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1
4月26日下午,固安县第四中学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开展新课标学习研讨活动。会议全程老师们严格按照疫情防控管理要求,隔排坐戴口罩,认真聆听,专注记录。
王老师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授课,一是义教数学新课标解读与理
解,二是新课标下的优化作业与设计。王老师从新课程标准的性质理念解读、目标内容解读、质量实施解读三个方面解读新课标。其中王老师讲到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时,我很受感触。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包括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基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核心素养对四基四能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要求指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王老师从优化设计数学作业的角度讲授,王老师说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要百家争鸣,倡导作业的多样性;作业的设计要思维提升,体现作业的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实践,体现作业的应用性;作业的布置要崇尚自主,凸显作业的多层性。面对痛苦的'学生,疲惫的老师的数学作业现状,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优化自己的作业设计,可以学习王老师讲的新颖型作业、想象型作业、实验型作业等,解放学生每天费时间费精力刷题的窘境,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王老师的内容很多,讲的很精彩,需要我慢慢吸收理解的还有很多,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2
新课改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地谈一下英语新课标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情态就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努力做到:
1、要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学习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1、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的方法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及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新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在课改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3
通过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我的体会到要时刻用《新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通过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是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深深懂得:“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因而,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我们要严格用《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而实施教育的人是教师,所以发展教师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级的重视。因此,对薄弱学校建设的加强也提到了日程上来。我认为在同一学校中,教师可通过循环教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为知识是有体系的,只有对整个中学阶段某个学科有个系统的了解,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学科特点,更利于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在学习了新课标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发挥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过去以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之间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进步。
二、寻求开放性,培养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例如,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可以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除此,还要鼓励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室,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习语文,运用语文。
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接触中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5
本人认真聆听了xx教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详细解读,有很多收获,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一些内容。
我知道了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由原来的10个: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增加为11,增加的一个为:量感。何为量感呢?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等。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我了解了总目标是“三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同时,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由原来划分为三个学段变为划分为四个学段。涉及到我们小学阶段的就是,原来一至三年级是第一学段,四至六年级是第二学段,而现在是每两个年级为一个学段,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了。小学的6年划分得更详细了。
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组织得安排上也有很大变化。20xx年得课标是以学段为主题,每学段里面细分为四大领域,而20xx年的新课标是以四大领域为主题,在每个领域里面再细分学段,更重视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xx教授的解读非常细致,而且深入浅出。因为信息量很大,在听了xx教授解读的基础上,后期我还要不断学习,仔细研读,用新课标的里面的新标准,新内容,新理念,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6
新教材培训即将结束,在此期间我积极参与研讨,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这次培训的体会:
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学会了多少语法,能否运用常见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考试究竟能得到多少分,这都是急功近利的知识本位教学思想,只重视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关注了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20xx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之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二者不可偏废。强调英语教学必须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可以说是本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
一、领悟课标内核,明确“双性”辩证关系。
工具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厚积薄发,体现能力为主;因为英语是公共交流工具、学习工具、思维工具,由个人掌握,可以共同使用。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着重于英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心智发展,人格升华,体现德育为首;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是重视人的文化。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与途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与灵魂。
只有明确了“双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才会淡化知识本位的教学,走向或者是用心思考“双性”并举的重要性;才不会过分强调单词、短语、句型一类的纯知识技能操练,即强调其“工具性”;也不会片面强调“人文性”,即过分关注文化差异、挖掘文本思想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染熏陶;而是在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其人生积淀,增强文化底蕴,端正价值观与世界观,又注意到必要的知识技能(听说读写)学习,使二者合一,高度统一。
二、提升人文素养,凸显“双性”价值取向。
