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心得体会(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朗读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朗读心得体会1
时间关系,没有说完,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谈跟感受相关的内容。
我们一再强调感受的精细化,那么,到底如何获得精细化的感受呢?对于这个问题,张颂老师引用了袁守定的话说:“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抒发灵性,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需平日参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一段话是说积累,但是积累什么并没有提到。此外,仅仅是积累也是不够的。除了积累之外,我们还需要形成一种意识,或者说养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就是朗读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人人都有,比如说,我现在问你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的父母长什么样子?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头脑当中出现的一定是画面而不是文字,这就已经在启动自己的形象思维了。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思维是特指有声语言二度创作时的形象思维。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是与作家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方向正好相反。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是从形象到文字,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被人比喻为诗中有画,就是说透过文字能看到后面的形象,而朗读朗诵时的形象思维是从文字到形象,再从形象到声音。但是,恰恰因为朗读朗诵是二度创作,而且文字本身就具有音声性,所以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了见字出声。即使长大之后学习了一些朗读朗诵的`技巧,也往往是在声音的形式上下功夫,或者只是把文字同声音形式关联起来。比如,我经常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稿件上看到很多符号,有的是文字写着快、慢、高、低,有的是箭头,向上或者向下。当他们拿着稿件开始朗读的时候,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符号和文字上的箭头,忘记应该在文字背后看到丰富多彩,变幻多端的大千世界。
所以,感受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一种从读到看的意识。这里的读当然是说读文字,看则是代指所有的感受类型。不仅有视觉感受,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空间觉等等。上述这些都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感受,另外一大类则是逻辑感受。像是并列、递进、转折、总括等等。
《朗读学》第六章里讲朗读者由作品的文字语言中感受到形象,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也可以感知时间发展,空间移动、事物运动,这是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过程。
仅仅有了感受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有感受的能力。上周六我在分享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也就是《春》当中的一段话:“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事后有朋友在群里问,园子与田野怎么区分?这其实就是一个“看”和“看到”的问题。“看”只是个过程,看了一眼,得到的只有模糊的轮廓,而看到不一样,不仅有过程,还要有结果,不仅有结果,还要有反应。不仅看到轮廓,更要看到细节,不仅看到相似,更要看到特征,不仅要看到静止,更要看到运动。就上面那句话为例,园子里和田野里,粗粗地看,非常接近,都是绿色的,都是眼光所及的范围。但是仔细研究一下,你会发现,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是朗读者为中心,园子是近的,田野是远的;园子是小的,田野是大的;园子有界限,可能还有围栏,田野则是开阔广阔的。如果细细分辨下去,这样的差别还能找出很多很多。试想,一个人站在自己家门口,先看到自家园地的景象,再抬起头往远处看,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那岂不是非常的兴奋?于是,那个“瞧”字就不会只是静态的看一眼,而是充满了生活激情的,跳跃式的张望。有了这种感受,“瞧”字的声音方式就变成了一种弹发式的感觉。
说到这里呢,我想再谈一点感受与声音匹配的问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建立了感受之后,还得用自己的声音把感受描绘出来。这里涉及到一个声音弹性的问题。声音弹性,也就是声音的可塑性,它是指朗读者的声音与他运动着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匹配,或者说是声音对运动变化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虚实、明暗、高低、大小、收放等等方面的对比呈现能力。通常来说,声音的弹性都是通过复合对比的方式来呈现。比如说有高就会有低,有明也会有暗。获得声音弹性的基本方法有这样几句口诀,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情感体验是基础,气息变化是桥梁,发声能力是条件,从情到声是途径。
朗读心得体会2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呈现。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内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可爱的草塘》“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师:大了吗?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
案例分析: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应该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收获和感受吴艳菲
我很荣幸参加了在三明大田县实验小学隆重举办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暨福建省第二届“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来我就谈谈我观摩了这几节“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示范课的感受,16日早上我在六年(7)班听取了《千年梦圆在今朝》这节课谈感受,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我一进去就仔细翻看了几个学生的课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课本中密密麻麻地一些笔记,不够写的用纸附录夹在书中,作者介绍、文章背景、诗词名言解释、对于文中词句的感受,令我吃惊,我自叹不如,开始上课后,老师经过前面简单的导入,揭示课题,然后检查预习情况,先请几个小组起来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遇到一些词句读错的同学纠正,老师点拨指导。在这个环节这个班学生的起来回答一些习惯比如“请大家跟我看??老师出彩的地方没了,几乎忘记了这节课上还有老师,完全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与大家的讨论交流来读懂和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课堂与过去完全不同,没有了优美动人的朗读,而更多的是学生平实的言语和内心的真实表达。第一,国家出台了一些新的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取代以分数论英雄,采用几十项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真正能力,我们老师也应从多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第二,课堂不是老师的表演舞台,不是老师把学生引导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是学生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说真话的课堂,这是才是精彩的课堂。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一在班级的黑板一侧,有每周一诗,每日一词,名人名言。
每天有专门的写字课时间,经常举行学生写字比赛,对于学生书写抓得很紧。
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比如“请大家跟我看????,我的回答完毕,请同学补充、读《小学生之友》有感:“新蕾杯”优秀期刊阅读征文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订了一份刊物,那就是《小学生之友》。我觉得这本书内容出色,知识丰硕,让我受益无限。作文网高中
通过阅读,它使我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川,如让我知道了锦绣的婺源风光;使我熟悉了世界各国的名人,如英国的物理学家卡文迪许、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使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处理。初中作文网《小学生之友》里面有作文、数学游戏、脑筋急转弯、笑话、漫画等。总之,它吸引着我们,让爱读书的孩子更爱读书,让不爱读书的孩子知道书的趣味。
《小学生之友》对我的习作水平入步特别大,每期都有出色的范文,有出色的故事,引领着我们学习,通过阅读使的积累了良多好词妙句。“作文”这一大麻烦,我再也不怕了!我最喜爱的仍是其中的脑筋急转弯和智力游戏了。每期《小学生之友》到来,我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往思索其中的脑筋急转弯和智力游戏,先把谜底躲起来,自己慢慢的琢磨,等想出结果来了,再一对照,哈哈!那是多么兴奋的事呀!
