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1-02 07:54:02 心得体会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素书》的心得体会范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素书》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素书》的心得体会范文

《素书》的心得体会范文1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也要做到修身律己,亲近有仁德的人。

  《素书》原始章第一中说:“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意思是所谓仁是指事物和人类有亲切的感情和关怀,有慈惠恻隐的心肠,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遂其所愿,有所成就。

  慈爱施惠恻隐同情是仁爱的具体手段,虽然不刻意去和天下万物亲近,但是天下万物都愿意主动亲近他。

  就在5月14日的晚上,吃过晚饭以后陪着老妈去百泉快速路上散步,大概八点左右往回走。回来时发现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蹲坐在路边哭泣,在她的不远处停着一辆电动车。当时在非机动车道上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但都是默默地看看就走开了,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人来人往却没人搭理。我和老妈从她的身边经过以后,她哭得更厉害了。我一边放慢了脚步一边问老妈,她这是咋了呀?撞车了?我们相互看了看,大概走出了五六米的距离,我说:八点多了,一个小姑娘老这样哭也不是办法,肯定遇到难事了!我们回去问问她需要帮助不?于是来到小姑娘身边问她怎么了?为什么哭啊?车坏了吗?问她家在哪里?可是她一直避而不答,哭得更加伤心了?口里说我不想活了!我一看小姑娘情绪这么激动,什么也不说,还有轻生的念头,不行,事态严重,我得赶快报警!老妈在一旁安慰小姑娘,这时也有几个路人过来围观帮忙试图联系她的'家人。

  过了二十多分钟,110警车从由南往北经过,我怕他看不到,从非机动车道上出来站到路边冲警车挥手。由于天色变暗的原因,警车没看到我开走了!又过了十来分钟警车没找到案发地又从北往南折返回来,这次不能再错过了!夜晚钢铁南路车流量特别大,我小心翼翼来到马路的中央,拦停了这辆警车,并把警车引导到非机动车车道上。配合警察做好了现场的笔录。在做笔录的同时,小姑娘的家人也感到了现场,在众人的帮助下,小姑娘终于安全的回到了家。这是我看了看表已经九点一刻,虽然耽误了回家的时间,但是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在我和老妈的帮助下挽救了一个有轻生念头的小姑娘!

  如果我们人人都能有一个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去帮助他人、感激他人,那么人与人就会自然亲近。仁爱的人,总是能充满仁爱之心,将成全别人放在第一位,让周围的的人都能快乐的生活。能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仁者,也才是真正的强者。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人如果只为自己着想,那将是做人策略上的巨大失败。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言行举止倘若都能多为他人着想一些,流露出浓浓的人情味,这不但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大为提高,更能给自己带来人气,给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拥戴,令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素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

  《素书》就是一部神奇的书,它行文简朴,语言高度锤炼,却蕴涵了极大的智慧,囊括了众多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生活策略。

  相信我们通过后续的学习,让我们能够对《素书》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更好的指导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让我们此生都能做一个上等智慧上等人!

《素书》的心得体会范文2

  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来读这本书。《素书》原文分六章,以“道,德,仁,义,礼”贯穿全文。据说张良得此书,成就了大汉霸业,最后功成身退,成就一段传奇,此书内容,实乃为人处世,治人治世之密钥,相传读此书,可为王师,用此书,可成大业,如果对此书感兴趣的,可以跟我一起往下看。

  文章前言,以张良的历史公案为引,总结了这本书的特点,“素”乃化繁为简,有“本来”,“质朴”之意。顾名思义《素书》是一本传达人,世以及职场,管理本质的质朴智慧道理的书籍。原文是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没有一定的`古文翻译功底很难解读通透。当然我手上这本是丁敏翔版本的,集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于一体,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分为人,处事,管理三个方面的智慧开始讲。