学生是人,不是等待被雕琢和塑造的“物”,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等。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果说工具性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理念),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经师”;那么人文性就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人师”。因为新版课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对英语教师的身份也进行了重新定位:不仅仅是用英语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老师,而是用英语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的老师,引领学生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来源于教师的人文底色的丰厚。对此,英语教师要在不断地为自己的专业充电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滋养心灵、性情等营养元素,获得打开眼界、视角与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的启迪。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经师人师合一”的理念,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再变成仅会考试的机器,一味充当分数的奴隶,高分低能、冷漠无情,没有理想,缺乏大志,心理失衡的一代,而是具有“综合人文素养”,心理健康阳光,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新版课标提出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本意或者说价值取向也就凸显于此吧。
三、挖掘隐形资源 生成“双性”精彩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教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畅游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更得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运用文本,拓展文本,创新文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超越。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以文“化”人,使人“文”化的目的与境界。
教师带领学生畅游文本,让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生生观点的撞碰中感受、理解、领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还不够,还必须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创新文本。要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英语教学必须既承担起“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又必须承担起“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7
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20xx年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随着国家推行“双减”工作,对科学素质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活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赋能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了学生科学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常态教育,不仅要把科学精神体现在相关课程教材中还要体现在相关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凡是有超前意识的学校都会注重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科学品质、智慧、文化、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和均衡发展;注重儿童教育的人本性、尚美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及生态性的建设;注重儿童时期“诚实、善察、善辨、好奇”科学精神的全面提升。
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学校优势,优化学校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探索小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途径等系列问题亟需更进一步研讨,探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笔者以为:
(一)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科学精神的“主渠道”
科学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渠道。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要在主渠道中得到落实,就要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要在遵循尊重天性与符合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选定内容、设计课案、组织教学。要构建学科专业指导、导学科配合、辅助学科协作互动,团队共荣共生、同向而行的科学教学体系。学校应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搞好学科课程教育的关键所在。学校高素质的专业科学教师是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领头人,在校园科学教育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在配备专业教师队伍传道授业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配备专业的科学实验室,其中常规仪器也应按照学校相应规模配备齐全。只有确保了科学课堂高起点、高水准,才能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将科学实验与理论学习做到有机结合,真正“学中做,做中学”。同时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如:将实验过程重复进行就是为了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结论;而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每位科学教师都应明确儿童科学精神培养的目标要求,并能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加减,达到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校本课程是丰富拓展科技教育的“主阵地”
校本课程教育系列建设是学校科技特色教育校性化实践与探索。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特征、学校特色、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开发研制面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校本活动教材。如校园周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风光,则可选择开展“生物观察”“种植培养”等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的科学趣味校本课。如我校紧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则可以大学、小学互动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科研专家大讲堂”、“大学实验室参观”等活动。如学生通过学校科普课里“蔬菜种植”的学习,自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主动参观考察研究常见蔬菜的种植情况,找到了蔬菜生长的必要条件,最后通过制作相应的食物,如萝卜干、泡菜、干竹笋、油焖笋、干豇豆等,最后吃在自己嘴里的那种喜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爱上科学,也能在受劳动成果的这个过程的获得新鲜感与成就感。这样在拓展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科普内容,锻炼科普实践能力,使学生科普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更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中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开展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卫星发射基地”“保护周围环境”“小区生活垃圾去向调查”“养殖蚕宝宝”等。这些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激起了儿童探索求真的欲望,还增强了创造革新的意识,更能加快儿童科学精神培养进程。
(三)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引擎”
要想营造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想营造良好的培养他们科学精神的文化环境,那首先就要确保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想这个社会风清气正,就要开展对周边环境的综台治理。同样,我们在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引领下,力争把学校建打造成为一座具有科学探索价值的儿童乐园。在校园布置气象观测设备,绿荫下或者草丛中竖立一块专栏,专供小气象员们每天在此观测并记录气温变化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学校的生态种植基地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栽培番茄、油菜和观赏植物等活动中,与教材中种植的单元不谋而台,真正落实“动手动脑学科学”的教育理念。校园中的宣传廊也可用来装饰学生参观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等课外实践活动的照片,体现学校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现。同时学校建立的科技角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沿阵地,这里应该展示学生的科技制作成果,展现学生的探索精神,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材料和场地,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科学实践、参加科学活动的空间。校园内的图书馆、科技馆也是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知识宝库,那-则则科学家的故事、那-次次科普知识系列讲座,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科学热情,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8
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学习。我在想“温故而知新”是不是就是需要我们对旧的知识反复揣摩、反复实践,才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呢?
