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听后感

时间:2022-10-05 05:52:52 听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找规律》听后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图形覆盖的规律,老师做主导,设计富有情趣的环节,让学生伴随困惑、释疑,欢笑等情感体验,在观察、列举、比较等感知活动中,产生冲突,纠正偏差,内化表象,从而激发学习活力,焕发课堂魅力。

  [关键词]找规律 ;感情体验;实践操作;数学活动;有效性。

  最近听了袁老师和李老师他们上的五年级下册《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这一课,让我亲切的体味到“让学生在数学上找到情感的体验”的课堂教学境界。我们总爱说,教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课堂中相得益彰的情趣,师生的互染,互动共生有利于学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两位教师能做到让课堂成为真正的舞台,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露出预设的痕迹,教和学永远成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他们的课堂上,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场景,一个踏踏实实的教学过程,很值得我好好学习。

  袁老师、李老师在教学中体现了几个方面:(1)学生从无序的列举、操作、发现到在教师指导下有序的进行数学活动,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宝贵的数学活动经验。(2)学习活动“从猜测到验证”、“从思维跟进到自主发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3)学生从直观操作到抽象思维,再到概述归纳规律,最后与“字母表示数”结合拓展至“无限”;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规律的价值得以体现。细看他们的课堂:

  一、师生互染是情感体验的有效催化

  两节课都能做到师生的互动互染,来自于学生的学习氛围,倾情表达;来自于教师的及时捕捉,巧妙引发。第一课时,当学生发现学具不动时,就有一个不同的和,一句“你真爱观察”,于是引发出下面规律的不断找出。在第二课时,教师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创造的图形,说一说自己设计的图形覆盖的规律,看一看其他同学的图形。接着通过观察比较每一种图形的覆盖规律,归纳概括出它们的相同点,达到巩固规律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具体的创造操作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的动力,设计出了多种图形,散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在最后反馈中,又回到了学习的主题,在老师的巧妙夸张中,有效的激发了其他同学的表达欲望,这些不经意的细节,闪亮的火花,是生发愉悦体验的契机。在此,教师起到不可低估的主导作用,应及时地捕捉,适时点燃,然后融于学生所乐,并跳出学生所乐,推动学生乐于参与,越学越兴奋,越学越活跃,越学越感到有趣!同时,教师也在这融融的氛围中体验到一种教学成功的幸福,体验到课堂是师生所走过的一段生命历程!

  二、情节创设是情感体验的有效载体

  教材本身既是理性的启示,也蕴含着感性的感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习材料,不应是板着面孔的纯粹数学,而是情与理交融的生活数学!当数学材料枯燥单调时,定会让学生越学越死,越学越闷,越越学越厌!当数学富有情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时,便能激起学生的困惑、探索、愉悦,那将是学生有个性体验的,鲜活的越学越想学,越学越快乐,越学越有灵性的!如何在揭示教材理性的同时,向学生富有感性的展示呢?我想,从学生出发,利用好学生爱动爱玩的天性并且在教学中添加他们生活列举的环节,袁老师整节课以“主题情境”购物活动为主线,以“自主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规律源于生活之美。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等能力,理清规律:在这个环节中,他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试验,教师通过书上的三个问题分层次的指导学生试验的过程,学生是自主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试验的过程中切实掌握两个方向的图形覆盖问题的规律。

  三、认知过程是情感体验的附着基石

  体验来自于一定的刺激,来自于课堂上师生的互染与一定的教学情节,同时体验的背后也必创生出一种观念,一种认识,一定的认知结构,愉悦的情感体验既是教学的目标,但不应是唯一的目的,老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一理念在新课程实施以来被广为传诵。那么在教学《找规律》的内容时又应该如何体现这一理念呢?两位老师都能根据对“教学根本目的”的理解,教学“找规律”时不仅要关注对“规律本身”的探究与获取,更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在“找”字上下功夫,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我们要教学的不仅是某一特定的规律,更是期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找”的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未知”的规律。基于此,学生“找”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慢慢聚焦的过程,也是一个容易犯错的过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也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宝贵的“找规律”经验,没有一项伟大的发现是一跃而就的。“结果”固然重要,但离开了“找”的过程如鱼离水,则违背了教材设计的初衷了。

【《找规律》听后感】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案04-02

《找规律》教案02-02

找规律教学反思10-10

《找规律》活动反思10-06

找规律教学设计10-13

大班教案《找规律》10-07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10-06

找规律教学反思09-26

《找规律》教学设计10-19

《找规律》教学反思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