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2-10-07 15:13:54 说说 投诉 投稿

精选师说说课稿汇编五篇

  随着社交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在线上发表说说,用于分享快乐,宣泄伤感。什么样的说说才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说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师说说课稿汇编五篇

师说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江苏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换个眼光看老师》的第一框题。

  “换个眼光看老师”位于课程标准中的第二大板块——“我与他人的关系”。本课不仅是该单元前两课的拓展与延伸,同时也为下面两个框题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更加充分、全面的了解教师,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从而进一步增进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尽可能通过有效的方式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与老师交往的能力,如学会换位思考等。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知道教师的工作是特殊的、艰辛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从而更好的在日常的学习中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

  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每天和学生交往,其交往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修养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说学情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与帮助,而教师则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相处时间最长的角色,深刻的了解教师及其工作特点,不仅可以增进师生情感,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加深对教师的了解度。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合作学习法。

  2、自我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板块式教学,即三大板块:“关注老师”、 “体验老师”、“感悟老师”。同时努力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保持课堂氛围活跃而不混乱。

  诵读短诗“风在水上写诗,云在天空写诗,灯在书上写诗,老师在黑板上写诗。”(课本第63页)并让学生思考“教师”这一称谓的由来。

  诗歌导入

  活动一: 分组讨论。找几个组的代表发言,描述自己老师一天的工作生活。从老师所做的工作中我们知道教师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活动二:组织对话。根据我们这么多年来与老师的交往,请你谈谈你认为教师工作有哪些特点。(从工作对象、工作时间等方面认识)

  关注老师

  分组表演。让学生自己扮演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表演一段你认为平时可能发生的场景。

  体验老师

  活动一:自由发挥。让学生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每一位任课老师。

  活动二:分组演讲:我最喜欢的老师是____,因为……

  感悟老师

  课堂小结部分让学生自由完成,既可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的知识,又可培养其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课后作业:

  1、每个人将你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写在纸上,下节课进行交流。

  2、预习下一框题

  总结讲演

  1、教师工作的内容

  2、教师工作的特点

  3、教师的多重角色

  设计意图:

  1、简明扼要

  2.突出重点

师说说课稿 篇2

  《老人与海鸥》是安排在“人与动物和谐篇章”的第一课。学习这篇课文为学习其他课文打下学法基础和情感基础!

  主要内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文本结构:课文条理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两大部分之间呈因果关系。

  【说学情分析】

  知识水平: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继续围绕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提高阅读速度。本课时学生已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准文章。

  能力水平: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捕捉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的能力,继续巩固这一学法。

  情感态度:抓住兴趣点——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呵护动物!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文段,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突破目标,本课教师教法先扶后放,以读为本,创设情境;学生学法自读悟情、激情美读,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入情入境地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教学统览】 1.入境,再现感人故事;(预设5分钟)

  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预设18分钟)

  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预设15分钟)

  4.入心,化作实际行动。 (预设2分钟)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入境,再现感人故事。

  1.美读词语。(撮嘴呼唤 应声而来 、亲昵说话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瞻仰遗容 肃立不动)

  2.画面呈现。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脑海里浮现的四幅画面;老师板书:喂养、呼唤、交谈、送别。

  3.串讲故事。老师请个别学生串讲画面,再现一个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给学生回顾故事提供有效的帮助,旨在让学生在直奔重点段落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课文的第一部分)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

  1、范读,谈感受。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呼唤”这几个词。

  2、朗读指导.课件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引读:(引语中要定准节奏,读出味道!)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3、想象画面.“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课件出示填空:_____之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之歌”、“飞翔之歌”等等。

  4、配乐齐读.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画面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

  5、总结学法:刚才我们采用体味关键词句,读中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画面二:老人呼唤海鸥的名字。

  1.感同身受.让学生抓住爸妈给孩子取名来理解老人为海鸥取名.拉近生本距离.

  2.语言文字训练.(“抑扬顿挫”.)先与形近字区别,再解释词语的意思,最后造句。

  3.师引读,生接读.师生一起用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呼唤海鸥的名字。

  4.教师总结过渡到画面三。

  画面三:老人谈论海鸥。

  1、学生同桌对读:练习老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2、指导朗读。(以读代讲,师及时指导朗读)汇报时,引导学生留意文中描写的老人“生动”的眼神,“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营造出和谐之声,感受浓浓的爱。

  3、小结板书:十多年的来,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老人与海鸥,他们就是——生:亲人。(板书:亲人)

  [设计意图] 这里有含义深刻的文句,教学时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寻觅老人对海鸥的爱。为此,通过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等,学生悟读、练读、男女生对读、美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抓住“起起落落”引导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抓住“抑扬顿挫”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画面一详细指导,学法总结,为后文学习做了学法指导和打下情感基础。

  三、 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课文的第二部分)

  1、结合老人感人的报道创设导语:(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教师引读13、14、15自然段,出示四个场景的句子)。

  场景1——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场景2——海鸥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

  场景3——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

  场景4——我们收遗像时,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1、结合平时积累。谈谈海鸥心情: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

  2、结合插图理解想象。师:这一幕就像发生在亲人生死离别场面,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指导读出个性化体会和感受)

  3、句子对比,体会用词准确。首先师问:这里用了“扑”这个字,为什么不用“飞”呢?(换词对比谈感受,相机指导读)

  4、小练笔“如果你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海鸥,你会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和自己的感受说进去)”。

  5、写法习得。请你仔细研读这几个场面,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场面写具体的呢?☆ 动静结合 ☆ 细致描写 ……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挖掘“扑”字的运用之巧妙,旨在体会作者如何准确用词来表达情感,抓一字悟妙用,也是在引领学生懂得如何遣词造句,推敲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设身处地的想像海鸥在倾诉些什么。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四、 总结全文,延伸情感

  1、师指着板书小结:因为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所以才有了这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感人场面,虽然老人走了,但是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由我们传承!

