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1
本学期开始,我选修了哲学与智慧这门课程,时值期末,反思一学期对哲学与智慧的学习,感觉获益匪浅,心中有一些体会,不吐不快。
哲学是由感而惑,由惑而思,思而达悟的觉解境界之学。有感而惑是哲学的起点,对于“感”来说,关键是要善感,要能从平凡的周围世界中挖掘出不平凡的道理来,这就需要敏感而冷静的心灵以及洞察的眼光。由惑而思,思而达悟是说哲学是一门思想领域上的学问,要求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大脑反复思索,才能达悟。境界是哲学的结果,是建立在“有感而惑,由惑而思”的基础之上的,是思悟之后的顺理成章和自然而然。人们对世事进行思索,从而参破世事中所蕴含的玄机,看透事物的本质,之后必将获得一种超乎凡人的心态,使自己以全新的状态和心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以上只是粗略的介绍了哲学的形成的过程,接下来将结合本人的体悟,对此过程进行析解。
由感而惑,这是哲学活动的起点,然而自然万物纷繁往复,什么该感?什么不该感?这是一个哲学范畴内对感知对象进行选择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否面对重大的祸福就要“大感特感”生怕得不出什么哲理,而面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平凡易见的事物,则一闪而过,不留半点注意半点思索。我个人认为:哲学是一种很主观的学问,与其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所认识的事物之中,倒不如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的`心中,只是没有意识化罢了。认识主体触及世间某物突发某种哲思,其原因是触发的某物与心中早已存在的哲理在一点上形成了联系,通过这根联系,久沉于心中的哲理被带了出来,在触及这根联系前就出现在内心之中的哲理并不是凭空的,它是在认识主体的长期人生阅历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但是并没有被认识主体自身所知晓,只在静默中等待一个联系将其打捞出心灵的水面,进而全面化,理论化,系统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所以综上所述,生活处处都存在着与你心中所隐藏的哲理相联系的事物,所以我们要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哲学。因为处处留心,所以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因为处处留心,所以桓公在看到自己昔日栽种的柳树皆已十围时,发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叹!
由惑而思,思而达悟。这是获取哲学果实的关键一步。当“所感”将心中的哲理意识化后,心中的哲理只是一层很模糊的意识,只是停留在认识主体的感性层面,这种似解非解的状态使认识主体十分困惑。由此,将模糊的意识明晰成系统全面地理论的“思”出现了。思考并不是依靠大脑天分进行纯粹的苦思,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更准确地说,是与认识主体所挖掘的哲学思想具有关联的知识基础,只有拥有相关的雄厚的知识作为通行证,才能确保认识主体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奔驰,才能使模糊的意识形成明晰的全面的系统的理论。所以古往今来,著名的哲学家皆带有多种头衔。例如:亚里士多德,既是哲学家又物理学家;庄子,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才华横溢,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
哲学的终极成果是达到一种境界。其中境界有多种类型,这是由哲学类型的多样化所决定的。哲学作为根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的境界,同样,每个人所信奉的哲学不同就会追求不同的哲学境界。例如:信奉儒家思想的通儒便会努力追求“内圣外王”的儒家哲学境界,在平时必是“居则玩圣贤之词,动则行典籍之道。”信奉道家思想的名士会竭力追求“无为忘我”的境界,平时言谈举止必是任性而为,不滞于物,在精神上找寻大自在。
哲学的意义在于它的境界。在当今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轻视哲学这门学问,理由很简单:哲学没有什么用处!其实没有用处的何止这学一门呢?文学,美术,音乐等陶冶人心灵,抚慰人灵魂的学问都是没有用处的学问。我之所以这样说只是站在他们这些人的哲学立场上讲话罢了。他们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哲学”是“金钱至上,物质至上”哲学,他们所谓的用处实际上就是指创造经济效益和更多的物质财富。这种思想只是对近三百年来由于科技进步所引发的工商业高速发展,物质财富高速积累的肤浅崇拜。我认为:哲学有大用处,其原因是哲学有大境界。我所理解的境界是人的心灵所处的位置。万事莫大于心,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心灵摆上合适的位置后,那么它就可以以一种但丁的心态来从容应对世间万物的侵扰。
境界是心灵的境界,一个人心灵位置的摆放是在精神动力承托下自然而然的结果。对于同一种哲学条件下的境界,它的境界高度与精神力量的大小之间是相互决定的,精神力量的大小与对所信仰的哲学的忠诚程度的深浅之间也是相互决定的关系。所以,哲学境界越高,精神动力也就越大,为人处事也就越是淡定。所以,张巡的哲学境界是高的,面对力量数倍于自己的安史贼佞,毫无惧色,慷慨殉城。这是出于对封建纲常的忠诚;所以,谭嗣同的哲学境界是高的,面对变法的失败,不躲不避,言道:“无有往者,无以图将来,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出于对读书人的社会担当的忠诚。
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任汪洋的物质之海淹没我们的思想,淹没我们的心灵。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哲学境界,这样做有利于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坚定我们的人格,使我们在精神动力的支撑下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动摇从而使使我们活得更加坚定,更加清醒,是我们的人生更加的有意义。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我认为老师的价值主要并不在于教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用自己的双手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放宽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哲学与智慧”这门课开拓了我的思维,激发了我的思考,遂得出如上体悟。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2
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是一本很好的将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论与实际工作结合的产物。通读全书感触颇多,感想很深,自己学哲学也给学生讲了多年的哲学,但学后深感我对哲学的理解还很不透彻。读完这本书最突出的感觉是李瑞环把哲学的原则和方法论用通俗的语言与实际生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变成了我们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思考问题、学会工作的法宝。读完全书后更加明白了在“提倡大家学点哲学”一篇中提到的.几个观点: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领导干部要把哲学作为一门基本课程;学习哲学首先要信哲学,解决一个立场为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
在全书的十个问题中,谈对第九问题“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一点体会。以和为贵的思想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和”也是学校对干部“正、廉、严、实、和”五字要求中的一个方面。要求干部做到团结合作、相互补台。
第一:“和”的基础是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大目标要有大团结。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使广大的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并团结起为此而努力。离开了群众的积极性、离开群众自觉支持和参与,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第二:以“和”出发点和落脚点。争论也好、谅解也好、一切为了和,在这个过程中要提倡:宽容大度、体谅包容、和谐共存、协调并进,要提倡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以理服人,作为领导干部为人处世注意保持博大胸襟,宽容一点、谅解一点、豁达一点,不要斤斤计较、是是非非、小里小气,要做到听得进、容得下、想得开。
第三:实现“和”的前提是学习和交流。由不同意见和分歧是正常的,但为了共同的目标一切又要归依于“和”,怎么办?干部要学习、要交流。
第四:实现“和”要遵循的原则:
(1)坚持原则前提下的“和”,以和为贵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坚持原则前提下的“和”。
(2)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
(3)遇事多商量的原则,商量式领导者民主的表现、开明的表现、高明的表现。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3
工作当中,应严格区分公与私。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严格自律,大事小事都做到公私分明。注重公私分明的重要性,防止因私欲而滥用职权,导致贪腐和风气败坏。
“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欲望是人最大的敌人。人的腐化和堕落,都是从极细微处开始的。翻开中国近年来的反贪、反腐的历史,相信每一页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很多官员,也是出身寒门、起于微末,也曾怀揣着简单又纯洁的梦想走上工作岗位。但是,在工作过程中,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实在太多,再加上不健康的政治生态的影响,他们的欲望会逐步攀升,变得贪心不足、欲壑难填。在欲望的引导下,他们都渴望将自己手中人民授予的权力,去兑换成赤裸裸的利益,来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私欲。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被腐化,走向堕落的深渊,最终逐渐沦为彻头彻尾的贪官污吏,给国家、给社会、给党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伤害。
如果,他们能够从一开始就做到公私分明,工作上、生活中防微杜渐,扎紧思想的防线,坚守道德的底线,抵御住欲望的不断侵蚀,他们也就不会走到最终声败名裂、锒镗入狱的地位。
作为公司的经营者,注重公私分明,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
在个人层面,我们需要反省以下:有没有徇私舞弊的行为?是否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贤?有没有搞特权主义?是否公器私用?有没有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行为?是否因为私人感情而影响工作状态?有没有因为私利而影响了决断?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我们需要不断拷问自己。
在公司层面,企业也需要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去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杜绝为“不正当”行为提供温床,确保员工不徇私舞弊,从而达到保护员工和企业的双重目的。
企业的经营不应以挣更多的钱为最终目的,大智慧的企业家都悟到了一点:经营企业是为了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这是企业经营者的最高责任。公私分明,有利于企业管理,也有利于凝聚人心。
工作思考和改善建议:
真正做到稻盛先生所说的完全的公私分明,感觉是一件挺艰难的'事情,特别是针对小企业来说。创业之初,可能都是家人、亲戚、朋友等一起在帮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很难做到真正的公私分明。等到公司逐渐发展壮大,人员越来越多,才会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当然,再缜密的制度都会有缺陷和疏漏,并不可能完全防范所有不合理、合法的行为存在。唯有心,唯有爱,才能真正将企业和个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我个人的工作过程中,也确实存在过关于公私之间平衡的问题。xx年,当时业务中心的规模还不大,人员也相对紧缺,当时其他部门都有大学生储备干部,但是业务部门的储干一直没有得到批准和落实。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熟人介绍,我安排了一个年轻人到部门,担任客户助理的工作。因为担心别人说嫌话,定的底薪从3000元起,比一般的储备干部还要低一大截。在工作中,我一直对他严格加以要求,批评从他开始,表扬他排后面。他很争气也很努力,再加上浙江人本身情商就很高,在工作中进步很快,很快就能够胜任客户经理的岗位。像上汽大众这样难啃的骨头,公司经历了很多任客户经理,都没有取得过什么像样的突破,他利用半年的时间,就重新建立了上汽大众内部的人员关系,陆陆续续拿到了很多新车型的订单。生活中,因缘际会,后来他与我的亲戚相恋,最终成为了我的连襟。工作中,厚积薄发,他后面连年成为优秀员工、销售明星,成为业务中心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也是凭实力赢得了应该得到的荣誉。
过程中其实经历了不少质疑,回首往事,心酸很多。扪心自问,除了招他进来此举存在些许私心以外,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走的,所有的成绩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我只是起到了一个领导和管理者正常的支持和帮助,无任何徇私之处。但是在别人眼里,或许并不能认同我的想法,这也正是我的苦恼之处。
心安理得,海阔天空。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4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企业员工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极具现实意义。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思想有了层次的提高。这之中包括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的扩大了视野。通过学习之后,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的意义。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学着通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了解到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守的原则。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们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认清和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面对发展了的实践,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任何期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他们身后产生的所有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必须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维。
辩证法作为一种合理的世界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对应不同的内容。因为不同的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是时期辩证法的表现形式和包含的内容也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辩证法从古到今发展的产物,吸收了其他辩证法的精华,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人们价值观的建立和提升自身对外界的认识能力有有很大的帮助。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践者,我们也需要对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为他的发展努力。
马克思哲学中的中关于实践与认知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5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
下面就简单论述一下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呢,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
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就行了,关键之关键就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四、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有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五、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我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6
很多的大学都没有单独开设哲学这门课,而仅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通识必修课中,讲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这样学到的只能是一家之哲学。实际上,违背了我们学习哲学的初衷。学习哲学是为了教会我们如何独立、自由的思考,并不是为了强加给我们一种信仰,一种狭隘的信仰,一种具有排他性的信仰,且不论这信仰是否正确。值得庆幸是,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把哲学单独开课,这样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站在更高角度,立于更广阔空间研究世界哲学的机会,换言之,我们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百家哲学,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唯物的与唯心的,追求的是一种哲学精神,而不是应付期末考试的标准答案。从这一点来看,开设哲学课是我们学校教学理念的一个进步。
"哲学’在希腊语中是”爱智慧“的意思。早在高中的政治课中就已接触到了哲学,不过那只是学了个皮毛而已。但哲学,究竟是什么?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结论的程度。这话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一门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学科,竟然直到今天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但事实就是如此。
有人认为,哲学是科学;有人认为,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还有人认为,哲学史讲道理的学问。其实,哲学是什么并不重要,也不需要一个固定的答案,正是因为哲学界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历史上那么多的思想家乐此不疲的、穷毕生之力致力于哲学的研究。问题是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而只会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那么在这个解答方式之间就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了,它们都超越了时间和历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供后人选择的道路。也就是说:由于哲学问题乃是“永恒无解”而且“万古常新”的难题,所以一切答案都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可以说“没有最好,只有适合”。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不能掩盖柏拉图的光辉,黑格尔也不可能动摇康德的历史地位。但无论如何,哲学与智慧相关,这是公认的一点。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惟有哲学才是真正自由的学问”。
中国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哲学,因为他们在学校里,上哲学课,还没开始思考哲学,便被告知这就是哲学,记住了,期末考试会考的。他们对于哲学的兴趣,一开始,就被扼杀了。另一个原因,?社会上很多人都怀有“哲学无用论”,认为哲学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扯不上关系。于是,他们的父母告诉他们,不要迷上哲学;他们的老师告诉他们,填志愿一定不要选哲学。于是,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哲学无用,要远离哲学。
还记得,我们学院的院长在礼堂大会的'时候都曾给过我们‘忠告’——“你说你考个哲学研究生有啥用!日后,能找到工作吗?”‘谆谆教诲’尚在眼前。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哲学并非无用,而是“无小用而有大用”,大脑是统帅人的行为的,而哲学则是指导人的大脑的。去年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李小龙功夫了得,被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师之一。当年在美国上大学时,李小龙选的就是哲学专业。他认为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思想能够很好地解释并指导他的武术思想。哲学并不能教会你某一门具体的职业技能,然而哲学却能教会你如何思辨的思考问题,如何理智的看待人生,它能充实你的精神世界,所以,哲学的益处不在眼前,而在长远。现在大学里,哲学类专业遇冷,经济类专业遇热,正是人们目光短浅的体现,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种浮躁心态,都忙着挣钞票,而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搞学问。可谓,我们社会的悲哀。近几年,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增强文化软实力,但,现在看来,我们还仅仅停留在挖掘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那“五千年华夏文明”,文明的继承固然重要,但如果因为沉醉于过去而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前进的勇气,那就得不偿失了。一定程度上说,古代文明带给我们的优越感已经成为了我们前进的负担。有人说:中国大师尽出民国。确实如此。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里,诞生了数不尽的大师级人物,现在社会稳定了,生活富足了,反而出不了大师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在我看来,哲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境界有多种类型,这是由哲学类型的多样化所决定的。哲学作为根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的境界,同样,每个人所信奉的哲学不同就会追求不同的哲学境界。儒家哲学认为,‘仁’和’义’是天下安定的根本,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道家哲学认为,无为而治。所以,他们提倡,绝圣弃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佛家哲学则认为,一切皆空。人应该忍受苦难,看淡名利,以普渡世人为己任,于是,有了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
