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2-10-06 11:43:03 说说 投诉 投稿

实用的师说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随着社交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在线上发表说说,用于分享自己的奇闻趣事和生活日常。那发什么样的说说才不会烂大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说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师说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师说说课稿 篇1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针砭时弊的代表之作。本篇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中对学生“掌握古论文的论证方法和基本知识点”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

  3.针对现实中不尊师重道的现象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本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的指导思想。我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二、齐读第1自然段:(力求背诵)

  重要词句分析,如古今意义,通假字、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三、窜讲。

  四、根据课文内容讨论:(有些人认为不靠老师、自学成才也是有的,那就是天才,天才是不用老师的。)

  ————明确,天才也不是“生而知之”的,他也需要有人教他说话、写字等等,教他们的父母和他请教的那些人都是他的老师,连他自学用的课本、材料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严格说来也是他的老师。

  凡是某一方面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身边的人都有其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对身边的老师们也应尊重,互相尊重。

  五、布置作业,整理文学常识、第一段字词;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自由朗读第2、3、4自然段,窜讲,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板书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习,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1)思考本文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

  明确:是立论文。并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说理性很强。

  结合课文内容、结合现实中的例子展开讨论,明确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如“吉林油田高中数学获奖的学生对其老师的态度”。认为老师应该谢谢他,没有他老师也不会成名。让学生评价。

  -————明确:这位学生完全否定了教师在学生成材过程中的作用。应清楚的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不能否定学生的主观作用,他的个人天赋、个人努力;另一方面,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夸大教师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师说说课稿 篇2

  指导思想:

  设计这一课时,我依据课标中强调的关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教材为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从整体—部分—整体的理念,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感悟主旨。

  教材和学情分析:

  《果敢的判断》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通过揣摩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的基本意义。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小泽征尔参加欧洲指挥家决赛时,不附和音乐界权威,果敢指出乐谱错误而夺魁的事,赞扬了他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优秀品质。

  课文理性较强,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如何用好这篇课文教学生揣摩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平时课外阅读少,语文知识储备少,语文学习还常需要老师引领。

  本文对于小泽征尔的复杂心理及判断过程没有具体描写,学生对主人公作出果敢判断的具体情境缺乏体验,因此学生不易体会其果敢、自信、勇于挑战权威的品格,对于他高超的音乐才能、对艺术的严谨态度‘更不能深刻领悟,所以想要突破难点就需要老师帮学生“搭台阶”。

  基于以上因素,本课设计以边读边思考为基础,以品词悟句为核心,以想象体验为切入点,力求课内外读写结合,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理解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

  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了解小泽征尔在欧洲指挥家决赛中,果敢地指出乐谱错误,获得桂冠的事情。(教学重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随文练笔,感受小泽征尔的果断与勇敢,懂得遇到问题时,要相信自己,敢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是了解小泽征尔“考虑再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能做出果敢的判断。

  围绕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流程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其中第三个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具体方法。

  回顾问题,继续解疑。

  揭示课题,切入题眼。

  精读感悟,体会主旨。

  小结全文,提升情感。

  拓展阅读,丰富练笔。

  第一环节:回顾问题,继续解疑。

  板书齐读课题后,回顾上节课教学中‘有意遗留的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逐个解决。

  【这样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既是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又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第二环节:揭示课题,切入题眼。

  先揭示课题:“果敢”什么意思?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果断、勇敢。这时学生就能认识到课题可以理解为“果断、勇敢的判断”。

  再顺学而导,切入题眼,问学生“这‘果敢的判断’是什么?”,教师依据学生回答“不!一定是乐谱错了!”,板书出判断语句,使学生心中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顺学而导,力求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抓题眼、理思路、逐步解决问题”的阅读方法。】

  此时进入精读感悟、体会主旨的环节: (大标题)

  这一环节为了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感悟小泽征尔的果断与勇敢,我分三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知人物,体会主旨: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背景,体会人物“勇敢”。

