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2-10-07 16:17:43 说说 投诉 投稿

有关师说说课稿合集6篇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人会在网上发布说说,用于分享快乐,宣泄伤感。什么样的说说才是独特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师说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说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新编高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齐读第1、2自然段:(力求背诵)

  三、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课件)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课件图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习,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忽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呢?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本篇是立论文章还是驳论文章?(结合题目)

  明确:本篇属于立论文章。

  1. 思考讨论:既然本篇属于立论文章,那么,它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议论,还是围绕一个论题来展开议论呢?

  明确:就立论文章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论证型立论文(2)阐述型立论文

  (1)所谓论证型立论文,即有一个完整的提挈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的对象。

  (2)所谓阐述型立论文,是全文从几个角度上去阐述论题,即多侧面地揭示论题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它只有阐述点(或曰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

  3.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篇有三个阐述点

  第一个阐述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立该点的理由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论定教师的职责,破除为师的神秘性。② “人非生而知之”,这是指出从师的必要。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明确择师的标准。这三点理由,围绕人“必有师”,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持了阐述点。

  第二个阐述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砭唐朝社会上崇尚门第、轻视知识、耻学于师的时弊,全面分析从师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①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下层社会基础。②为父者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家庭因素。③为官者——士大夫之族嘲笑相师,影响恶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是来自社会上层的最主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师道不传,匹夫有责,士大夫尤甚。 (见表格)

  第三个阐述点是“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先举孔子从师行为作例证,次举孔子择师言论作引证,最后析理结论。

  文章末段说明作文由来(写作目的),对论题作一点补充交代,并且以李蟠这个从师学习的正面典型显示恢复师道是有希望的。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师说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写人为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典范,体现了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既是对学生学习简短篇章的提高,又是为以后学习长篇文章打下基础。课文选自著名的作家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课文由春天的风筝引出对小学历史老师的回忆,从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来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幽默乐观敬业的老师形象,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深深的敬佩之情。本文是一篇很好的身残志坚的教育文章。整篇文章充满激情,文笔优美。正印证了作家本人说的“作家要有能点燃别人心灵的激情之火。”正是他的文章也点燃我们学习的激情之火。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和习作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习作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生字词,并随文理解。

  2、 通过品读探究重点段落,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对老师的敬佩。

  3、 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的顺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情感。

  2、 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二、说教学方法:

  课文本身激情飞扬和文采优美,那么演绎激情与心灵碰撞将成为本课堂的主旋律。

  1、激情品读法:情发自心,只有心灵产生火花才有感情流露,阅读是情感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

  2、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结合法。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探究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也体现学生的合作性,也演绎了学习的激情。

  3、角色体验法:只有真实的体验得到的感情才是最真切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让学生实现真正和文本对话,和人物对话,和作者对话。

  4、片段训练法: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安排片段训练,正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激情,和学生一起演绎作者的激情。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上节课我们从课堂上认识了一位残疾的历史老师刘老师,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这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复习上节课感受的刘老师的形象。学生通过回答朗读,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堂做感情铺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课 幽默 乐观 敬业

  2、回忆上节课感悟老师形象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归纳为:

  抓住重点词句激情品读

  角色互换体验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总结归纳方法是理论知识的提高。

  3、“这样一个残疾的老师,他却演绎了生命的激情。今天我们将和同学们再次走进他的心灵,却探询老师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我的老师”。

  我用充满激情的导入将学生带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对老师在外貌上有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感情基础。而且还检查了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师形象

  1、同学们,看春天来了,引读课文描写春天的语段(用课件展示:北方的冬季漫长而又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在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感受引出刘老师放风筝的部分。

  朗读优美文段是对语言的积累,也是享受祖国文字的优美,使语文真正姓“语”。

  2、“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放风筝的部分。说说你心中的刘老师是什么样?“

  这是引领整堂课的线索,我牢牢抓住这条线索,带动学生去品读,去感悟文章内容,和刘老师一起放风筝,和作者一起走进课堂,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书读厚,读透。

  A、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方法,把你独特的感受批注在课文中。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也体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标,也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B、 同桌交流,感受老师形象。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老师的形象。

  C、合作探究,感悟老师人格魅力。

  (1)、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适当地课件出示描写老师放风筝的句子。学生找到一处,就品读一处。采用角色体验和激情品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举例:根据学生回答,我课件出示: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A、首先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B、你是刘老师,你跑起来很困难,干嘛不让你的学生帮你放好,自己拿着就行了?