境界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有点类似于佛学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种心灵的感悟,让我们学会敬畏自然,关爱生命。这种心底的感触,不自觉中赋予了我们一种精神的力量。我从来都认为,无论物质有多么重要,精神力量永远都是人活下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同一种哲学条件下的境界,它的境界高度与精神力量的大小之间是相互决定的,精神力量的大小与对所信仰的哲学的忠诚程度的深浅之间也是相互决定的关系。所以,哲学境界越高,精神动力也就越大,为人处事也就越是淡定。所以,张巡的哲学境界是高的,面对力量数倍于自己的安史贼佞,毫无惧色,慷慨殉城。这是出于对封建纲常的忠诚;所以,谭嗣同面对变法的失败,不躲不避,言道:“无有往者,无以图将来,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出于对读书人的社会担当的忠诚。
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任汪洋的物质之海淹没我们的思想,淹没我们的心灵。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哲学境界,这样做有利于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坚定我们的人格,使我们在精神动力的支撑下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动摇从而使使我们活得更加坚定,更加清醒,是我们的人生更加的有意义。
在这短短四周的哲学课里,我们采用了多种具有创新意义的上了课形式,每次课前,我们都会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理解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一过程,有趣且有意。同时,我们还观看了各种,大家名师的哲学讲座视频,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我们对哲学内涵的深入理解。总之,这四周的哲学课,虽然没有交给我们太多具体的知识点,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思考的平台,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思辨地看待问题,理智的面对人生的中跌宕起伏,也启发了我们更多的对自身、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思索,不得不说,我获益匪浅,受益良多。以上,就是我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7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谈起大与小、强与弱、长与短等等,当前,也经常看到一些媒体上报道的有关各级政府发出的雄心壮志:“要把某某省(市、县)建成大而强、富而美”、“要把某某事(物……)做大做强”……等等。从中不难体会到,不少人对事物的看法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认为愈是大的东西就愈强,愈是小的东西就愈弱,因此,也就有了“强大”与“弱小
”这一对反义词,而且,被世人普遍接受与认可。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并不尽然。年少求学时,曾经粗浅地学习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知识,也曾经过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经过近期参加人民银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哲学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并且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大小、强弱的认识,就萌生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也谈谈大与小、强与弱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仅仅以物质形体的大小来界定强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大量的事实不胜枚举:周朝一统天下,可谓地大物博,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却被一个北方的小小的游牧民族所灭,只落得“不觉胡尘满玉楼”的哀叹。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大国”,并以“天朝”自居,视海外列强为“弹丸之地”、“蛮夷之邦”;而“弹丸小国”们虽然小,但很强。结果,“大”输在了“小”的手里,被迫向小国开放口岸,割地赔款。在自然界,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形越大的愈是强,如:强壮的大象、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但是,大象的天敌却是热带丛林里的小小的蚂蚁,而微小的病菌却足以让威风凛凛的老虎毙命。现存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我国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足足有两层楼高大,但是,与现在流行的手提电脑的功能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不一定强,小,也不一定弱。大与小,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这是说,大与小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不同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强大的事物如果在内部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变成外强中干、外大内弱的事物。而弱小的事物如果优化机制、调整结构,就会成为小而强的事物。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会因一时的强大而骄傲自满,放弃机制的改革和优化,以至变成弱小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悲观丧气,而是不断改革,强化机制,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当今之中国,无论在地域上、人口上,在世界上是绝对的、无可非议的大国,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还很长,相对于我们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我们的GDP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跃居前八强,但是,以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4亿的人口折算,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后列,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用大与小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强”,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域面积的“大”;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弱”,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域面积的“小”。目前世界上,经济强国如,德国,他们的国土面积也仅仅是中国的1/30,人口也仅仅相当于一个山东省的人口,但是,他们的经济总量确排在了我们的前头,这个差距该是多么的大?再拿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罗斯,比较历史上被我们称为“弹丸之国”,只有37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日本,他们的GDP却仅次于特“超级大国”美国,排世界第二的位置,而俄罗斯却被远远的甩在了后边,在经济上沦为三流国家。以此观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方面不要躺在“地大物博”的优越感里睡大觉,丧失机遇,就是不以“大”而自居;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我们的落后,就自甘堕落,失去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也就是不以“小”而丧气。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懈怠,我们的祖国就一定能够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目前,我们已经加入WTO,加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俱乐部”,也已经一步步融入了国际社会,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的一次更大的机遇,这正是将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的有利时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21世纪的未来就一定是属于中国的,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祖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宏伟目标。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8
这两天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1)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自信心。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美术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在美术课堂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拍拍头、摸摸小手……主动借美术用具给胆怯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培养自信心。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还不断鼓励学生:“你说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补充一点,会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说的更流利些吗?”……接着,多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美术课堂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故事、游戏……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回答的问题,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巩固自信心。
教育与人生,教育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可以从一般接受很好教育的人都有很好的素质和宽广的胸怀。接受过教育的人遇事冷静,沉着,认真地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没有接受很好教育的人会遇事冲动或盲从,他们更容易被感情所辖制。由此定义可知,教育哲学涵盖的层面十分广阔。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品味、反思。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9
作为总经理,我有幸为丰登化工服务十年,曾与全体员工一起经历了无数磨难,也曾取得过骄人的业绩。在胡总的引领下成为盛和塾塾生,我通过学习稻盛哲学,深刻体会到:只要是践行良知的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最后的结果也一定会相似!