  由于学生没有这种情境体验,因此我抓住第二自然段的描写,通过以下过程帮学生体会小泽征尔在紧张气氛下的“勇敢”:

  (1、默读自学,了解背景:)先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

  (2、交流汇报,感受情景:)再交流汇报,出示学生画出的课文内容(课堂)引导学生:比赛现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况,结合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预设:如果学生谈感受不到位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前三名、最后一个” 等词语感受小泽征尔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抓住“世界一流、国际水平、大师”等词语感受比赛的权威性和赛场紧张的气氛。

  (3、指导朗读,想象场面:)通过刚刚的抓词语感悟,学生有了紧张的情感体验,这时,情绪急于迸发出来。教师再说“你能用朗读表达出这次比赛的高层次和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有了刚刚抓词语感悟的方法,又有了前面的情感积累,自然也就读得有感情了。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一篇学生大略能够读懂”,因此本环节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以自学提示为导向,以学生品词品句、想象体验为手段,感受赛场紧张气氛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充分感悟小泽征尔的勇敢,对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对事件背景的充分感知,又为学习第三自然段做了铺垫。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揣摩想法,感悟“果断、勇敢”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以下策略突破本课的难点: (1、2、3、4)

  1、比较阅读,了解“判断”过程:

  面对突发情况,小泽征尔是怎么做的?

  “考虑再三”是什么意思?换成“考虑很久”行不行?为什么?

  通过找出词义上的区别,引导学生发现“再三”是指考虑的内容 “一次又一次”,“很久”是指考虑的时间长。联系上文就知道现场情况不容他考虑那么久,必须马上做出判断,所以不能用“很久”,从而体会到小泽征尔的果断。

  2、合作探讨,体会人物内心:

  我这样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小泽征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能考虑什么呢?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的合作探讨,学生可能考虑到如下几点:(出示:乐队演奏错了;乐谱错了;“我”指挥错了)

  此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板书,教给学生采用排除的思维方法,(:重奏;一定;坚信自己)体会小泽征尔“考虑再三”的内容与过程,了解他为什么坚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3、启发想象,感受赛场气氛:

  就在他“考虑再三”时,会场上的气氛又如何?大家会有什么反应?

  通过这一提问启发学生对赛场气氛的想象,学生可能会一下子说出评委的反应。这时再利用教师评价语的导向性’巧妙引导孩子从观众、演奏者等不同角度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进入情境,感受赛场气氛。

  4、三次引读,体会勇敢自信:

  (1)通过以上的品读感悟,学生对干扰小泽征尔进行判断的外在因素有了直接感知,更深一步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此时教师再巧妙’运用导语渲染气氛,进行三次引读(读出引读内容)

  (2)在教师对人物形象高度概括的引读语中,学生对小泽征尔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情感体验达到高潮,每一次的读的语气都会更加坚定。最后教师提问“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小泽征尔?”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小泽征尔勇敢果断的人物形象。

  【在突破课文难点的环节中,教师利用比较阅读的策略让学生发现主人公“考虑再三”的时间紧迫,利用合作探讨和教给学生“排除思维法”让学生明确主人公“考虑再三”的内容有条理,利用启发想象引导学生从观众、评委、演奏者的不同角度体验主人公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从这三方面,学生对小泽征尔坚持真理、勇敢果断的品质就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用心,明确夺冠原因。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以读代讲,感受评委用心。

  然后,围绕着“这种素质”是什么?通过抓重点语句练表达的方式,再次明确夺冠原因,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随后,利用视频资料感受国际一流指挥家的风度,丰富学生对小泽征尔形象的感性认识。

  最后,通过与另外两名选手比较,再次突出小泽征尔的果断与勇敢,从而深化主题。

  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精读感悟,(出示:一、二、三)学生在揣摩语言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人物的品质,对课前所提的问题也有了相应的答案,此时就需要回到整体,对全文有整体感知,升华学生的对人物认识:(出示:四、小结全文,提升情感。)