两年多来,从熟悉《小学生之友》开始,它就一直陪伴着卧冬每期我都精心保管着,真后悔太迟才熟悉它。
今天我终于明白什么鸣:开卷有益!《小学生之友》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读本好书读后感
读完《礼物》感受颇深。收到《礼物》这本书时以为物质礼物,读完后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本书的这个《礼物》却是一种方式,一种在工作中找寻快乐的方式,它也是一个真理:人生最珍贵的是“把握此刻!”“向过去学习”“着手创造未来”。
这些“礼物”就是本书总结的礼物,而这些礼物是不能分开的,他们是一个整体。若把这些礼物拆开后就变成三个“礼物”,即
1、“把握此刻!”
2、“向过去学习”
3、“着手创造未来”。没有很好的结合去运用的话,自己的发展会举步为艰很是缓慢,甚至还会倒退,工作也不会带来快乐。
怎么去快乐的去工作并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呢?引用书中的一段话“当你全身心投入你正在作的事情时,你的心思就不会游离不定。你享受生活。你也会更快乐更有效。你下决心只关注那一刻发生的事情。那种集中和专注将带你走向成功。”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为过去而沮丧,或是为将来而担忧。专注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发现其中好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心和勇气。将注意力放在此刻重要的事情上。所以就是要把握此刻,全身贯注与正在发生的事,珍惜和欣赏每天得到的东西。如果你没有从过去学到什么,你就很难让过去的事情真正过去。一旦你从往事中学到东西,放下顾虑,你的此刻便得到完善。平时在工作中要经常坚持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过去发生了什么?
2、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3、我现在可以做那些不同的事?。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坚持问自己同样的问题,提高自己。书中写道:审视你对过去发生的事有怎样的感觉,从中学到宝贵的东西,再用你学到的东西让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更令人快乐。你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从中学习。当同样的情形再次出现,今天你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变得更快乐、更高效和更成功。所以要不断的向学习过去好的方面吸取不成功的教训,并如何更好的运用到现在和将来。“着手创造未来”没有人能预知将来,也没有操控未来。但是,对你所期待的事情想象的越清晰并为止计划,今天就做些事使之成真,你此刻的担忧就越少,将来对于你也就更明确。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追寻礼物的故事。从一位智慧的老人那里,年轻人通过老人的指点自己找到了这份神秘的“礼物”的经过,领悟了“礼物”的寓意:“礼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会把握此刻,就能过上更加成功、更加幸福的生活。我很感谢这个“礼物”,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记住并运用好“礼物”,使自己的将来更加美好。现把书本的封面背后的总结记下以便更好的随时提醒自己。读本好书读后感
什么是自动自发呢?自动自发就是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自觉而出色的完成自己的事情,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工作呢?是一味推脱拖延还是积极主动,是做工作的奴隶还是做自己工作的主人?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认真工作做自己的主人!
做自己工作的主人首先要做到:对待工作勤奋认真。如果你永远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你就会得到他人的称许和赞扬。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付出艰苦的努力是永远不会有成功的。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坦途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顶点。”勤奋工作是实现理想的基础,贪图安逸会使人堕落,无所事事而退化。勤奋工作还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乐趣。同时还因为工作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之付出的更多。如果将工作视为学习经验的机会,那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比如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很多杰出人物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决策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是他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和学习的。在工作中他们学会了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是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所施必有所得。当我们尽职尽责,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终将有获得回报的机会,每个人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的。
其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还要求我们要敬业。敬业就是尊敬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当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知识,得到更多经验,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得到乐趣。做事善始善终,一丝不苟是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敬业会带来双赢。再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对待工作要忠诚,要自信。忠诚就是工作时真诚负责,尊重学生。工作时对自己要自信。正如书中所言:这个世界为那些具有真正使命感和自信心的人大开绿灯。无论出现什么困难,无论前途多么暗淡,他们总是相信能够把心中的理想变成现实。自信使我们决心更坚定,自信使我们意志更坚强,它给我们思想以力量,给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我们立刻采取行动把可能变成现实。
读完后,我深有感受,读后感《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里面的主人公“哈里”讲述着一个故事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等待新生命的轮回。但他还挂念着很多很多的人。他最后悔的是车祸前对她姐姐雅丹说的话:“这次可是恨上你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哈里不知道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哈里化作幽灵和阿瑟重返人间,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是歉意和爱。
一个开的玩笑,却变得真的。一个肉体的身亡,并不是代表着生命已经完结了。我在读到最后一页时,书中最后一段说“如果热爱生命而不热爱死亡,这样的生命并不是热爱生命”这句话我悟出了好长的时间。这句话果然说得没错,人生最怕的事----死,人们总是在死后才发现,他们生前用劲全力想追求的东西,在死后却变的一文不值。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只在于每个人对待它的态度。有的人为了不接受死亡的来临寻找长生不死药,杀死了多少无辜的人,结果,还不是弄巧成拙。有的人厌恶了生命为了更快地迎接死亡,傻傻的轻生??有多少的人死于对待死亡的态度?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珍惜所有爱你的人吧!说不定这一秒你还活蹦乱跳,下一秒你就死了呢?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更要珍惜生命,不是道了死亡才知道要珍惜生命,多一份关心和宽容,少一分歧视和怨恨,没有人知道未来是如何的,可我们可以把握好自己的今天。说到好书,我就要介绍一本好书,书名叫《小学生读本》,这是一本课堂内外知识一应俱全的书。
这本书的知识面非常广,写出了古代四大发明,最早的文字,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的科学技术,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体现了中华儿女奋勇崛起的精神。
它又教育了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努力学习,要更加热爱这个伟大而又美丽的祖国,报答祖国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使我们知道,将来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有所作为的人,就要时时刻刻铭记在心: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美好诚信我们人类生活得那么美好,可是,动物呢?树木呢?河流呢?山川呢?只要我们保护大自然,珍爱小生命,我们的生活必将越来越美好!
好了,说了那么多,言归正传吧,怎么样?这本《小学生读本》是不是够精彩呀?
