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2-03-11 10:50:51 心得体会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

  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篇1

  单元主题性学习,就是以章节或几个相近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使课程每一个小教学内容与与其他相沟通,同时也可以把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主体的活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选择:

  一、单元主体性教学更能接近学生教学实际

  每一节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的一起的,生活是学生的最好老师。可以把学生引入大自然,引入社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领略他们能观察到的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在自然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中升华对自然的认识,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深厚感情。比如在教学位置的`同时引申学生对校园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孩子们通过听、看、问、讲、等多种形式去了解、发现、感受学校风光的美,然后把自己通过听、看、问等方式了解到的内容回到课堂来说给同学听听。

  二、单元主题性教学更能促进教学实践的开展

  我在开展做家务活动中,让学生到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事,然后到课堂里与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物体的图形时让学生们摸一摸,做一做相关的游戏。通过这一系列的亲身体会、扮演,学生们就有了设身处地地去把握作品中的角色。体会、扮演实际是一次再创造,学生在体会、扮演过程中必须实行角色的转换,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现其情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采用单元主题性教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强化,突出单元教学的特色

  每一节的教学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亮点,但是这仅仅是简单的勾勒,而不能形成美丽的画面,想相关的主题放置到一起进行展示,会起到效果强化和叠加的效果,而不会学习完了就放置一边,同时还有利于实践活动和校本教材的研究,形成自己和团体的教学特色。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做单元教学的有心人,做到单元学习与章节活动的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从生活出发,把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回忆之中,提升的实践能力,在综合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实现课堂和单元教学的无缝衔接。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序、有效、真正落到实处。

  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篇2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研讨体会》适用于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研讨体会,通过单元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自学成才的能力得到培养。不仅有利于开展课堂活动,而且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11月19号,我参加了由王瑞荣老师组织的坊子区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性教学研讨。这次专题研讨的教师方法新颖、独特,让我们这些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受益匪浅,更让我们眼前一亮、顿觉豁然开朗,为我们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单元主体课堂教学观摩,单元主体讲评报告,单元讲评分享,单元整体备课点评报告,习作单元教学观摩。

  小语种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注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注重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学”的过程。以单元总体目标为统领,各个模块、每节课目标也相对集中。其主要特点是:围绕一个主题,把教材课文、课外拓展资源、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高度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成为一个由几个“模块”组成,但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透过专题讲座和课堂演示研讨,让我明白到整个教学单元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练习都是围绕着主题进行的。同单篇教学相比,有以下优点:

  一、小学语文专题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超越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正如徐万东老师所说,单元整体教学它不看一课树,而是看一片森林。老师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学期初至少要对一册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充分考虑每个单元的听、说、写各方面的统一,即使是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学习也要有一个总体规划。不但要看教材,还要看学生。

  二、单篇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文本,学生接受文本;主题单元整体的教学更多的是学生向文本传递探究主题。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比较、分析和理解教材中有助于解决自已问题的信息资源,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实际上,它是在实践“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加努力在学习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自己,更快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即便学习的路程还很长,我们仍将满怀对教育的热情,迎接属于我们的明天的阳光。通过单元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自学成才的能力得到培养。不仅有利于开展课堂活动,而且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篇3

  有幸参与本次研讨学习,观看了五位老师不同的课堂展示,我能感受到她们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她们敢于大胆尝试,做先行者,这种精神和魄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理解,展示了单元整体教学课例,可谓各有所长。教研室王万军主任亲临指导,清晰明了又直中要害的点拨,让人思路更明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教研进行总结。

  一、对于用的认识更清晰了。

  王主任提到,要树立三种意识:课程意识、文体意识、运用意识。我认为课程意识和文体意识都是语用的基础。语用在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一个地位。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就需要我们去继续揣摩,是否是语用的直观体现。老师应将理解的重心聚焦到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不能仅是理解和知道。运用才是最好的理解。当然,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所以,阅读过程是理解和运用相互融合的共生过程。