  通过整体读文,感受小泽征尔人物形象。继而又从不同角度谈感受,在说的基础上写想法,进行读写结合,这不仅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文本情感上的提升,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写,体会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业的设计,目的是拓展阅读,丰富练笔。(大标题)

  (作业)教师推荐阅读施雪钧写的《小泽征尔的坚持》,使得小泽征尔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丰满、更立体,这一环节还丰富了课堂的随文练笔,使学生练笔的内容更鲜活,兴趣更持久,使学生有话想写,有话要写。

师说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新编高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齐读第1、2自然段:(力求背诵)

  三、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课件)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课件图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习,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忽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呢?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本篇是立论文章还是驳论文章?(结合题目)

  明确:本篇属于立论文章。

  1. 思考讨论:既然本篇属于立论文章,那么,它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议论,还是围绕一个论题来展开议论呢?

  明确:就立论文章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论证型立论文(2)阐述型立论文

  (1)所谓论证型立论文,即有一个完整的提挈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的对象。

  (2)所谓阐述型立论文,是全文从几个角度上去阐述论题,即多侧面地揭示论题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它只有阐述点(或曰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

  3.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篇有三个阐述点

  第一个阐述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立该点的`理由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论定教师的职责,破除为师的神秘性。② “人非生而知之”,这是指出从师的必要。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明确择师的标准。这三点理由,围绕人“必有师”,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持了阐述点。

  第二个阐述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砭唐朝社会上崇尚门第、轻视知识、耻学于师的时弊,全面分析从师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①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下层社会基础。②为父者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家庭因素。③为官者——士大夫之族嘲笑相师,影响恶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是来自社会上层的最主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师道不传,匹夫有责,士大夫尤甚。 (见表格)

  第三个阐述点是“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先举孔子从师行为作例证,次举孔子择师言论作引证,最后析理结论。

  文章末段说明作文由来(写作目的),对论题作一点补充交代,并且以李蟠这个从师学习的正面典型显示恢复师道是有希望的。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师说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师说》的第一课时。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据此我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了《师说》一课的的教学方案,现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板书、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通过点拨、归纳,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记诵积淀。

  ②初步感悟本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感知文本和课堂探究,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重视欣赏文本而轻篇章的琐屑分析。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因此我在品味《师说》时品出了本文的“三美”(本教案后面附的全文教学构想中可以看到三美包括的具体内容),期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品尝。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品味感知,欣赏积累

  ②教学难点:积累文言知识

  二、学生状况

  处于高一下期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高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

  三、学法指导

  ① 诵读法

  本课时第二个环节安排了听录音范读和师生齐读。在进行名句赏析和第一段的赏析时都运用了此法。

  ②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质疑。本课时在进行第一段赏析时就让学生采取自编问题的方式解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③讨论法

  在本课时的第五个环节中特地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以上主要介绍了本课时运用的三种方法,其次还运用了圈点法、练习法等常用学习方法,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四、教法运用

  ①情境教学法

  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的情怀。在本课时的第一个环节——导入设计中,本人就通过两个小故事把学生导入到《师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去感知《师说》一文中的思想美。

  ②点拨法

  在本课时赏鉴名言的环节中学生进行翻译时,教师需适时针对关键词语、句式进行点拨排除障碍。在学生就能者为师的观点展开讨论时教师一样要点击要害,启发学生思维。

  ③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注重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古今异义词便运用了归纳法。

  五、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设计:(5分钟)

  1。导语(由名人和老师的故事引入):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下面请听两个小故事:

  ①程门立雪(内容略)

  ②秦始皇拜荆条(内容略)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那么我们作为今人,又该如何认识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千一百多年前的韩愈当年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希望每位同学在学了《师说》之后都能重新思考,在自己该如何尊师重学的问题上用行动作出最正确的回答!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3分钟)

  1。作者简介:

  韩愈,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任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的观点,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2。写作背景简介: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师说》写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韩愈写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由此可见,韩愈针对当时的弊俗写了此文,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不平则鸣,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三)朗读正音,初步感知(8分钟)