它又教育了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努力学习,要更加热爱这个伟大而又美丽的祖国,报答祖国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使我们知道,将来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有所作为的人,就要时时刻刻铭记在心: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人类生活得那么美好,可是,动物呢?树木呢?河流呢?山川呢?只要我们保护大自然,珍爱小生命,我们的生活必将越来越美好!好了,说了那么言归正传吧,怎么样?这本《小学生读本》是不是够精彩呀?遇上你之后
三(1)班:江宇轩指导教师:吴艳菲
在生命的雨季,我只有独自彷徨。我麻木地跌入在人生的黑洞中,被失落所掩盖。但,我相信,黑夜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天青色在等烟云,而我却在等你。那一刻,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我第一次遇到了“你”,从此,我的位置将不是一个聚焦点,而是一个“出发点”。我世界的一切都变的崭新。曙光充满我个人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不再感到落寞,因为我邂逅了你——《小学生之友》。
因为有你,引领我走在时代的前沿。我看到了生活中的明星,从“星”环中,我品尝到生活中明星,名人背后的甘苦。从“星”环中,我目睹了另类的光辉。踏着明星成长的足迹,我从幼稚变得成熟。邂逅了你,我与明星为伍。
升入了初三,一切都变得惧怕而陌生,而你却给了我一份关怀,一份温暖,更给了我一份自信。是你给了我一个平台。当箐灵姐姐为我们分析在成长阶段遇到的问题时,我在这里找到了解决青春烦恼的钥匙,找回了信心。我看到了成长中的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美丽,我也发现了自己的缺憾。邂逅了你,我不再无助。
日坠西下,鸿雁鸣归。在操场边我只有叹息。因为我的英语太差,我的数学落伍。我迷茫,我失落。我似乎看到了我与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然而我似乎除了叹息,就别无他法。天无绝人之路,幸运的我遇到了你,从此,你带给我一个新的天地。为我敞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而我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安琪儿在向我招手,正是你让我明白,折翅的天使依然是天使。邂逅了你,我找到了人生的导师。
风在呼唤,在繁琐的学习中,你常带我去田野漫步,让我明白学习生活也可以浓墨重彩,在繁星点缀下的夜空,去寻找给人目标的射手座,让我奋力追求梦想,大胆的爱和恨,勇敢而且执着。
感谢上苍为我们创造的这首成长的诗篇,让“你”融入我的生命,而“你”如同一个回眸,一句期待已久的话语--------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如同一颗颗耀眼的星星缀在天幕上,凝成青春的火焰,让我们的青春燃烧的更加灿烂。心中的阴云早已消散。“你”是我生命能量的燃料,每一次拼搏,都为我加满,让我更有动力。拨开云雾,正是你——“初中生之友”,我生命雨季的光明。
雨季中的邂逅,让我看到了雨后更加绚丽的彩虹。感谢相遇,感谢有你。
唯美生活,邂逅微笑三(1)班:江玉洁指导教师:吴艳菲
星星,落落孤寂,无需任何点缀的旅途的洒脱;魂牵梦绕的多情的愫恋,那嗮在寂寞墙角的一抹寂寞微绿,不会因为时光的千百轮回愈加暗淡,只是,它懂得什么?凑近试听,它在深邃的古旷中向我诉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虑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用你甜甜的微笑,为生活舞出天使的翅膀。
曾记得,有人说过:生活是清新淡雅的,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它的真实写照;生活是诱人的奶昔,充满着欢声笑语;生活是苦涩的青果,充满着惆怅,无奈。那一刻,我如痴如醉,生活是那溢满多彩的童话。
无需埋怨,生活馈赠给每个人都是相等的筹码。虽然有时路途崎岖坎坷,遇至风口浪尖,波涛起伏;时而垂柳拂面,荡漾起一圈圈涟漪。那时,落英缤纷,绿树丛林会让你接受微笑的洗礼,忘却落叶尘埃,享受完美邂逅的生活,不要吝啬,用你的微笑感化冰雪覆盖的大地,瘦小的星也会学会用微笑的光芒普照川流不息的人行道,当你看到新生的午夜,黎明前的第一缕微笑,生活也是这样的春花浪漫。
给予微笑,给予生活。成功梦想的舞台,相距渺茫,不要忧心忡忡,所谓成功,宛如《红楼梦》中葬花后的释然,宛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对光明,对希望的渴求,宛如《繁星.春水》中谢婉莹对童真.母爱.自然的探讨。不论遇到的成功或挫折。抬起你的头,仰望苍穹,白云在向你真诚的微笑。温声细语的告诉我说:“生活是由若干个碎片组成的,也是由若干个会心的微笑拼凑而成。
微笑,生活雪白的起跑线。当笑容如花绽放,微笑是灵魂深处的慰藉。当眼角若帘挂珠,微笑是思想的解脱。朝阳如画。美丽的晨曦,生活的起始点。当霞光撒满天际。那若隐若现的地平线上升起了一轮新生的希望,焕发蓬勃,而后,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沉睡的生灵。宁静归于喧嚣。脱俗过后,用微笑对待生活。
我懂得,无论是晴天,阴天,雨天。即使有平坦的旅途,也会遇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伴随着微笑之弦,一路披荆斩棘,即使征途艰辛也义无反顾。回眸一瞬间,那灯火阑珊处的流岚是我梦想的生活。伴侣
三(4)班:
《小学生之友》如同盛夏的荷花,亭亭于水中央,充溢着一种巨大的诱惑,我想编者们既是在填补着自己学生时代感受过的遗憾,又是在给当代的中学生描画一幅绚丽多彩的蓝图,同时营造着中华文化的未来图景。
翻开《小学教师生之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篇文章富有许多的人生哲理,“人皆有兄弟,我独立。”“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句句语重心长的教诲,给我们初谙世事的中学生指明了心灵的方向,我们在前人的智慧下,如沐春风,一步一步的成长着??
古往今来,生活都是有若干碎片组成的,而此时的《初中生之友》已经成为了我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我的生活因有她而熠熠生辉。是她带给我丰富的知识;是她填满了我心中的空缺;是她让我重燃斗志;是她让我看到了生命又一道彩虹。
或许这本书在你们眼中只是一本微乎其微的参考书,但如果错过她,肯定是你人生中的一大遗憾。衣服破了可以补,钱花完了可以赚,房子塌了可以建,但这种遗憾是若干年后无论你拥有多大的财富都无法弥补的,因为,在宝贵的时间里,知识一旦失去就成为了永恒。她是初中生最亲密的伴侣。
如同一杯咖啡,需慢慢品尝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刚开始或许是苦涩的,但只要你用心去品尝,一定能体会其中的美味。又像是一位慈母,在你迷失方向的时候,她给你指引;在学习遇到阻碍的时候,她给你讲解;在你孤独无助的时候,她给你信心和力量;在你学有所成的时候,她陪你欢笑,给你鼓掌??这本书就是一把钥匙,替你解开重重难关,为你洒满希望花瓣,铺满明媚阳光,迎接美好的前程。
拥着最亲密的伴侣,我扬起嘴角,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初中生活,有她相伴,真好!
