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4-10-16 19:29:37 心得体会 投诉 投稿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通用2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通用20篇)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1

  我参加了《道德与法治》的培训活动。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聆听专家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一、把握课程基本理念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2、珍视学生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

  3、道德存在于学生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

  4、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童的生活。

  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性质

  在《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俞老师总结了该学科教学的三大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1、生活性

  珍视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2、活动性

  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开放性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三、新教材四个方面的突破

  1、将涵养实践智慧作为“学习做人”的核心。

  品德课的中心任务是教孩子“学习做人”,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在综合、整体、深入的意义上实现“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获得过程。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意义与价值内涵,使知识成为人的实践智慧的'生长因子。

  2、打破“自我中心”的倾向,走向“在—世界—历史中”的人。

  新教材借鉴生存论的思路和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导学生实现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新教材注重文化共同体的节日、习俗教育,注重引导学生与“过去”对话,使学生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并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回望”去品出生活的文化与道德的意蕴。

  3、超越技术主义和狭隘的功利思维。

  新编教材特别强调,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会书上范例中包含的(如果有)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对于自己的世界而言的整体上的好办法。

  4、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内涵。

  做人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智慧,而智慧来自于对生活意义的领会。新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事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了解,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爱的领悟,从而感受生活当中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懂得感恩。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2

  培训中,我在方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编列目的、内容的设计

  培训中,方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新教材编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方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认识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认识到应该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方老师、安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方丽敏、安子琴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3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教育作为基石工程,着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此,国家历时三年进行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并于日前隆重发布,为深化义务教育改革赋予了纲领性的教学遵循。笔者认为,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需做到两个注重。

  注重课程素养培养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学科的核心素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突出了课程的核心素养,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大纲,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刻变化。

  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深刻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标准》将小学原有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初中原有思想道德融为一体,进行了九年一体化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教育的系统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关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课程在同一核心素养指标下的学术质量标准,并通过学习任务组实践呈现,形成完整的课程闭环链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培养。

  注重课程融合实施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课程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一大特点。因此,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原则,《标准》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在教师教的方式的变革上提出了一些重大的有效举措,《标准》倡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在学生学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出实践,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为此,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加强横向学科间相互关联、有效配合,突破学科边界,探索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课内外学习有机融合,带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 注重学段有机衔接课程实施不能用割裂的方式,要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新修订《标准》特别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循序渐进地奠定基础、做好准备。 为此,课程实施中,要力避铁路警察思维,把教育教学的所有元素统筹起来,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科学研判,靶向精准、有效融合。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4

  感觉很久都没有遇到过这样质量高的培训了。这次学习,让我收获匪浅。总觉得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学习,让更多精彩的知识和思想进入自己的大脑中,指导自己的教学。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如下:

  一、教师要树立人格威信

  《道德与法治》要教得好,首先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的道德和人格魅力从行动上去影响学生。

  1、老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建立起专业威信。要懂得教什么、懂得怎么教,懂得如何高效地教。这样才能让人有信服力,让孩子尊重,让孩子信服。

  2、做一个善于发现、表扬学生优点的老师。

  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评价,应该自己斟酌。这样说了,就能让他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吗?我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来纠正他?

  3、让自己更有耐心。对于孩子的坏毛病,要充分认识到坏毛病的顽固恢复现象,要反复抓,抓反复。察觉到不对就应该纠正,而不是抱着一劳永逸的天真想法。

  4、采用“说服”的方式对待孩子,应该用“名片效应”拉近孩子们的距离。“你们怎么搞的”只会把自己推向孩子的反面,让孩子心理距离更远。然后用“门槛效应”“得寸进尺”,让孩子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标,强化后达到需求。用“南风效应”润物无声,避免劈头盖脸的惩罚,让孩子保留自尊心。最后避免超限效应,“点到为止”,避免长篇大论惹人厌烦,讲清规则即可。

  5、如果真的要惩罚孩子,应该选择在一个相同的情境中进行。吃饭时候骂孩子上学做的不好的事只会让人觉得反感,应该在有空档时,或者在他欺负人的时候进行教育。

  6、惩罚时还需要注意方式,要尽量让孩子喜欢的目标不要达成。在喜欢讲话时,老师、父母的责骂,只会让他骂的更凶,助长了行为的强度。在喜欢游泳时,朝着河里追只会让他达成“去河里游泳”的愿望,应该从河边往岸上赶。