  1。听配乐示范朗读,然后老师强调读准下列字音。(字音可用课件展示) 句读.du 无长.zhǎng无少 或不.fǒu焉 近谀.yú 郯.tán子 苌.cháng 弘 老聃.dān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之

  2。 师生一起朗读。

  (四)点睛名言,鉴赏语言(5分钟)

  1。要求学生找出在学习本文之前似乎听说过的出自本文的名言。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学生试着翻译名言并背诵。

  (五)总结本文的重要古今异义词(3分钟)(通过做课堂练习题的形式解决,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口头抢答,然后在书上做重点标记即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3。吾从而师之 ..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5。今之众人 ..

  6。小学而大遗 ..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8。句读之不知 ..

  1。学生先齐声朗读本段一遍。

  2。由学生针对第一段的七句话自编简答题领会文章内容。

  (1)教师示例:针对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提问:“老师的作用是什么?”

  (2)要求:①要使所问答案与我们划定的课文语句一致;②问题要有启示性;③题目的文字要简练。

  (3)在前面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老师点睛本段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1)重要实、虚词:师、道、受、乎、也(明确在本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4。关于能者为师的讨论

  作者在本段中总结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能者为师的这个观点?请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师说说课稿 篇5

  教育为本,质量为魂,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工作以教育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平常,并不平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它以何种形式来组合,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抓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方法之一。下面拟就怎样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听课中的观察和记录、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分析、怎样评价课堂教学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听评课的功能

  听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听评课具有以下功能:

  1、教研科研功能

  怎样去认识教学规律呢?听评课是捷径。通过听评课就能帮助教师认识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听评课也是教育同行进行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就能达到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艺的目的。

  2、激励发展功能

  通常就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来说,可能有两条路可走(从相对意义来说)。一条是磨道式的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一条是拉扯式上升,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是教学能力发展的道路。

  听评课对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励他们上进,发展他们的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学诊断功能

  听评课就有"临床指导"的性质。为了查清教师教学质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在评课时,对课做出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问题。要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的设计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这是一个"诊──断──治"的过程。

  4、沟通协调功能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听评课活动是人际间的群体活动。它具有协调角色、沟通意见、融洽感情的功能。对教师而言,可借以挖掘潜力、激励进取、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气;对学生来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稳定教学秩序。同时,也具有协调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听评课具有多功能性,是最直接、最具体,因而也是最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二、怎样去听课,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一)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去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立懵懂地听,不理解教学者的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教师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也要做准备。由于大多数教师平常埋头教学工作,对某些教学理论,学术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听较高一点的公开课会有一些不适应。这就需要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千方百计去了解与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求救,或者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这样能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听公开课就会收获更大一些。

  (二)听课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释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习惯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三)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片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做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心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的课外工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底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情况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如何分析评课

  (一)从教学目的上分析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的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作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A. 看教学思路设计

  工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度,怎样安排祥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感;三是看教学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平时听课看到有些老师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价

  B. 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的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看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和集体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4、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单一的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A.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他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B.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教师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C. 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评常规,更要看改革与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现代化教育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机、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这应该在听课评课中得到解决。这"四个一"是:

  1、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

  2、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备课找题单,上课甩题单,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

  3、一看走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试"

  .4、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骇,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活泼、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感情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的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想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提出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整体评析法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6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理出个头绪来。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粗粗的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又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6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师说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参加说课的课题是《一个这样的老师》,下面我从四方面说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11册第八单元第30课《一个这样的老师》,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独具一格的老师形象。

  本单元教材具有以写人为主的特点。要求教学中应突出这一特点,充分感受、理解人物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人物,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一个这样的老师》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使怀特森老师这个人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细读课文,通过研读怀特森老师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学生们在课上的表现,感悟怀特森老师用心良苦。

  2、通过12至14自然段的学习,更全面更深刻地体会怀特森老师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独具一格的教师形象。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正确评价怀特森老师,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4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

  1、研读怀特森老师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学生们在课上表现,感悟怀特森老师用心良苦。