抵岸之书三(2)班: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朋友,伴随着我们走过漫长的岁月。在《小学生之友》的陪伴下,不知不觉地已升入了初三。在这2年的光景里,感触颇多。匆匆16载,却似乎尝遍了世间的酸甜苦辣。蓦然回首,它已狠狠地被甩向了记忆的长河中。敢问,何人胜懂自己心扉?——只有自己那长长的叹息。儿时的辛酸苦恼也早已被你挥向那陈旧泛黄的书本。此时,翻开自己心爱的书本,你会觉得自己已然跨越了曾经的辛酸,斗败了困难,驶向了彼岸。
书之奥,始于慢酌。当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它的奥妙,你会觉得那是多么地沁人心脾。你会觉得自己驶于江河,狂风掀起万丈波澜,似吞天没日,直拍航船;又似漫天尘土,山崩地裂,令你沦陷于此。是的!这就是书,这就是它伟大的力量啊!五千年的积淀,那雄厚有力的诗词,唤醒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渊远又传统的赞歌,警戒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它展开博大的胸怀,陶冶着人民筑成不屈的灵魂。
书之魂,在于慢悟。当你寄情于史书中,可以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坎坷历程,那些千古流传的名人事迹,不正是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吗?当你至身于唐诗宋词的佳句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那些朗朗上口的优美诗句,不正是诗人们激情澎湃、豪情壮志的体现吗?当你陶醉于山水之间,你难道感受不到作者那激昂的意志,那深刻的灵魂吗?那也正是书的灵魂,不灭的灵魂!
或许你在成长的道路上迷茫过,那痛苦的经历令你捶头抓狂。我想,那时的你应是把自己烦愁的思绪放飞在无尽地文字上吧!尽情泄心中的不满与委屈。
书,它是令你通向彼岸的扁舟。若不如此,那一代文豪怎会弃文?若不如此,那清国百姓怎会一一觉醒?抗战期间,为何前辈们会如此英勇善战?我想,应该是那一封封从家里寄来的沾满家人血泪的书信吧!让本已打算为国捐躯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必须活着回家的强烈愿望!胜利,成了他们共同的目标!胜利,由此得来!
毋庸置疑,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一股无形而有力的力量。它就像一缕阳光,穿透了那无尽地黑夜;它就像一滴雨露,洒向干渴的杨柳。中国文学的发扬光大,正是因为这些看似无力的文字。
回望过去,多少故事、多少史书、多少英雄,激励着华夏儿女奋勇直前!
书之奥,在于慢品;书之魂,在于慢悟。书本,使我们充满能量!使我们通向成功的彼岸!吹入心扉的一阵风三(2)班:
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生活中缺乏精彩;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活着便是为了等待死亡;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来人世间走一遭,只是为了履行一项任务;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但在那以后,我的思想之船却未随流,只因那根生命之弦。天似镜,风如纱,游荡在热闹的街市上,却找不到一个能与我一起走的人。此时,醒目的“黄金书屋”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心中那份孤独驱使我步入那书的世界。走到一个角落处,手不知觉地触落了一本书,拿起来看,竟是《小学生之友》,翻看书页,我的灵魂顿时被一则文章锁住——
主人公是一位快临近考试的学生,在一天早晨,他所在的村子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病人被池水吞了进去,又被吐了出。作为旁观者的我,没有眼泪,心却隐隐作痛,望着那发白的四肢,涨的鼓鼓的衣服,再也没有生气的脸庞??一种彷徨将我紧裹住,我宁愿这一刻不在这一处,宁愿自己是一个瞎子!在这阴雨绵绵的日子,有人为他撑起了一把红伞,我却在想着生命到底为何物,如果说生命是一个吝啬又倔强的老头,她绝不会对不懂生活的人施以同情。那么,开始生活吧,弹好那属于你自己的琴,为自己弹奏一曲生命赞歌!是啊,死者再也无法听见他父母的呼唤,他就这么直挺挺地躺在水边冰冷的石板上,是死神,这个毫无同情心地夺走了他的生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这个死者的脸上已经永远消失。我望着湛蓝的苍穹,天还是那样蓝,我的心却不再空虚,生命真的这么脆弱吗?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脑海中彷徨。我的心无法平静下来,此时,我就像一只蚊子,落入了无边际的蜘蛛网里,细丝将我紧紧的裹着,让我无法逃脱。
不知不觉,暮色降临,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书店,散步在夕阳下的田野,稻田被深黄而又殷红的夕阳照得有些反光,蜻蜓在稻田里展示她们婀娜的舞姿??一阵风吹过,香草的味道从我鼻尖划过,真可谓是“春风吹又生”,难道我还不如野草吗?死神也许在明天、后天或是下一秒就会将我的生命夺走,我可能再也无法听见父母的呼唤??难道我要领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悲剧吗?不,绝不!正处于花样少年的我怎能毫无抱负?正踏上人生道路上的我,就因为一块绊脚石而回头吗?我就像一棵小树,正不停地往上冒,目标是那蔚蓝的天空,我将要用那属于自己的琴弹出世界上最激昂的青春赞歌。如果有人问“生命为何物?”,我会回答——
生命就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积极与豁达。打开倾听的耳朵三(4)班:
飞鸟用清脆甜美的嗓音歌唱生活,游鱼拍打游曳的鱼鳍传达喜悦,花儿用绚烂的色彩点缀自然,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达对美妙生命的赞美,对伟大自然的感叹。万物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各种美妙的语言和声乐,让生活充满了生机和美好。而和表达同样重要的是倾听,倾听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每个心灵、领略大自然的幽幽路径。我们要学会倾听,张开耳朵,仔细去聆听大自然的山风松涛、溪韵海啸;打开心扉,仔细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忧欢悲喜??日子不经意间悄然滑去,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太短暂。童年的美好都将被时间的年轮刻画在我的记忆中,如色彩斑斓的鲜花在我身边绽放,成为我生命之中最绚丽的风景。怀着胆怯的心理,我踏进了未知的校园,未知的班级,这里的陌生让我感觉自己就像迷途的羔羊,迷失在广阔无垠的森林里,孤独且找不到出路。就在这时,《小学生之友》出现了,它就像天空中的星星,在我的视线里是那样的美丽璀璨。当我翻开《初中生之友》,里面丰富多彩的知识让我睁大了眼睛,我像雨后春笋一样,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雨露。翻阅《小学生之友》,哗哗的书声奏出一曲动听的乐章,我低头侧耳聆,顿时发现了人生的感悟,心中呈现出别样美丽的风景。好感谢你——《小学生之友》,你是我漂泊旅途中的绿洲,为我提供充足的水源,使我疲惫的心灵得以停泊休憩,并从中汲取养分。我因而告别苦闷自责、烦恼无助的彷徨,学会坚强自信,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不平。读《小学生之友》,如同倾听长者的教诲,实乃受益匪浅,倾听朋友的诉说,与朋友共同分享快乐,承担痛苦,让朋友感觉自己不是孤独的。倾听他人的牢骚,让他人感到舒畅、满足和轻松。闲暇之时,独步山间树林,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鸟儿的歌唱,昆虫的呢喃,山泉的低吟,山风的呼啸??让人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热土,让人寻回内心深处最美丽的真实。我们相遇在秋季,挥别在夏日。这期间有很多值得珍惜的痕迹竟被岁月在不经意间洗尽了,消失在风中,弥漫在雨中。我仅能用我赤诚的心虔诚地珍藏我沉浸在你的海洋的那一部分回忆。
当你失落时,一声清脆的鸟啼能给你安慰;当你忧愁时,一阵夹着花香的风能给你开解;当你彷徨时,一场洗净空气的大雨能给你力量??倾听在呼唤,我们需要倾听!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小学教生之友》,让我们牵起倾听之手去创造更加精彩的人生吧!《和时间赛跑》教学随感
本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学生通过对文中讲的几件事的分析、体会,很容易就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语文不单纯是传播知识,还担负着育人的任务。现在学生中存在着做事拖拉的现象,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这一课正是解决这一现象的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时间流逝得飞快,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时间像金子一样珍贵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引发学生惜时的情感。然后,我请学生就如何赛过时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激起他们改掉陋习的决心。接着,我又让学生就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感悟,编写出自己的惜时名言。此语一出,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很快学生自编的名言诞生啦!其中,刘灿、褚奇龙、刘春雷、刘瑞等同学的最受大家青睐。为了鼓励同学们敢于创新,我请这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名言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地宣读给大家听,宣读时要求要有鼓动性。我想,就这么算啦。这个启示,在学生的心中会淡化的,一部分学生会遗忘,旧病复发。于是,我请我们班学书法的两位同学把这几则学生自创的名言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时刻勉励着学生。同时,学书法的同学的学习成果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真是一石二鸟!
