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阅读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1
时光倒流,我回到了幼年。我爱听故事,我喜欢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常常吸引着我去细细地聆听。夜晚,坐在床头,听着母亲耐心地给我读书,那种感觉,酥酥的,暖暖的,不禁要令我恬然入睡。因为对故事的喜爱,所以我的小脑瓜也会想酝酿一些小故事,但由于内容的匮乏,有时候也让我难以入睡。于是,我渴望识字,渴望着能自己读自己喜欢的书。
学了拼音,我开始看我拥有的第一本书——《安徒生童话》。那天,妈妈下班进门的时候说送我一本书,一听说是给我的,我便如饿狼般地冲过去,好似眼前有一堆芳香袭人的面包。打开书,翻了一页……我停住了。我爱的书怎么是这样?学课文,读拼音?骗人的一些东西。我把它丢在一边,愤怒地虐待我的“南希妹妹”。我恨书籍!
母亲见此状,微笑地对待此事。她对我的`拼音进行了加强,而且还教了我许多词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的知识一天一天丰富起来……几个月后,母亲让我试着再次拿起那本书。我犹豫不决,但还是听从了母亲的话。书,似乎变了,它变得有趣生动,美妙绝伦。我徜徉在书的海洋里,享受着这美味的“饕餮盛宴”,久久不愿罢手。
打从这时起,我爱上了书籍。每读完一本书,都似乎有许多值得讨论的话题,想从我嘴里跑出来。父亲,就成了和我一起讨论的对象。“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书中不懂的东西,我都会随时问我的父亲,由此,我增长了更多的知识。
我爱看书,因此我的作文水平也渐渐提高,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看书的好处可谓真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还认为,书籍还是增进我和父母感情的调味品。我爱书籍,更爱我的父母!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2
有幸,学校发给每位教师一本朱永新先生的书《我的阅读观》,只是在会议上随手翻了几页,便被深深吸引了。
朱永新先生的思想总是那么铿锵有力,读着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欢欣鼓舞的感觉。
不知是不是命运的安排,我竟真的来到这所学校,看到走廊上那颇具文化韵味的墙面设计和那醒目的几个大字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总有一种心欲腾飞的感觉。
今天,捧着沉甸甸的书,我沉浸其中。翻到朱余之争,我看到了两位教育大家关于阅读的分歧与辩论,更加兴趣盎然。两人为为国家阅读节的设立而产生了不同见解。朱永新在提案中写道: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们中华民族的阅读水平堪忧。由于国民疏于阅读,远离经典,导致部分国民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心态浮躁。他认为:。犹太民族为什么那么强大?为什么这个在公元70年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寄人篱下的民族,却产生那么多世界级伟人呢?为什么他们依然能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呢?这与犹太人视书如命、崇尚读书息息相关。 而余秋雨先生则认为,其一,现在每年已有世界读书日,没必要再增加类似节日;其二,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信息爆炸,阅读不是欠缺,而是成为灾难;其三,今天阅读不再重要,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我被两人的坚定立场与博学善论所折服。但是,我想说,无论如何,两位学者的目光是一致的,即都关注阅读。我赞同,佩服。但我想,这场争论无论结果怎样,都是一件好事,至少能让很多人重新将眼光投向阅读。有了分歧与争论,才有关注与发展。
我敬仰朱先生及他敢于创新的思想,崇拜他思国忧生的胸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岗位上的小辈,我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3
这学期沈校长发给我们人手一本朱永新教授写的《我的阅读观》,让我们在课余生活阅读。在每一次的政治学习时,沈校长还组织进行导读,使我原来混沌的思想豁然开朗,更让我的心灵得以洗涤,认识上得到了提升。
“不读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潜力的孩子;不读书的家庭是一个庸俗的家庭;不读书的学校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校;不读书的社会也必将是一个落后的社会。”一句话,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阅读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多么富有哲理。多么现实的话啊!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积累了很多读书格言,留下了很多刻苦读书的故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凿壁偷光”等,正是这些读书的故事和格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
同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改变”二字。有“读”就必有“行”,有“行”才有变。我们许多人读书,以读而读,并不思“变”。看了朱教授的'书,我们感受到了读的精彩,那就是一个”变“字。有教师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有教师通过读书,改变了学生,改变了班级,更变革了教育。读再多的书,不思,不行,就不可能“变”。这个“变”应该是一种走向境界式的提升。
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投入到阅读中来吧,一起来享受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首先,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学习上进的心,时刻走在教育的前沿,就必须不断地从各类书籍中获取新知识。其次,作为一个学校,它良好的阅读氛围必须是每一位老师的引领,从而带领学生走上“共读共写”的阅读生活。再次,城市就是一个个家庭组成,相信每个爱好阅读的孩子一定会让家长们也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从而构成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