  你是刘老师,你望着自由翱翔的风筝,你笑什么呢?

  你是刘老师,你的腿脚不灵活,干嘛做这么多的风筝?

  此时此刻作为刘老师的学生的你,就看着奔跑着的,腿脚不方便的的放风筝的刘老师,你会想什么?

  你是刘老师的学生,你就站在刘老师身边,望着把风筝放上天空的刘老师那得意和满足的笑容,你又会想些什么?

  通过对不同学生的角色体验的追问,是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那坚强、活泼对生活的热爱。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C、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进文字中去读。

  这样一步步真实的体验,走进老师的心里,学生感受既真切又强烈。真正体现了语文阅读对个性感悟的要求,对独特感受的诊视。

  (2)、讨论升华感情

  A、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话

  理解“淳朴的爱与追求”是什么?说

  B、你觉得作为一个少年自己应该怎么做??

  有了前面的情感积淀,学

  生有感而发,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滔滔不绝,也体现了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语文的思想性,教育性。

  (四)揣摩文章表达方法,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本文是一篇很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本组的写作训练点也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因此揣摩表达方法,并运用习作,是事半功倍。

  1、 根据板书回顾课文,想想是怎么来描绘刘老师的形象?

  学生找到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老师板书),并朗读体会。

  通过典型的事例

  2、本文的协作顺序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回顾课文,从全局来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会倒叙。

  3、片段训练,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和写作方法的积淀后,我也激情的引导:“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生活的激情。孩子们,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告诉我们吗?选取一个片段,来说说,让我们也从你的语言从你的文字来感悟老师的魅力吧。”根据学情,可以采取思考后说一段,时间允许就写一段,还可以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可以作为课外的小练习,为这组的习作打基础。

  4、展示欣赏作品。

  四、说板书:

  上课 敬业 乐观

  我的老师 敬佩

  放风筝 热爱生活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这内容。我的板书从三个方面概括老师的形象,一目了然。

  五、说作业设计:

  1、写片段《我的老师》

  2、读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

  3、魏巍的《我的老师》

  4、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体现的是科学性,人文性。写片段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读《理想的风筝》是更多了解作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为了比较阅读,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是为了 感受更多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设计是体现了窦桂梅老师的提倡的“主题教学”思想。

师说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第4课时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在学生学会如何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会利用相对运动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前3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参照物,学会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所以本节课内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法学法:我将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荡秋千"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对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依据这一思路,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坐过汽车吧?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赏车外的景物,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运动着的世界之《动与静》,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中去。)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用课件出示"荡秋千"活动 ,此时我会借助课件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立同时坐在一个秋千上荡秋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想一想,秋千上的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小立,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旁观者小方,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会不同,我会抓住这一点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做适当的'补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分别从秋千上的同学、地面上的同学的角度去观察小明的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没变化就是静止的,动与静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我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最后的结论,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提升,最终获得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适时对他们做一下引导,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来我安排的是: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以及在湖中划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参照物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得到提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如何去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运动的认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电扇各部件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是从课内向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最后本节课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音乐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借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渗透静与动的相对性,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使学生能回味无穷。课虽至,意犹在。)板书设计动与静

  有变化———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对的没变化———静止(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板书时,我力争做到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探究的结论一目了然,)那么以上就是我设想的<.<动与静》的教学思路,我想在讲授时,加上教师的灵活调控,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师说说课稿 篇4

  一、学习课标析教材

  由北师大编写的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主体单元的编排方式,从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七个主题单元。《冬天是个魔术师》是第十六组中以“冬天”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作者揉情于景,借景抒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描写了冬天中动物冬眠、下雪、湖面结冰、人们穿上冬装等特点。文中充满儿童情趣,是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

  (一)教学目标:

  1.识记1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景物特点,感情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识记15个生字,并结合课文说出冬天里的景物特点。

  二、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一)情境教学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一个迷人的冬景:雪中的野果更加红艳夺目、奇特瑰丽的哈尔滨冰雕、大雪覆盖着挺拔的红松、银装素裹的大地,人们在尽情地滑雪。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二)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如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讨论: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三)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如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有意让学生弄清学习方法:“反复读文——理解内容——启发谈话——感情朗读”。并用这个学法自学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法,很容易读懂课文其他内容。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既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三、培养能力谈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我借助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方法、策略等信息。通过扎实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如学习课文时,我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互读、评读,最后举行挑战读、比赛读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求知欲强,自主参与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学会交流表达

师说说课稿 篇5

  指导思想:

  设计这一课时,我依据课标中强调的关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教材为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从整体—部分—整体的理念,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感悟主旨。

  教材和学情分析:

  《果敢的判断》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通过揣摩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的基本意义。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小泽征尔参加欧洲指挥家决赛时,不附和音乐界权威,果敢指出乐谱错误而夺魁的事,赞扬了他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优秀品质。

  课文理性较强,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如何用好这篇课文教学生揣摩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平时课外阅读少,语文知识储备少,语文学习还常需要老师引领。

  本文对于小泽征尔的复杂心理及判断过程没有具体描写,学生对主人公作出果敢判断的具体情境缺乏体验,因此学生不易体会其果敢、自信、勇于挑战权威的品格,对于他高超的音乐才能、对艺术的严谨态度‘更不能深刻领悟,所以想要突破难点就需要老师帮学生“搭台阶”。

  基于以上因素,本课设计以边读边思考为基础,以品词悟句为核心,以想象体验为切入点,力求课内外读写结合,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理解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

  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了解小泽征尔在欧洲指挥家决赛中,果敢地指出乐谱错误,获得桂冠的事情。(教学重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随文练笔,感受小泽征尔的果断与勇敢,懂得遇到问题时,要相信自己,敢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是了解小泽征尔“考虑再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能做出果敢的判断。

  围绕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流程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其中第三个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具体方法。

  回顾问题,继续解疑。

  揭示课题,切入题眼。

  精读感悟,体会主旨。

  小结全文,提升情感。

  拓展阅读,丰富练笔。

  第一环节:回顾问题,继续解疑。

  板书齐读课题后,回顾上节课教学中‘有意遗留的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逐个解决。

  【这样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既是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又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第二环节:揭示课题,切入题眼。

  先揭示课题:“果敢”什么意思?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果断、勇敢。这时学生就能认识到课题可以理解为“果断、勇敢的判断”。

  再顺学而导,切入题眼,问学生“这‘果敢的判断’是什么?”,教师依据学生回答“不!一定是乐谱错了!”,板书出判断语句,使学生心中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顺学而导,力求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抓题眼、理思路、逐步解决问题”的阅读方法。】

  此时进入精读感悟、体会主旨的环节: (大标题)

  这一环节为了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感悟小泽征尔的果断与勇敢,我分三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知人物,体会主旨: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背景,体会人物“勇敢”。

  由于学生没有这种情境体验,因此我抓住第二自然段的描写,通过以下过程帮学生体会小泽征尔在紧张气氛下的“勇敢”:

  (1、默读自学,了解背景:)先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

  (2、交流汇报,感受情景:)再交流汇报,出示学生画出的课文内容(课堂)引导学生:比赛现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况,结合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预设:如果学生谈感受不到位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前三名、最后一个” 等词语感受小泽征尔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抓住“世界一流、国际水平、大师”等词语感受比赛的权威性和赛场紧张的气氛。

  (3、指导朗读,想象场面:)通过刚刚的抓词语感悟,学生有了紧张的情感体验,这时,情绪急于迸发出来。教师再说“你能用朗读表达出这次比赛的高层次和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有了刚刚抓词语感悟的方法,又有了前面的情感积累,自然也就读得有感情了。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一篇学生大略能够读懂”,因此本环节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以自学提示为导向,以学生品词品句、想象体验为手段,感受赛场紧张气氛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充分感悟小泽征尔的勇敢,对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对事件背景的充分感知,又为学习第三自然段做了铺垫。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揣摩想法,感悟“果断、勇敢”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以下策略突破本课的难点: (1、2、3、4)

  1、比较阅读,了解“判断”过程:

  面对突发情况,小泽征尔是怎么做的?

  “考虑再三”是什么意思?换成“考虑很久”行不行?为什么?

  通过找出词义上的区别,引导学生发现“再三”是指考虑的内容 “一次又一次”,“很久”是指考虑的时间长。联系上文就知道现场情况不容他考虑那么久,必须马上做出判断,所以不能用“很久”,从而体会到小泽征尔的果断。

  2、合作探讨,体会人物内心:

  我这样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小泽征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能考虑什么呢?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的合作探讨,学生可能考虑到如下几点:(出示:乐队演奏错了;乐谱错了;“我”指挥错了)

  此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板书,教给学生采用排除的思维方法,(:重奏;一定;坚信自己)体会小泽征尔“考虑再三”的内容与过程,了解他为什么坚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3、启发想象,感受赛场气氛:

  就在他“考虑再三”时,会场上的气氛又如何?大家会有什么反应?