  2、通过12至14自然段自主学习,紧紧抓住两次“正视”,深刻全面地体会怀特森老师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独具一格的教师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实实在在地去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二、生分析:

  文中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学生感觉特别“新鲜”。第一新鲜在:怀特森老师别具一格的科学课让学生耳目一新。第二新鲜在:学生没想到怀特森老师会“戏弄”自己的学生,这让学生们不可思议。第三新鲜在:学生没有想到怀特森老师会用这样的方式教给学生去用怀疑的眼光学习。这些新鲜点有的源自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但更多的是源自于怀特森老师与其他老师的与众不同。这样的老师,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老师不一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理念:

  以“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作为学习的主线。引导学生从凯蒂旺普斯事件中“怀特森老师本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我心情的变化”描写,以及最终“我们的行为转变”三个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达到立体感知人物形象特点的目的。

  四、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把握,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提出自己对怀特森老师独特的理解。通过交流,总结提升人物的特点。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结合情境,引发学生的已有体验。

  4、扶放结合法:通过巡视指导,辅助学生完成“画批”。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每堂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我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2、能说出课文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分四大块内容,分别是:(一)齐读揭示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再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我想针对于第二块内容中的检查预习情况,说说自己的`做法:除了在这个环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以外,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解释词语。例如:面面相觑: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同学们为什么会面面相觑?郑重其事:怀特森老师怎样郑重其事地讲凯蒂旺普斯的?饶有兴趣:学生们对什么事情饶有兴趣?胸有成竹:“我”在做什么事情时胸有成竹了?狡黠:为什么说老师的眼里闪过了狡黠的目光?等等, 借着这些词语的解释,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以至于深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第二课时

  (一)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导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凯蒂旺普斯”事件。(指导学生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过渡:我们都得了0分,真是不可思议!“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多么神圣!可是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居然是老师自己编造出来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板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一个这样的老师》。

  (二)细读课文,深入感知

  凯蒂旺普斯事件,感悟怀特森老师用心良苦。

  1、默读1——10自然段,体会:怀特森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阅读提示:

  ①默读1——10自然段,画出描写怀特森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怀特森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②边读边做批注。

  2、集体交流——怀特森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预设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博学(知识丰富)的老师。 (关注1、2自然段,通过“面面相觑、惊奇、绝迹、没有人知道”等词语或句子,体会怀特森老师的博学,了解学生们对他的喜欢。)

  预设2: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捉弄人、狡猾、胡编乱造……)的老师。 (关注 5——8自然段,通过“狡黠、编造”等词语和学生的反应,体会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捉弄人、狡猾、胡编乱造……>的老师。)

  3、抓重点句,体会孩子们被捉弄后的气恼与愤怒,指导朗读。

  引:面对这样一个捉弄人的老师,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随学生汇报出示课件:

  “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的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从来没有过?那你那天拿的头骨是怎么回事?”

  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引读,读出内心被捉弄的气愤和恼怒。

  4.感悟老师的良苦用心。

  引: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1)调换角色体验,理解怀特森老师的用意:

  课件出示:

  “难道你们自己没有想过吗?既然是‘绝迹’了,那就什么也没留下。我向你们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2)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想通过这件事让大家学会思考,认真分析,学会怀疑,敢于质疑。

  适时板书:思考 分析 怀疑 质疑

  (3)交流体会:怀特森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预设:(特殊、用心良苦、与众不同,教给我们学习方法……)

  随机板书:与众不同

  过渡: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索,他虽然只教我们科学课,但他那独特的教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下边请同学们默读12——14自然段,看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怀疑主义”,体会怀特森老师给学生带来的深远影响。

  1.默读12——14自然段,思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集体交流体会:

  (1)课堂上

  提问:“正视”什么意思?你从这个词感受到了什么?(联系上文引导学生体会课堂上学生们理直气壮、很有勇气和自信心,以及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坦荡和毅力。)

  小结:当我们的怀疑正确时,它促使老师也去纠正错误,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是我们自己,连老师也受益匪浅呀!