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经典,做一个有根的人!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4
第一次阅读朱永新教授的代表作《我的阅读观》,感觉很开心,因为他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朴素的语言结合生活的事例阐述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朱永新教授语言自然流露,读他的文章时常让我反思,检视自己平日的阅读,使我原来混沌的思想豁然开朗,更让我的心灵得到洗涤,认识上得到升华。
这本书中很多观点能让我们产生共鸣,当我读到“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应该是一朵美丽的花。教师也不是春蚕,教师的生命应该在四季拔节。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我的内心十分激动,像这样打破传统的定义,重新赋予教师新的生命,不正是我们内心所憧憬的么?虽然我们如此平凡,但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除此之外,老师为了向读者说明读书的意义所在,不是一味地用一些枯燥的理论来说服读者,而是通过自身经历和一些各种各样鲜明的实例来展现读书的重要,所以读到一些朱老师的观点时,并没有感到有些乏味,而是被朱老师平实的语言所打动,因为看似简单的言语,其实是饱含了朱老师的心声的倾诉,是朱老师用一种真诚的情感来让我们读者感受到读书的意义。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话: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如何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只有通过阅读来改变。有“读”就有“行”,有“行”才有“变”。我们许多人读书,以读而读,并不思“变”,看了朱教授的书,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精彩,那就是一个“变”字。有教师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有教师通过读书改变了学生,改变了班级,更变革了教育。读再多的书,不思,不行,就不能“变”。正如书中所说:读书让教师更智慧。通过读书,让我们的教育重拾往昔的智慧,续写新的传奇。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5
看到同桌《意林》,清闲翻了翻,看到两篇。
刘的《长吻蜂》,其中有一段话颇令人同情:“生活很简单,但很美好。活着真好,特别是能彼此相爱,能融入除自己以外的一切美好!生活可以沉浸在利己、利己、利他的境界中。很简单,很自由,就是运气,就是幸福。”别人为什么给我教书我说不上来,但是我真的觉得我喜欢上班。没有很好的理由,我也不是因为做作才这么说的。虽然每天早上起来都想睡懒觉,但是起床上班都没什么负担。也许我更喜欢同事之间的氛围,喜欢上课的感觉,虽然有时候会感觉嗓子冒烟。看到孩子感觉好可爱。我特别喜欢低年级的孩子,但是我没有教他们。看到他们的时候,我还在喊“钱先生好!”我喜欢看到张颖每天早上去上班时甜美的笑容,没有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真的很好!
另一篇让我感动落泪的文章是《爱心传承》。它讲述了一个父亲和一个女儿为山区的孩子上学而献身教育的故事。因为父亲的.爱和渴望,他把女儿和孩子送出了大山。因为父亲的家乡情结,女儿师范毕业后回到了深山老林。她把自己最好的青春献给了关山的孩子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关山的孩子们燃起了金色的希望。我不能说是故事还是作者的写作水平打动了我,但我读的时候真的很感动。也许是因为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那么多心灵净土,所以我被感动了。又或许他们是教育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艰辛,所以也有同感。但这一切都只是小小的感慨。也许明天以后,我就不再想起这个故事了。记录这些,只是因为那一刻内心被触动了。还好我没有对这一切无动于衷。我的心还有柔软的地方,干净的一面。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6
毕淑敏老师写的这篇随笔《我很重要》真的很不错。每次看完都感慨万千。我会写下我的感受,作为与你的交流。
当我们总是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不重要的时候,毕淑敏老师就打了这样一个电话:“我重要!”中国人太谦虚了,从小受传统思想的熏陶。重要不等于伟大,不等于无人替代,我们也没有资格称自己伟大,但我们可以大声自信地说:“我重要!”因为这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是对生我养我的父母的尊重,是对下一代的责任,是对朋友的关心,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是对世间万物的珍惜,是对身边每一个人的鼓励!
如果不是看了毕淑敏先生的文章,看了这个《我很重要》,我可能永远不会想到,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我们是亿万粒米粉和亿万滴雨水养育的万物之魂。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自己说“我很重要”!
我们是父母的结晶,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是我们的诞生石,是生命的开始,是父母的寄托。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吗?如果不是爸爸妈妈,如果他们当时没有谈恋爱,如果他们的`幸福被一声巨响打破,那么也许我们就不会出现了。父母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我们能说我们不重要吗?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不可复制的孤儿。我们不重要吗?
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他们需要我们的爱。对他们来说,我们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的肩膀承载着老一辈的希望,我们的手心承载着年轻一代的责任。我们真的很重要。
还有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知己,相识多年,相知多年。一只眼睛一个手势,一切就清楚了。我们将共同承担荣辱;快乐和痛苦,我们一起分享。那么真诚,那么信任,就像丢了一件珍藏了百年的古董却没有人,让人心碎,让人遗憾。我们真的很重要。
如上所述,毕淑敏先生从人们的生活、父母的爱、孩子的爱、朋友的亲人等等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容易被忽略的道理,那就是“我很重要”!