《素书》的心得体会范文3

  “礼,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素书》相传为秦黄石公所著,又传为奇人姜太公所书。从古至今流传胜广,颇具盛名,被世人称为“旷世奇书”或“黄石天书”,有“得天书者得天下”之说。全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核心,集儒、法、兵家思想为一体,提出以“道、德、仁、义、礼”为宗旨的识事、处世之道。秦末天下纷乱,群雄逐鹿中原,黄石公将书传予张良,张良则凭借《素书》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全书分“道、德、仁、义、礼”六篇,其中前五篇内容多与情感相关,较为深奥、抽象。相比之下“礼”较易理解,因而本文主要分析“礼”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所谓“礼”,一般与“礼貌、礼数”联系在一起。由此可知,“礼”就是人生活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范和准绳。我们只有在有效、合理的“礼”中行事,才能做到生活有序、工作高效。要尊礼,先要有礼可循。这里的“礼”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抽象概念,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小到一个家庭的家规、家法。制定的“礼”要合情合理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循礼而为,所以“礼”要以“道、德、仁、义”为基石。有道、有德为合理,有仁、有义为合情。

  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法律的规范,组织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规矩的`约束。其实,法律、制度、规矩本质上都属于“礼”的范畴,故而“礼”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既然守“礼”可以优化我们的生活,那么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不合“礼”的举止却又层出不穷呢!根本原因在于很多时候守“礼”会损害一些人的个人利益,反之不守“礼”则会获得好处。例如:排队买票会耗费你的时间精力,而借机插队则能节省时间精力。在利益或好处面前,如果你的“礼”线不够牢固就会让私欲钻空子。

  本人信奉“性本善”论,相信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美好和幸福。然而,在面临种种抉择时私欲往往会战胜礼法,理性落败于感性。人为万物之灵,因为人的情感丰富、复杂。人类感性的认识和复杂情感变化决定了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持有不同观念的人在面临利益和礼法抉择时的选择大相径庭。

  因而,选择守“礼”或违“礼”的根源在于二者带给我们的利益孰大孰小,这是一个自然人的做出选择的基本准则。

《素书》的心得体会范文4

  《素书》中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它帮助。“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成就了不世之功。只可惜历史记住了张良,记住了刘邦,记住了大汉王朝,却把《素书》弄之脑后,以至于强良逝后几百年人们不知《素书》为何物。如今我们能一睹其风采,还得感谢晋朝的那个盗掘张良基的盗墓城。珍惜这灭之不易的因缘,让我们细细品味《素书》的奥妙所在,你将受益无穷。

  《素书》的作者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其学说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让他替天行道,帮助刘邦灭秦兴汉。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秦始皇为一统天下而灭韩,张良为报灭国之仇,于公元前218年组织一干人马密谋刺杀秦始皇。但由于计划不胄仓促行事,整个行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秦始皇毫发无损,张良却被迫远走他乡,亡命天涯。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给年轻的张良大致地勾勒出性格的轮廓:血气方刚、做事冲动、有勇无谋。显而易见,以他此时的品性和做事能力,很难成就一番真正的伟业。转机就在张良沦落到一个叫下邳的地方时出现了。具体的过程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我们只知道当时的张良在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合遇到了一个老人。经过了种种苛刻的考验,老人认定张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为徒,将一卷帛书交予其手,并另行交代:读此书者可为帝王者师,十三年后你再到济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这本书正是《素书》。

  书中颇为注重道德二字。道乃天地万物运行、变化之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小而随机,因正反而动,相互作用而成;大而有规律有趋势,万物恒生恒灭,必有盛有衰,成长与消亡如水向下之必然,人必趋利,或趋大利或趋小利,大利既广义的利,善良正义骨气皆大利也。能够领悟万物之道,就是有大智慧,如庖丁之解牛,游刃有余,无往不胜。德就是尽量满足别人的欲望,使人遂其志,遂其愿。德是一种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构成的基石,以至可以说是社会的灵魂与全部;社会是一种合作形式,也是以合作为目的,而德就告诉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要与别人合作,要帮助别的成员实现他的愿望,而反过来,别的成员也会帮助你实现愿望,德就是这种约束,也被每个成员默认遵守,于是在这个由德所组成的组织里,谁越能满足别人的需要谁就越被认可。有小德者,就是能帮助某些人实现欲望,有大德者,就是能帮助很多人实现欲望。反过来,没有社会也就无所谓德了。