  (2)生活中

  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你错了。”

  提问:又一个“正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联系全文,帮助学生明确怀特森老师带给作者本人的深远影响。①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后,“我”从心底里敬佩他。②我在生活中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新怀疑主义”,告诉对方“你错了”。)

  3.小结:看:思想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怀特森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学习,怎样生活。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大卫.欧文,他写的《第一家爸爸银行》风靡全球。他取得这样的卓越成就,我想,与怀特森老师带给他的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作者之所以写下《一个这样的老师》,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板书:深远影响)

  三、读写结合,总结全篇

  1.用两三句话表达你对怀特森老师的敬佩之情。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交流,互相启迪。

  3.教师总结:科学课上的凯蒂旺普斯事件和“小轿车”论文,是对怀特森老师的正面描写,而给“我”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正是老师用独特的方式教给我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那对我深远的影响就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这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人物特点更加清晰和饱满。

  板书设计: 一个这样的老师

  博学 思考

  与众不同 分析

  非同一般 怀疑

  深远影响 质疑

师说说课稿 篇7

  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并非让学生全部掌握,学生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在学了加法计算之后,让学生试着计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以促使学生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上去。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不同。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自己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从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谁能用一个好听的故事把它讲给大家听?

  生:森林里住着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见一片萝卜地,这儿全是它喜欢吃的萝卜。它赶紧跑回家叫来妹妹,一起拔萝卜。兔哥哥一下拔了36个萝卜,兔妹妹拔了23个萝卜。

  (师生掌声起,该生很高兴,甜甜地笑了。)

  【在这个环节中,力图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讨论。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A:为什么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B:因为兔哥哥大,兔妹妹小。

  生C:因为兔哥哥长得壮,比兔妹妹力气大。

  师:(对生A)他们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A笑着点点头。

  生D:为什么兔哥哥不把自己的萝卜分给妹妹一些呢?

  生E:兔哥哥长得高,吃得多;兔妹妹小,吃得少。两个人的萝卜刚够自己吃。

  生F:它们两个是一家人,拿回家后一起吃。

  生G: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生H: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

  生I: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个?

  (教师将生G、生H、生I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三、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的咱们已经解决了,这儿还有三个问题(指黑板),咱们来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怎样列算式呢?

  拔萝卜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36+23=?(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

  师: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同学自己想办法计算36+23的结果,可以用小棒、算盘、练习本等。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帮助。)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边摆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数一数,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子,在个位拨6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36,再写第二个加数23,并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师:很好。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加数中个位的两个数上下要对齐,十位上的两个数也要对齐。然后再计算:个位上6+3=9,把9也写在个位上,和上面对齐,十位上3个10加2个10是5个10,5写在十位上,和上面对齐。

  师:以上四种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列竖式,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生A:我认为列竖式简单。

  生B:我认为口算简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处理,在口算与竖式中任选一种。】

  四、探究类推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四个人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长汇报:

  组A: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萝卜,我们的算式是36-23=13。

  师:你们是怎样计算36-23的?

  组A:我们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组B:我们列竖式(边写边说),先写第一个数36,再写第二个数23,6-3=3,3-2=1。

  师:是3-2=1吗?

  生:是3个10减2个10等于1个10。

  组3: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再一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

  生A:我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

  师:哪一点表现得很好?

  生A:老师提的问题我认真思考,还积极发言了,而且我讲的故事很好。

  生B:我认为自己表现得还可以,我也积极发言了。

  拔萝卜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C:我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好,我把36+23算错了。

  师:同学们也可以评价一下别人。

  学生踊跃发言,都很注意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

  师:在这节课中,有好多同学都表现得好,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而且把小组活动组织得很好。大部分同学也都能好好地去学习,个别同学没积极思考,老师希望你下一节课有所进步。

  【本环节教师将自己评、他人评,评自己、评别人和教师评、学生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有一个回顾和反思。】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好。