毕淑敏老师的文章读起来总是流畅自然,在简单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给我们一种安慰,让人充满喜悦。就像毕淑敏老师在文章《我很重要》的最后说的“让我们高昂着头,大声宣布——对我们美丽星球上的无数生物非常重要!”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7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是“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工作中,看着孩子们愁眉苦脸不知如何下笔,深感自身能力有限的我,内心是沉重的。而今,拜读到管建刚老师的《主张》一书,仿佛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指引我前行的灯。
“主张,教学主张,教育主张,一定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个性化,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这句话,在我翻开书几页后的总序中,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的确,他人的经验,对自身有极大的借鉴作用,但是,他人的经验,介绍的是其本身的经历,正如管老师经常说的“做一个有主见的教师。”因此于自身而言,优秀的经验,需要学,更需消化吸收,推陈出新,学以致用。
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们就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管老师的金玉良言在前,切实可行的九条主张在后: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内重于课外、写作重于阅读。
九条主张下,我看到的是一种异于自己以往教学的方式方法。每回教作文,我总是比较头疼,学生对写作文存在一种任务观点,写作文,目的是应付老师。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乏味,对“写”没有好感。诚如管老师所言“学生的生活是他写作的金矿”,“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座写作金矿。”当然,每个人体内的金矿储存量是不同的,不能用定量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一定要达到某种水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学生本身对写是存在兴趣的。作为老师,更多的是要实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开采体内的金矿。
只有限制了学生心灵的教育,才会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要想让学生不觉得乏味,不觉得作文可恶,那么就要解开他们心上的枷锁。消除他们内心对写作的恐慌。在平常的教学中,以鼓励的方式而非任务的形式布置任务,激发孩子们写的`兴趣,比如,让孩子描述今天中午吃的东西,它的味道如何,对它的喜好程度等等。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为孩子们作文的素材,不去死死地限制字数,事后我们在阅读孩子们的作品时,除了关注作文本身是否存在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更应该注意到孩子们写的内容是否与你这位阅读者进行了有效的沟通。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和学生就作文里发生的事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提出自己的问题,让他们为你解答,让他们转动脑筋,学会表达。即使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作文教学的初衷是培养孩子们利用文字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主张》一书,让我受益匪浅,感受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只能将它们与今后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作文教学增光添彩。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8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刚刚走上这个岗位的时候,自己对工作充满了憧憬,投入了无限的激情:与“问题”学生耐心细致的谈心,只要有机会就到班级上课,一遍又一遍的修改自己的教案……感觉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愿意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笑。当工作越来越熟悉,我对教育反而失去了最初的激情。而李老师的书《我的教育心》则为我揭开了困惑。
身为中国众多教学名师中的一员,李镇西先生是以一名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者,一名中国教育新思路的探索者,一名勇敢的新理论实践者的身份出现的。《我的教育心》凝聚了一个为人师者的心血结晶,其内不但阐述了教育的方法论,更是详尽阐释了“心”的含义。阅读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以洗礼。
像书中所说:“教育没有那么多的花样,没有那么多的特色。特色不是包装或打造出来的,而是需要实践和时间自然而然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李镇西老师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让自己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就是贯穿李老师教育生涯的质朴的教育思想。这颗心不需要任何修饰,不需要任何包装,它是如此质朴,却又如此真挚。
李老师最后总结道: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育的确是爱的奉献,是幸福的升华。爱学生的过程,也是爱自己,教学生的实践,也是在教自我,学生获得了认同和幸福感的同时,也会累积为师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指数。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名新进教师,犹如一盏黑暗中的灯塔,为我点亮的前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时时刻刻以李老师为榜样:用心教育,用爱灌溉。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9
