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经济供给侧改革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供给侧改革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供给侧改革心得体会1
第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随着经济总量的大增,GDP年平均9%左右的高速增长已经不现实,中国经济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发展速度放缓的新常态。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以往过度强调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理论体系和改革路径已难以实现适应当前国情,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策略带来了产能严重过剩,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失衡等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对于需求侧的过度强调与干预,造成了民众“刚需”难以被满足的社会问题,同时对经济调整与提振的效果也并未达到预期。
第二、逐渐失去劳动力优势
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至少会带来三大后果: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二是由于老龄人口增加,人口抚养比提高,储蓄率将会下降,推高资金成本;三是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带来“民工荒”等用工短缺现象。这三大后果直接导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降低。
第三、资源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要素资源的供给约束日益加剧,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据统计,目前我国淡水、一次能源、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类主要资源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是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石油、铁矿石、铜精矿、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进口压力不断增大。可以说,资源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速发展路子,这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国经济逐步回落到一个新的平稳增长区间。
资源紧缺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挑战
自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世界经济增长已经经历过了两次探底。各个经济体增速分化加剧,政治、经济、地缘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加深,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当前,世界经济仍将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复苏道路依然曲折,大幅回暖的概率较小,使得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
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分化严重。
发展中国家在摆脱贫困时,往往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容易忽视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以致出现经济与社会、城乡、地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失衡和分配不公,结果出现社会危机或经济负增长、失业率提高、收入差距扩大等。一个经济体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之后,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制度变迁和政策转化,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那就可能出现增长停滞,导致经济和社会问题丛生。此外,在低收入经济体和高收入经济体的两面夹击下,中等收入经济体极易被挤出国际分工体系,这种外部环境的恶化也会加剧经济增长的困境。
纵观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存在在巨大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转型升级发展,完成经济的又一次腾飞,要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非常好的改革之路,如何做好供给侧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
第一、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过去,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政府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长。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第二、去产能、去库存
过去中国的发展更注重需求端,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
组成。主要靠出口、投资、基础建设等需求方面拉动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动力的不足,国家的一些经济刺激政策也着力于需求端,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主要包括钢铁、煤炭、房地产、纺织等能源、基础建设和出口类工业上。新一届政府意识到了靠经济刺激已经无法继续使得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寻求产业转型升级。
20xx年是真正意义的去产能元年,中央施政重心从需求侧向供给侧倾斜,产能调整从控制增量向清理存量过渡。可能采取的措施:财政直接或间接补贴;清理不良资产;加快兼并重组;提高环保能耗等行业标准;打破刚性兑付;完善破产清算制度;建立产能检测体系等。通过这些措施,将过剩产能消化吸收,不给国家经济和社会造成大的不良影响。
从历史经验看,去产能会给经济带来一些影响,一是关注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相关政策提振市场情绪带来的交易性机会,二是相关出清较快行业由于业绩改善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三是在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就时,改良后的旧经济与新经济共振带来的新增长周期催生的系统性行情。
第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很多的资金和就业等问题,必须合理的疏通,更重要的是为资金和劳动力找到更好的方向。 一是通过改革加快培育各种创新主体,如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二是通过改革(如保障产权、减税、简政放权、放开价格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通过改革痛下决心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打破刚性兑付,退出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四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
尤其是创业和创新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
很多的产业都处于模仿和探索的阶段,缺乏更多的原创和高品质的产业。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为创业创新提供支持。
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创新创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但有助于提升供给侧参与主体“质与量”,同时还对供给侧模式的完善和丰富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双创中涌现出一波又一波活跃的市场主体,让供给侧参与主体的数量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催生出的新技术新思路,也在不断帮助供给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此外,创新创业所带动的商业模式迭代,也为供给侧改革不断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打车软件为例,在通过效率提升改善了供给,同时还挖掘了市场中新的需求。