  二、对《感受乡村生活》课例重构的看法

  张彩虹老师所授《感受乡村生活》,能寻求《乡下人家》和《麦哨》的共同点,这一点是值得我去学习的,老师善于把握学材,能有效将其整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老师这节的不足也是在此,未将文本挖透、挖深,找对真正对学生有用、有效的教学点,原本的`授课让人听来仍是过于繁琐,训练点不够突出,领悟表达方面也只是将其中写作顺序、修辞手法提了出来。重构后的教学设计就做到了注重领悟表达,让学生关注“场面描写”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去感受场面描写中的语言美,最后能使学生对乡下、对田园风光有更清晰的感受,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乡村生活的美好;通过再次引领朗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表达的特点并学着运用,顺其自然不刻意。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又学会了运用作者的表达,能够一举两得。“语用”点清晰,又不单独分离于文本。

  三、自己该如何实施教学

  首先,我要做到的是:具备解读课标、解读教材、解读学情的能力;其次,要树立大语文观,时刻谨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要教课文,而是要教语文。意识非常重要;最后,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去教方法。我所理解的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领悟到作者的表达后,将作者的表达方式(用语言的方式)运用到自身。因此,拿起课文,我就要去关注到教学的语言训练点。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风景”。“风景”各不相同,必须做到“一课一得”。具备以上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多去尝试,敢于打破陈旧模式,摒弃低效课堂。尽管开始实践阶段很吃力,尽管会经历很多失败,但一想到单元整体教学势在必行,要想将教语文这条路走下去,就必须在一次次实践和思索中让自己的教学尽快走上光明大道。

  也许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但足够的理论是披荆斩棘的一大法宝。老师要去读《学会阅读》,去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等书籍,去学习名师课堂,去接触教育专著,丰富理论素养,沉淀自己。带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路,相信我们会走得更稳、更远!

  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篇4

  为解决一线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困惑,促进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好研网组织全省高中语文教师"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在线研讨的活动。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以前我们的学习总会把课文当作重点,单元导语曾经受到过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是以前没有认识到单元导语蕴含的内在价值和对学生的指引作用。但在的单元整体教学,首先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单元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制定自己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并且引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并将这一单元列出提纲。看了单元整组教学的介绍,才知道我们在教学新的单元时,不能将每篇课文单独来备课,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目标。我们将"单元整体感知"独立成一个课时,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学习我还发现单元整体教学还具有以下优点:

  (一)这种"单元整体教学"与学生自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能有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整体提高。单元教学的时候,都要求学生先自学每篇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提出并交流。由于交流阶段一般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交流内容一般为:学懂学会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值得讨论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以求得到解决。全班同学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由于单元教学的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但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通过这次"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在线研讨的活动,我感觉到单元整体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一次考验。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更加努力的在学习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使自己更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篇5

  10月28日,很荣幸聆听到了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基地的《促进理解与迁移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实践》的主题教研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首先我聆听了井兰娟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节课。课堂伊始,井老师从回顾圆的特点入手,再到生活中圆的例子,然后播放小视频展示古代铜镜的制作过程,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出示残缺的铜镜,提出问题,哪些铜镜是可以复原成圆形的?同学们有了不同的观点,针对质疑进行实验探究:哪些铜镜(纸片)可以复圆,为什么?各个小组踊跃发言,奇思妙想,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复圆方法,最后老师总结复圆的关键在于找到圆的圆心和半径。

  短短的40分钟,让我受益匪浅,井老师的课教学重难点突出,切入点新颖,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是一节重过程,重发现,重生活,重主体的具有探究精神和启发教育的课。我们在座的老师不禁感叹,这是培养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数学家啊!

  紧接着聆听了杨光有老师的《“圆”单元的实践》,杨老师先介绍了这一单元每小节的课时安排,再分别讲解了每一节课的活动设计。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修复铜镜怎样补全圆?使学生对圆和圆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对于后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杨老师的单元实践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和生活有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把握数学整体性。

  曹云老师的新授课《空气质量中的百分数》,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个小组的精彩展示,他们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发现也各有千秋。学生之间真正地做到了“真交流”。学生一直在说想法,互评价,真思考,不停问。学生之间的这种探究和挖掘让学生真正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理解了知识点。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很自然,没有刻意的提问,没有死板的回答。而是师生之间真正的知识的沟通,理解,生成。可以说,我们觉得枯燥无味的知识,在曹老师这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更感兴趣,也更愿意说。整个课堂我觉得孩子们是一种享受,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

  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讲座及课堂教学实践,各位专家老师讲的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在学习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一些有助于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技巧,我将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努力使自己的课堂丰富起来,让孩子们真研究,真学习,真喜欢上数学!