  道德乃根本,无枝叶便成枯树,还得需要“法”作为甘露,方可长出绿叶,吸收天地精华,成帝王之业。“法”有以下几点。

《素书》的心得体会范文5

  《素书》这本奇书,来头非同小可。汉高祖刘邦所言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这个子房就是《素书》的持有者张良。张良辅助刘邦亡秦灭楚,以谋士之身位列留侯,并得善终,全是因为此书。但据后世评价,张良也仅运用了此书十之一二罢了。由此观之,该书比武侠中的《易筋经》、《九阴真经》、《葵花宝典》等无上秘籍牛上不知多少倍,足能改朝换代、重写历史了。

  张良得此书之过程颇具传奇色彩,故事也很有意思,跟我这篇有同工之妙,故稍提之。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韩被秦灭,故张极欲灭秦以报国恨家仇。奈何实力不济,转而刺杀秦王,失败后逃亡到汜水一带。某日在汜水桥上遇一老人,老人态度倨傲,故意脱下鞋子往桥下一扔,说:小子,给我捡上来。张良照办。捡上来后老人翘着腿,毫不客气:给我穿上!张良还是照办。老人穿上鞋子后,却无任何表示,背着双手施施然就走了。

  走了一里多,张良还是没有跳起脚来大骂神经病,老人返回来,说到:孺子可教,五日后来此等候。也没个解释转身就走了。

  五日后,张良鸡打鸣就来到汜桥,老人早到了。骂到:小家伙你迟到了,还有要老人等你的道理?回去吧,五日后再来。把他打发了。

  五日后鸡还没叫,张良就到了汜桥,老人却也到了。照例一通臭骂,五日后再来。

  折腾人到这份上,一般人早就气急败坏指着鼻子骂人了玩我不是?可张良不是一般人。五日后,张良干脆半夜就在汜桥侯着。这回,老爷子满意了。郑重传给张良一部书,是为《素书》。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素书》的作者。

  按照黄老爷子传书张良时的交代,这本书干系重大,非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不可传,否则有不测之祸。笔者机缘巧合得到此书,观众胆友骨骼清奇,天庭饱满,印堂发亮,男的风流儒雅,女的'风姿卓越,均是可造之才,遂不敢藏私,与诸君分享。

  好了,闲篇扯完,言归正传。

  哲学上有个经典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命题的经典之处在于,任何时候拿这个命题去问一个正儿八经思考的人,他都要挠头半天。

  黄石公的做派或许有些坑爹,但《素书》毫不坑爹,它不负责提问,只负责提供答案。它首先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的专著,然后是一部成功学的宝典。以笔者的理解,《素书》通篇回答了三个问题: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才;怎样做人做事才算正确。

《素书》的心得体会范文6

  《素书》中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它帮助。“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成就了不世之功。只可惜历史记住了张良,记住了刘邦,记住了大汉王朝,却把《素书》弄之脑后,以至于强良逝后几百年人们不知《素书》为何物。如今我们能一睹其风采,还得感谢晋朝的那个盗掘张良基的盗墓城。珍惜这灭之不易的因缘,让我们细细品味《素书》的奥妙所在,你将受益无穷。