《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是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队员们既希望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结束教学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孩子们看得那么专注,那些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又让他们深深地震撼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就这样,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的《波兰国歌》不知为何无法正常播放,所以无法给学生的朗读营造那种隆重、热烈的气氛;另外,由于有些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以至教学时间延长了两分钟。
《争吵》教学反思
讲课前一天我见到了学生,个个活泼好动,老师说一句他们接三句。面对这样的纪律我真感到头疼,生怕他们给我出乱子。谁知道第二天课堂上,他们人人积极,踊跃发言,那一张张充满好奇、探索、疑虑、喜悦的笑脸,顿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明媚的阳光。
“太顺利拉,他们太会配合了。”这一点也不对。课后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我终于悟出:课堂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设计好的路,老师怕出错,学生也劳累无趣。所以,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
《绝招》教学后记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想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
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腾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我的思考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课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我本次加“国培计划”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培训开始,我就充分利用教学剩余时间,认真听课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完成作业。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课必有一个气氛和谐的课堂。师生、生生互动,学习热情高涨。我努力将专家经验和自身所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现将我这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目前为止,我的学习时间达5400分以上,发表日志1篇,上传资源1篇,学科研讨组专题讨论的评论4条,提交作业6篇,培训总结3篇,自荐作业1篇。在培训过程当中,我收获很大,学习了专家们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典型课例,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学习,让我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可以说重新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通过观看培训的课例,,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这次学习我抱着一种积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因为我认为,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无论是从教学课件还是教学思维上,我们都应该抢先一步,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大家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道路,积极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和引领性,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专业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培训。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给我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将认真领会到让自己学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朗读心得体会3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仔细回味,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惊喜的感受到开展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1、孩子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天天在进步。
2、道德修养得到完善
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新三字经》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儿童最善于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在家里,她们总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声说话,和外人接触,却像只小绵羊,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不答。自从读了经典以后,孩子知道了以前那样做,真是太没有礼貌了。《新三字经》中的“明人伦,孝第一,家道昌,门风正。对长辈,忌无礼,凡出言,用敬语”。诵读经典后的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春风,给波澜不惊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相信,孩子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朗读心得体会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学习,我深刻明白了,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后,我将在克服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弊病以及出现的问题的同时,自己也得加强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因为,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长流水,要有一溪活水,也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提高了,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点拨,才会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的书声。
朗读心得体会5
选材种类不同。朗读的选材十分广泛,诗歌、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种文章都可以读;朗诵在选材上只限于文学作品,而只有辞美、意美、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才适合朗诵。
应用范围不同。朗读是一种教学宣传形式,主要用于课堂学习和电台、电视台播音;朗诵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性较强的语言口头表述活动,是对文学艺术的延伸,多在舞台、在文娱活动中使用。
现形式不同。朗读的口语形式平实、自然,可以依照作品边看边读,目的在于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感情真实,但不能有夸张、表演的痕迹,声音只求神似,而不能采用角色化地语言。一句话,“读而不板,说而不演”。朗诵的口语形式生动优美,一般是脱稿成诵,目的在于通过艺术表演,使听众受到细想感情熏陶,获得语言美的享受。朗诵要求语音动听悦耳,表情动作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感情充沛而夸张。为增强表演效果,朗诵往往还需要化妆、配乐,使用舞台灯光、背景等手段。
朗读的要求
普通话测试对朗读的要求:在测查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及流畅程度。错、漏、增读一个音节扣0.1分,声母、韵母系统性语音缺陷扣0.5-1分;语调偏误扣0.5-2分;停连不当扣0.5-2分;不流畅(含回读)扣0.5-2分。
朗读的教学要求:语音规范(吐字归音、口齿清晰),语气自然(以气带声、声情合一),语言流畅(技巧得当、自然和谐。做到“七不”,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不重复、不中断、不拖腔),语义明晰(理解准确、表达生动),态势得体(上下交流、真情互动)。
朗读心得体会6
朗读在语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上课就让他们读, 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其次,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再次,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物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面的正确、流利是最基本 的要求,正所谓是熟能生巧,多花些时间问题不大。但是“有感情”中的感情从何而来,这需要一些 技巧。那么在语文课上怎样进行这样的朗读指导呢?我根据自己的摸索及借鉴别人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提示式朗读