  人格威信是从教学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应该从小事做起。

  二、在教学中,要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道德与法治》不是简单的一堂课,它是知识的总和,教导学生如何生活,但又在此之上拔高,更进一步的培养孩子的人格素养,形成真正的道德。因此,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下:

  1、我们不能把课程上成语文课、科学课、美术课、手工课、习惯课。我们在教课的时候,应该为孩子的三观奠定基础,使用的方法、材料、解读必须落在“德”上。

  2、教学设计的“主题性”。

  低段每册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学期教学目标。在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门课的定位是什么。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知道:课程标准;孩子道德发展的转光,生活的现实情况,需要解决什么。从孩子的成长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务。

  3、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一年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型。二年级到的学习的方式由体验型变为了探究型。如在二年级的辨析式环节中,不是列出情况判断对错,而是应该考虑各种情况进行判断。

  4、辨析问题的开放性。我们在判断问题时,往往应该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判断对错。

  5、范例的示范性。在课文中的例子,如果要进行替换,需要想想是不是问题被替换掉了,或者教学的思路被替换掉了。

  6、教学设计的选择性。

  7、教学过程中的“实在性”。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讲正确的话,而是讲真是真诚的话。

  三、对自己教学课程的反思。

  我再上《我是一张纸》时,教学目标是:为什么要节约用纸。推论步骤为:纸用途广,纸来之不易,纸历史悠久,从而推断出,应该节约用纸。

  但实际上,有用才是资源,这是功利性的逻辑。如果对我们有用作为该不该珍惜的评判标准,那么即使是美,也是为了我们生活的装饰品。那些纯粹为了好玩、纯粹的奇妙,就会消失掉。

  思维是有习惯性的,如果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纸的来之不易才能珍惜,那么久不是纯粹的德行。文化把历史换成了数学概念,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就少了。德育,不是知识的堆砌、技术的难易、功利性的判断。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从“节约用纸”到“我是一张纸”的概念性转换。

  正确的做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共在”的世界观——我与世界息息相关。纸对我们是“陪伴”,是“朋友”,而不是“工具”和“资源”。

  纸有着丰富的样子,与我们时刻相伴。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情绪去与纸思考、互动,他们也会变成相应的样子。例:纸经过加工后,变成了一朵花。他是我们息息相关的`心情之花。艺术能让纸变成“艺术的纸”,快乐能让纸变成“快乐的纸”。

  纸是生命的转化,是智慧的结晶。从树到树叶,再到纸,大树的生命力转化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少用一张纸,就是挽救了一分树的生命。

  同时,纸也是先人的智慧结晶。纸是中国人的骄傲,他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在我们手里的纸,穿越过悠悠岁月,从发明第一张纸的祖先手里,传到了我们的手里。“悠久的历史”中,流淌的是智慧、是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这门《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孩子的德育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德育做出贡献,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

  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修行自己的品德,让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的孩子,同时,在备课中也尽量以纯粹的道德进行考虑,而不是用功利性等错误的思想指引孩子。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5

  9月11日上午我参加了焦作市名师工作室组织的《道德与法治》培训活动。听取了郑州市中原区研究室教研员王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她从理解课程、解读教材、和研究教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最后还观看了他指导的获国家级奖项的课,不仅有理论的指导,还有更直观的课堂教学。让我对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地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王老师先分析了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德育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反思我之前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孩子们的生活。

  专家又深入的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首先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个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健康的、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人、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必须能够真正的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来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能光看图说话,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然后专家结合三年级的教材给我们详细的解读了新教材。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对象是刚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直观、具体、形象。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形成,逐渐向深刻发展。三年级教材既兼顾儿童特点,又注意教材具有的思维含量。每个单元的问题域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接着,老师就每一单元,每一课进行了简要解析,让我们对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她又给我们讲解了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教学建议。最后老师又让我们观看了一节优秀的课堂实录,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真是到学生中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才能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要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搞一些适合自己本班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老师要引领学生开展活动。玩耍也是学习,在玩中学,不是贪玩。关键是会玩。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有收获,在玩的.过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规则,遵循游戏规则。让学生认识遵循规则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规则,不遵循交通规则,后果会很严重的。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

  引领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发现同学的进步,发现同学的闪光点。让学生天天夸自己的同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所有学生充满自信,热爱生活,爱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真正做到让儿童的生活更美好,让儿童的成长更精彩!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6

  培训中,我在老师的讲解下对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知道了材的编列目的、内容的设计

  培训中,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材编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研究知识、技