  通过这一提问启发学生对赛场气氛的想象,学生可能会一下子说出评委的反应。这时再利用教师评价语的导向性’巧妙引导孩子从观众、演奏者等不同角度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进入情境,感受赛场气氛。

  4、三次引读,体会勇敢自信:

  (1)通过以上的品读感悟,学生对干扰小泽征尔进行判断的外在因素有了直接感知,更深一步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此时教师再巧妙’运用导语渲染气氛,进行三次引读(读出引读内容)

  (2)在教师对人物形象高度概括的引读语中,学生对小泽征尔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情感体验达到高潮,每一次的读的语气都会更加坚定。最后教师提问“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小泽征尔?”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小泽征尔勇敢果断的人物形象。

  【在突破课文难点的环节中,教师利用比较阅读的策略让学生发现主人公“考虑再三”的时间紧迫,利用合作探讨和教给学生“排除思维法”让学生明确主人公“考虑再三”的内容有条理,利用启发想象引导学生从观众、评委、演奏者的不同角度体验主人公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从这三方面,学生对小泽征尔坚持真理、勇敢果断的品质就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用心,明确夺冠原因。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以读代讲,感受评委用心。

  然后,围绕着“这种素质”是什么?通过抓重点语句练表达的方式,再次明确夺冠原因,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随后,利用视频资料感受国际一流指挥家的风度,丰富学生对小泽征尔形象的感性认识。

  最后,通过与另外两名选手比较,再次突出小泽征尔的果断与勇敢,从而深化主题。

  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精读感悟,(出示:一、二、三)学生在揣摩语言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人物的品质,对课前所提的问题也有了相应的答案,此时就需要回到整体,对全文有整体感知,升华学生的对人物认识:(出示:四、小结全文,提升情感。)

  通过整体读文,感受小泽征尔人物形象。继而又从不同角度谈感受,在说的基础上写想法,进行读写结合,这不仅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文本情感上的提升,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写,体会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业的设计,目的是拓展阅读,丰富练笔。(大标题)

  (作业)教师推荐阅读施雪钧写的《小泽征尔的坚持》,使得小泽征尔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丰满、更立体,这一环节还丰富了课堂的随文练笔,使学生练笔的内容更鲜活,兴趣更持久,使学生有话想写,有话要写。

师说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孔子拜师》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利用补白和给词语换个说法等方式来理解“远近闻名、渊博”等词语。

  能力目标:重点研读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学无止境”,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情感目标: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3.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二、说教法学法

  1、新课标要求三年级的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授课时我打算引导学生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上前行礼”、“再次行礼”、“特地”、“毫不保留”等词语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2、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因此,我打算采用自读、指名读,齐读,创设情境读,默读等方式品味语言,引导感悟,激发情感。比如:请用谦虚的语气读出孔子的话。

  3、本节课的关注维度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现在才三年级,但我班学生的表达能力已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势,像程潇艺、祁致远等学生能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像季文静、徐仁贵等学生很少发言,还有部分学生表达时不够流畅、连贯。针对以上问题,在这节课中我将采取以下策略:⑴课前就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发放了预习要求,要求他们以作业的形式较扎实地完成预习。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上课时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不要总是在优秀生的带领下完成学习目标,只有他们真正读懂了课文,他们才会乐于表达,才会愿意听别人说。⑵在感受人物的品行时,以学生的汇报交流为主,给他们表达的时间。⑶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们复述别人的话,在倾听和模仿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用课文最后一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入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同时思考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呢?用“──”标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他们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谈孔子的品行。通过研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等句子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如果学生在理解词语、感悟句子时有困难,我将采用给词语换个说法、创设情境、换位思考等方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三)谈老子的品行。让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并思考:面对这样一个谦虚好学、不畏艰辛的学生,老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你又体会到了老子的什么品行?引导学生抓住“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等句子感受老子的谦虚等。

  (四)小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谦虚好学、诲人不倦的品行,才赢得了后人对他们的敬重。用自豪的语气读文章最后一段,来赞颂两位大思想家的学识与品行。

  (五)以“我想对孔子说……”或以“我想对老子说……”为开头写或说几句话。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我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诵读、理解课后列举的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名言。二是学生读一读他们课前预习时搜集的老子和孔子的名言。

  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亲近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诵读这些闪烁着先哲圣贤们智慧的名言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随机板书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有关师说说课稿合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师说说课稿】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10-07

师说说课稿07-08

师说说课稿11-03

师说说课稿11-18

师说说课稿范文10-06

【实用】师说说课稿07-08

【精】师说说课稿11-20

精品师说说课稿11-19

师说说课稿【热门】11-20

师说说课稿【热】11-21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有关师说说课稿合集6篇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人会在网上发布说说,用于分享快乐,宣泄伤感。什么样的说说才是独特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师说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说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新编高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齐读第1、2自然段:(力求背诵)

  三、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课件)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课件图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习,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忽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呢?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本篇是立论文章还是驳论文章?(结合题目)

  明确:本篇属于立论文章。

  1. 思考讨论:既然本篇属于立论文章,那么,它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议论,还是围绕一个论题来展开议论呢?