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和分享丰登公司近十年来值得铭记的几次事件:
1、20xx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管理层认为无法继续经营,决定停产转产。由于没有向员工表达清楚原因和措施,使员工产生误会,最后引发了聚众事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时我很不理解,员工为什么会有这样过激的行为?直到学习了稻盛哲学才找到答案,丰登的员工队伍中充满着可燃型和自燃型的人,极少有不燃型的人,这本是幸事!只是一些人的人生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错了,所以造成了错误的结果!
2、20xx年,经过阵痛的丰登公司,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水煤浆工艺取得了成功,给公司带来了"生机"!同时抓住机遇,攻破了废水制浆焚烧难题,使公司出现了"神机".这正应验了稻盛的一句话:只要你全力以赴,神就会出现!
3、20xx年,省内"合成氨同行"没能渡过金融危机,纷纷倒闭,丰登公司的经营环境得到了改善!坚信"持续就是力量,"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工业碳铵产品市场开发的成功,促使我们的产品转型升级。取消经销商进入终端客户、利用销售半径优势扩大液氨零售、改变经营理念,做到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了公司10%以上的利润增长!
4、20xx年《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取得令我们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在水煤浆工艺中引入有机废水,这在煤化工领域是没人敢尝试的技术。我们想到煤的化学成份大部分是有机物,而且有很多也正是药品的基础原料,如果将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再回到煤化工中,就可以实现综合循环利用。如果取得经营许可证,就能为社会的环保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如果通过国家环保协会和石化协会的技术推广,就可以为国家的环保事业作贡献,也为股东带来回报,此事非常有义意!按照这样的思路,朝着这样的方向,丰登公司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结果梦想真的实现了!
5、20xx年收购绍兴化工,在不断的"动机善吗?私心无吗?"的自问自答中,丰登向胡总提出了收购建议!由于丰登拥有独创的专利、专有技术和十四年国企改革的`管理经验,以及每年大于20xx年与宁波四明化工签订"水煤浆工艺处置危险废物技术合作协议",为丰登技术服务模式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在每天都要"创造性地工作"的思想指引下,丰登公司尝试专利、专有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与四明化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每年以销售额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为对方提供危废处理服务。为实现企业高额利润,实现员工幸福打好基础!
这些亲生经历的事情给我带来了切实的感悟,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人生、工作的方程式中,对正确的思维方式,就应该坚持、坚持、再坚持,并且持续不断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神灵终会现身!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零售的哲学》一书通过日本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木自述自己40年的销售经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企业家的成功之道以及零售业致胜的秘诀。
铃木敏木阴差阳错被骗加入了伊藤洋华堂公司,后自己努力成为管理者,在一次去美国的考察学习中无意间发现了7-Eleven这间路边小店——一个小型的超市,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据了解,7-Eleven原本属于美国南方的一家公司,在美国有4000多家分店,这让铃木敏木决定加盟这家公司,把便利店引入日本。
1974年,铃木敏木在日本开了第一家店,在xx年就收购了美国南方公司,让原本属于美国的7-Eleven彻底成为了日本公司。
刚开店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节约成本,铃木敏木独创了很多极妙的经营方法。
便利店大多数都建在繁华地段,店铺里货种较全较多,都是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配送,造成交通拥堵。通过观察和思考,他根据货品温度进行分类,同类商品一起配送,这样的话,一天就只有9辆配送车,这些车辆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货品配送,彻底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
客户买白包、红包后,还需要换新钱,为了满足顾客这一需求,他主动与银行协商,希望把银行ATM机摆放到他的店铺里,银行不同意,他就自己申请开银行。这一举动,当时是无人看好的,甚至觉得非常荒唐,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开了,与其他银行不同的是,他的银行不做其他业务,只是为客户换零钱时提供方便,再收取一些手续费,结果他的银行三年就实现了盈利,客户不仅没有人讨厌,反而在排队换钱时不断地浏览店铺货品,增加了客户的成交量,实现了一举两得。
在金融危机时,店铺商品打折20%都无人问津,恰逢其时,政府出台了向个人征收3%消费税的政策,铃木敏木突发奇想,在店铺内张贴了“凡购买店铺商品返还客户5%消费税”的宣传海报,大大提高了顾客的购买率。
他的每一个创意都无不让人唏嘘,即使人们并不看好,他还是坚持自我,实现了成功。那么他的自信来自于哪里呢?或许就是来自于他对服务的.理解:服务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要。只要能满足客户的期望,就会实现长久的发展和客观的收益。
试想同样作为服务行业的我们,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发现或者发掘更多客户的需求呢?或者说,我们即便发现了又能否让他们得到满足呢?要知道,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事实上我们就已经实现了盈利和价值体现。
服务业的核心就是产品的品质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内容,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的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让顾客更便利永远是服务行业的第一原理,这也是企业长久生存永恒不变的法则。任何的决策和变化都要围绕着满足客户的需求来实施,唯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和客户同时受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11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政治与经济,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学期还有由谢雪梅老师叫我们《哲学与人生》的课。
这学期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次老师换了教课的方式,让我们同学制定小组,每次都上去一个人教课,给了我们学生上去演讲的机会,也同时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其实,我开始觉得这门课程跟小学的社会还有中学的政治一样。但是,其实比那些学的都比较的深。老师给我们说了很多大道理,我觉得教会了我很多,是我要学习的,这门课程教会了我们,人生中不可能会一帆风顺,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应该要面对现实,要好好努力去面对这生活中的困难。还教会了我们每个人做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做自己能做是事情,认真完成好每一件事。
我觉得我们活在现实的生活中,就要去勇敢的面对现实,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多去为别人想想。宽容别人就宽容你自己,不要遇到事就退缩就觉得自己是倒霉的不幸的,但是不要为我们现在的遭遇就埋怨命运的不公,实际上,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旧坚强地活着,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
《做梦的穷人》每天上午11点,都会有一辆耀眼的汽车穿过纽约市的中心公园。车里除了司机,还有一位主人–无人不晓的百万富翁。
这位百万富翁发现: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着褴褛的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死死盯着他住的酒店。有一天,百万富翁对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让司机停下车并走到那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酒店看。”
“先生,”穷人说,“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条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座酒店。”
百万富翁觉得很有趣,于是对那人说:“今天晚上我就让你如愿以偿。我为你在酒店订一间最好的房间,并支付一个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穷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顺便问一问他是否觉得很满意。然而,他发现那人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园的凳子上了。
百万富翁来到公园,询问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穷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座豪华的酒店,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酒店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致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读了这个小文章让我们知道了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让毫无根据的.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着美好的不存在的东西生存。不管现实如何,积极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这学期的哲学课,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优势,不要一味地掩饰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积极面对你的缺陷,放对了地方,那缺陷也就变成了优势。积极地面对周围的环境,唯有一颗坦然面对而又积极进取的心。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积极心态的催生剂,有了希望,又有一颗积极的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12
拿到《学哲学用哲学》这套书的第一时间我就上豆瓣查了评价,出乎意料的是并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出现,硕果仅存的3篇评论中还是获得三分之二的正能量。全书平实通俗的语言想必对于任何没有接受系统哲学知识洗礼的人来说也能做到易懂,是一本受众群体很广的读物。哲学在百科上是这样定义的,它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思想等有关。而在日常用语中,哲学一词可以引申为个人或者团队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态度。说到信仰和态度,再说到读书,我想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感受吧。那么,他们之间又是如何影响生活、影响追求幸福、影响我们读书的呢?
