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读后感

时间:2024-07-01 14:55:13 读书心得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浮生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生读后感

浮生读后感1

  40岁:1803年,家奴卷款潜逃,芸娘病情加重,三月三十日芸娘去世。

  41岁:1804年父亲去世,弟弟霸占三四千两家产,好友挽留去东海永泰沙。

  42岁:1805年自幼相识好友石琢堂提拔沈复去四川任职。游览灵岩山,香血海,赏梅花,玉泉院。并为夏介石画了《幞山风木图》十二册。

  43岁:1806年儿子沈逢森26岁夭亡,沈复悲痛欲绝,好友琢堂闻之浩叹,赠与一妾重入春梦。同年到山东莱阳做馆。

  44岁:1807年石琢堂被贬到翰林院供职,沈复也跟随进京。

  沈复一生游遍大江南北,仅有四川,重庆,云南没有游览。可惜浮生六记中的《中山记历》和《养生之道》均佚,我们无从知晓其后来25年左右的生活游历。

  纵观其一生,起起伏伏,游览人间,也是快活。但本是衣食无忧富贵家,为何家道中落无饭吃?沈复和芸娘的'坎坷人生是时代造就还是自身造就?我们从文中不难发现:生活如有规划,必不会无端受难。沈复夫妻对金钱都无规划,从芸娘拿出自己的彩礼赠送弟媳,从沈复做生意赚钱后就挥霍200余两等可见财富外流严重。从芸娘被公婆误会不辨不争,从沈复为弟弟和邻居毫无风险的借贷担保可以看出没有风险意识导致财务危机。

  从衣食无忧到无饭可吃,从挥霍百两到钱袋空空等等这些都是警示我们要做好财务规划,方能顾己达人。

  最后以浮生若梦,为何几何?

  何为人生?

  不过是一场大梦罢了。

  但每个人都是自己梦的主宰,一定要好好规划,不要扰扰攘攘,梦醒方悔。

浮生读后感2

  在念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推荐过一本自传体小说,半文言类,也是老师声称让我们学习文言文吧。那时候毛毛草草读完,到最后还是似懂非懂,没明白文中想表达的是什么。近日,偶得一本白话文《浮生六记》,时隔多年再读,感慨良多。

  《浮生六记》是一位清朝的画家沈复所写。全文分4卷,分别为《闺房之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4卷所讲均为三白平生所经历之事,文章处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本书作者沈复,字三白,出生于清朝乾隆时期。

  三白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经历过大富大贵,也经历过穷苦潦倒。虽然他与芸娘是表姐弟关系,但是他和妻子芸娘情投意合,非常恩爱。一起吟诗作画,游历山川,广结好友。但无奈于当时封建社会的迫害,最终芸娘早早离三白而去。文中所描绘的芸娘,不管是放在封建社会,还是放在当代社会,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妻子。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与三白夫妻恩爱,同甘共苦。

  书中第一卷《闺房之乐》大量篇幅描绘芸娘对生活的热爱,即使面对封建社会的压迫,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芸娘精通花艺之道,总是用精湛的插花手艺将房间布置的非常漂亮;芸娘还有非常好的厨艺,即使当时生活已经穷困潦倒,仍然常常邀请三五好友到家里品尝她做的饭菜;芸娘与三白一起谈论古今诗词,山水画作,颇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心境。

  放在我们当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是在抱怨生活的压力,都早已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我们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家庭单位就是我们的全部。工作日我们为了工作而工作,周末节假日我们睡到自然醒,殊不知我们浪费了多少美好的岁月。

  我们何曾想过,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我们的个人能力又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的成就感又有了多大的满足,我们总是在抱怨工作带给我们的压力,可又有几位看到过,工作带给我们的进步;当我们周日一觉睡到自然醒的时候,又是否注意到,春风吹绿了杨柳,夏日响起了蝉鸣,秋叶红遍了山头,冬雪覆盖了大地。不是生活中没有美好,只是我们把他遗忘在了岁月的边缘。

  或许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完美的女人吧,上天都嫉妒了这对神仙眷侣。生活的变故,让他们的日子变的更加举步维艰,婆家的压力也是逼得三白和芸娘浪迹天涯的原因之一吧,最终芸娘客死异乡,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三白在芸娘死后,仍能保持一颗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心境,并将其一生之事,记录于书中,以此来缅怀纪念自己的妻子,实在令我感慨。

  我们当代的许多人,又有几位能做到这样的心境呢。我们多是在遇到问题和困难后先找客观原因,将责任推给他人。工作中,我们遇到困难,总是喜欢推诿,给困难找足了理由,找足了借口,那我们的工作如何进步?我们的能力如何提高?浑浑噩噩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呢?