终于读完了这套南怀瑾先生著述的《论语别裁》,上下两册,内心里感概良多,又不知从何说起。大概缘于我从事教育工作,每读一本书都要与教育联系,这次,也不例外,《论语别裁》及近日读到的其他文章,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经常问老师们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的说是教学生学习更有用的本领,有的说是为了孩子们将来能谋取好的工作,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我说,这些都对,但是,教育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培植人的心灵,让受教育者更清楚地认识自我,突破自我的局限,努力去克服自我,在人生旅途中修行自我,最终成就那个真实的自己。正如我在刚刚分享给朋友们的一段教育箴言中所说:“一个人认识了整个世界,全部历史,而不能认识自己,这个人终究是一个愚人。一个人征服了世界,征服了全人类,而不能约束自己的喜怒爱憎,私情物欲,这个人终究是一个弱者。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人的精神世界,使受教育者学会区分是非真伪、美丑善恶,学会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自我要求、自我完善。教育首要的工作是教导学生学会理性判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所行之缺点才是真正明理之人,这种自我的探索要贯穿在受教育者的全部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人认识自己,尤其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教人破除成见,少受外在事物的蒙蔽。从而达到教育的另一层次‘自强者胜’,就是战胜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这是那种在各种欲望的躁动中能够自我约束、控制住自己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在青年期的教育中通过不断地战胜自己培养起来的。由此看来,教育就是教人‘认识自己’与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对‘自我’的培养。这才是‘人’的教育,而不是‘优良工具’的制造。教育决不能仅定位在知识技术层面,而是要促进人内在的精神成长。”“认识自我”“战胜自我”“成就自我”,孔老夫子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始终都在践行这亘古不变的教育真谛。
“认识你自己”,知道自己是谁?降生世间,所向何处?当你问清楚自己这些问题,你才能达到心性灵通,知道为什么而读书,为什么而学习,为什么而行走,不会在世事纷扰中迷失自我。这是做学问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知道自己是寂寞的。每一个做学问的人,励志做事的人大多是寂寞的。所以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若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会不怨天、不尤人,不祈求他人的了解和理解了。就那样,默默地,静静地,用心地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儿。这是求学问谋事业最真诚最实在最不欺瞒的状态。物质的,不需要多少;精神的富足足以带来内心的安定。没有凄凉,没有寂寞,只有温润丰实,内心淡定。老夫子知道这就是他自己的生活,是他一生追求的境界。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向哪里去,所以他说“存心自有天知”。【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盐田、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我知者,其天乎!】孔子有一天感叹没有人了解他。子贡说:老师何必这样悲观!怎会没人了解你?孔子说,我这一生“不怨天、不尤人”;从基层的学识,艰苦的人生经验起步,但不为现实所困,能够升华,走入形而上的境界。我知道自己是谁,因此,我并不苛求别人的了解,存心只有天知,我只要做真正的我自己,这就够了。我们今天的学校、家庭、各级各界的社会机构,有在真正做学问,有真正让学生体会从“认识自我”开始的教育吗?为考试而进行的学习,人成了考试的机器;为就业而进行的积累,人成了职业的奴隶。教育的方向一开始就错了,把外在的无用的事物奉若神龛,人则像卑微的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没有了教育的根基,没有了作为人的修行准则,这个世界注定要混乱,迟早要疯狂。教育要回归理性,让学生成为学生,让教师成为教师,让每个人都在这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去“认识自己”,沉静而淡定地做自己的那份事情。这是读书让我体会到的教育情结之一。
“战胜你自己”,所有外的诱惑都只为考验你而来。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外在世界与内在信念的冲突斗争之后,才会不偏执,不迷茫,不左右摇摆只定睛向前。先生曾经与我激烈辩驳,说孔子在他那时代是失败的,他周游历国想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舞台,最后惶惶如丧家之犬,他的人生是失败的,只是五百年之后汉武帝帮他发迹,他才有了今天这样尊贵的“万圣先师”的地位,他晚年孤独伤感,在落寞中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时光。我好大一会儿凝神冥思:谁又不是孤独伤感的呢?你怎知道孔子是落寞的呢?他也许是到了更高的生活境界,是谁也理解不了的呢?读《论语》说“孔子”,我从来不认为他带弟子周游历国是非要为自己寻找舞台,创造出山的机会,这是他出行的一个目的,但他不会为了功名利禄而贱卖自己的价值观,委屈自己高贵的灵魂,所以,一关又一关,一程又一程,一次挽留又一次挽留,阳货几次拜访他都避而不见,他若做事儿的愿望急迫,想要救世救国,他的机会多了去了,只消卑微弓下自己的腰,要权力有权力,要财富有财富,要什么有什么。可是,孔子不这么做,他不会为了肉丸子而卑躬屈膝,这就是他讲到的“为政难,做人更难。”此之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人要有自己的人生观,要有崇高的价值取向,要始终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不为环境的转变而转变,不为外在的物欲所控制。如果能有这样的中心思想,无论高山险滩,风云变幻,处有处无,坦然自在。孔子是不合时宜的`,正是因为不合时宜他才是尊贵的,崇高的,伟大的,是挣脱凡人世俗超然独立而不是贫穷的。他在周游历国的过程中完成了“去与留”“出或隐”“向现实妥协还是坚持自我”的人生最重要的课程,这一路行程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这难道不是孔子送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成就自己”,孔子和是学生共同成长的。他的教育精髓体现在身体力行而不是说服教育上,所以他的学生才会如此这般的缅怀他,纪念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当时的客观条件不适合,但目标是正确的、正义的、崇尚真理的,我就要竭尽全力去宣讲,去提倡,去为世界铺洒阳光;尽管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我的努力不会成功,很多付出得不到赞颂,但是这是真正正确的事儿,这是值得每个人努力去做的事儿,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去做。为正确的事儿而努力,成功不必在我,我享受将自己奉献其中的过程。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不管成功与否,声名可就?这是对现在社会“结果论”“成功论”最有力的批驳。在“认识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孔子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儿就是传承思想了,他平平静静地回家来了,从30岁到73岁,和他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孔子的一生就是最好的教材,他努力用自己的成长故事去引导每个学生,让他们认识自己,战胜自己,最后成长为他自己。所以他既爱惜颜回,也欣赏子贡,更爱护子路。孔子是圣人也是凡人,他是有求的,他的理想之光寄托在学生身上,读到这里,你才能理解,孔子的失子之痛为什么不及丧颜回之伤;读到这里,你能更深刻地理解了,当子路战死之后,孔子悲痛欲绝地哭着说:“这是老天爷要断绝我呀!”孔子是不幸的,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何等的悲愤凄凉;孔子又是幸运的,我们今天能读到《论语》,应该是对他孤独灵魂最好的告慰。教育不只是传承,更重要的是“成就自己”,正在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们,你们体会到了吗?