  明确:就立论文章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论证型立论文(2)阐述型立论文

  (1)所谓论证型立论文,即有一个完整的提挈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的对象。

  (2)所谓阐述型立论文,是全文从几个角度上去阐述论题,即多侧面地揭示论题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它只有阐述点(或曰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

  3.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篇有三个阐述点

  第一个阐述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立该点的理由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论定教师的职责,破除为师的神秘性。② “人非生而知之”,这是指出从师的必要。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明确择师的标准。这三点理由,围绕人“必有师”,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持了阐述点。

  第二个阐述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砭唐朝社会上崇尚门第、轻视知识、耻学于师的时弊,全面分析从师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①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下层社会基础。②为父者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家庭因素。③为官者——士大夫之族嘲笑相师,影响恶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是来自社会上层的最主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师道不传,匹夫有责,士大夫尤甚。 (见表格)

  第三个阐述点是“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先举孔子从师行为作例证,次举孔子择师言论作引证,最后析理结论。

  文章末段说明作文由来(写作目的),对论题作一点补充交代,并且以李蟠这个从师学习的正面典型显示恢复师道是有希望的。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师说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写人为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典范,体现了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既是对学生学习简短篇章的提高,又是为以后学习长篇文章打下基础。课文选自著名的作家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课文由春天的风筝引出对小学历史老师的回忆,从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来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幽默乐观敬业的老师形象,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深深的敬佩之情。本文是一篇很好的身残志坚的教育文章。整篇文章充满激情,文笔优美。正印证了作家本人说的“作家要有能点燃别人心灵的激情之火。”正是他的文章也点燃我们学习的激情之火。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和习作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习作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生字词,并随文理解。

  2、 通过品读探究重点段落,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对老师的敬佩。

  3、 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的顺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情感。

  2、 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二、说教学方法:

  课文本身激情飞扬和文采优美,那么演绎激情与心灵碰撞将成为本课堂的主旋律。

  1、激情品读法:情发自心,只有心灵产生火花才有感情流露,阅读是情感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

  2、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结合法。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探究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也体现学生的合作性,也演绎了学习的激情。

  3、角色体验法:只有真实的体验得到的感情才是最真切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让学生实现真正和文本对话,和人物对话,和作者对话。

  4、片段训练法: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安排片段训练,正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激情,和学生一起演绎作者的激情。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上节课我们从课堂上认识了一位残疾的历史老师刘老师,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这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复习上节课感受的刘老师的形象。学生通过回答朗读,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堂做感情铺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课 幽默 乐观 敬业

  2、回忆上节课感悟老师形象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归纳为:

  抓住重点词句激情品读

  角色互换体验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总结归纳方法是理论知识的提高。

  3、“这样一个残疾的老师,他却演绎了生命的激情。今天我们将和同学们再次走进他的心灵,却探询老师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我的老师”。

  我用充满激情的导入将学生带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对老师在外貌上有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感情基础。而且还检查了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师形象

  1、同学们,看春天来了,引读课文描写春天的语段(用课件展示:北方的冬季漫长而又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在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感受引出刘老师放风筝的部分。

  朗读优美文段是对语言的积累,也是享受祖国文字的优美,使语文真正姓“语”。

  2、“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放风筝的部分。说说你心中的刘老师是什么样?“

  这是引领整堂课的线索,我牢牢抓住这条线索,带动学生去品读,去感悟文章内容,和刘老师一起放风筝,和作者一起走进课堂,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书读厚,读透。

  A、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方法,把你独特的感受批注在课文中。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也体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标,也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B、 同桌交流,感受老师形象。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老师的形象。

  C、合作探究,感悟老师人格魅力。

  (1)、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适当地课件出示描写老师放风筝的句子。学生找到一处,就品读一处。采用角色体验和激情品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举例:根据学生回答,我课件出示: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A、首先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B、你是刘老师,你跑起来很困难,干嘛不让你的学生帮你放好,自己拿着就行了?