  在家庭生活中,越来越高的离婚率,暴露出我们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与家人的相处也是一门艺术。当家庭矛盾出现时候,如果我们都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一味的去抱怨对方,那日积月累,相信感情终将被磨灭殆尽。当我们从最亲近的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真是一种生活的讽刺。

  小说或许有虚构的地方,或许有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但是我们的日子确确实实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少去抱怨生活中的不公,多去关心家人和同事,少去推卸责任和义务,做一个积极、阳光、善良的人,让人生,充满色彩!

浮生读后感3

  今天我看完了《浮生物语》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是树妖娑罗她是一个活了几千年的树妖,是一个长得很漂亮了女妖;她温柔又大方……

  这本书写了娑罗开了一家叫“不停”的甜点店,甜点店最后变成了一家旅馆,娑罗和敖悦的孩子降临……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悟到了:在这个世界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奇怪的事情会在一个人身上发生,然而树妖娑罗就是一个这样一生一定与许许多多的故事相伴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不仅会与许许多多的故事相伴还会与许许多多的人相伴。而且,就算是妖怪,树妖娑罗也会帮助许许多多的人的,娑罗说过一句话:〝如果没有我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我;更没有现在的美好!〞我认为她说的很对,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付出就没有努力,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更要付出,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在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只要付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圆满成功还有许许多多的友情和美好的收获;但如果没有付出就会使得自己是一个被别人孤立地一个人。如果永远躲在壳里,你就永远是一只小猫,变不成豹子。如果永远停留在一处,你永远就只看到一片天空,不是整个世界。

  走还是停,你决定。我们给予对方最实在的尊重与自由,但却不曾对彼此放手。有一天,你会走遍世上任何一个地方。不停地走不停地走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尊重。而我永远在你身旁。

  我认为这本书很好,这本书上的内容使我敬佩,又使我开心,还使我由衷的赞美它。

浮生读后感4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题记

  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关于他的生平,百度也仅是寥寥数语。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书却能让人体会作者苦乐掺杂、至诚至爱的一生——沈复,他,已成经典。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在那些逝去的时光背后,星星点点都是回忆,若不以笔墨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那一路的风光与坎坷。在作者心中,为官作宰不足挂齿,与爱人琴瑟和鸣才真是一辈子难以忘怀。

  沈复的妻子叫陈芸,女红习得娴熟,通晓文学诗词,那一身才情颇受他之喜爱。每当看到“秋侵人影寿,霜染菊花肥”时,我总能体会到陈芸的蕙质兰心。这样一位妙人对于沈复更是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以言述。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两行眼泪,涔涔流溢”之时,我便能感受到沈复的心是怎样的支离破碎。等到她灵魂缥缈,怀恨辞世之时,我也忍不住呐喊,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一对恩爱夫妻只可来世再见!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为失去了芸的.沈复会痛不欲生,追随妻子而去。但他没有,痛苦之后他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天道无为”是他之所想,“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就是他的追求。当夕阳西下,独自一人,登上山顶,拈须吟哦“兽云吞落日,弓月弹六星”,与酒光对饮,喝到微醺,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我相信这种淳朴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是否就是人活于世间的最高境界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不落俗世。这或许便是这本《浮生六记》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浮生读后感5

  最近,我特意拜读了被誉为“小红楼梦”的《浮生六记》。此书以文言文撰写,有原文版和译文版,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原有六卷,今仅存四卷,而后两卷至今未寻到。虽六卷仅存四卷,但其中的美丽与哀愁,已足以让人沉沦,或晴或雨,细细品读,如饮清茗。俞伯平一生钟爱《浮生六记》,赞其“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书中女主人公芸娘,她自幼聪慧,父亲故去之后,她除了做女红养家,还自学《琵琶行》,认了字,学会了吟诗对句。她既不是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也不是国色天香的倾世红颜。但她,有着流水小桥的淡净之美。她单纯地活着,婉约中不失灵动。更重要的是,她让人觉得温暖。芸娘兰心蕙质,精通女红,沈复的.母亲也甚是喜欢,遂以金戒为聘礼,成全了儿女的金玉良缘。乾隆四十年,沈复和芸娘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在这本《浮生六记》的书里,她的身影无处不在。即使作者游山玩水之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她的牵肠挂肚。