  能中来培养学生研究政治的兴趣。同时,在办理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度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厚实,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常识编排和叙说,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常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头脑品德》来讲较新颖、实用。通过研究,使我清楚的熟悉到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常识点的'组成,以及常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方老师所提供的常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掌控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认识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材的重要性

  整体掌控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有优秀的文明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熟悉并掌控好课程常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常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掌控政治材、清晰地熟悉并掌控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熟悉到应该掌握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老师的经典理会,使我熟悉到应该怎样突破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买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形成优秀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常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熟悉到在

  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动研究,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增强对学生本领的培养。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浅显易懂但却包含人生哲理的常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代价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主办方精心组织、放置殷勤,主讲老师经验厚实、分析透彻,参会教师认真聆听、积极交换。此次材培训办理了教师的很多疑惑,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材的利用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息争决,对于材的研讨和利用,将会是每个小学品德与法治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7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道德与法治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是我获益匪浅。

  现从以下方面阐述我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我所任科目是二年级数学。说实在的,没有教过这门课程,在我的思想中一直把它当副科。

  听了老师的讲课以后,我明白了上好思品课法制课是多么关键的事情啊!我们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啊!育人先育心,一味的抓高分,升学率,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个性的开展,也更失去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讲诚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俭的很多所有这些难道不值我们反思吗? 再次,上好法制课。要做到有方案、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方案、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根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这次培训让我们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认清了形势,看到了差距。

  我要以这次学习校训为动力,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开拓创新,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作风,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绩。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8

  20xx年9月22日,xx在xx举办了初中教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为期一天的活动由市教研室中学政治教研员xx老师主持,xx的xx校长发表了致欢迎词。

  一、培训概况

  由人教社委派的培训专家xx教授,作了《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的讲座。xx从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新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总体设计、呈现方式及意图,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学的一些建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活动最后安排与会教师与专家就教材的相关问题进行互动研讨。

  20xx年秋季起,初中的教材有了新的变化,在教材框架设计、教材栏目设计、教材素材选择、教材容量和难度、教材的呈现体式格局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它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充分发掘学生资源以及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在内容设计上它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逻辑暗线遵循初中生的道德成长规律,善于捕捉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疑心和问题,正视矛盾,揭示矛盾,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开展。

  与会600多名教师认真倾听,积极思考。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我们要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人教版政治教材修订的精神实质与主要变化,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使教学更具有人文关怀,更能满足青春期孩子的成长需求;尽己所能,为更快地推进《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建设留下自己的足印,贡献一份力量。

  二、培训感悟

  1.提高个人教学素养,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教法

  第一、要积极研讨新教材、新教参,改进教学方法,以增强政治教学效果。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不断深切研讨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全面准确理解,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如许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在“理”字上下功夫,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增强常识的可信度;在“新”字上想办法,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兴趣性,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在“乐”字上动脑筋,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的介入意识;在“用”字上做文章,正视理论接洽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如许才能有用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政治教学效果。

  第二、要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为中学生接受信息提供了广泛的渠道。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是和我们政治课的教育是一致的,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政治课的实效性,但也会有不少信息与政治课的教育是相抵触的,处理不好就会削弱了政治课的实效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教学中把握“六一致”:是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一致?是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相一致?是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一致?是否与我国的政策相一致?是否与当今世界的大环境、大趋势相一致?是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一致?只有保持六个“一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的负面认识,也才能游刃有余地给学生正确、恰当地释疑解惑。

  2.实行课中课---上微课,师生共同成长

  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不只是名称的变化,整个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内容上:逻辑性更强、可教性更强、可读性更强;形式上:版面更活、颜色更爽、比例更好。”教材中有很多活动设计,例如: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浏览感悟、方法与技能、探究与分享和拓展空间等。这些活动设计可以通过实施微课形式呈现出来,以求能到达师生共赢的效果。

  3.勇于担当,勉力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多艰辛的路要走,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更新,我们的任务——依法治国的教育也任重而道远。我作为工作室的学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制作《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课件,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特殊经验和本领。制作课件时关注细节、深度思考、精益求精,在课件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学、互惠互利,力求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第二、在QQ群中,勇于提出和解决疑难问题。把自己平时遇到的疑心或疑难问题以及经验心得发布在群里,在对这些教学疑心进行的交换与碰撞中,我们相互启迪相互的思维与想法,让我们都能在研究与交换中得到提升和开展。如许汇聚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平时靠一小我或几小我不能完成的事,集所有人的智慧和能力为一体,让我们之间发生聚变效应,发挥1+1>2的良好效果。