  你是刘老师,你望着自由翱翔的风筝,你笑什么呢?

  你是刘老师,你的腿脚不灵活,干嘛做这么多的风筝?

  此时此刻作为刘老师的学生的你,就看着奔跑着的,腿脚不方便的的放风筝的刘老师,你会想什么?

  你是刘老师的学生,你就站在刘老师身边,望着把风筝放上天空的刘老师那得意和满足的笑容,你又会想些什么?

  通过对不同学生的角色体验的追问,是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那坚强、活泼对生活的热爱。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C、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进文字中去读。

  这样一步步真实的体验,走进老师的心里,学生感受既真切又强烈。真正体现了语文阅读对个性感悟的要求,对独特感受的诊视。

  (2)、讨论升华感情

  A、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话

  理解“淳朴的爱与追求”是什么?说

  B、你觉得作为一个少年自己应该怎么做??

  有了前面的情感积淀,学

  生有感而发,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滔滔不绝,也体现了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语文的思想性,教育性。

  (四)揣摩文章表达方法,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本文是一篇很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本组的写作训练点也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因此揣摩表达方法,并运用习作,是事半功倍。

  1、 根据板书回顾课文,想想是怎么来描绘刘老师的形象?

  学生找到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老师板书),并朗读体会。

  通过典型的事例

  2、本文的协作顺序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回顾课文,从全局来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会倒叙。

  3、片段训练,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和写作方法的积淀后,我也激情的引导:“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生活的激情。孩子们,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告诉我们吗?选取一个片段,来说说,让我们也从你的语言从你的文字来感悟老师的魅力吧。”根据学情,可以采取思考后说一段,时间允许就写一段,还可以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可以作为课外的小练习,为这组的习作打基础。

  4、展示欣赏作品。

  四、说板书:

  上课 敬业 乐观

  我的老师 敬佩

  放风筝 热爱生活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这内容。我的板书从三个方面概括老师的形象,一目了然。

  五、说作业设计:

  1、写片段《我的老师》

  2、读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

  3、魏巍的《我的老师》

  4、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体现的是科学性,人文性。写片段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读《理想的风筝》是更多了解作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为了比较阅读,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是为了 感受更多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设计是体现了窦桂梅老师的提倡的“主题教学”思想。

师说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第4课时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在学生学会如何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会利用相对运动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前3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参照物,学会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所以本节课内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法学法:我将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荡秋千"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对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依据这一思路,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坐过汽车吧?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赏车外的景物,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运动着的世界之《动与静》,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中去。)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用课件出示"荡秋千"活动 ,此时我会借助课件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立同时坐在一个秋千上荡秋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想一想,秋千上的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小立,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旁观者小方,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会不同,我会抓住这一点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做适当的'补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分别从秋千上的同学、地面上的同学的角度去观察小明的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没变化就是静止的,动与静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我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最后的结论,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提升,最终获得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适时对他们做一下引导,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来我安排的是: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以及在湖中划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参照物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得到提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如何去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运动的认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电扇各部件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是从课内向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最后本节课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音乐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借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渗透静与动的相对性,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使学生能回味无穷。课虽至,意犹在。)板书设计动与静

  有变化———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对的没变化———静止(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板书时,我力争做到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探究的结论一目了然,)那么以上就是我设想的<.<动与静》的教学思路,我想在讲授时,加上教师的灵活调控,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师说说课稿 篇4

  一、学习课标析教材

  由北师大编写的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主体单元的编排方式,从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七个主题单元。《冬天是个魔术师》是第十六组中以“冬天”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作者揉情于景,借景抒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描写了冬天中动物冬眠、下雪、湖面结冰、人们穿上冬装等特点。文中充满儿童情趣,是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

  (一)教学目标:

  1.识记1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景物特点,感情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识记15个生字,并结合课文说出冬天里的景物特点。

  二、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一)情境教学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一个迷人的冬景:雪中的野果更加红艳夺目、奇特瑰丽的哈尔滨冰雕、大雪覆盖着挺拔的红松、银装素裹的大地,人们在尽情地滑雪。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二)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如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讨论: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三)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如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有意让学生弄清学习方法:“反复读文——理解内容——启发谈话——感情朗读”。并用这个学法自学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法,很容易读懂课文其他内容。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既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三、培养能力谈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我借助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方法、策略等信息。通过扎实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如学习课文时,我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互读、评读,最后举行挑战读、比赛读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求知欲强,自主参与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学会交流表达