  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篇6

  原先以为会与往常的培训一样,理论会多一些。没想到这次周老师教授的讲座听下来,竟然如此地真实和可操作,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更一步地了解和认识。

  讲座先是引用了温儒敏老师解读教材的观点,概括下来主要有几点:一是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要多使用任务驱动促学生主动,要注重进行整合式教学,要创造真实情境;二是教案的设计方式要改一改,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三是对学习任务的设计,最好还要能够重新研究和参照课标,要关注“如何体现”,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接下来周教授就按照17年《高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具体展示了她在华师附中上课的情况,主要展现的是第一单元的上课情况。她强调高中语文任务群设计宗旨: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并将这一点落实到实处。17年《高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1、主题:由学习资源+素养导向提炼;

  2、整合:对学习内容要进行整体安排、群文学习;

  3、情境:与生活联系,情景主管产生问题;

  4、任务:解决问题的方案;

  5、活动: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策略;

  6、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以第一单元为例,大体梳理一下周老师上课的思路:

  主题方面,确立了“青春的价值”的主题,分析了第一单元的单元类别和特点。有诗歌题材,也有小说题材;有现代诗,也有外国诗;有教读部分,也有自读部分。确立了单元教学目标。

  整合方面:先在上课前教授了思维导图的新知识,让学生学会整合资料的工具。还有表格。

  情境方面:教读课的情境任务活动和单元综合任务的'设计举例,让情境真实发生。本单元是举办一个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三首诗歌比较研讨会。

  任务方面:按照单元学习任务,分成八个小组的研讨会,每组负责一个小的学习研讨任务,

  活动方面:自学了SQ3R阅读学习策略,提供相关论文支持学生探究,提供大致的整合思路的表格。

  评价方面:老师点拨、学生评价,还有课外梳理和总结整个单元学习,实现单元学习效果的评价化。

  讲座的后面还仔细地展示了每节课的安排,如何实现她的教学目标,一步骤一步骤的讲解,环环相扣,十分有耐心。再有展示八个学生小组的学习成果,非常认真和详细,让人不禁感慨“别人家的学生”。还有周老师上课的教学实录,不过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未能看完上课的所有过程。

  最大的感悟,周老师上课还很认真,每一步的策划,到每一步实施的设计,十分用心。按周老师的话来讲,以后的语文老师应是一名设计师。对新教材认识不够的我,还将要继续学习和实践,努力设计好每堂课。

  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篇7

  单元整合教学其实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似乎几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了,并且一直没有间断这种研究。回忆前几年的单元整合研究,有基于单元人文要素的整合,有基于语文学习要素的整合。但今天再看新版统编教材的单元整合教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就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基于语文学习要素的整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老师在整体把握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中更能实现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勾连,更有益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下面就谈谈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点感受。

  一、从语文要素方面单元整体考虑整合内容

  我们三年级组老师一起对三下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的研究。就是基于语文学习的要素进行的整合。本单元编排了《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习作《做了一项小实验》和语文园地。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能借助一段话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留心观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花钟》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蜜蜂》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在《蜜蜂》后安排学生提炼实验过程。“习作”让学生写一写最近做的一项小实验,细心观察,才能言之有物。《小虾》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并刻画细致生动。在“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蜜蜂》+习作整合做法

  下面说说我执教的第二篇课文《蜜蜂》+习作。课文的目标是:

  1、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

  2、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习作要求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研读教材时发现,教材课后习题有一个梳理实验过程的表格(右上图)。本单元的习作版块也提供了一个表格(右下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写清楚小实验的过程。在《蜜蜂》一课教学时,我恰当利用了这些表格进行整合。

  首先我在初读课文后就把课后的图表(右上图)出示给学生,并提出自学要求,学生在5分钟的时间里充分读文、研究、思考。然后是集体交流,学生填写的图表直接投影出示,教师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帮助学生圈出实验的关键步骤。可能是3步或者4步,甚至更多,都没有关系,只要梳理清楚实验的步骤,为后面的写作打基础。接着是体会实验过程中作者细致观察,善于思考,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最后,迁移到自己做的小实验,出示表格(右下图)。

  本节课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能准确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理清小实验的过程。但在成文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发现、思考、心情是难点。大部分学生有这个意识,但语言比较生硬。

  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篇8

  一、关于“整合信息”的理解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关于写作训练,安排了“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这样的一个语文要素。介绍一种事物,在过去的小学教材中不同年级都涉及到过,大家并不陌生。但是,什么叫整合信息?怎么整合?