“学问无尽,岁月难留”。我们是不是要努力地成长自己,更好地引领学生?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10
大家好,我是二(5)班z的家长。刚才听了专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那天接到老师电话,让我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下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方面的体会,我感到很荣幸。说到体会和经验,在座的有专职妈妈,还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肯定有很多好的体会和经验。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回顾了几年来的做法,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不同的年龄段,要选择适合的书。
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主要是买一些以图片为主的卡片,这种卡片图大,颜色鲜艳,钰力很喜欢自己拿着看看或者玩耍,外婆也经常给他讲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到了学说话的时候,我又给他买了一些图文并茂的童书,比如《婴儿画报》之类的。我对讲故事从来都不在行,那时我很羡慕那些可以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妈妈,怎么可以把故事讲得这么动听,我就会照着书里的故事一字一句地读给他听。后来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里看到,专家说“对于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于他都是全新的。我们最初灌输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了什么。孩子天性中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给他‘读’或‘讲’,对他来说同样有吸引力。”看到这段话,想想原来自己的做法也可以。在钰力会开口说话之后,我就注意以成人说话的方式和钰力交流(比如“皮球”就说“皮球”,而不说“球球”),对于他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他能听懂就好了,如果不明白,再以他能明白的方式解释一遍。我个人觉得这样会让孩子尽早了解和学会对事物的准确表达。
钰力上了幼儿园之后,我就给他买了一些绘本和寓言、童话故事书。不管是他自己看还是我给读,他都很投入;慢慢地他就不再满足于只看图了,还经常地会问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在路上喜欢指着他能看到的'任何一个字问,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现在。对于认字,刚开始也刻意教过,但是效果不理想,我就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朋友,他们告诉我不必太着急,到了一定的时候,孩子自然会“开窍”的,不要强求,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到了幼儿园的最后一个暑假,发现他的识字量猛增,我想这应该跟他喜欢看书和他的那个爱好有相当大的关系。
上学以后,特别是学了拼音之后,钰力开始了独立阅读,从拼音读物开始,到现在他的阅读面更加广了,文学类的,科普类的,报刊、杂志都爱看。现在他的阅读速度很快,老师推荐的一个学期的阅读计划他很快就完成了。在老师推荐的书中有很多都是很好的儿童作家的作品,我就找了一些他们的其他作品给他看。从去年9月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文学类阅读量已达到了650多万字,这是不完全统计。
第二,有了好书之后,要陪孩子一起读书。
刚开始,我和很多人想的一样,都把“孩子已经识字了,可以自己看书了”、“自己工作太忙了”这些作为借口,很少甚至没有再和孩子一起读书或读书给他听。孩子必竟是孩子,他认为薄的书看得快,厚的书花得的时间多,钰力都是挑薄的书看,那些厚的书他都不要看。我想这个问题在大人身上也会出现。为了改变这个问题,我及时进行了反思,调整了做法。举个例子吧: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厚厚的一本,我刚给钰力的看的时候,他就跟我说:“这么厚,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呀?”语气中明显透露出他不想看。我想了一下跟他说:“那你先看其他的书,这本书我先看。”我用了几天时间翻看了这本书后,告诉钰力这本书很有意思,很好玩,还透露了一点点内容给他,吊吊他的胃口。他听了马上就来了兴致,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直到现在,他有时还会跟我提起小豆豆的巴学园和她的巴士教室,会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我想有了好的书,除了要督促孩子读书,必要时可以陪孩子一起看书,也不用每本书都一起看。或许有时候孩子就想我们陪他看书,这是我的想法。
第三,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在学校,老师给孩子们创造了非常好的读书氛围。班里建立了图书角,每天的早上到校后到做早操前都是孩子们课外阅读时间。钰力每天都会早早地过来看书,除了看自己带的书,还要借图书角的书看。现在白天的阅读时间都超过了半小时,晚上我基本上不刻意安排阅读时间,做完功课,到睡觉之前那段时间,他大多时候都会很自觉地用来看书。钰力房里有2个书架,一个是放还没看的书,一个是放已经读过的书。每次买了新书,我都会帮他在书的内页盖上他的印章,然后在电脑上作好藏书登记。每次看完一本书,又让我帮他做好阅读量的登记。看着已读书架越来越满,未读书架越来越空,他的成就感也会越来越强,读书的兴致越来越高。有时他自己还会提出想看哪类的书,我就会给他添置一些。钰力很羡慕外公有一个一面墙那么大的而且摆满了书的书柜。去外公外婆家小住的时候,他就会在外公的大书柜里找书看。
钰力之所以喜欢看书,我想跟他喜欢听故事也是分不开的。他很喜欢听奶奶讲三国和西游记的故事,每次听都很专注,听完了不过瘾还会让我买书给他看。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来做的。
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说过: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为人父母应当追求的幸福。我想以这句话和在座的家长共勉。也真诚地希望能从各位身上学习更多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好方法。
谢谢大家!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11
如果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人、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那么读了中央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阅读观》,更让我的心灵得以洗涤、净化和认识上的提升。不读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潜力的孩子;不读书的家庭是一个庸俗的家庭;不读书的学校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校;不读书的社会也必将是一个落后的社会。
一句话,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阅读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多么富有哲理、多么现实的话啊!