  本节课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再只是听,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起来,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学生并没有刻意调整自己注意力的举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2.本节课打破了学科界线,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现在的学科理念是: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本节课中学生看图编故事、从图中提问、对于问题的回答、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课后对表现的评价,全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已不能简单地将它仅仅划入数学学科的范畴。

  3.本节课让学生自己经历、体验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自己去探索方法,并从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并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样也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师说说课稿 篇8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平移和旋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直观地区别这两种现象。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区别平移、旋转两种现象。

  二、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教法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采用实际操作法、观察类比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本节课我设计为四个环节,以期望在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上课之初我会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游乐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喜欢哪种游戏活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这些游戏的运动是否相同?分分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环节分为两部分

  1、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给游戏活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分类理由,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强调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称为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围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称为旋转。然后提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让学生举出相关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同时着重强调平移不仅是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是斜着平移。最后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出平移和旋转。

  2、第二环节是设计一个小实验,创设疑问。

  用电脑演示:一条小船,船头有一只小白兔,船尾有一只小黑兔,小船出发向下平移。由此产生争论:经过一段时间后,谁走的路长?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移一移”、“说一说”、“画一画”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进行激烈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情况下,明确他们是同时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样长。也就是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的某一点移动多少格。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本着“放”的思想,使学生们在观察、讨论、操作中,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出“敢想、敢说、敢争论”的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四、解释与应用(应用新知)

  我设计了四组练习题

  第一组走进知识平台在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意义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第二组跨进知识阶段经历了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后达到独立判断图形的变化。

  第三组攀登知识高峰结合实例、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第四组游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师说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师说》。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流程设置这七个方面把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想向各位老师阐述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

  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的文章,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不仅文言现象典型,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作者通过批判社会上不肯从师学习的坏风气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和标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这是我对教材得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来看,高一的学生文学积累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所以在这方面要多深入学习。《师说》紧随《劝学》,也是一篇经典的文言作品,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颇有思想深度,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接近。

  所以,《劝学》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而且承载着教育学习的意义,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所以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以上的教学背景,我把本课得教学目标确立为如下几个方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学会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和虚词的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能力目标: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思想,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从教学目标中,我提炼出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同时认识本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的眼光。

  六、教法学法:在教法学法上,我准备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回译法

  七、课时安排:在课时安排上,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稍带补充第二课时,使教学过程完整。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流程设置,共分为四个步骤。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导入:图片展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同时向学生讲述柳宗元抗颜为师的典故,从而由“为师”导入新课。

  此环节的设置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同时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是我上课的重点。主要有3步:

  1。解题:解释“说”的意思,“师说”的意思

  2。作者简介:介绍柳宗元的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著作和一些观点。

  3。翻译和正音正义:借助注释和字典疏通文章的大意是交给学生的课前任务,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再次熟读课文。听完之后请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穿插讲述重点的字词意思和用法,同时特别注意一些难句的翻译。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理解文本的能力,尤其在翻译环节体现出来,而听课文的配乐朗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深入探讨 品味赏析

  这个环节主要是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我上课的难点。主要有4个问题:

  1。课文的各小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重要性,择师标准,师生关系,写作缘由

  2。分析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师道的重要性?

  从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层层推进。理论阐述 完成这项任务后请学生回译,看着译文,翻回原文,如果能回译出来,就说明差不多能背诵了。然后全班齐读。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主动思考,挖掘文本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同时我认为回译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很有挑战性。

  第一个课时到此结束,在第二个课时中,以此类推,在论述择师的标准,师生关系方面又是如何论述的,分析并且掌握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特色。我认为论说文的要点就是是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掌握并借鉴写作的特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1。知识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写作特点总结: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必要性“传道受业解惑” (因果论证)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

  对象 结果 角度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对比论证?反证)

【师说说课稿】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11-03

师说说课稿07-08

师说说课稿11-18

【荐】师说说课稿11-22

师说说课稿【热门】11-20

【热】师说说课稿11-22

师说说课稿【精】11-21

【精】师说说课稿11-20

师说说课稿【热】11-21

【热门】师说说课稿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