  关于“整合”,百度给出的解释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在网上搜索“整合信息”,能够搜索到“信息整合”这样的解释,但是,解释是针对于“企业”,用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而“把零散的信息”用一定的方式彼此连接起来的相关表述。

  尝试从写作思维过程的角度来,通过关键字来搜索“整合、写作”两个关键词,终于找到了殷祯岑、赵梦雪等人的有关论述。殷祯岑2018年在《当代修辞学》上介绍的“互文语篇整合理论”指出:“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整合是一个系统理论概念。作者必须从他的经验中挑选出相关的概念和事件,用一种对听者/读者有利的方式将其组织起来; 而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听者/读者必须将听或读到的话语统一为一个连贯的表征,帮助自己去获取或建立与言者/作者相一致的概念或事件。”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篇文章是作者请围绕着自己要达到的表达目的,将其他文章的通过一句又一句、一段有一段进行重新组合来完成的”。

  关于与“写作”有关的信息,北京赵梦雪在《语篇整合过程探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9卷第6期)中指出:“加利别林将语篇信息分为 3类:事实内容信息,是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实、事件、过程的表述,表现形式上是显性的,通过有形的语言手段表达出来。思想理念信息,除了包含语篇的表层信息外,还传递作者对所述内容的态度。除天气预报、会议通知等少数语篇类型外,一般语篇都包含思想理念信息,因为作者报道事实内容信息时总有一定的意图和看法。潜在内容信息不同于思想理念信息,它是读者对事实内容信息产生的联想,其出现的原因在于语言单位能够产生联想和伴随意义的特性。语篇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是否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并传递给听话人。”

  赵梦雪对“整合信息”解释,包括了“作者观察到的、其他人表述过的、其他人思考和作者本人思考过的”所有内容。

  笔者以为:教材编者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安排的“整合信息”,就是对原本并不是围绕这一个意思完整、系统地整合在一起的信息,按照表达的目的需求,重新选择、排序、组织加工,使之成为一个能够让读者(或听者)明白自己要表达意思的文章整体。

  具体的文章写作过程中,很多文章就是这样“整合信息”之后的产品。我们来看单元选文《我们奇妙的世界》:

  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先说“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世界是奇妙的,有生命的”。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个意思,作者从现实生活获得的信息和思考中选择了如下内容进行重新的`编排整理:

  “天空的太阳升起、天变颜色的变化、多姿多态的云彩飞行、下雨、地上的水洼、落日、夜幕。”这些原本并没什么必然联系的事物,被作者用“一天时间推移”给联系起来,构成了我们每天看到的“天气和时间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奇妙“天空的奇妙”,奇妙在他们是随着时间推移、随着云的变化而变化的。

  接下来是“大地的奇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季节内,随着季节变化,种子经历了奇妙的生命旅程,然后还有不同的地点,景物不同。作者把这些原本分布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景物,用“春夏秋冬”,用种子的生命历程给“连贯起来”,正为了一个整体。

  而天空和大地,又被“(生存的时空)世界”给连贯成为一个 “奇妙”的整体。写作,就是这样一个把众多零散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表达意图,进行重新选择、排序、连贯地表达下来这样一个过程。

  我在上面解释“整合信息”这个概念的时候,也曾经搜集到了很多相关的信息,百度上的“整合”、“信息整合”、信息技术整合、殷祯岑、赵梦雪等人的论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本单元的课文,我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梳理、重新排序,表达了上面关于“整合信息”的理解。

  二、我们“初步学习整合信息”的理解

  前面,我们搞清楚了“整合信息”的意思,那么,在小学三年级,“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应该把握一个是怎样的程度呢?

