨子里原来所拥有的本质是不应该舍弃的。
【阅读余思的散文】相关文章: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08-29
悠然我思儿时的小河写景散文07-11
浏阳河夜思写景散文07-09
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07-02
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有感04-06
立冬思11-08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10-10
思字组词09-10
心中的那抹余殇心情随笔07-10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