学习也从来不是一件可以迅速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小心翼翼的揭示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在文字中思考自己的实践和作者的意图,才可以得到一点真知。
欲速则不达,是指每一件事情都不应该“唯快”。
今天学习的是20xx年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前言部分中的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不论是现行的课程标准,还是以往的`教育文件,还是在秋季即将施行的20xx年的新课程标准,它们都对当时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性。
我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常常将我们的课程标准比喻成为少林寺的《易筋经》,武当山的《太极拳》,也将它比作为我们教师的另外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我常常这样对新教师说:“如果你不会上课,如果你不会备课,如果你不会评价,如果你不会留作业,那就看看课程标准吧!”甚至有的时候我也会将课程标准推荐给我的学生家长,因为这样的书的确是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的。
我的爱人去省里参加活动时,她担心自己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语言不合适,站位不够高,对教育实践不能够那么真实的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她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她――带上课程标准。在20xx版课程标准出来以后,我先打印了一本送给我的爱人。我想这样的礼物是最实际和最真实的。
有很多新老师上岗后就搬着基本教辅资料,翻来翻去,每一节课自己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在作业和课堂上紧紧的抓住了所有时间,恨不得将所有的题都放给孩子们。
当我们打开课程标准后,我们就会明白,哪一些是我们要重点启发的,哪一部分是要助力增长兴趣的。前几天我无意中翻到了“作业评价”,再回想自己的所作,才真正明白,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帮助是如此之大。
此外,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还体现在增强了实践的操作性,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正是由于这些,我们的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实践更具有了指导性。
比方说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这也是指导性的。
尤其是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热点,课程标准也作出了相应的指导。比如说幼小衔接、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等等。
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性是必须要体现出来的。这样做可以将全国教育均衡盘活,还可以将教育高地和普通教育区域相连接,实现教育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公平性。指导性的存在意义,还可以体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教育实践中更可以将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进而彰显国家意志;还可以将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从国家层次进行定义,进一步加强课程一体化的实施;更可以将新时代人才特点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提纲挈领般地凸显出来。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9
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我对新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要上好新教材,我们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标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教育部对《20xx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开发。并且对教学目标进行修正,更加细化和具体。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有意无意地注重应试教育,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渗透反而放在次要的位置,使课堂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中学生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地域性,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去安排课程,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课本上该删的活动删,该增加的增加。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于良好的教学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让他们多说多做,培养兴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公平的对待没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应以兴趣为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的学,并且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可以学的更好,老师才可以教的更轻松。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10
《义务教育法》规定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法的强制性以及法律责任。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尤其对其中第二十九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感触颇深。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尊和受人尊重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哪怕是一个不十分出色的孩子,只要老师关心他,重视他,为他提供各种机会,他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为此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不应该挫伤他心灵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教师应树立真心诚意对待学生,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的观念,使他们在信任与被重视的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而第四章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作为老师,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用真诚和全身心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教育学生时,应讲究方式,注重艺术,三思而后行。面对那后进的、犯错误的学生,老师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是要放平心态,用发现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即使在最难教育的学生面前,也要信心百倍,透过学生气人的一面,看到他可爱的'一面,看到他的热情上进。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学习上产生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我们在追求一种教育理想,一种发展的理想,这种理想我们并不强求最后百分之百地实现,事实上,在追求的过程中,每个人、每所学校都会得到真正的成长,而每个人、每个学校真正得到发展了,才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目标实现。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11
20xx年4月23日上午9:30,在雷诗杰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观看了程晓堂教授的讲座以及雷诗杰老师的分享总结。共读新课标,同研新方向,各学科新课标刚出行不久,没想到诗姐这么快就整理了相关的信息与我们进行共享,那么兴奋,那么期待。
对于程教授的讲座,主要针对重要的修改内容和课标的主要内容这两方面进行讲解。其主要内容包括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构成,课程的育人价值,核心理念课程内容的`六要素,教学途径与方法,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程教授的讲解,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重新的认识。作为教师,要落实,强落实以下核心素养能力,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
其次,程教授提到的布鲁姆认知层次,让我回想到了知识学习的方式,应该达到这些方面,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一点提醒我,学习知识并不是学了就用,而是要经过一道道环节,并且有分析,有评价,有创造。
特别的是,英语教学执行的关键,要达到设置真实的情境和问题,激活学生的已知学习和应用语言,并且深入探究主题的意义。