  我们再来看教材的有关安排:

  在这一单元,编者安排了“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在《我们奇妙的世界》课后,编者安排了“说说课文分别从哪几方面写了天空和大地”;在《海底世界》,编者安排了“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在《火烧云》,编者要求学生 “说说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这些要求,从“阅读提取信息”的角度来说,是要求学生读完之后,能够对文章的各个段落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进行提炼、概括(概括自然段或这几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综合表达下来;从写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认识一篇文章,围绕着一个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表达”。笔者以为,这就是“初步认识整合信息”。

  在本单元安排的“口语交际练习”,针对“下课时做楼梯扶手往下滑”的现象进行劝告,编者安排的 “危险、不守纪律、摔伤”三个角度,其实就是不同的几个方面;下面的练习,对“横穿马路”、“玩电脑一玩就是一天”的情形劝说,是要求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找理由劝说”,而且要求“多从别人的角度想”,这就既包括自己的角度和别人的角度,也是从不同方面来表达要表达的意思。

  本单元安排的“习作”内容是:介绍“国宝大熊猫”。

  与过去的三年级习作要求相比较,本单元的习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不再单纯地是写自己“一次(一个或一种事物的一个方面)看到听到”,而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几个方面来介绍——

  “大熊猫是猫吗?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国宝?……”让学生明白:介绍一种事物,并不是单纯介绍某一个方面,为了让别人搞清楚,得介绍几个方面。

  不但是介绍自己所知道的,而且要求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编者在习作提示中给出了一些信息: “名称、类别、食物、分布地区”,并提示“也可以再查找资料,补充其他信息”。编者给出的信息,原本就是零散的,需要学生在习作的时候,重新排序,组织语言来具体介绍;同时,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资料占有情况的实际,提示学生去搜集资料。在围绕着“国宝大熊猫”,把这些信息有选择的进行重新排序、组织语言介绍清楚。这就是“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其实,关于“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在本册第三单元,就已经开始渗透“整合信息”的联练习了。第三单元侧重的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把一段话写清楚,就是能够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写清楚。但是,在这个单元,已经开始学习查资料、搜集信息,而且专门安排了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第三单元侧重学习搜集资料,在写的时候,要求能够把其中一个方面的特点介绍清楚。而在本单元,仍然安排搜集资料,但是,写的要求是“介绍一种事物”,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这就需要学生把搜集来的(或者别人提供的)零散材料,围绕着要介绍的这个事物进行取舍,把选择下来的材料,分成几个方面,有顺序的进行介绍。同时,本册第三单元和本单元“整合信息”中提到的“搜集资料(信息)”,对传统习作教学内容择取也有一个观念上的修正:过去更多要求写“看到听到的想到的”,而现在则让学生了解:写作,同时可以运用“读来”的,这一点,在本单元的《纸的发明》、《花钟》中都有所体现。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本单元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应该把握的程度是:明白介绍一个事物需要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需要从这个事物的几个方面去观察认识、搜集资料,写的时候,围绕着想介绍的几个特点(方面),来选择材料,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的介绍清楚。

  三、 “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的教学建议

  1、在阅读中学习 “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种事物”。

  《我们奇妙的世界》一文的教学,在读通课文,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的去对所学内容分析归类:作者写天空,写了哪几个方面;写大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然后读文章进行思考:作者写这些方面,为了说明哪一个意思?

  然后,对课文进行删改,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讨论话题:如果仅仅写这两个自然段,是否在表达“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这样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雷雨、傍晚和夜间天空的景色?

  清晨,太阳升起,带来新的一天。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读后文字给自己的不同感受,明白:从几个方面来写,对“说明奇妙”,更有说服力,我们对天空的“奇妙”能够了解的更明白。

  接下来,学生自己阅读写“大地”这一部分,尝试着“删改、阅读比较”,进一步体会“从春夏秋冬几个方面来介绍大地奇妙变化”的好处,进而感受“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种事物,能够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这种事物”。

  《海底世界》和《火烧云》的教学,按照同样的思路,来体会:作者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几个特点,对帮助读者更全面的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的好处。

  2、在学完《海底世界》一文之后,布置本单元的习作任务,让学生提前做好写作的材料准备。

  3、“口语交际教学”的“劝说”之后,交流讨论:我们的劝说,有哪些理由让对方非常信服?如果单独用一种理由劝说,效果会怎样?进而强化对“从几个方面来说明问题”的价值认识。

  4、完成习作——要求学生根据提示的要点和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重新组织语言,练习写作。

【单元整合下的深度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6篇)05-11

整合活动《大鼓小鼓》教学反思08-09

语文单元教学的心得体会01-02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1-29

读深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通用9篇)04-29

深度的作文05-13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1-11

数学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02-02

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心得体会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