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认知的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知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知的读后感1
心理学家将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为:编码(获得信息)、存储(将信息维持一段时间)、检索(以后使用信息)。只要你成功地记起某事,这三个阶段就完好无损。遗忘(或者说出现失败记忆——检索某事时发生的错误“记忆”,却认为它是正确的)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阶段。
今天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是流体智力,指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两种智力共同作用,让我们能够学习、推理并解决问题。人在一两岁时,突触的数量会达到顶峰,比成年后的平均水平大约多出50%。之后,突触数量的增长会比较平稳,直到青春期前后。经过了青春期的'爆发增长后,大脑有一段时间会去除突触,因此突触的数量开始减少。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这时,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另一个基本证据。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发生,在大脑受创恢复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学习与记忆都属于神经处理过程。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演练、规则学习,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学习与记忆水平。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认知的读后感2
阅读时间拿出牛津树的英文书,起先让姐姐读,读完之后问她:“你记住了什么?”姐姐很茫然,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住。妈妈对其解释原因:“重复读但是读完就忘,只是给自己制造掌握知识的假象,回忆起的那部分才是真正积累的知识,你读完没有记住,那书还是作者的,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没有达到。你读完这本书,记住了主要信息,如果在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那才是你真正获得的`财富。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道理。”又拿五本书,每读完一本立刻合上,因为在读的时候就开始用心记忆,在合上书之后检索记忆的内容,5本都轻松的背出来。等再过几天拿出这几本书让姐姐回忆,在脑中检索出来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收获。接下来每天给她几本书去记忆,循环往复一点点向前推进练习。
选取书的难度是逐渐向上推进的,对姐姐来说是简单的合意的困难。起先给予姐姐成功的喜悦和掌控感,发动内在学习的动力。让姐姐体会到只要我想一定能做到的感觉,接受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即使检索有错误,也给予肯定,再翻开书检查自己错误的地方,印象更加深刻。错误的地方只是我们更加需要努力的地方,在修正积累的过程中不断的向上突破。
接下来会加入中文绘本让姐姐复述故事内容,一起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穿插多样性的进行检索练习。刻意练习是循序渐进的,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还会发生问题,妈妈会及时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的根本,尝试不同的办法将计划再向前推进。抱着一颗成长的心态在学习,上升的通道是不易的,做个自律的妈妈,言传身教,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敢的面对困难与挑战。
认知的读后感3
《认知天性》这是一本关于学习的书,本书阐明了学习与记忆的过程,提出了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方法和一些重要却被忽视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和培训行业的老师与讲师的教学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和职场人士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感到学习吃力,说明正在学习重要的东西。根据过往阅读经验,那些枯燥的让人读了犯困的书,反而给我带来更多收获,如逻辑、哲学(原理在于学习困难的知识会刺激大脑不停思考)。
2、在学习某一课程和技能时,不要忙于在书上记笔记划重点做记号,这种轻松且不费脑的活动并不能真正使知识留存在大脑。
a、有间隔的、内容穿插的自我测验(考试),查漏补缺,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
b、注重对重要概念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
3、遇到复杂问题(难题)先尝试自己解决,不能解决时再去找答案或寻求帮助,这样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对我们的影响将更加深刻持久。
4、复盘法(反思):撰写日报或周报,总结过去这段时间做过什么,结果怎么样,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提升,今后怎样做的更好
5、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如果不应用,很快就会遗忘。
6、关于犯错的教育理念:现在社会人们凡事太关注结果,不允许失败,容错空间小。对失败的恐惧导致我们不敢不愿尝试新事物,不愿意冒险,这极大抑制了我们的创造力。事实上,犯错却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经历多次失败,才能发现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才能找到可行的`通往成功的路径。要敢于尝试,错了也没关系,多数人会因为没做而后悔,而不会因为失败而后悔。
7、列出自己的目标,想要做到的事,想要取得的成就,然后列出达到目标需要的能力和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怎么训练这些能力(找到相关学习路径)。
认知的读后感4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
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本书提到的重要学习策略总结为:学而时习之。 学(提取练习:识别、关联和总结)而时(间隔)习(阐释)之。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案例:在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实验人员安排了两组八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课的一些小知识。一组人仍采用老办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阅读,但没有测试;另一组人需要经常接受关于这些知识点的小测验。一个月以后大考,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分数为C+。
虽然学生们反感考试,教育部门也在出台政策来减少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考试可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检索不需要高科技,却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的读后感5
七月份的读书主题是认知天性,让我很容易想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是老师讲了同学听了就掌握了吗?作业到底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教学与自学到底应该什么比例?