曾经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之所以能今天崛起于沙漠之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与其民族优秀的阅读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1901年1995年,在645位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人有121位,获奖人数居世界各民族之首。马克思、爱因斯坦、门德尔戈等,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犹太裔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经济学家。究其原因,酷爱读书是其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积累了很多读书格言,留下了很多刻苦读书的故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凿壁偷光等,正是这些读书的故事和格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
在现阶段,新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新教育力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
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而营造书香校园是其中最基础、最主要的活动。在朱永新教授的讲座中,最能够引起我强烈共鸣的是他的下述观点: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
同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改变二字。有读就必有行,有行才有变。我们许多人读书,以读而读,并不思变。看了朱教授的书,我们感受到了读的精彩,那就是一个变字。有教师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有教师通过读书,改变了学生,改变了班级,更变革了教育。读再多的书,不思,不行,就不可能变。这个变应该是一种走向境界式的提升。
通过读书,可以修养内涵;通过读书,可以提升生活的品位;通过读书,可以促进专业发展;时代的发展,更注重人的内涵美,生活的美。人的外在美很象一层薄纸,很容易看透,而唯有喜欢读书的人,能通过外在的言行告诉人们他的精神追求与生活的品位。因为读书可以平衡我们的心态,可以让思想走向高远,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朱教授说,读了的才叫书,没读的只能叫纸,我心中不禁鼓掌叫好:读了的,并提升了生活品位的才叫读,不然只能叫看。所以读书要读进去,再读出来,才叫读书。这个进去和出来就是研读,读出了品位。用心读,就读出了我们教师的绚丽人生。这,就是朱教授说的,通过读书,让自己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也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教育境界。
通过阅读我的心开始充实、沉静,不断地阅读使我不停地思考,知道得更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会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吧!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12
20xx年4月24日,湖望小学的“我的学科主题阅读教学研究”拉开帷幕。此次活动持续一天,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有湖望小学手拉手学校——肥西县丽景小学的校长、骨干教师以及“石头汤”悦读校园联盟校的部分老师。
本次“我的学科主题阅读教学研究”是湖望小学读书节活动的重头戏,今年已经是第5年了。与往年不同的是本次研究活动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呈现:课堂和研习讲述。
上午的四节课例分别由英语学科z老师、 音乐学科z老师、语文学科z老师及数学学科z老师执教。谢老师利用英文版《我爸爸》在阅读和互动中带领孩子们一步步走进图画书,又由书本走进生活,整个课如行云流水般巧妙自然,展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z老师作为年轻教师的代表也毫不示弱,徐老师的音乐课如小河流水般缓缓流淌而来,把图画书《爱音乐的马可》与音乐学科结合的恰到好处。z老师利用《蚂蚁和西瓜》展示了一节读写结合课,课上,甄老师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声情并茂地将故事向孩子们娓娓道来,在交流分享后注重学生的感悟,又自然巧妙地将图画和场面描写相融合,使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学会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提升了写作兴趣和阅读兴趣,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她充满激情而又动的课堂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7位不同学科老师分别讲述了各自学科在“从阅读中学习”的研习过程。三年级数学组罗齐卫老师讲述了从教师阅读开始,以团队协作的形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学科阅读研究历程。他们利用《魔法三兄弟的探险之旅》,关注书的“语言”,将数学图形的学习,变得生动、形象化,也让图画书因与学科学习结合,而更富有生命力。
如果说团队协作下的学科阅读研习是一群人的舞蹈,那信息学科张瑞老师的讲述,则是她一个人的独舞了。张老师两年的实践中,带着思考前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教师的“从阅读中学习”不是“教阅读”,而是带领学生“用阅读学习”,这恰恰悟出了“从阅读中学习”的道。对于学科阅读教学资源的选择,张瑞老师创造性地提出“全用式”“半用式”的概念,展示了一个年轻的在学科教学中透彻的思考,舒展的舞蹈。
带着思考上路,带着孩子们一起上路。科学学科葛传东副校长的讲述,则展现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作为学科阅读的重点。葛校长用视频和讲述结合的方式,通过采访校长、阅读研习启动、图书馆资源查找、学生阅读研习成果发表,把学生推到了台前,而他则是在站在学生背后的那个“重要的他人”。
课例和讲述结束后是分组研讨,每个年级组的老师都分享了了自己想点,也使本次学科阅读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姜宗兵主任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地上本无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路。是的,这“我的学科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就是湖望小学在探索一条教学之路。对本次研究活动,胡冬梅校长一吐为快:
“真好!台上的11位老师风采真好!有经验的“老”教师,侃侃而谈,有深度有广度,是湖望学科阅读的典范;新教师“出生牛犊不怕虎”,有思想、善于探索。团队协作真好!聂传荣副校长带领,团队分工明确,分工中又有合作是推进研究的力量。课题研究价值真好!老师们的实践研究彰显了这个课题的生命力,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阅读,在学科教学教学中如空气般重要且自然,每天都在发生。“从阅读中学习”,体言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休闲阅读的消遣,是有思考的阅读老师带着学生有目标的学习,学习阅读。”
最后,胡校长也留给老师们再次启程的思考:在前行的路上,如何“继承中有创新”?图书馆教学资源有哪些?可以怎样用得更好?