  《素书》的作者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其学说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让他替天行道,帮助刘邦灭秦兴汉。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秦始皇为一统天下而灭韩,张良为报灭国之仇,于公元前218年组织一干人马密谋刺杀秦始皇。但由于计划不胄仓促行事,整个行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秦始皇毫发无损,张良却被迫远走他乡,亡命天涯。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给年轻的张良大致地勾勒出性格的轮廓:血气方刚、做事冲动、有勇无谋。显而易见,以他此时的品性和做事能力,很难成就一番真正的伟业。转机就在张良沦落到一个叫下邳的地方时出现了。具体的过程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我们只知道当时的张良在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合遇到了一个老人。经过了种种苛刻的考验,老人认定张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为徒,将一卷帛书交予其手,并另行交代:读此书者可为帝王者师,十三年后你再到济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这本书正是《素书》。

  书中颇为注重道德二字。道乃天地万物运行、变化之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小而随机,因正反而动,相互作用而成;大而有规律有趋势,万物恒生恒灭,必有盛有衰,成长与消亡如水向下之必然,人必趋利,或趋大利或趋小利,大利既广义的利,善良正义骨气皆大利也。能够领悟万物之道,就是有大智慧,如庖丁之解牛,游刃有余,无往不胜。德就是尽量满足别人的欲望,使人遂其志,遂其愿。德是一种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构成的基石,以至可以说是社会的灵魂与全部;社会是一种合作形式,也是以合作为目的,而德就告诉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要与别人合作,要帮助别的成员实现他的愿望,而反过来,别的成员也会帮助你实现愿望,德就是这种约束,也被每个成员默认遵守,于是在这个由德所组成的组织里,谁越能满足别人的需要谁就越被认可。有小德者,就是能帮助某些人实现欲望,有大德者,就是能帮助很多人实现欲望。反过来,没有社会也就无所谓德了。

《素书》的心得体会范文7

  《素书》中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它帮助。“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成就了不世之功。只可惜历史记住了张良,记住了刘邦,记住了大汉王朝,却把《素书》弄之脑后,以至于强良逝后几百年人们不知《素书》为何物。如今我们能一睹其风采,还得感谢晋朝的那个盗掘张良基的盗墓城。珍惜这灭之不易的因缘,让我们细细品味《素书》的奥妙所在,你将受益无穷。

  《素书》的'作者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其学说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让他替天行道,帮助刘邦灭秦兴汉。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秦始皇为一统天下而灭韩,张良为报灭国之仇,于公元前218年组织一干人马密谋刺杀秦始皇。但由于计划不胄仓促行事,整个行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秦始皇毫发无损,张良却被迫远走他乡,亡命天涯。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给年轻的张良大致地勾勒出性格的"轮廓:血气方刚、做事冲动、有勇无谋。显而易见,以他此时的品性和做事能力,很难成就一番真正的伟业。转机就在张良沦落到一个叫下邳的地方时出现了。具体的过程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我们只知道当时的张良在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合遇到了一个老人。经过了种种苛刻的考验,老人认定张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为徒,将一卷帛书交予其手,并另行交代:读此书者可为帝王者师,十三年后你再到济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读是则为王者师,后十三年,子求:我与济北谷城山下”)。这本书正是《素书》。

  西汉谋略家张良的智蒙书,此书: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寿;用之治国,可以位极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听以此书著者黄石公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矣。

《素书》的心得体会范文8

  有一天,爸爸给我了一本名叫《素书》的书,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的字样。当时看到这15个字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我觉得这本书里一定讲了不少的“大道理。”所以我决定阅读它,并且背下它。

  这本书的作家名叫黄石公,他是战国末期的.大智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来是个只知道快意恩仇的江湖之人,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寻机刺杀秦始皇的机会,但最终没有成功,被迫流浪。

  然而,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就是黄石公。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帮他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便把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这本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

  《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就是这样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素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怀素》教案01-14

素样的年华散文10-07

素之美散文10-05

生命的素笺经典美文10-06

清心素颜散文10-06

素颜原创美文10-06

《怀素写字》教案08-28

生长素的作用10-06

素拓工作总结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