  第三、积极反思,撰写论文。不断总结自己和他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推己及人地及时将这些感悟提炼成教学论文,力争我们学校政治科组每学年都有教学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同时也积极呼吁我们全市的政治老师踊跃向相关教育报刊投稿。同时向工作室建议选择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专题,引领全体成员、学员共同研究、探讨、实践、总结。为工作室将来的研究成果结集成册,著书立说做出贡献。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9

  近年来,中国的法治不断深化,道德观念也在逐渐提升。对法治与道德的认知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亲身参与法治与道德建设的过程更能体会其重要性。我有幸在一次公益活动中亲身体验了道德与法治的力量,收获颇多。

  首先,我参与了一次垃圾分类活动。法治的推行离不开广大市民的道德支持。无论是城市还是,垃圾分类都是一道绕不开的法律法规。在活动中,我亲自上街为市民发放宣传册,向他们推广垃圾分类的知识。通过与市民的交流,我发现其中不少人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存在疑虑或无知。在这个过程中,我成为了法律法规的普及者和宣传者,宣传的同时也是自己对法治的一次教育。

  其次,我参与了一次恶意停车监督行动。恶意停车是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秩序与高效运转。在这次行动中,我亲身体验到法治的力量。我们根据热点区域的停车违规情况,选择了一些重灾区进行临时监控。我作为其中一员,在现场记录并拍照,向司机解释其违规行为并收取罚款。通过这次行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法治的公平与正义,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道德意识。

  另外,我还参与了一次邻里纠纷调解工作。邻里纠纷是社区中常见的问题,经常需要借助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在这次调解中,我以的身份充当中间人,协助邻里进行沟通,并通过法律以及道德的引导,帮助他们化解争端。通过这次体验,我明白了在邻里纠纷解决中,法律与道德同样重要。法律是一把有力的工具,而道德是弥补法律不足的重要支撑。

  最后,我参与了一次非法广告投放整治行动。非法广告的.滥发严重破坏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在这次行动中,我跟随相关进行巡查,发现并清除了一批非法广告牌。通过这次行动,我深深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法律对于维护城市秩序的重要性。同时,我也认识到道德对于维护公共环境的重要作用。只有将法治与道德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过这些亲身参与的体验,我深感到道德与法治的紧密联系。法治离不开道德的支持,而道德也需要法治的约束。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是法治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只有通过广大公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构建和谐、公正、法治的社会。

  总之,亲身参与道德与法治建设的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履行道德责任,并主动参与到法治建设中去。只有逐步提升道德水平,才能够为法治的推行提供坚实基础。同时,法治也是推动道德进步的保障,只有有力的法律制度才能起到道德行为规范和约束的作用。道德与法治的结合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我们共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10

  9月11日,虽然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但是也阻挡不了工作室成员参加培训学习的脚步。来自中原区教研室的教研员王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让儿童生活更美好,让儿童成长更精彩》。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上午时间,但是受益匪浅。

  王老师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从理解课程、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三个方面为我们进行教材的解读与分析。王老师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教《道德与法治》的老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德育课堂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课堂教学也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孩子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道德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无实效的学习。针对这些问题,王老师为我们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那设置这门课究竟是为了什么?它承担什么样的教育任务?我们可以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答案,就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听了王老师的报告,感觉责任重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强调:“回归儿童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求,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只有让品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我们教师必须能够真正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凭借教材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用好。

  课程标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也做了明确的定位:“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教学中,我们要始终把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的核心素养贯彻德育的全过程,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动摇。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总之,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一定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认真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把每一节课上好。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11

  七月七日参加了由涪陵区教委组织的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时间两天,上午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各一节,并观看了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的讲话视频,下午听了两位授课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县小学教研室钟晓菊老师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详细解读。这一天的培训,总体感觉是严谨且高效,受益匪浅。

  伍才英老师上的一年级《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感受校园里的各种铃声,通过听一听、辨一辨、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校各种铃声的含义,并受到了“遵守秩序,快乐生活”的“法治”教育。这节课在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组织教学,针对刚入学的孩子,采用对口令、小组竞赛、表扬激励等方式,行之有效,课堂井然有序,彰显了教师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园童谣”,学生对“铃声下的规范”学得快,记得牢。

  罗英老师上的二年级《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巧妙地把对中秋的学习,用找中秋、知中秋、过中秋、品中秋、迎中秋等系列活动贯穿其中,并紧密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既了解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又得到了“珍爱亲情、友情,积极、愉快地生活”的情感体验。