带着思考,勇于开拓的湖望人,继续在路上!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13
这几天看着很多妈妈们的阅读计划出炉了,心慌呐!可是我正在尝试和整理,也不敢冒然计划,忌怕做不到给女儿留下不好的影响。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尝试,和以往女儿读书的时间(速度),终于整理出了我和女儿的分读阅读计划和共读计划。
共读计划
(1)西游记——
女儿现在主要在看吴承恩的《西游记》,全书一百章。此版《西游记》,属于无障碍阅读丛书,此版一改传统国学书把注释放在图书底角或文章结尾处的习惯,此版却把注释放在了正文中,这样真的比以前老版的看起来方便好多。
可尽管如此女儿开始读第一章时,我问她你把看的内容给我描述一下吧。女儿却不好意思的说:“妈,我看了十遍第一章,可是有的地方我还是看不懂。”我不由得想起我小时候偷看姑姑的《红楼梦》时的情景了(有点扯得远了,不好意思)。那时候对于我的所有长辈来说,我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因而管的很严,我都是偷看,当时我看的是原版,注释在下面,看起来有点费劲,但可能是偷看的原因吧,我十分认真,兴趣也大,开始几章不懂,后来越来越看的入迷,越来越爱看,自然看的懂了。因而听到女儿这样的回答,我知道要想让她看的投入,必须让她爱上此书。我心里开始乱琢磨,女儿看不懂,我要硬让她看,势必会让她反感,必定现在看得懂的有趣的少儿书太多,不像我小时候家里书少,见一本就爱不释手;可是让女儿退缩不看更不好,怎样才能让她爱上此书呢?思虑过后,我决定像以往看有教育意义的`书时一样,我和她共读共讨论,让她自己被此书吸引!
《西游记》共一百章。我和女儿商议尝试了几天后,共阅读此书的计划如下:
前五天每天我们看一章;
五天后女儿看的顺了时,每天看两章。
全书一百章,看完本书需要大概五十天。当然也许看的多了,入迷了,女儿领会的快了,也许计划可缩短。不过此书字词的注释很多,不是光看故事,字词注释也得看懂,因而估计不会太快。
(2)古诗、诗歌——
这个我和女儿计划不耽误时间来看,我们制定了一个抬眼即可观可读的办法: 把我们精选的古诗或诗歌抄写在大图纸上面,然后贴在我的卧室床对面的墙上,这样我和女儿可以随抬眼,随可观,随可学;当然诗意也要懂,这个我负责,然后译释给女儿听。
(3)感恩故事——
因为要让女儿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帮助他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年暑假我特意从书店买了一本《感恩故事大全》,和女儿一起阅读。此书是我和女儿一般星期天才共看,因而我们计划还按原来的习惯。
(4)散文——
我一般爱看散文,以往我看时,书里面我认为好的篇章,适合女儿看的懂得,我会让女儿和我共读。现在我正在看《世界最美散文大全集》,我计划还和以前一样,偶尔让她和我一起看。
上面所列计划处《西游记》外,其余的不在看书计划日数里。
分读计划(女儿)
女儿看一本少儿读物,如杨红樱作家的书,一般五天或一星期,这种书易懂,看的快,只是平常我约束着她看书的时间,因而要五天或一星期才可。
《西游记》需要大概两个月,一年剩余十个月,按一月四本计划,那么十个月可看四十本,因而我和女儿讨论后,她的计划是今年要读五十本书。具体看那些书,这个要看完一本选一本才知。
分读计划的原因是,我不能一直和她共读,她需要自己埋在书香里陶醉,这也是她的意思。但是我会把她看过的粗看一遍,和她讨论。
妈妈分读计划
我看书没规律,看情况而言。有时很闲,平常的书,快则两天,慢则十多天。看时间而定,闲时多看,忙时抽空看,晚上总会看上一个小时多。
我一般只看散文和诗歌,偶尔看看小说。可是上周末和女儿去公园玩耍,女儿和我讨论植物、动物时,我竟然所知无几。更羞涩的是,女儿问我“妈妈,蝙蝠是益虫呢?还是害虫呢?”我竟不知。因此,我计划也阅读一些这类书籍,以便和女儿讨论、交流。
我要读多少本,我没向女儿表态,不过我承诺:一定比她看得多。
总结言
看似书数多,可是根据女儿以往的读书规律来看,并不难做到,我估计兴许她会看的更多。寒假一个月她就看了十多本书,她特爱看,看书入迷,因此她的年阅读计划并不超负荷。
我和女儿阅读的口号是:一起读书,一起写博,一起督促,一起成长!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14
学校近期组织老师一起来阅读朱永新老师的《我的阅读观》。实际上以前在书店里见过朱永新老师的著作,可能是没有人引荐,所以就与他的书擦肩而过了。迫不及待的打开书,看到了优秀的朱老师的卷头语,就更加期待在后面的精彩的内容。
朱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看到朱老师受阅读的巨大影响,也知道在犹太民族里在阅读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名字。所有的这些都使更加坚定的继续走着在阅读路上。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美景,体验精彩的人生;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我们一定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会 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有智慧,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当阅读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读一生的书,做高尚的人这一句句话语如清风般拂过我的心田,是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和作者产生共鸣的这个词的含义。有时候读完一本书后觉得浑身上下非常的轻松,走在路上自己感觉迈出的步子也是非常有力,眼睛看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温柔,亲切。心中油然而生的一份自信、骄傲。