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低年级,因为低年级同学能够正确、流利,按结构停顿,标点停顿读出一篇文章,已经完成了大纲要求的70%左右,但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同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以合理地运用提示式朗读。例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中,有一句“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青青”“白白”这两个描写颜色特点的词语要适当重读。我先让孩子们看图,用小手指出图上的瓦和墙,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瓦,什么样的墙?”孩子们齐声回答:“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重音自然得到了强调。
二、对比式朗读
调换字词,转换句式,让学生去比较,通过比较,确定重音强调语气,也是一种很常用的朗读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影子》一课时,文中说“影子常常跟着 我”,我先把”“常常”换成了“天天”,让学生来读,然后问:“换了可以吗?”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通过讨论决定不能换,因为如果没有光,就没有影子。小朋友们明白了意思之后,我们又把“天天”换成了“常常”,孩子们再读时“常常”就被读出来了,不仅指导了朗读,而且还理解了课文,轻松至极。
三、情境式朗读
有些课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入境入情。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做好感情铺垫。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在指导这一段的朗读时,我设计了 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愿意让奶奶走?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奶奶是她唯一的亲人,奶奶在的时候最爱她,最疼她;有的说小女孩生活很凄惨,她想让奶奶救救她,保护她……我马上总结说:“是啊,一个孤苦无依的苦命的孩子,奶奶是她唯一的幸福的源泉,更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多想跟奶奶一起逃离这苦难悲惨的生活,逃离这充满饥饿寒冷的世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帮小女孩向奶奶请求吧!”示意学生齐读这几句话。学生们在有了更深体会后,把小女孩这几句心灵的呼唤读得淋漓尽致。
四、过把瘾式朗读
语文课上把朗读做为一个重点,但过多的重复而单调的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容易让学生厌倦。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很强的模仿意识,所以在语文课上,我经常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舞台,给他们一个角色,让他们在朗读中过把瘾。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一文中,董存瑞请求任务时,对连长说了七个字:“连长,我去炸掉它!”这七个字怎样指导得力呢?我对学生说:“我是连长,你是董存瑞,你怎么请求任务呢? 读像了,我就批准。”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再指名读,学生争先恐后要当董存瑞,在角色的扮演中,这句话的感情自然得到了渲染,朗读得生动真切。像这种人物对话,比较适合转换角色,进行过把瘾式朗读。
五、情感体会法
朗读指导,如果一味追求重音、停顿等技巧,并不能完全适用。像《瀑布》一文中:“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雾,如尘。”如 果只引导学生把“珍珠”重读,“如烟,如雾,如尘”读得轻些,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朗读的效果,更不能体会到那种缥缈美丽如仙境般的境界。为了读出那种意境, 我没有刻意去做技巧性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我琢磨,自我感受,再试读,通过评价,肯定并推广优秀的读法。
其实情感体会法,也就是以前的商讨式朗读,学生试读——集体评价——学生再读。这种读法比较适合于高年级同学,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感受。
不论怎样去指导朗读,都要注意导之有方,导出层次,导到实处。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所以朗读指导切忌一导到底,而是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可做单一要求,要允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存在”。
朗读心得体会7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老师讲解、分析为主。因为怕学生的朗读课文占用时间,把该讲的重点内容讲不完,所以忽略让学生去朗读、自己去理解,而是老师一味地讲、去灌输、去讲解,让学生机械的来听,来接受。这样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枯燥无味。虽然该讲的都讲了,但效果甚微。9月份有幸又一次聆听了赵介平院长一行的朗读培训后我想:如果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课文,学生不但自己可以把一些内容简单的地方理解清楚,还可以把整篇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作系统的了解。然后老师把重点内容加以强化,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更加深了影响,这样教师教得轻松的,学生学的也容易。
对于小学生来讲,朗读课文既是读的训练,又是说的训练,多读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初读的要求概括讲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一定要读正确,读准确文章当中的生字、新词的发音,再读正确的基础上多读几遍,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这样就能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当了解主要内容后,老师在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情色彩加深了理解,这样读起来就会有感情,学习起来就会有兴趣。
如果忽视朗读,强化字、词与课文分析的话,就会使我们的学生永远禁锢在字、词、句阶段,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组词、造句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难以提高。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读书的时间少,而多数时间是老师分析、学生听,这样讲的内容肯定不是很全面,学生在理解上也就不是很完全,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多读,是很有必要的。
在朗读时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给学生提供较多读的机会,训练其朗读能力,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朗读心得体会8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也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财富。
一、朗读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而朗读作为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除了对课文中原有情境的表达传递外,由于融入了朗读者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使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内涵更加丰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因而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
二、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能更好地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读中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同时,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总是自觉地把个个人思想和情感注入课文,无形中拓展了作者所创造出的意境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想像力得到极大的丰富和锻炼。
三、朗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传授知识与提高审美情趣相统一的特点。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白或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起到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生从中不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多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正确地朗读不仅能突现作品的思想、立意,而且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艺术风格,都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如果忽视朗读,将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学生的审美能能力也就难以得到锻炼和提高。正确地朗读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思想之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实践证明: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且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朗读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我想孩子为什么写文章不能细致入微,对话描写不符合人物性格,是不是与朗读不好有关系呢?
