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赶海》的听后感
当仔细品听了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听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赶海》的听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赶海》的听后感 1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一节课,感触颇深,以下是本人的点滴体会:
一、创境激趣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本课一开始,张老师就让学生欣赏了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的回忆,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赶海是一件()的事,最后自然地引入课文“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读中感悟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老师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抓住了课文中的语气词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但本人认为如果把以下几方面作一改进,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赶海》是一件有趣的事,教师一上来就告诉了学生,这样一来,给人的感觉是把教师对课文的体验强加给了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其次,赶海的趣“趣”在哪里?这也是教师要考虑的,语气词能否体会出赶海的有趣?从读中能体会出有趣,从“做”(表演)中更能体会出赶海的有趣。
《赶海》的听后感 2
一、引出“趣”,轻松和谐。
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创设唤醒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氛围,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张老师在课前就有目的地播放《赶海的小姑娘》一曲,上课开始,老师就顺势谈道:“听着这首欢快的歌曲,同学们是否也想到海边体会一下那无穷的乐趣。”活泼的音乐早就让学生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了,而张老师所做的就是一种唤醒的工作,调动学生的情和思维,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
二、寻找“趣”,生生互动。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围绕一个“趣”字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把你感到最有趣的事情告诉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需要对话,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是异常重要的。对话的语文,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的对话。本堂课中,张老师比较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将好的朗读体现在声音、表情、动作上”。如在捏大虾时,老师不但示范,还请同学亲身体验,在同学捏到大虾后,师问:“这么神气的大虾被你捉到了,你感觉如何?”生回答:“我感觉比它还神气。”
又如:张老师说:“如果能笑着读这个‘嘿’,你一定能摸到一个大海星。”在指导朗读武将那一句时,同学们在张老师的带动下也不由自主地表演起了武将,读时更是神气活现。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被声音、表情、动作激活了,课堂中充满着语文的情趣。
三、深化“趣”,引导说话。
第四自然段看似与题目游离,似乎并非叙写赶海之“趣”。其实这一自然段则侧重突出海滩之平和、优美,展示赶海有趣的另一面。张老师通过展示优美的,并伴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以此为前提,让学生活用所学知识,改编诗句:“落霞与海鸥齐飞,海水共长天一色。”为这平静的海滩题上自己的诗,让学生也当了一回小诗人。老师在结束课文时,又付之以精美的大海画面,播放着动人的《大海啊,故乡》,再次引导学生抒发对大海的情怀,使学生的积累和潜能得到了喷发和涌动。
在整堂课中,我还有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1、课堂中的“生生对话”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多元理解。(四人小组自主读书、合作讨论时说的不充分。)
2、教师在学生每次朗读以前目的还不够明确,指导朗读方面缺少一定的层次,没有充分体现老师指导的过程,学生上台的表演少到位,而且对于助读的效果不大。
3、学生个别地方读错了,老师没有纠正。
【《赶海》的听后感】相关文章:
赶海的作文03-10
《赶海》教案04-07
有趣的赶海作文10-07
赶海周记10-06
赶海优秀作文03-02
赶海教学设计10-01
《赶海》教学反思03-27
有关赶海的作文03-01
《赶海》教学设计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