1、形而下的生活
生活笼统的分为形而上的生活和形而下的生活。而我们都发现形而下的乐趣怎么就比形而上的乐趣乐那么多呢?越形而下就越有乐趣,读历史比读哲学有趣,读八卦比读历史有趣,看电影比读书更有趣。这是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为自己也为大众发问,她总结了下是因为形而上的生活它缺乏物质的光泽,没那么吸引人罢了。我一直笃定检验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是否真的有兴趣的标准就是这件事能否把他或者她从网络灌水/八卦中拽开。当你面对一条刘强东和奶茶妹妹领证的新闻,能够像大禹过家门而不入那样泰然自若,做到不点击而直接跳入“另一件事”时,那么恭喜你终于找到人生的目标了。何其容易,太多时候我们被形而下的五光十色迷住,陷入焦虑,无法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浮躁坐在我们中间太久了,我们需要的是拨开乌云的勇气。
2、幸福最值得追求
3、我们都是大师的学生
周国平在暨南大学演讲提到幸福是一种能力,包括智力的'能力与情感的能力。不管哪一项,获取的途径都是读好书与写日记。而读书,不可以胡乱阅读,周国平的建议是阅读经典。他谦虚的说:“我读许多经典,别人叫我大师我感觉很不好意思,我知道自己不是大师,当代无大师,我起的作用不过是构建起普通人与大师间的桥梁。你们不要做我的粉丝,我也不做任何人的粉丝,我们最好是同学,我们都是大师的学生。”
读好书,写日记,用哲学的心境去生活,以恋爱的心情来读书,追求幸福,追求优秀。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13
本期在郭总带领下学习了京瓷哲学学习,各组分段朗读后郭总把书中重点摘录下来与我们讲解分享,课后让每位家人讨论分享:“如何提升自己的判断力”为题展开讨论及个人分享,我们这组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及想法。
就“如何提升自己的判断力”我也分享我的个人理解与想法:
正确的价值观是提升判断力的根本,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情况下都要理性处理,要有利他之心,不能带有色眼镜看人。判断事情的对于错或被他人几句话就本能地简单作出判断是与非,这样的判断结果肯定是不被认可还会造成更严峻后果激化矛盾。
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同事之间的吵架、下面员工吵架、还有横向部门的不和,有时候你必须站出来当个“裁判”来判断谁错谁对(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对与错来分别)就像郭总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定要客观、理性、调查真相再做判断。不能受情绪和环境所干扰,可能你当时正好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情心情低落,有员工在吵架来告状,说的全部是对方的错而你有没有去调查直接就劈头盖脸把那个员工骂一顿或直接给于处罚那这样的草率的判断结果肯定是错误的,或者在一个非正式场合(如食堂、游乐场、路上、KTV里等)正好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处理,而下属汇报时你可能都没有了解清楚与事情的原由就简简单单的作出决定,事情出了问题完全想不起来这是自己决定的事情。
遇事要沉着冷静,认真思考胆大细心地调查事情的根本原因,前因后果查清再作出有力判断,要公平、公正、无私,这是做判断时必备的心态。
工作思考和改善建议:
1、为什么每年到年底、年初就会有大批量员工离职?
我作为车间主管很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带装配5年多了从来没有像今年一样走了十几位老员工(损失很大)虽然找每个人沟通挽留但还是没能把大家都留下来,离职原因有很多种,有些是家中有事不得不离职回家,有些是因为工资福利,有些是提了问题没有及时处理与回复让他们失望而选择离开,还有些觉得发展空间太小就想换个地方等等。我个人及建议公司多开展员工幸福沟通会(增加沟通频次)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稳住在职员工。公司应该在老员工与新员工这块,不管是物质还是其他方面都要有明显的差距,从我了解到老员工也有抱怨都干了5、6年了和新进来半年左右的`员工待遇差不多,没有任何优势干着都没劲,所以公司可以考虑一下拉大新员工与老员工之间的差别。激励大家只要在公司干的时间越长福利待遇就会不一样。
2、如何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带动团队的凝聚力?
一支好的团队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团结一心。首先物质上东西肯定少不了,工资是促进大家的原动力、提高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不可缺少之一。还有人性化的管理吧,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动不动就骂人指责他人,这样只会与大家的心越来越远,我觉得对下面的员工应该更多是包容、指导、理解、沟通与大家达成一致,统一思想朝一个目标达成。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要有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原有事情和事物上要有持续改良和改进的想法及实施,还要有创意精神,任何事情上要大胆创新改变,促使自己与团队一起成长,也带动公司的发展。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14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科学止步的地方就是哲学起步的地方。科学像个大人,哲学像个小孩。究竟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
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仅仅以物质形体的大小来界定强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大量的事实不胜枚举:周朝一统天下,可谓地大物博,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却被一个北方的小小的游牧民族所灭,只落得“不觉胡尘满玉楼”的哀叹。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大国”,并以“天朝”自居,视海外列强为“弹丸之地”、“蛮夷之邦”;而“弹丸小国”们虽然小,但很强。结果,“大”输在了“小”的手里,被迫向小国开放口岸,割地赔款。在自然界,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形越大的愈是强。
七、大与小,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这是说,大与小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不同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大的事物如果在内部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变成外强中干、外大内弱的事物。
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会因一时的强大而骄傲自满,放弃机制的.改革和优化,以至变成弱小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悲观丧气,而是不断改革,强化机制,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八、当今之中国,无论在地域上、人口上,在世界上是绝对的、无可非议的大国,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还很长,相对于我们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我们的gdp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跃居前八强,但是,以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4亿的人口折算,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后列,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用大与小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强”,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域面积的“大”;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弱”,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域面积的“小”。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懈怠,我们的祖国就一定能够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目前,我们已经加入wto,加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俱乐部”,也已经一步步融入了国际社会。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21世纪的未来就一定是属于中国的,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祖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宏伟目标。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15
最近学习了丰田工作法第一章“丰田最重要的工作哲学”,深受启发。“每个人都是领导”、“每个人都带着领导的自觉进行工作”……,这是丰田的员工们始终坚守的工作信条和思维准则。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很少有员工将自己看成是领导,工作没有主动性,包括我自己,得过且过的思想比较严重。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带着“自己是领导”的自觉来对待工作,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站在上司的上司立场上思考问题,就会知道上司为什么会给你安排这样的工作,上司存在怎样的问题意识。如果你能够时刻意识到“科长的话会做出怎样的判断”“部长的话会有怎样的烦恼”之类的问题,那么你做出的工作一定会让周围的人刮目相看。的确如此,人常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你站的高度不同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就不同了。而我现在有时还是站在“科长”的角度去看问题,那么看到的`只有现场的设备运行情况,就看不到整个生产系统的潜在缺陷和职责不明等问题。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就一定要思考领导为什么要安排我做这样的工作?如果我是领导我会想到这一点吗?