从供给侧进行改革遏制了之前投资拉动产能扩张的恶性循环,供给侧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过程,有些工作已经开展过一段时间了,影响改革进程的因素很多。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把困难考虑到前面,做好度过经济困难时期,迎接未来经济良性发展的心理准备。
经济供给侧改革心得体会2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重大的创新性理论概括,总结了中外发展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更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上,是为了解决我国现实经济社会问题提出来的。因此,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套用教科书中的理论,也不能简单比照别国的发展历程,而应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出发。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接的变化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但不能认为仅仅经济增速发生变化就是进入了新常态。一些深层次的、趋势性的变化,是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依据。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疲弱、需求不振。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趋势日益明显。过去多年形成的生产能力不适应变化了的需求,一些行业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我国过去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中低端环节的国际分工,既是由我国工业化的基础、空间、任务决定的,也是由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国际市场的机会造就的。现在,全球价值链重构加快,传统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依靠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锻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过去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不强,现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些变化既表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也表明主要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
进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过多年努力,服务业的地位不断上升,对外投资迅速发展,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逐步增强。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积极表现。同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等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这里面既有周期性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矛盾既出现在需求侧,也出现在供给侧,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些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矛盾,很多是体制性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因此,保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抓住经济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是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和逻辑前提。既然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就不能沿用过时的发展思路、体制、政策、措施。尤其是现在我国经济体量增大,如果不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就会错过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窗口期,增加以后解决问题的难度。因此,必须顺应新常态趋势性变化的要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解决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问题为核心,除旧布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减少无效、低效供给,为有效供给腾出市场空间,从而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使我国经济在合规律的演化中行稳致远。
经济供给侧改革心得体会3
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期,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样强调,要"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一时之间,供给侧迅速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及政府对外发言中的的高频词。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紧跟国家经济改革步伐,让企业在社会变革中把握主动。 对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供给侧带来的压力。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给创新力不强的企业下达的病危通知单。长江公司基础差、底子薄,一直主攻硬质合金中低档市场,随着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我们的产品渐渐失去了价格优势。过去的两年中,原料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使长江一直引以为傲的碳平衡料产品价格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出来,公司在过重的内部负担及严峻的外部形势严峻压迫下艰难前行,无法赚取利润。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到来,长江较弱的盈利能力凸现,很有可能将成为改革重点。
压力往往能激发潜力。供给侧告诉所有经营者,在中国的这一波改革中不进则退。为了让企业获得生存的机会,长江干部员工只能背水一战,为应对更加严酷的竞争,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公司的组织机构由原来的14个减少至9个,精减率为35.7%;正职由原来的14人减少至9个,精减率为35.7%;正职由原来的14人减少至9人,其中6人是高管兼职真正的中层正职仅为3人,副职由原来的'17人减少至10人,精减率为41.2%.第二是狠抓内部管理。将公司管理工作分解为65项考核内容300多个可量化指标,逐一挂到每一位干部身上,希望做到360℃管理无死角。第三是加大创新奖励力度,鼓励干部有特色,工作有创新。拿出30万作为创新成就项目奖励,只要员工在产品研发、设备改造、工作方法等方面有新的发明和亮点,均给予奖励,希望用这种方法在企业中培养一种思变、求变的氛围,培育出一批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第四是培养广大管理者效益意识。要用一种不怕麻烦的态度树立精细思想,用分析、比较等多种手段去向管理要效益。 供给侧改变最终改变的是生产经营方式。过去我们生产相对固定的产品,并为它寻找相应的客户,如我们生产拉丝模,销售员就去找需要拉丝模的客户。而供给侧告诉我们,今后的经营方式将发生逆转,我们要完善生产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客户个性化、及时性的要求,一句话就是:提供用户想要,销售直达终端。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基础,无论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都是中国改革的探索,变化是思维方式,不变的是创新发展。所以,我认为企业经营者只有始终保持一个永不停歇的创新之心,才能思变、求通,为企业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为员工福祉,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经济供给侧改革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供给规律说明10-06
供给的变动引起10-06
益友在侧,岁月静好10-07
《侧手翻》教学反思10-06
改革心得体会09-03
霸气侧漏搞笑班级口号09-22
男人霸气侧漏的励志名言07-06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0-07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08-02
转型改革心得体会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