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合集(12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1
11月9日,听了我们学校校长关于《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4、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2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xx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3
在x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我认真地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通过学习,我深刻领悟到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一、更新理念,夯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做好引导。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快速的转变观念,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做到: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4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在阅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xx年版)》后,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以个人视角看其中的“惊喜”与“挑战”。
惊喜:标准明晰,操作具体,指导性强。
此次新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的要求更加明确,标准更加具体,对一线教师操作的指导性更强。
育人目标更明确——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关键抓手。仔细研读课程方案可以发现,新修订课程方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每个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强化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要求。
一体化设计——以横向关联互动和纵向进阶衔接为思路。方案、课标在课程设置更优化,对美育体育、劳动课程做系统设计。在学段一体化设计方面,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正在形成专门的方案。在课内课外学习活动方面也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在保证教学时间与原方案不变的前提下,明确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这个部分的设计,为基层学校开展学段衔接、课后延时等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作业改革——以评价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为推进作业改革,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部分内容为基层学校作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质量标准——为“双减”政策落实提供专业支撑。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有一个创新点,就是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在学业质量标准中,对于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基层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时,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的问题,对于下一步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供了指导。
挑战:深化教学变革是关键。
新方案、新标准更加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确保“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聚焦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更加注重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跨学科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倡导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基于新课程标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对照一线实践,在新课标落地上我们仍将面临“挑战”和“突破”,即深化教学变革。
革新狭隘认知,强化育人观念。要彻底摈弃以“考试、分数”为追求的“传统”评价和狭隘教育观,明确课程的育人价值,坚持素养发展为导向。明确本学科核心素养的要义,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革新单一指标,强化综合评价。要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依据校本实际,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创新评价方式,健全体系,形成以指向全人发展和面向未来的综合评价体系。
革新学科封闭,强化学习方式。例如语文课标要求在语文学科“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综合科学课和大语文内容,主张“研学”活动。这需要我们推进综合学习,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革新脱离实际,强化解决问题。要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生活问题的认知和处理。
革新统一标准,强化个性化学习。要通过开展差异化教学,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以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活动的规划,落实因材施教。
教学变革的核心在教师,因此,我们只有在认真学习研读课程标准,激发教师活力,提升教师素养和能力上狠下功夫,才能突破挑战,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5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7月6日-7日,我们语文组也进行了两天的集中培训,再结合之前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4、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教师评价、学生自己评价和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相结合。
总之,本次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6
20xx年5月份开始,河东区教研室组织了教师同读活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通过领导推送,今天我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第一期的内容,颇有感触。
第一期同读内容为第一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与意义》中的第一节—什么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正是我们所说的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对于学生的持续性的评价。所谓的“跳一跳摘一个桃”,教师适当的指引,可以让教学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里面以“数的认识”为例说明,要以数学核心内容为线索确定学习主题,把核心内容分解为若干小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上都具有共性;通过对小数意义这一主题,来说明以核心素养为重点确定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的.确定需要通过对整个单元进行整体分析来完成,而且需要对于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准把握,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以问题情境为突破口,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小学教学的深度学习具有层次性,因此要采用持续性评价对深度学习目标进行及时反馈,从而调整学习进程。
通过对本期内容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在今后的的数学教学生涯中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关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前情往往关注太少,不注重过程,而去追求结果,慢慢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面对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时,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7
20xx年4月,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xx版)已于20xx年4月正式公布。起始,我从各级媒体平台上搜集相关信息,从《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20xx版)》两个大块进行粗浅浏览。初步明白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内涵。
本次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既是一种压力,又是学习提升业务素养,更新育人理念的机会。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度学习,系统学习,结合所任教科目、学段进行融合学习,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探索,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结合相关材料及专家专题报告,下面我简单梳理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突出核心素养,强化课程育人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而这四个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一个整体。这其中语言运用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基础,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语言文字是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结合现当代社会实际状况及出现的各类“特殊事件”,不得不再次将“文化自信”根深于学生心中,文化自信也是本次新课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首位,要培养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本次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上也做了严格的规范。课程的开始必须要具有育人功能,突出时代性,关注新发展,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价值取向,同时根据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多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整体性的评价,多元化评价。
二、优化内容设计,注重学业质量
从第四板块课程内容设计来看,本次新课标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主要是从三大主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革命文化;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共三个任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共有两个任务“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各有侧重点。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尤其注重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考核,在课标中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能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在第二、三、四学段分别都阐述了善于分享、善于实际生活的表达,紧跟时代步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效落地实施,全面创新改革
自今年4月宣布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以来,全国各地全面开花,国家层面上组织专家进行线上宣讲、解读,各省市区县组织社会组织或教育相关部门进行专项辅导、学习,要求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相关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师也要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定期复盘,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教学方法,跨学科融合,玩转课堂,向学生传授适应新时代、适应未来社会的科学知识,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代代相传,脉脉相通。
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xx版)今年9月将正式实行,相信通过学习,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收获与进步,成为教学领域的行家里手。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8
今天下午通过对新课标的内容认真学习,我有以下收获:
1、新课标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是要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关于课程标准主要的变化有: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
3、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
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课标提出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9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
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10
教师需要树立“教育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专业思想,并切实把它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其中,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品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习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再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谐。专业思想的建立,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行为。
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能顺利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格外重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学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要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开放地进行设计的技能,既考虑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考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既考虑课内内容,又考虑课外内容,要熟练地运用生活经验和社会资源,包括21世纪社会、生活的实况,给学生以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
课堂组织和教学中,要精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的组织,展现课程的生成、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和解决,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技能来指导学生,成为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与能力的指导者。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具备技能,以求能够及时判断出学生的发展状态及需求,做出恰当的反馈和引导。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11
9月13日下午,在xx市实验小学观摩教室,刘副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回答问题,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数学思维,语文的思维方式可以表现在说话(大声,有条理,层次清楚)的思维方式,评价的思维方式(有点,不多),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正面的,积极地)。
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
7.“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12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过:“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学校就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这是错误的认识……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奉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以往的教育,人们只关注课程本身以及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而忽视了课程教学之外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参与的能力和意识,这些正是“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些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但它确实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种素质能力,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剩下的”东西的价值,即教学的价值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立体的“人”。
身为语文老师,对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有较深的感受。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他们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生刚入学接触到汉字,到现在进入高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语文素养都伴随着他们所有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身为语文老师,文化底蕴显得格外重要。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语文老师需要经典的底蕴。
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老师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文哲史的底蕴。古人讲,文哲史不分家。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形象图说。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
语文本就不是一门功利性很强的学科,更多的,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当语文学科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显的越发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01-07
新课程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06-28
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12-31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01-15
核心素养培训的心得体会11-08
核心素养的讲座心得体会07-14
学习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11-19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05-13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