“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产生价值?”我一直在反思这样的问题。不管做任何工作都应该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会减少好多盲目的工作,避免很多无用功,节约出大把的时间,干真正能创造价值的工作。
在“多才多艺的人”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是的,就拿我现在工作来说,如果我掌握了机、电、炉三大专业的专业知识,不管运行中发现什么问题,我自己就会很快的做出判断,拿出处理意见,而自己不动,就只能等着别人慢慢的分析、查找,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努力做个多才多艺的人。
“前工序是神,后工序是客”读完这一节感悟很深。的确如此,前面的工序没有做好,你后面工序做得再好也是残次品。干工作也是一样,前面的基础没打好,你后面的工作做得再好可能在短时间内看着还可以,但时间一长存在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所以干工作还得扎扎实实地干,不能投机取巧,这样才能使自己所干的工作卓有成效。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亲眼确认“现地、现物”会使判断出现失误。比如说,有一段时间就有人说化学供水不足了,再不处理就会出事。当我们到现场一看并不是这样,当时因3#机组检修,矿井水给脱硫供水启只了一台100t/h的泵,而3#机组启动后负荷增加,还是那台泵运行,没有在增加启80t/h的泵,导致供水不足,后来调整后,补水充足,机组运行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管运行人员提出什么问题,都必须到现场亲眼看看,了解实际情况后,再进行有效地处理。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改善的过程,就是培养人才和使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公司前一阵子,因为大家都不去发现问题,开早调会一问都说没事,导致在4月份连续出现6次非计划停机。5月份后加强早调会提出问题,并按时解决问题,加强设备维护,从5月份到现在再没有出现一次非计划停机。
总的来说,《丰田工作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好好阅读的好书,它会指引我们如何去学习、去工作。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16
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我打算说一下道家。
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道家说的道即是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组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了。所以说:道即是无。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
继续翻笔记道家的另一个主张是无为而治。因而不知从何时起,道家思想家在我眼中也就变成一群不思进取的人了,总觉得这种主张有些消极。而后课堂上的学习纠正了我这一看法。这里的无为而治其实是无先为,指的是不要干扰民众的生活,就像现在提倡政府应该做服务型政府一样。况且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让他们有所作为必定就免不了百姓受罪,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就很有现实意义了。接下来说一下这学期上中国哲学智慧课的感受。始终觉得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么纯粹,不是单纯的追求终极认知,其中的功利色彩多了些。在另一方面,这又正好印证了中国人的普遍特点—外圆内方。内心始终有自己的操守,但外在却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刚好回避了哲学是高贵的清醒的痛苦这一命题。所以,当个中国人其实挺幸福的。
好像还想说点儿什么,哎,还是不说了吧,毕竟道可道,非常道嘛。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17
作为一个企业,利润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员工,收入从何而来;做为人,何为正确?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我感觉一个混沌的梦突然醒了,所有的事情原来是这样,原来的自己是那样的肤浅,作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自己真的是太微不足道了。
我到底是怎样的我,我是我认为的我还是那个真正内心的我。我感觉、我认为,一切事都以我为核心,而恰恰丢失了内心的我,丢失了我们内在的“良心”。
一个人,一个企业,它所秉承的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要至良知,而一个企业要至使命。作为人,何为正确?作为企业,何为正确?我忽然明白了,利他方能利己,博爱方能延续。
作为一个企业,使命是它的掌风舵,是他的方向。管理者是它的舵手,管理者的良心即发心与使命碰撞,形成企业的理念。使命方向不可变,作为企业所能提高的就是管理者的心性。管理者心性的提高,企业的理念相应会到一个高度,企业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利他大爱就会出现,会为广大员工提供物、心两方面的幸福。而员工的幸福,才是管理者存在的意义,也是管理者成功的标志。在员工获得博爱,良心发声,从内在的自我发出企业也是我的,我是这个企业的一部分,企业爱我,我也要爱我的企业,我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来做好我的工作,这样,企业的利润自然产生,不再是压迫式的,拽拉式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个内在的自我自然发出。
“企业学习稻盛哲学就是为了赢取高利润”,乍一听好像与我们的利他利己之说相矛盾。实际不是,是我们心性不够高,看不到。
企业管理者以利己利他之心经营,员工以利他利己之心工作,这样这个大家庭的运营系统就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企业获得高利润,员工获得更丰厚的回报,整个循环中也会充满感恩之心,这个企业将会在使命的指引下,经久不衰!
