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评课稿模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评课稿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评课稿模板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并且知识点也比较多,鉴老师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感觉到驾驭课堂能力较强。
在教学导入环节,老师问学生如果把字典放进你的书包中,你选大的还是小的引入体积的回忆,用包装纸分别把它们包起来,哪种更节省包装纸呢又引入了对表面积的回忆,使表面积和体积这两个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熟悉的字典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刻理解,从而自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然后让小组合作交流所整理的本单元的知识点,并让整理的有代表性的.同学上台前展示,各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在这里得到全面展现,就像鉴老师说的通过展示不同的整理方法,让学生学会用这已的整理方法,体验各种整理方法的优缺点。
根据所整理的知识开始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环节先是提供了水槽里装水这一简单而又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情景,让同学们结合本单元知识提出想知道的数学问题。由问题引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获得数据,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然后在解决求不规则物的体积时,让学生说出解决方案,又充分的让学生动手测量所需要的数据,不仅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培养了小组的合作精神。
不管是求水槽的体积还是水槽中石块的体积,这还都是看得见实际事物,接着老师又提出你知道你的心脏的体积吗?心脏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求体积呢,这时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提示心脏和我们的拳头差不多,此时同学们很快想到测拳头的体积,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并让同学们以日记形式记录测量的整个过程。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总结整节课堂课那就是
1、引入自然,2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地由学生自己探究出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精神。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评课稿模板2
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深受启发。由于马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要是在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时间在合理些,后面有梯度的练习学生就能得到训练,那样效果会更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评课稿模板3
由于要上六数教研组的公开课,又要与区级的几何直观教学研究专题相对应,所以我选择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小学数学教学网找到了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执教的这一课的教学视频,趁着双休日在家好好地揣摩了一下,现对这节课谈几点体会:
1、切一个土豆,理清三个概念。
面、棱和顶点,这三个概念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课堂上,如果仅仅是让学生面对现成的教具或学具,学生得到的经验是肤浅的、模糊的。吴老师通过切土豆,让学生感悟到了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第一刀切下去,学生感受到面是平平的,而切之前土豆的面是凹凸不平的,数学上的面有别于生活中的面;第二刀切下去,增加了一个面,两个面相交形成了棱,立体图形中的棱不同于平面图形中的边;第三刀切下去,还多了一个角。一个普普通通的土豆,在吴老师的引导下,面、棱、顶点被一个个神奇地创造出来。
2、独具匠心,探究棱的特征。
长方体特征的认知难点在于棱的特征的认识。吴老师独具匠心引导学生探究棱的特征。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搭框架,发现颜色相同的棱长度就相等;再通过直觉判断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明白从一个角度看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9条棱,从而认识直观图;最后通过逐次擦去棱,在想象长方体的过程中感知长方体的大小是由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决定的,长、宽、高的认识水到渠成。
吴老师没有让学生根据现成的长方体物体总结棱的特征,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直觉判断、变式呈现中发现棱的特征,认识长、宽、高,然后由棱及面,发现面的特征,体现了由线——面——体螺旋上升的认识。
3、简约的练习设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练习时,吴老师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冰箱长、宽、高的数据,说一说知道了冰箱的哪些信息的练习,让学生寻求脑中冰箱的.表象与三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再通过看到一些长、宽、高的数据猜猜是什么物体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长宽高的数据构建出一个整体的长方体模型,然后与选项比对,从而确定答案;也有学生先在脑海里再现出三个选项的简约表象,再与长宽高的数据比对。
吴老师这样的练习设计,看似简约,但我相信长方体最终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一定是一个既清晰又简约的形象。
所以,在参考了众多教学设计的前提下,我对吴老师的这节课是大为叹服,教学视频我是看了n次,最后,我觉得这节课我完全可以模仿着在我们班仿上一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案12-30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02-2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01-2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03-2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03-0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07-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01-2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03-04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05-02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