以上是我感悟到的关于朗读重要性点滴思考,我们的语文阅读能不能容朗读指导于阅读指导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主题地朗读,有主题地诵读,让朗读成为吸收美文的最佳方法,让朗读成为读好书的最佳途径,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朗读心得体会9
《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国家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最终节目将会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
今天,我观看了《朗读者》这个大型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是由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这档综艺节目的总主题是:一个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
通过这档综艺栏目,我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怎样让朗读带有感情。欣赏着他们朗读文章的'声音,我仿佛身临其境。
朗读的人来自不同行业:有成功人士柳总、有无私奉献的无国界医生、也有创建鲜花山谷的夫妇、还有诗译英法人的许渊冲老爷爷……朗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读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师》,来感谢人生路上帮过他的人、有无国界医生朗读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来表示她们对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读《朱自豪情书》的夫妇,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
看完《朗读者》以后,我对朗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读更多的书籍。
朗读心得体会10
1 朗读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曾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语言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语感上,何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度”心理学称其为直觉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朗读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感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材都是由优秀的文学作品组成,初中语文教学正是以这些优秀的作品语言通过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同时带动学生的听读语感能力的增强,并借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活动正是适应了培养学生听读语感活动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朗读的作用。
1.1朗读可以提高初中生语感的直觉性
经常有的人说话是“出口成章”,看书是“一目十行”,写文章是“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形容某人语感的直觉性水平高。心理学解释:“直觉是对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情况的突如其来的一种顿悟或理解”,因此,个体语感的直觉性就是个体对特定情境下语言的悟性,是个体对言语的顿悟和理解。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首先教师要明确,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不能固守语法规则,因为,没有学生会在说话前,先核查一下自己所要说的话是否规范,与语法规则冲突与否。朗读对初中生的语文朗读语感的直接性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常对初中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以致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上,留下连续的、完整的、符合语言逻辑规范的印迹。因此,学生通过对规范文本的朗读训练,使大脑对语言的感觉反映就会变得快又准,从而节省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去分析和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往往凭语感的`直觉性来正确感知语言对象的。比如:教师讲解课文时,没等教师讲完学生表示文章的意思已把握,还有,对要求学生理解的文章,学生有的是只需朗读一遍,就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了,这些都是给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功效,因为朗读而培养了学生语感的直觉性。
1.2朗读可以提高初中生语感的整体性
学生语感的整体性水平指学生对语言,词汇,语法等的具体的有条理的分析,然后对言语现象的整体的了解。初中生正处在由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感知能力和注意水平已达到比较完善的高层次,因而对学生的语感的整体性要加强培养。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陋室铭》,这是一篇古代经典的好文章。传统的“常规化”教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字一词一句或者字词落实地给学生把文章的内容翻译一遍,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付期终考试,也是不成问题的了,刘禹锡的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条理清楚,思路明了,行笔简洁”。所以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朗读的方法:首先是教师范读,然后带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要求朗读的标准是语音标准、合适的语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精神状态,隐逸情感。一堂语文课堂教学后,成效往往很显著,学生既能正确的翻译整篇课文,还能把握文章的内涵,对作者的文章风格也都有整体的把握。
2 合理规范的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初中生说好普通话
在教学普通话的实践中,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普通话训练对象是字和词,这种学习难免呆板,教学中严肃的正音是难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之所以不持续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也表明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字词训练对与普通话的训练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只有将具体的汉字和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当中,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语言表达之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普通话中语音的各种变化规律,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语感的标准。在普通话教材中,篇幅较多的课文都是一些具有丰富情感的文章。教师,将朗读与普通话训练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激起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地方方音中的各种不正确语调,光靠呆板常规教学的一字一词的正音训练也脱离学习的实际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乐意用普通话去表达他们的情感体验,用普通话朗读他们喜爱的作品,这正是学生利用朗读进行普通话学习的最有利时机。因此,朗读是学生掌握标准、规范普通话的最好阶梯。
3 朗读有助于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口语交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交际双方或几方在特定的活动情境中,特定的交际目的驱使下,各方凭借标准的有声语言和得体的体态语言进行听、说的互动交流活动,是常见的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组织交流沟通的语言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丰富的汉语言词汇,熟悉汉语言的构成与规则,当这些能力学生具备了,在口语交际的说话上自然学生能把语言运用的得心应手,把话说得流利自然。时常训练于口语交际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词汇量的积累,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春》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设计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朗读这篇美文。首先,教师让学生独自朗读,小组交流体会文章中春的美丽,然后在小组中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将文中六幅美丽的图画: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通过课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春的气息,最后教师在及时启发诱导:通过朱自清先生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难道我们的家乡就没有这么美的景色吗?能否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来描绘我们家乡的春天的某一处美景呢?这样,学生通过前面的反复朗读训练,再水到渠成过度到口语表达的训练上,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前面朗读的借鉴,积累了自己的词汇,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使学生能说话,会说话得到了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朗读心得体会11
通过参加学校的朗读培训。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也了解了一些朗读的技巧,下面是我培训后所学到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一、朗诵的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五、教师朗诵技巧培训总结
作为一名新教师,一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快要结束了,但是这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带给我的收获却是无限的。
整个培训过程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专家的专题报告,有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名师与新教师的同备、同课、同研。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专家的指导、引领。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现场的教学观摩。因此,这段时间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而且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
朗读心得体会12
朗读者是非常好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丝毫不逊色于诗词大会,诗词大会让人们学到的更多是知识,朗读者节目让人们明白的是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参加朗读者节目的嘉宾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高手,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没有遇到好的机会,很多人都在怀才不遇,都在慷慨自己,与这些参加朗读者节目的嘉宾相比,我们付出了多少呢,我们都做了什么呢。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王石,王石是著名企业家,但是王石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让我感动。
多年来王石追求挑战物理的高度,他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并且是登上珠峰年龄最大的人,王石从身体方面进行了挑战,当别人说不可能的时候,他坚持自己的主张。王石登珠峰的时候也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的。作为著名企业家,王石没有追求安逸的生活,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王石又对另外的领域进行了挑战,那就是王石到国外进行了留学,他留学的学校就是著名的学府哈佛大学,在那里学习挑战很大,王石努力学习,付出了很多。很多人还问他哈佛难道有老年班吗。王石完成了哈佛的学业,让自己得到了提升。
我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从事着平凡的工作,做着很琐碎的工作。经过与这些优秀人物进行对比,我发现自己最主要就是思想很落后,缺乏奋斗精神。我们要取得成功,就要从思想上改变自己,要有让自己不再得过且过的思想。敢于挑战,向古代的苏轼学习,向王石学习,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人生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可以很精彩,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就认输了,我们的人生就会黯淡无光,如果我们的心中有光和热,我们就能够做出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朗读心得体会13
主持了十三年央视春晚的董卿,在不久前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凭借文学功底惊艳亮相,而这次推出《朗读者》,是董卿第一次担当节目制作人。节目首播结束后,董卿通过微信接受了记者采访。
揭秘幕后制作的同时,董卿笑言:“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做《朗读者》,可那么多优美的文字就等在那里,我想反问的是,为什么我不去做呢?”