  听了朱副部长的讲话,我们懂得了,这次中央统编三科教材一方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解决教材存在问题和不足的需要,我们要从落实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等高度充分认识新编教材的意义。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三科统编教材的思想和内容,从理念层面,一是要突出德育为魂,二是要突出能力为重,三是要突出基础为先,四是要突出创新为上。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内容。对统编教材的使用一要高度重视,二要强化培训,三要加强教研,四要落实保障措施,五要加强舆论引导。我们对新教材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钟晓菊老师的培训,从统编教材的新变化、教材的.编写思路有及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明确了在《道德与法治》低年段,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儿童日常的生活当中。知道了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接受以权利义务、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为主的法治教育,长大后便更有希望成为一名具备规则意识、程序观念等法治意识的公民。钟老师的培训通过课件全面展示,生动而且具体,使人印象深刻,对我们今后的日常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培训是短暂的,付诸实践是我们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经常复习培训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以课例、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12

  9月11日,虽然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但是也阻挡不了工作室成员参加培训学习的脚步。来自中原区教研室的教研员王娴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让儿童生活更美好,让儿童成长更精彩》。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上午时间,但是受益匪浅。

  王老师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

  从理解课程、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三个方面为我们进行教材的解读与分析。王老师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教《道德与法治》的老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德育课堂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课堂教学也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孩子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道德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无实效的学习。针对这些问题,王老师为我们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那设置这门课究竟是为了什么?它承担什么样的教育任务?我们可以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答案,就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听了王老师的报告,感觉责任重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强调:“回归儿童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求,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只有让品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我们教师必须能够真正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凭借教材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用好。

  课程标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也做了明确的定位:“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教学中,我们要始终把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的核心素养贯彻德育的全过程,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动摇。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总之,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一定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认真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把每一节课上好。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13

  3月19日我参加了xx组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由xxxx老师主讲。xx老师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单元及教材内容、教材体现的新思想、教材各课简析、教材使用答疑五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结合教学案例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开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三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体式格局;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介入学习。

  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14

  5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上杭县第三届城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联盟成果展示暨学科专题培训活动”,活动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上午,但活动容量却不小,听了三位老师的优质课和专家的一个专题讲座,收获满满。

  不管是三位老师的优质课,还是专家的讲座,都给我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社会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大课堂,是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培养“社会人”的必经之路。

  道德与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社会生活中人们因处理复杂的相互关系而产生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才有了法治,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中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走出学校和教室这一框框,应把儿童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之中,密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不但把他们看成学校里的一个小学生,还要把他们看成社会上的一个小公民,让我们的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体会社会生活的规则,播下法治的种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一)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1.社会化的教学内容。教材篇幅是有限的,教材的内容也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因此,教师必须学会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XXX老师教学的《不同肤色的居民》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和不同人种特点;XXX老师上的《我是一张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纸制品,了解它们的作用,XXX老师上《小水滴的诉说》,收集了自来水的制作工序、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等视频,这些都是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丰富了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理导行,三节课中,教师都有涉及相关社会规则、法律规范的渗透,如“种族歧视问题”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课堂的“法治”味,学生的研究时空都得到了拓展,不再是课堂的40分钟和教室的`几十平方米,学生的研究内容也不局限与课本,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老师在参与学生课堂讨论中加以点拨,并维持秩序,指引学生研究的正确方向,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2.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品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三位老师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像音乐课普通的放声歌唱,有像美术课一样的剪纸、贴画,还有像语文课一样的美读诗文,又有像数学课一样的计算明理……在多种活

  动体验中感悟内化品德要求,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年龄特性,突出表现了课程的综合性与社会性。

  3.大面积的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作为综合性课程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更应突出这一理念。三位老师的教学都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设计了同桌、小组合作研究、全班交流讨论,让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研究、教育的主人,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友好和谐相处,这就是校园小课堂的“社会化”。

  (二)学科测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本次培训活动,教研室XXX老师给我们做了《立足儿童生活,科学设计纸笔测试》的专题讲座,从当前学科测试的命题角度,给我们做了一个引领,提出当前纸笔测试命题,应当立足儿童生活,拓展命题空间;关注社会热点,研究社会参与;创设问题情境,融入儿童生活等理念,可以说,当前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命题,和课堂教学一样应从儿童实际生活出发,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理论性的、死记硬背的一些道理条文。