师说说课稿 篇5

  指导思想:

  设计这一课时,我依据课标中强调的关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教材为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从整体—部分—整体的理念,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感悟主旨。

  教材和学情分析:

  《果敢的判断》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通过揣摩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的基本意义。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小泽征尔参加欧洲指挥家决赛时,不附和音乐界权威,果敢指出乐谱错误而夺魁的事,赞扬了他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优秀品质。

  课文理性较强,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如何用好这篇课文教学生揣摩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平时课外阅读少,语文知识储备少,语文学习还常需要老师引领。

  本文对于小泽征尔的复杂心理及判断过程没有具体描写,学生对主人公作出果敢判断的具体情境缺乏体验,因此学生不易体会其果敢、自信、勇于挑战权威的品格,对于他高超的音乐才能、对艺术的严谨态度‘更不能深刻领悟,所以想要突破难点就需要老师帮学生“搭台阶”。

  基于以上因素,本课设计以边读边思考为基础,以品词悟句为核心,以想象体验为切入点,力求课内外读写结合,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理解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

  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了解小泽征尔在欧洲指挥家决赛中,果敢地指出乐谱错误,获得桂冠的事情。(教学重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随文练笔,感受小泽征尔的果断与勇敢,懂得遇到问题时,要相信自己,敢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是了解小泽征尔“考虑再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能做出果敢的判断。

  围绕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流程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其中第三个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具体方法。

  回顾问题,继续解疑。

  揭示课题,切入题眼。

  精读感悟,体会主旨。

  小结全文,提升情感。

  拓展阅读,丰富练笔。

  第一环节:回顾问题,继续解疑。

  板书齐读课题后,回顾上节课教学中‘有意遗留的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逐个解决。

  【这样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既是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又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第二环节:揭示课题,切入题眼。

  先揭示课题:“果敢”什么意思?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果断、勇敢。这时学生就能认识到课题可以理解为“果断、勇敢的判断”。

  再顺学而导,切入题眼,问学生“这‘果敢的判断’是什么?”,教师依据学生回答“不!一定是乐谱错了!”,板书出判断语句,使学生心中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顺学而导,力求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抓题眼、理思路、逐步解决问题”的阅读方法。】

  此时进入精读感悟、体会主旨的环节: (大标题)

  这一环节为了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感悟小泽征尔的果断与勇敢,我分三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知人物,体会主旨: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背景,体会人物“勇敢”。

  由于学生没有这种情境体验,因此我抓住第二自然段的描写,通过以下过程帮学生体会小泽征尔在紧张气氛下的“勇敢”:

  (1、默读自学,了解背景:)先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

  (2、交流汇报,感受情景:)再交流汇报,出示学生画出的课文内容(课堂)引导学生:比赛现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况,结合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预设:如果学生谈感受不到位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前三名、最后一个” 等词语感受小泽征尔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抓住“世界一流、国际水平、大师”等词语感受比赛的权威性和赛场紧张的气氛。

  (3、指导朗读,想象场面:)通过刚刚的抓词语感悟,学生有了紧张的情感体验,这时,情绪急于迸发出来。教师再说“你能用朗读表达出这次比赛的高层次和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有了刚刚抓词语感悟的方法,又有了前面的情感积累,自然也就读得有感情了。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一篇学生大略能够读懂”,因此本环节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以自学提示为导向,以学生品词品句、想象体验为手段,感受赛场紧张气氛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充分感悟小泽征尔的勇敢,对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对事件背景的充分感知,又为学习第三自然段做了铺垫。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揣摩想法,感悟“果断、勇敢”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以下策略突破本课的难点: (1、2、3、4)

  1、比较阅读,了解“判断”过程:

  面对突发情况,小泽征尔是怎么做的?

  “考虑再三”是什么意思?换成“考虑很久”行不行?为什么?

  通过找出词义上的区别,引导学生发现“再三”是指考虑的内容 “一次又一次”,“很久”是指考虑的时间长。联系上文就知道现场情况不容他考虑那么久,必须马上做出判断,所以不能用“很久”,从而体会到小泽征尔的果断。

  2、合作探讨,体会人物内心:

  我这样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小泽征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能考虑什么呢?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的合作探讨,学生可能考虑到如下几点:(出示:乐队演奏错了;乐谱错了;“我”指挥错了)

  此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板书,教给学生采用排除的思维方法,(:重奏;一定;坚信自己)体会小泽征尔“考虑再三”的内容与过程,了解他为什么坚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3、启发想象,感受赛场气氛:

  就在他“考虑再三”时,会场上的气氛又如何?大家会有什么反应?

