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1
近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是因为它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光荣而又艰辛的征程。星辰大海,征途在前。基层选调生要学会从伟大航天精神中汲取力量,在阔步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焕发绚丽的选调风采。
永葆“闯”的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的韧劲,探索“奋进”之星。“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57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57年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让五星红旗在浩瀚的宇宙中熠熠发光。历经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要想获得成功,航天人必须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他们甘愿“吃苦”,日复一日接受超重耐力训练、低压缺氧训练、失重飞行训练等“魔鬼训练”。实践反复证明,干事创业,没有安逸享乐的温室,只有艰苦奋斗的战场。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当下的基层选调生,想要服务好人民、建设好国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做浮在水面的“葫芦”,而是做扎进大地的“根须”,在吃劲岗位里“蹲苗”磨练,涵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健、更扎实。
激励“胜”的斗志,以“特别能战斗”的拼劲,探索“梦想”之星。“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他们自强不息、勤恳耕耘、昼夜攻关、精益求精,以对梦想的笃定与坚守,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冲锋,诠释了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这是航天领域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一点点”的背后,是一种顽强和坚韧,更是每一名航天员无惧挑战与困难、直面挫折与失败的战斗姿态。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面临的各种新旧矛盾必然会反映到工作中来。广大基层选调生要像中国航天人一样发扬斗争精神,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遇到困难不打“退堂鼓”、不走“绕道路”,愈挫愈勇、越-越强,在基层一线燃烧自己的青春斗志,让“理想之花”在基层绽放。
铆足“创”的劲头,以“特别能攻关”的遒劲,探索“勤学”之星。“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实际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科技工作者一步步突破技术封锁,一步步闯关夺隘,通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奔向浩瀚宇宙的步伐愈发坚定豪迈,一枚枚“东方红”拔地而起,一颗颗“中国星”闪耀苍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走出了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在铸造世界一流航天工程的过程中,中国航天人展示出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特殊的使命感,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在未来探索的路上,也要继续秉承这种克难奋进、锐意进取的航天的精神,一方面要有创新的.意识,勤于探索,勇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敢于打头阵、攻难关、争一流,摆脱长期路径的依赖;另一方面更要有创新的本领,在岗位上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提升对新事物、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用“创”的韧劲展现新力量、新气象、新作为。
赓续“实”的作风,以“特别能奉献”的干劲,探索“实战”之星。“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扑救的神圣事业。”航天人每一次孜孜以求的攻关、每一次锲而不舍的演练、每一次矢志不渝的冲锋,背后都是一颗对党绝对忠诚、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从古代嫦娥奔月,到今天神舟圆梦,中国航天人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和重托,满怀“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扬鞭奋蹄、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叹全球的丰功伟绩。实干兴邦、实干创造业绩,这是载人航天事业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对基层选调生而言,应该努力学习航天人舍己为国、孜孜奉献的爱国精神,扎根基层、奔赴一线,坚持以“实”字打底、“干”字当先,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切实提高解决基层复杂问题能力,把工作抓到位、把实绩干出彩,在“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功成必定有我”的自信实干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2
12月9日12:00起,央视新闻新媒体将推出6小时不间断直播,开设多个特色太空小课堂,全程见证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直播节目将邀请多位航天系统重量级嘉宾以及网友喜爱的物理老师、科普达人等参与,一起观看浩瀚太空,品尝太空食品,揭秘航天员训练日常、通过趣味物理小实验学习感受神奇的太空现象等等。
栉风沐沙路,砥砺前行。回首当年方恍然。18年前,杨利伟那一句“神舟五号报告”还在耳边,举国欢腾的那一日仿佛就是昨天,18年后,短短一年内,银河畔又将两度度留下中国人的足迹。如此成就引得世界瞩目,但又谈何容易?中国航天人在缺条件、乏设备的艰苦环境下,用中国智慧、中国担当绘就飞天梦想。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刘纪原的记忆里,在中国航天事业刚起步时,科研人员吃的是馒头就咸菜,试验一去一天,回来满身是土。执行此次“神十三”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则说,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让她克服所有的困难,战胜所有的难关,甚至牺牲生命。在问天之路上,中国航天人守得晨星、吹得寒风、坐得冷板凳,行得崎岖路。肃州风急,逼不退中国人的问天之心;漠北沙粝,却磨出了航天人的求真之质。
神舟乘风起,扶摇直上。千余载飞天梦酣。迈入载人航天时代的第18个年头,作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此次飞行意义非凡,可谓为“天宫”放上最后一块奠基石,之后“天宫”即进入建造阶段。“天宫”一名寄托着中国人千年来对未知世界的绮丽幻想,先行者屈原执笔发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如今,中国人搭乘“神舟”上天一探“天宫”究竟,终圆了华夏千年绮梦,为上古天问求得答案。中国人独有的诗意浪漫在航天逐梦路上不会缺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神舟”应势而出、乘风而起,恰似鹏鸟气贯长虹、势不可挡,赋予混沌长夜以“北京时间”,带去“北京明白”问候清寂寰宇,红旗在天宫招展,“中国梦”正光耀宇宙。
东风送神舟,揽月逐星。中国问天正在其时。当前,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十八大以来,中国建设科技强国步履不停,在各科研领域掀起经久未息的科技创新热潮。在航天领域,“神十三”凭借“径向交会对接”和“6个月长期在轨”两项关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再度打响中国航天品牌。创新不只是灵光一闪,更是厚积薄发。一位火箭设计师曾说过,“中国航天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对中国航天人而言,成功总是在下一次。待“神十三”归来,新的探索又将出发,“天宫”的开放还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前路迢迢难测。但中国航天人的字典里没有“后退”,更没有“畏难”,他们坚信只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厚积一定迎来薄发,前路总有光明。
天梯亦为人造,有何不可摘星辰?中国航天揽月逐星之路还在继续,千千万万的航天工作者赓续航天精神,攀登科研高峰,奔赴星辰大海,他们的问天之志激励着我们所有人,爱祖国、追梦想的模样多么美好,践初心、担使命的精神多么可贵。有他们,有你有我,“中国号”飞船行稳致远,一往无前。
【《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10篇04-24
杨利伟的“航天思政课学习心得(通用5篇)04-28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通用8篇)04-28
思政大课心得体会(精选8篇)05-18
思政课教案02-16
思政课专题心得体会06-03
防疫思政课心得体会11-18
大一思政课心得体会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