  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测试的指挥棒影响着教师的教,不论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还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我们的品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学都必需做到“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相结合”,让学生明理导行,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人”。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15

  3月19日我参加了夹河镇中心小学组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会。此次培训由南京师范道德教育研究所唐老师主讲。唐老师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单元及教材内容、教材体现的新思想、教材各课简析、教材使用答疑五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结合教学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三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

  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鉴于理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16

  20xx年9月11日,全县小学三年级教师参加了《道德与法治》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是我获益匪浅。虽然是网络学习,但课堂上每一位学员听得都很认真,网授专家的讲解更是声情并茂。下面我从两个方面阐述我这次培训的心得。

  一、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

  本学期我所任科目是三年级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说实在的,开学一周了,《道德与法治》我还没有上过这门课程,在我的思想中,一直把它当副科,感觉这门学科抽时间突击简单讲讲就行,但今天听了网络培训老师的讲课以后,我感到上好法制课是多么关键的事情啊!我们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啊!育人先育心,一味地抓高分,升学率,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个性的发展,也更失去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讲诚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俭的很多……所有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想通过这次学习,首先值得反思的就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担任此科目的老师们,肩上的胆子很重,我们必须把法制课当回事,还要把它上好。

  二、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

  在这次培训中,陶老师和章老师的讲解让我折服,与他们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再次感谢领导给的这次学习的机会!

  此次培训在专家和名师的精彩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理清教材中的明线和暗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17

  今天听了教育专家老师的讲座,学习了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网络培训受益不浅,感受颇深。现将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 《道德与法制》的教材特点 两位老师都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特点, 让我们对课程标准及教材 把握更准确。新教材的突出特点:

  1、体现了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抽象问题直 观形象表达的卡通版面。

  2、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3、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 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上专家给出了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三观并存的建议,学生观重点 突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允许多样。教师观中强调了教师的三个角色 扮演即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课堂不再局限于 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 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 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 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

  在这次学习中, 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 师跟孩子之间更多的互动。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我将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 和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 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学更加精彩。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18

  新学期开始,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版本的一时更新让我有些始料未及。因为我们上学期还是粤教版本,新学期一开始一下子就变成了人教版本,正当我饥渴无助之际,今天的新教材网络培训如同一场可贵的春雨及时地滋润了我干渴的心田。

  网络培训让我站在"高处"把握了教材的.主题、理念与框架:宪法精神是贯穿全册的红线,统帅全篇的灵魂。本册书我应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不断去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教材采取总——分框架结构,犹如一篇文章,思路特别清晰,这一切似乎使我顿生驾驭教材,运筹帷幄之感。

  我最赞赏的还是本书很贴近青少年实际,遵循知识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建构"基于生活——反思生活——回归生活"的路径。这将会使学生们增加很大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也不会觉得抽象、枯燥。

  同时,本次培训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教材研读方面,我要肯下苦功。字斟句酌,逐层分析,多思考,勤动脑,既不能想当然的望文生义,也不能迷信权威或墨守成规。

  新学期,新教材,新挑战,我虽不能轻车熟路,但不能不说,这次网络培训,真的很给力。当然,探索学习之路没有止境——我会努力不懈,只求更好!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19

  9月我有幸参加了经开区教研室组织的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使原来懵懵懂懂的我收获颇多,专家和老师们的讲解,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级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抓细抓实,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今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解读教材,真正领悟编者的设计意图,一切要从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20

  9月11日,虽然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但是也阻挡不了工作室成员参加培训研究的脚步。来自华夏区教研室的教研员XXX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让儿童生活更美好,让儿童成长更精彩》。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上午工夫,但是受益匪浅。

  XXX老师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从理解课程、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三个方面为我们进行教材的解读与分析。XXX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教《道德与法治》的老师在使用材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德育课堂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课堂教学也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孩子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道德研究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无实效的研究。针对这些问题,XXX为我们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那设置这门课究竟是为了什么?它承担什么样的教育任务?我们可以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答案,就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课程标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也做了明确的定位:“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研究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教学中,我们要一直把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研究做人的核心素养贯彻德育的.全进程,一直牢记“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不能动摇。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常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举动的指点者、撑持者、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举动环境与条件,灵动多样地选用教学举动和组织方式,联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自动地研究,身心健康地成长。

  总之,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一定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认真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把每一节课上好。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11-25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02-20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01-12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通用]08-08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15篇)06-23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02-06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8篇)02-07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03-31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必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