这些问题,我是直到教了两年多的书之后,才能有所回答。
首先近两年来,第一个感悟就是,初来当老师的都太喜欢教了,太喜欢讲了,恨不得把每个知识点从头到尾分析的彻彻底底,什么都想讲,结果,拿小学英语来说,考试大纲只是要求学生会说会理解,对话句子,你看你把例句解释的清清楚楚,不给学习练习,朗读的时间,讲的太多又有何用,难道真的是老师讲了,学生就会了,根本没有这个因果关系。根据认知关系 ,一个知识,必须有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教师的讲解,课文的'内容和音频视频,可以理解为一种输出,学生根据学习模仿,听讲,练习,建立了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之间的关系,再然后通过活动或者习题的方式展示表达出来,才算真正建立了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之间的关系。所以过了很久才明白,为什么小学英语要设计那么多游戏,设置两人一组对话,设计分角色表演,都是建立知识输入输出之间联系的方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占据了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咦,这岂不就是新时代课改对于教师的要求吗?所以即使到了现在两年多了,我已经学者在改变教学风格了,然而仍然没有做到最好,不过我已经认识到了,在19年下学期教学三年级下学期英语的时候,我作为双师课的主班教师,只是让他们上好双师课,检查他们的背诵唱歌,记忆单词,讲解作业 ,轻轻松松,在期末居然考出了好成绩,从而我自己从实践中发现,就是这个真理。
那就是教室不应该是一言堂,教师要抑制住自己想要不停讲的欲望(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种情况,反正我是有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大胆给与学生自己时间或是自学,或是自己背诵。不是还是还有习题课和考试吗,就是这个道理了。
认知的读后感6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所以,我们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的方式,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
首先,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挑战自己。反观自己以往的学习方式,倾向于反复阅读,并且进行集中练习,类似于“填鸭式”的学习。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种方式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长久记忆,只会给我们产生短暂的记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检索。给我们的知识链打个结,结绳才能记事。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正如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就是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越持久。
习新知识后,还要“刻意”地去练习。人们坚定地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但是,这只能带来暂时的优势,只会让我们产生短时间记住的错觉。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它对于产生长期记忆及真正掌握某项技能来说无益。其次,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这大概是因为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另外,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善用练习组合,形成成长性思维,我们便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对方法,反复回忆和复习从前学习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便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认知的读后感7
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冲击力在于重塑学习方式,同时让我认识到以前的学习方式是不合理或是错误的。在阅读本书之前,我认为“重复阅读”可以增强知识掌握程度,实则这种学习方式总是给人产生一种元认知的假象(自己学会)。本书给出一种比较通用的学习模式,细化、检索、生成学习模式,同时辅助间隔性、穿插性和多样性的练习,使得知识成为大脑中的记忆背景。
细化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新知识重新表达出来。越是能将新知识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越是能诠释两者关联,越是能牢固掌握知识。检索是学习知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它是通过间隔性练习形成记忆路径——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检索知识。生成用比喻或具象式将知识进行输出,使得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知识的搭建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一个过程,从而构建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知识点像是一块一块的积木,我们使用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知识网的骨架是将知识搭建起来的基石。这种方式为检索知识提供扎实的检索路线,使得知识被牢固的掌握,为了细化提供基础,往骨架中添加积木,使用新的积木与已存在积木无缝衔接,进而为知识的.生成提供扎实基础。
本书主要阐述学习,然而”学习“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然而,我始终相信——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的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路,终生受益。
【认知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认知天性读后感11-08
《认知天性》读后感10-26
认知实习总结11-11
认知实习报告04-17
认知实习报告02-08
认知活动教案02-26
认知实习心得03-03
《认知天性》读后感(精选10篇)03-08
机械认知实习总结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