最后,雷老师总结了英语课标的相关内容,英语教学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课时减少但难度增加。适应新时代,同研新方向。幸运的是,南昌县小英人教研的脚步,走在教学的前方,跟随着新课标的目标进行更改。愿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会朝着我们所想的真实课堂发生巨大的转变。昌南小英人,加油!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12
作为劳动课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劳动的重要使命。随着20xx版新课标的推出,我们的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积极学习新课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下简单谈谈学习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第一、我们要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我们要让孩子们认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体会劳动光荣、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的态度。
第二,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要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掌握家用小器具的使用方法,具有家用电器使用安全意识和初步的器具保养意识。通过主动分担家务,协助参与家庭环境卫生清洁,能制作简单的日常饮食,初步学会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要让孩子们参与到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中,了解常用材料的作用与特征,探究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我们要让孩子们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劳动,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初步体验简单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培养孩子们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职业意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采摘、种植、养殖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种植兴趣;通过组织制作手工艺品、小装饰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兴趣;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最后,我相信在我们劳动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充分发挥新课标的优势,切实提高劳动课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有志于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13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油田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刘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xx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14
新《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和实施,这是教育系统的一个新举措。对新《义务教育法》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领会和体验它的含义和精神。认真学习和贯彻《义务教育法》是每人教师应尽的义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想就教育教学和教师自身修养两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新《义务教育法》的第五章教育教学的第三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条例明确规定:我们的教育教学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对于这条我感触很深:为避免由少数学生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解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每个儿童的智力特长不一样,不能依据固定统一的标准来测试、要求不同的学生,“统一化”的教育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多元评价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新《义务教育法》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
当前,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很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在“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因材施教”、“严谨治学”、“恪尽职守”、“廉洁自律”、“甘于奉献”等等方面都做得很好。然而在一些细节上却往往不留心,比较随意。作为一位新手教师,更是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地方,不让坏的习惯形成。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15
近日,有幸参加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经几位专家的解读,感受多多。课程标准,经十年的修订,最终成稿,细细研究这20xx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引发自己许多的思考。
一、修订过程的解读与思考
20xx年,教务部启动了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实验稿)同年公布。20xx年开始修订工作,20xx年教育部组建课程标准修订组,20xx年拟定课程标准修改稿,20xx年审定课程标准修改稿,20xx年通过课程标准的修订。这一过程,历经整整10年,覆盖29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共邀请了154位专家参加了审议工作,通过屡次的实践理论的过程,以社会开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数学学习心理与数学课程设计、现代数学进展与数学课程之间关系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发丝的研究、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启示研究这五方面为课程标准研制的重要依托,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才制定出此课程标准的。从这个修订过程,我们看到了课标的孕育产生过程是谨慎而又严密,是立足于社会、学生开展等各方面的需求而制定的。
二、根本理念的解读与思考
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我们发现在根本理念上有了些许的改变。
1、关于数学教育理念的改变。
原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表达根底性、普及性和开展性,使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改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开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这一改变,在普及的根底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再用学习价值来衡量数学教育,尊重学生数学教育的过程,让学生有良好的数学教育,远胜于获取必需的数学来得更为重要。
2、关于数学理念的改变。
实验稿是这样来阐述数学的: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开展的根底;而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数学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开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前后阐述把数学从工具变成了科学,突出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这一理念的阐述更为学。新课标还提出,数学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根本素养,明确数学的广泛性和根底性。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04-16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02-26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实用]11-17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14篇06-26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11-2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心得体会07-0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1-23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08-2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