  2、布置作业。学生所感悟到的这种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感不应该随课的结束而结束,应及时的进行拓展。所以我还布置了课后练笔内容:写一写生活中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至情至美的课文,我们希望这节课能结束在感情的至高点,所以我们在学生激情满怀的美读之后,用一段真情告白来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句点,当然,课是结束了,这种情感我们却希望它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这是学生学文后情感的梳理,借作者的情思与心声来传学生学文之后的感受,融情感升华与文字训练于一体,这是小练笔应承载的一项功能,在本处,我想这种功能是必要的。

师说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说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课时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说教法】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是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 鼓励欣赏法。

  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2. 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

  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

  在此基础上,第一课时充分利用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研读全文。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由师生互相介绍自己,引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可是有个小朋友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帮他猜猜好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迫切地想知道谜底。紧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猜出谜底就是“水”。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达到生生互动。

  三、师生合作,小组研读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的小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教师通过本课的三种教法,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如:利用直观演示法理解关联词“一……就……”;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区别“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理解“暴躁”等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温和”说话。并将鼓励欣赏法贯穿始终,如:你听得真仔细;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在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教师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充分体现了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此环节,教师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并教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达到再探新疑的目的。

  四、扩展练习。

  出示三项作业,学生任选其一。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此选择性作业涉及到“说”、“写”、“收集”三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说效果】

  按照上述教学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需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

师说说课稿 篇4

  一、说课标、教材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关于课标的解读:

  据《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以下任务: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1.新教材编写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2.《师说》一文的教材地位: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我想,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①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二)教法

  ①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归纳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课堂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课文,学习第一段和第四段,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研习二、三段,归纳文言词句,分析论证结构,引导背诵第二段。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第一课时简单了解作者、背景、然后甴问题:本文是韩愈为谁写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要写本文?导入第四段的学习,再由问题: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过度到第第一段的学习,通过学习明确:第一段告诉我们古人的从之道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从,师之所从也。

师说说课稿 篇5

  认识磁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进一步研究磁现象。用以下四个三级主题展开:“磁场初探”、“磁场有方向吗”、“图示磁场”、“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主要介绍磁场的客观存在与基本特性、磁场的方向性与图示方法、磁体磁性的起源。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场的基本特征是对其中的磁体或电流施加力的作用。

  2、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3、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4、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用以解释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分析归纳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磁场的物质性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知道磁场的存在和基本特征,了解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涉及磁场的概念,考虑到该概念的抽象性,教材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超距”的这一角度切入。然后,沿着磁场的来源这一线索,介绍了奥斯特实验,让学生明确磁场的来源除磁体外还有电流。下一步很自然地讨论了磁场会对哪些物质施加力的作用。接下来,探究磁场的方向性以及图示方法,希望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分析归纳其规律。最后通过一个推理,过渡到对分子电流假说的介绍。

  三、说程序

  ⑴ 新课引入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流对磁体也有力的作用。这些作用力都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产生。那么,这些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不需要任何媒介物就能产生? ⑵ 新课教学

  ⒈磁场的定义: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必然会存在磁场,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现象: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可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类比。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⒉磁场的方向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的方向。

  ②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⒊图示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 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场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现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直线电流的方向和电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⒋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这就是分子电流假说。

  铁棒未被磁化时,内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它们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界不显磁性

  在有外界磁场的作用时,某些物质内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会变得大致相同,这个过程就是磁化,这些物质被磁化后,各分子电流的磁场互相叠加,对外界显示出较强的磁作用,在两端形成磁极。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对磁现象的解释

  ①永磁体为什么具有磁性?

  答:永磁体之所以具有磁性,是因为它内部的环形分子电流本来就排列整齐.

  ②永磁体如何失去磁性?

  答:永磁体受到高温或猛烈的敲击会失去磁性,这是因为在激烈的热运动或机械振动的影响下,分子电流的取向又变得杂乱无章了。

  ③为什么无论把磁棒折成多小的一段,它总有两个磁极?

  答:每个环形分子电流的两个侧面必定同时出现,一面相当于N 极,另一面相当于S 极 ④分子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答:分子电流是由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形成的。

  结论: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四、课堂小结

【师说说课稿】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11-03

师说说课稿10-07

师说说课稿11-18

师说说课稿07-08

师说说课稿【热门】11-20

师说说课稿【热】11-21

精品师说说课稿11-19

【精】师说说课稿11-20

【热】师说说课稿11-22

【实用】师说说课稿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