做为人,何为正确?大道至简。可能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内在的因果关系,我们是很难看到的。我们今天所得到的果,其实是由前面的因所决定的。有因必有果,只要前面的`因遇到缘,果自然显现。做善事,修善果,方能善始善终!哪呢如何才能有个好的结果呢?那需要我们要多种善因,这种善因就是看不见的种子,它会中到你内心中的真我,而且不受控制。那如何才能保证这种不受控制的种子。多读圣贤书,读正能量的书,提高自己的心性,从而获得善因的种子。用白话说,就是做任何事,任何决定的时候,都要问问良心中的自己,这样做,对不对?而你的心性会告诉你对与错,如果心性不够高,判断就会出现错误,就可能要种下恶因的种子,就会得到一个恶果。所以,做为人,何为正确?是需要我们提高心性,做事多问良知,让内心告诉我们正确的判断,我们必得福报。
哲学真是一门大学问,原来真的是太高估自己了。通过3天的学习,收获很多,它会对我以后的生活跟工作产生巨大地影响。最后想说“稻盛和夫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18
初次听到语言哲学这门学科,对语言哲学零基础的我一头雾水,只知道哲学这门学科,从来不知道研究语言也有哲学。自己曾经猜测过很多次,也许语言哲学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然后再涉及到语言方面吧?语言哲学的方法论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吧?带着种种猜测和好奇的心情我走近了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堂课---语言哲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第一节课就完全颠覆了我之前所有的想法,这个哲学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无关,而是与老子的《道德经》,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圣经》,《易经》等有关。从此以后,赵教授的这门语言哲学课也使我明白了哲学是研究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而学好语言哲学对语言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下来,以前对哲学并不是很感兴趣的我也渴望多学些关于语言哲学的知识,因为这门涉及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犹如大熔炉般的学科是我真正做学问一个及其重要的开始,正如赵教授常教诲我们的,其实做学问并不难,只要能领会他的语言哲学课中所涉及的全域理论关键词,就能做好学问。一个学期下来,在赵教授的正确而又耐心的指引下,我基本领会了语言哲学课中的精髓,并总结了几条自己语言哲学课的学习心得。
语言的本体论即探索语言的本质是什么,由于语言学与哲学密不可分,所以探索语言的本质或者起源就自然而然上升到探索宇宙万物的起源,我还记得赵教授以“妈妈的妈妈的妈妈……”这种疑问来引导我们探索语言乃至宇宙万物的起源问题。他指出,我们应该相信有一个可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在我们心中需要存在的一个“上帝”,应该相信“神”,但他说的并不是那种一般意义的鬼神,不然类似“妈妈的妈妈的妈妈……”这种语言现象就不能解释,我们应该相信肯定有一个最初的“妈妈”才会有以后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探索语言的本质就是探索“是其所是”的哲学观点,做学问和写文章也是一样,必须遵循“是其所是”。即a=a,也就同一律,也就是说并非有两个相同的a,而是唯有一个与自己等同的a。他还举了一个幽默的例子,“爸爸永远是爸爸”,对于“我”来说,我爸爸就是爸爸,但是对于我的爷爷来说,我的爸爸就是儿子。赵教授还从“道”,“logos”,“word”出发,引导我们探索了语言与现实,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大于现实,因为语言可以描述抽象的世界,语言可以描述世界上并不存在的事物,比如“龙”。“道”或者“logos”即我们所说的本质,原理或者规律,“道为无,为一,为本,为体”。在语言哲学本体论几节课的学习中,赵教授还引导我们探讨了人类语言极其重要的一个特征,即人择原理。人类语言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在结构和外在感知。五大器官是人类接触世界的窗口,属于外在感知,是多元的,线性的,闭合的。而内在结构即逻辑,即我们的思维规律,是二元的,层级的,递归的。从而,这也就引发了我们思考目前两个语言学派,形式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探索语言本质的问题上所产生的分歧,形式语言学的理论依据是人择原理的内在结构端,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依据是外在感知端。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人与世界本质的学说。而认识论的.核心,正如赵教授给我们简而概之的,就是“我们知道什么”。初次接触“充分必要条件”即“当且仅当”是在高中数学课中,那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原理竟然是语言哲学课上认识论里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赵教授教导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一点,做学问一点都不难。这不仅对于一个事实或者断言如何在经验世界中证实,解释和确定有着深刻的意义,而且对于做学问是否严谨是一个很有效的检验方法。认识论关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前提,基础,结构,过程,规律,以及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赵教授以“认识”对应希腊语的“episteme”开篇,给我们分析了“episteme”的来源,即“立于(对象)之前”,相当于汉语的“知识”,从而引发了我们对什么是知识的思考。慢慢地,我们就明白了只有满足了充分必要条件,知识才能成为知识,因为知识涉及三个要素:真实,相信和明证,它们三个是知识的必要条件。不管讲授哪方面的内容,赵教授都能讲的通俗易懂,对复杂的问题简而概之,使我们一目了然,而且他一直是倡导我们轻轻松松做学问,要寻求正确而有效的方法,要学会使用“奥卡姆剃刀”。
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语言哲学课,它使我理解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目的论,方法论等和语言学研究紧密相关的哲学知识。研究生学习见识到的第一位学者,就是赵教授。说起赵教授,最令人感到佩服的就是他幽默但又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不仅是博学,而且严谨。他给我们充分自由的氛围让我们去轻轻松松的做学问。但是严谨,善于思辨,批判精神也是他教我们怎样做学问时所倡导的,他经常教导我们:“能经得起学术批判的学术才能真正站得住脚。”他不断鼓励我们大胆发言,不要怕犯错误,要善于思辨,要善于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和学术素养。从他身上,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做学问所需要的严谨,耐心,思辨,批判,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人对高雅的生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追求。他经常说:“学问是值得我们一辈子追求的东西。”从他那里,我们也逐渐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以及做学问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他的教学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博客,讨论,学坛,让我们从不同的渠道学习,以不同的视角做学问。川外学坛就是他创办的,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这个学期,川外学坛专门为我们研一新生“开小灶”,作为语言哲学课的补充,使我们知道了语言哲学课上所涉及不到的更多语言哲学的知识。从柏拉图的理念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第二实体,第三实体,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到罗素的摹状词,从洛克的经验论到休谟的不可知论……西方哲学家的观点也都有所了解。当且仅当,同一律,排中律,“奥拉姆剃刀”,理据……语言学研究的方法也慢慢游所掌握,这就是赵教授所教授给我们的做学问所需的“秘笈”,也是学坛这个交流平台带给我们的知识。
一学期的语言哲学课结束了,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语言学研究生所必备的知识,更是赵教授所传授的做学问的方法。通过一年的学习,虽然不能说自己有了多高的哲学素养,有了多么严谨的治学态度,但是我相信,自己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学术的大门,我也相信,在赵教授的带领下,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的学术之路会走的更远。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19
7月9日-11日有幸的参加了盛和塾在青岛的哲学课程《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体系系统培训课程》我本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听我们单位的老总说过稻盛和夫导师的相关事迹,在这次学习我也是第一次真正的接触稻盛哲学,通过这次系统的学习,让我更深的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对我影响颇深。
下面是我在这三天两夜的学习中所记录的语录及感悟,也是以后要坚持力行的法则:
1.稻盛哲学的原点是把作为"人"何为正确作为判断一切事物的不二法则。
2.境由心造,人在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其实就是人的心在失控,我们的心创造了我们眼中的世界。
3.提高心性,企业家有什么样的心性就会做成什么样的企业,唯有提高心性,才能拓展经营,世出世间之理不离心性二字,提高心性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4.深明因果,深信因果。世出世间之事不离因果二字,要改变命运在因上好好努力,不要在果上羡慕、嫉妒、妄想,抑制住自己的邪恶之心,善善不断,才是日行一善。