朱老师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这一章里详细的列举了小学,中学,大学和教师阅读推荐书目各100种。非常惭愧,我在推荐教师阅读的书里一共才读了5本。虽然看到这时有些着急,但我知道着急是达不到任何的目的。我很有信心,虽然不已经30多岁了,但我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尽力的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就像雨亭老师在天不设牢的故事中讲的一样:如果只为名利所诱,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这时,是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的牢笼之内,徒劳地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则粉身碎骨。我不会去计较太多的名利,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做为一个教师,要有用大的眼光去观察,体会教育。朱老师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知道自己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去改变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但我可以在一个学校里去改变我周围的环境,可以在我的班级里去改变我的学生。当然在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心中一定是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班级的。我要做一个小小的火把,去照亮我周围的世界。我期待着开学的日子赶快到来。也更加清楚我应该在假期结束前要好好的梳理自己的思路,为开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话: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新教育这个词,知道了它的含义。期待着和新教育零距离接触。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15
星星会亮起来的,我坚信。萤火虫会发光,我坚信。读着《我的阅读观》更坚定了我的理想与信念。
《我的阅读观》是朱永新教授写的,他是推广阅读的第一人。他在书中表达了对于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他在新教育实验过程中总结出这样一个阅读理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但是我一直认为,是否有时间,从本质上取决于你是否把这件事看作是主要的。如果你认为重要一定可以安排时间;如果你认为不重要,一定会找出借口不去做。喜欢打扑克,搓麻将的人,再忙也可以安排时间打一把,搓一次。这些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事情,关键还是我们是否可以真正做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要说喜欢的原因,其实单提醒与触动,可以时时提醒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读书。
朱永新教授从个人、民族、学校、城市四个方面来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教师这一群体来说,阅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这四个方面都将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首先,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学习上进的`心,时刻走在教育的前沿,就必须不断地从各类书籍中获取新知识。其次,作为一个学校,它良好的阅读氛围必须是每一位老师的引领,从而带领学生走上共读共写的阅读生活。再次,城市就是一个个家庭组成,相信每个爱好阅读的孩子一定会让家长们也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从而构成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阅读观》中详细地介绍了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文学书目、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中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和教师阅读推荐书目100种。这些书目为我们的阅读指明了方向,通过阅读经典,可以让师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我们脱离庸俗。
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经典,做一个有根的人!
现在《我的阅读观》终于读完了,但是我仍然把它放在床头。它一定能激励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不忘阅读,哪怕只是十分钟二十分钟。我愿意做这颗擦星族,跟着朱老师,跟着喜喜,跟着萤火虫一路擦下去!我相信毛虫会变成蝴蝶,萤火虫的光会越照越亮
【我的阅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阅读我的大学心得体会11-01
阅读我很重要心得体会12-21
我很重要阅读心得体会05-01
我爱阅读的心得体会(精选28篇)09-22
我阅读我快乐作文02-11
我阅读,我快乐作文02-09
阅读使我快乐作文02-09
我的阅读生活作文02-15
阅读让我成长作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