记者:除了对文化的热爱,是什么契机,让您想到要在这时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
董卿:我在电视行业已经二十二年了,到了去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的时候,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也到了一个扛起文化大旗、承担起文化传播职责和使命的时候,大背景和我个人共同寻找到了一个默契点,所以《朗读者》在今年诞生了。
记者:第一期节目结束后观众反响非常好,您收到的反馈怎么样?
董卿:我的好朋友娄乃鸣导演用两个字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他说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套路的节目。还有媒体朋友总结说,“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还有很多观众关注到了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演唱的,非常喜欢。另外有观众发现了很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的舍不是三声是四声(shè)。
记者:不少观众在微博上说朗读嘉宾都很出彩,您选择嘉宾的标准是什么?
董卿:有影响力、有知名度,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重朗读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或者说他身上有些特别的品质值得弘扬,这也是我们想要的。
记者:所以节目组不仅找了名人,也有普通人。
董卿:对,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发现,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再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东西。像这一期里面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还能够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
记者:之前国内也有类似的朗读节目,但选的朗读者都是演员,而且有表演成分,咱们的节目里,似乎真人真事更多,是出于什么考虑?
董卿:我们的节目是嘉宾先讲自己的故事,然后朗读与自己相关经历有共鸣的文字,因为我觉得,观众在对一个人有了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朗读的作品更能够感同身受。
记者:最近“文化清流”这个说法很火,您觉得文化类综艺的春天要来了么?
董卿:其实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文化类节目要成功突围,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它让我看到了在真人秀霸屏的今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是有庞大需求的,大家的关注给我们以很大鼓舞。
记者:您怎么解决很多人思维中固有的“文化节目太阳春白雪”的问题?
董卿:还是看你怎么去让文化走近观众,去唤起大家对文化的一种认知和一种最温柔的记忆。比如第一期《朗读者》中最后一位嘉宾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他是本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寻常意义上,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是他的讲述却在这两天引起了最多的共鸣、讨论和赞赏。
朗读心得体会14
在这一节中,张老师说: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是朗读好一篇作品的必备条件。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是说我们朗读时要特别重视对语词的感受。感受的单位不是语句,更不是段落和篇章。而是落实到文章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语词。为什么强调语词,是因为只有落实到语词,才能使感受进入具体而精细的层面。
举个例子,《春》当中有这样一句:“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对这段话的初步感受可以用“欣欣向荣”四个字来表达。如果只是这四个字,我们这样读就差不多了:孙老师范读1。但借助语词感受律的提示,我们发现,还需要对“园子,田野,对坐、躺、踢球、赛跑、捉迷藏,风、草”各个语词(意象)进行感受。感受的结果是什么呢?大概是这样:孙老师范读2。显然,从听感上来说,上面两种读法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二种表达更加灵动,也更加好听。有人也许会问:将感受落实到这一层面是否过于繁琐和细致。我们当然不提倡朗读过程的字字玩味,词词打磨。语词属于语句,语句才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精细又是必要的。一旦精细地感受语词成为习惯,朗读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灵动的运动状态中,由此其气息状态也处在一种变化状态中,从而直接改变了朗诵者的创作状态,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声音形式。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受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天生有一付好嗓子,还有些人声音弹性特别好,这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朗诵者的有利条件。但如果没有精细的语词感受能力,那些天赋或者能力有可能成为摆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精细感受语词一定是尽可能贴近文本,所以也不会增加创作者的思想或者情感负担,相反,朗读者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和乐趣。
在这一节中,张颂老师用了一多半的篇幅说一件事情:语词是抽象的`,模糊的,间接性的,概念性的,有隔阂的。因此,仅仅“看见”或者“识别”出语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朗读者,不仅要了解语词的明确含义,更要精确感受语词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表达作品的情理。朗读者如果只是阅读文本,充其量只是获取信息,要想获得具体感受,还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将客观的语词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情感经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主观的、明确的感受。
“朗读者对于作品,对于具体语词的理解必须有所皈依,拿定自己的主见,并努力从中获得具体感受。”这句话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理解要有主见,有皈依;二是感受要具体,而且要“努力”获得。
先看主见的问题。语词是抽象概念,对它的具体感受总是随着创作主体与创作情境的差异而千变万化。而对于一旦主体与情境确定了来说,感受就必须是清晰的,唯一的,不能模糊了事。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你所要说的事物,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不应满足于差不多。”可以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的文字作品尚且如此,那么线性传播、稍纵即逝,有赖于人的直觉产生情绪感染的有声语言则更加强调具体和精准。没有主见,形成不了对文本、对语词的精细感受;没有皈依,我们的表达就容易变得飘忽不定。
再说努力的问题:张老师反复强调感受的具体性,具体到什么程度?从外在来说,要具体到意象的大小、远近、高低;从内在来说具体到身体、肌肉、器官。要想获得这种具体感受,一目十行的浏览是不够的,要付出足够的主观努力。举例来说,《春天的邀请》中有这样一句:“我听见春天在叩击窗棂。”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开始的表达是这样的:“孙老师范读”,随后我要求他们用手指去敲打墙壁,去体会叩击、敲打、砸擂的区别。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明白了叩击与敲打、砸擂的区别。有了这种具体感受后,他的表达就变成了这样:“孙老师范读”。有了这样一番体验,我们就能动的:“朗读者对文字作品的语词,在理解上不能模棱两可,应使语词符号的代表性及其明确,在感受上更不应含混不清,应克服语词符号的间接性所极易造成的隔阂。这样,听者从朗读中获得才是世间事物的真切映像,才是文字作品的精神实质。”
没有人是天生的朗读者,感受的能力和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作为文本的“阅读者”而非“朗读者”来接受文本。作为“阅读者”也会有所感受,但是这种感受往往是概念化的,或者是浅表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表象碎片。在当下人们被手机所俘虏,更习惯浅阅读、快阅读时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以这种状态开始朗读,很容易陷入“见字出声”的彀中。而当我们以“朗读者”的角度看待文本,就需要以更加主动的态度面对文本,面对文本中的语词,在强烈的表达愿望驱动下,自觉地、主动地、精细地感受语词。这也许就是“语词感受律”的意义之所在。
朗读心得体会15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手机版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朗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朗读的心得体会01-26
朗读心得体会04-17
朗读者心得体会09-08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2-12
匆匆的朗读心得体会05-02
朗读心得体会15篇04-30
朗读者心得体会1000字12-09
朗读心得体会(通用20篇)07-28
观看朗读者的心得体会3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