这次的学习让我深深的一直思考的一句话是作为"人"何谓正确,经营的原点是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人,对还是错,好还是坏,善还是恶,这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且从而引申出来的正义、公正、公平、勤奋、谦虚、正直、博爱等等,这些都是儿时老师、父母天天教导我们的,最朴实的伦理价值观,这些话引我深思,让我感受颇深,一句作为人何谓正确,也是让我们深思这句话的基准我们做的如何。
深明因果,深信因果,人们常常因为不明白因果而犯下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常常的在为一些事而烦恼,这些事是从哪里来,这就是我们在以前所种下的烦恼因,所以到现在我们才会有烦恼果,所以在我们做每件事的时候,我们要深思做的这件事是对还是错,做事先分析,可能得到的结果就会不同,要想减少烦恼只能在因上好好努力。
在学习完以后我需要谨记稻盛先生的哲学理念,积善行,思利他。提高心性改变自己。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20
今年7月5日至1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县教育局组织的校长领导力提高培训,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 在理论学习中接受了新思想, 特别是张克云教授的讲座:教育哲学视野及校长的哲学人生。在讲座中张教授谈到今天的校长、今天的教育是需要在哲学层面上思考和实践才更有意义,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教育哲学问题的探讨。通过学习和反省了自身教育实践,让我对学校教育管理有了重新认识和感悟。
一、校长应该是有思想的,这里的思想是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学校的问题。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所以校长不是只按照常规去做,做简单的政策执行者。必须有思想,要思考把学校带向何方,把教育做成什么样,怎样做才能走出自己的学校发展之道,怎样分析和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和契机。要能够去掉现象看本质,拨开细节,抓重点,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校长要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向他人学习, 向生活学习。立足学校,长在学校,不断思考,在实践中探寻规律。
二、校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教师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
张教授在讲座中强调:校长要善于控制不良情绪,对此我感触颇深。可以想象,校长如果处处为我独尊,高高在上,颐气指使;如果稍不顺心,就责怪和雷霆,无视教师的存在于感受,对待教师只有冷冰冰的制度和要求,把教师当做工厂的雇佣操作工人。那么教师只能机械的的去应付工作,并且会把不良的情绪传递到工作中、对待学生之中;那么学校就会失去育人功能,师生没有归属感,学校发展就会缺少原动力。
人只有在愉悦,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够激发潜能,在肯定和信任中迸发热情。校长的情绪和态度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态度,进而传递到工作中。教师是有素质的和特自尊的人群,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和隐性特点。 对待教师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换种方式去表达。
比如,有的教师不能够按时到班,我就守候在教室门口,见到教师只是含笑点头,教师此时总是难为情的趋步进教室,几次坚守再也看不到他迟到的身影。对于教师迟到原因有多种,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是批评,很可能造成教师内心的委屈、抵触与不满。而通过校长的关注和包容,引发教师内心自尊 ,促进其自省、自律。
如果 教师经常发现自己到校时,校长会在校门口微笑迎接,在办公室,校园内会看到校长关切的身影。.无形之中教师也会静心,敬业。
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尽量不用扣和罚,代之以奖,换种说法,教师的主人公地位和价值无形之中得以体现。
校长见到教师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问候,一句肯定与赞许,都会使教师感觉到尊重和关怀。
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体现价值 ,让教师时刻感受到学校始终关注着他的付出。时间久了教师也会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从而整个校园充满活力,充满温馨与爱。学校的各项工作就会顺利开展,学校教育质量的也会无形之中得以提升 。
三、校长的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和换位思考。
教师生活在社会之中,也有自己的无奈与需求,尤其像六中, 不少年轻教师两地分居,自己带着孩子在城里、或市里居住。既要工作又要接送和照顾孩子。开始学校认为,既然是教师就要严格按学校规章制度办事,一视同仁。不少教师很是苦恼、无助,家里没有老人照料,又无力雇保姆,整天疲于应付 ,身在曹营心在汉,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重新审视一下, 有时候的工作,确实缺少人文关怀。下学期准备尝试一下,学校每周可以有两至三天不排这些年轻的教师 第一节 和最后一节课,并且积极联系其爱人的工作单位,加强协调,可以让他们有一定的时间照顾家庭,解除后顾之忧,从而让他们在学校期间能够安心尽力的工作,感到学校是解决问题的坚强后盾。
当教师有病时,有领导的慰问;家中有事是,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困难时,有学校主动竭力解决;这样会让教师感觉学校的温暖,学校就是教师的家,是他乐意奉献和付出的地方。学校要想能够凝聚人心,持续发展,领导必须在工作处处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学会换位思考。
四、用思辨的眼光看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张教授讲课中提到: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心态不同结论不太一样。刚到六中、感觉教师的业务素质不强,敬业精神不足,学生的学业水平基础很差,感到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但通过观察,了解,和师生共处,发现不少事,不完全是教师的'原因,可能是学校没有给教师提供平台,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教师长期缺少归属感、成就感。教师让人感动的事比比皆是:朱文静老师放学在车上电话遥控指挥读小学的孩子烧鱼、煮饭;华德红老师脑溢血手术后坚持工作;老教师张道勇老师始终带病工作并且兼任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平凡的教师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公开课从开始的应付到精彩纷呈;教研研讨从漠视到与兄弟学校交流后的激动和热情,让我看到教师深埋内心的热情、学校发展的希望。
六中学生虽然学业基础较差,但 其文明礼仪和尊敬师长行为习惯不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差,学生相对很淳朴,经过交流很惹人喜欢。所以我更加坚定:要学会欣赏学生,要有耐心和信心,要通过加强养成教育,促进学业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校成为帮助学生成长的地方。教育是慢得艺术,就像张教授所说“静等花开”,教育像养花,一边养,一边看 。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存在就是价值。 学生千差万别,其成才途径也应多样,不能只用学业成绩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很早就指出:“教育非它,乃是灵魂转向!”。我想这不仅适合学生, 也适合教师。
五、适合才是最有意义的。
现在的教育,各种理念和教育模式缤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作为校长怎样去判断,怎样去选择,是和大家一样去追潮,还是坚守自己的思考,曾让我很困惑,张教授的讲座让我坚定了信念,适合六中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有意义的,教育有规律但没有固定的方式。通过和张教授的交流,针对六中师生的实际,我提出课堂教学先模式化,后个性化,先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再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探索适合六中学情、校情的教改之路。很高兴,这种想法得到张教授的认同。
学校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具有不可复制性,作为校长只有时刻用哲学的思想去思考,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不断的学习与反思,才能让学校发展少走或不走弯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之路。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中国哲学经典学习心得04-29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12-12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精选12篇)03-11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精选16篇)05-16
学哲学后心得体会09-06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03-26
哲学与生活10-07
大弟的哲学10-05
舍得的哲学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