  通过这一提问启发学生对赛场气氛的想象,学生可能会一下子说出评委的反应。这时再利用教师评价语的导向性’巧妙引导孩子从观众、演奏者等不同角度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进入情境,感受赛场气氛。

  4、三次引读,体会勇敢自信:

  (1)通过以上的品读感悟,学生对干扰小泽征尔进行判断的外在因素有了直接感知,更深一步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此时教师再巧妙’运用导语渲染气氛,进行三次引读(读出引读内容)

  (2)在教师对人物形象高度概括的引读语中,学生对小泽征尔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情感体验达到高潮,每一次的读的语气都会更加坚定。最后教师提问“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小泽征尔?”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小泽征尔勇敢果断的人物形象。

  【在突破课文难点的环节中,教师利用比较阅读的策略让学生发现主人公“考虑再三”的时间紧迫,利用合作探讨和教给学生“排除思维法”让学生明确主人公“考虑再三”的内容有条理,利用启发想象引导学生从观众、评委、演奏者的不同角度体验主人公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从这三方面,学生对小泽征尔坚持真理、勇敢果断的品质就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用心,明确夺冠原因。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以读代讲,感受评委用心。

  然后,围绕着“这种素质”是什么?通过抓重点语句练表达的方式,再次明确夺冠原因,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随后,利用视频资料感受国际一流指挥家的风度,丰富学生对小泽征尔形象的感性认识。

  最后,通过与另外两名选手比较,再次突出小泽征尔的果断与勇敢,从而深化主题。

  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精读感悟,(出示:一、二、三)学生在揣摩语言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人物的品质,对课前所提的问题也有了相应的答案,此时就需要回到整体,对全文有整体感知,升华学生的对人物认识:(出示:四、小结全文,提升情感。)

  通过整体读文,感受小泽征尔人物形象。继而又从不同角度谈感受,在说的基础上写想法,进行读写结合,这不仅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文本情感上的提升,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写,体会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业的设计,目的是拓展阅读,丰富练笔。(大标题)

  (作业)教师推荐阅读施雪钧写的《小泽征尔的坚持》,使得小泽征尔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丰满、更立体,这一环节还丰富了课堂的随文练笔,使学生练笔的内容更鲜活,兴趣更持久,使学生有话想写,有话要写。

师说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孔子拜师》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利用补白和给词语换个说法等方式来理解“远近闻名、渊博”等词语。

  能力目标:重点研读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学无止境”,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情感目标: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3.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二、说教法学法

  1、新课标要求三年级的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授课时我打算引导学生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上前行礼”、“再次行礼”、“特地”、“毫不保留”等词语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2、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因此,我打算采用自读、指名读,齐读,创设情境读,默读等方式品味语言,引导感悟,激发情感。比如:请用谦虚的语气读出孔子的话。

  3、本节课的关注维度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现在才三年级,但我班学生的表达能力已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势,像程潇艺、祁致远等学生能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像季文静、徐仁贵等学生很少发言,还有部分学生表达时不够流畅、连贯。针对以上问题,在这节课中我将采取以下策略:⑴课前就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发放了预习要求,要求他们以作业的形式较扎实地完成预习。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上课时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不要总是在优秀生的带领下完成学习目标,只有他们真正读懂了课文,他们才会乐于表达,才会愿意听别人说。⑵在感受人物的品行时,以学生的汇报交流为主,给他们表达的时间。⑶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们复述别人的话,在倾听和模仿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用课文最后一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入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同时思考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呢?用“──”标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他们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谈孔子的品行。通过研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等句子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如果学生在理解词语、感悟句子时有困难,我将采用给词语换个说法、创设情境、换位思考等方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三)谈老子的品行。让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并思考:面对这样一个谦虚好学、不畏艰辛的学生,老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你又体会到了老子的什么品行?引导学生抓住“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等句子感受老子的谦虚等。

  (四)小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谦虚好学、诲人不倦的品行,才赢得了后人对他们的敬重。用自豪的语气读文章最后一段,来赞颂两位大思想家的学识与品行。

  (五)以“我想对孔子说……”或以“我想对老子说……”为开头写或说几句话。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我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诵读、理解课后列举的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名言。二是学生读一读他们课前预习时搜集的老子和孔子的名言。

  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亲近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诵读这些闪烁着先哲圣贤们智慧的名言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随机板书孔子和老子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