  莳花种草,烹茶写诗,仍是意趣横生。她是一个灵魂跳脱,活得天真自在,不做作,不矫情的女子。当兴致上来,她便会穿上男装,与丈夫去看庙会,不拘小节。可以与船家女陪丈夫饮酒作乐,谈笑风生。芸娘她不但可爱还很聪慧,本文作者男主人公沈复约了朋友去苏州郊外赏花作诗,但担心没有热酒热菜,芸娘便雇了馄饨担子前往。众人最后,或坐呼或卧,皆是忘我;狂歌长啸,无非陶然。芸娘还喜欢侍弄花草,废寝忘食地做盆景,独出心裁地将草虫标本悬挂在花叶之间。使简静的日子也有了十足的清雅。林语堂就曾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无奈于命运多舛,中年后的沈复和芸娘遭家庭变故,历尽颠沛流离之苦。生活不宽裕,鞋帽衣袜多为芸娘亲手缝制。衣服破了,缝缝补补,也要保持整洁。但是,即便是吃着臭腐乳和虾米卤瓜,芸娘也要做各式梅花形的食盒,打开盖子,各样小菜和精致的食物像盛在花瓣之中。既能节约,又不失美观。将日子过得简单却不平淡,清贫却不苍白。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当你心烦气躁时,我觉得可以拿起这本书读一读。初读本书只觉平淡,细读之下,却会心神尽醉。读完这本书,就犹如一股清泉注入心间,涤尽周身浮躁。沈复与芸娘,即使人在陋室,依旧可以悠然自得。日子虽是清贫,但是黄昏月下,他们仍会品茗作诗,偶尔笑谈风月,偶尔纵论今古。以散淡之心,将岁月雕琢成诗。

  所谓的幸福,其实不在远方,而在当下每一寸的光阴里。停下脚步,泡一壶茶,捧一卷书,看溪云初起,听风过竹响,便是幸福。

浮生读后感6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读后感7

  《浮生六记》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卑不亢。每一章都浓缩着深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前四记穿插交错,所记述的内容虽稍显日常繁杂,平淡无奇,然意真情切,丝毫不显惺惺之状,更无旧学书生之气,惟有钟灵毓秀之神,读来如清风拂面,意气盎然。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中期苏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侍政半生,先是生活无忧,尔后家道没落。沈复虽为一介布衣,没有功名加身,然则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子。家境清贫时,甚至偶时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氏却志趣高雅,情意投合,始至不渝。他们且吟诗,且作画,或郊游,或烹肴,意趣盎然。而后,终因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终而天人永隔。妻死后,沈复遂没落于熙攘街市,不知梦醒何时。

  书中记录着沈复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书中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旧世其间,体味着人生百态。沈复的心里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妻子,人虽已逝,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禁让读者“阅而心醉”。试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聪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儿女相比,其情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风姿绰约相比,她更是多了一份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贤者猝然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让文人沈复痛彻心扉。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没有人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无论是疾病,还是失去亲人,这些并不是不可能,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往返于医院,奔波于异国他乡。显然,我的人生观有些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遭遇挫折的原因所在,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汲取教训,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坎坷记愁》,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过于浅薄的理解,我应该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处境都应思虑再三。困难和挫折破坏了生活的乐趣,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克服困难,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浮生读后感8

  本卷主要从沈复的爱好入手进行讲述,从儿时喜欢看虫斗,到长大后的插花、养盆景,每个爱好都能详细描述,甚至能从浮生六记的文字中感受到沈复是如何去选花、修理枝干。可以看出只要是他所爱,都会认真对待。

  但是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沈复没有好的功名,没有优厚的俸禄,似乎并不是那么成功的一个人,甚至可以说他的人生轨迹和追求特并非当时传统的人生路线。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娶到了那个与他三观一致的芸,一个愿意陪他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的人。

  反观现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将成功与金钱划等号,将人生的可能性限定到挣钱。我们老是这样的双标,似乎不去做正式的工作就是玩物丧志,但如果有人能够边玩边挣钱由觉得别人的人生都在闪闪发光,可是人生真的只有一条路么,评价一个人真的只能靠金钱么?因为工作原因和爱交朋友,我认识凌晨两点还在准备文案的自媒体工作人员,见过凌晨四点采购新鲜水果的甜品店老板,我也看到那个自媒体朋友从月薪3000做到月薪30000万的时候仍在努力为粉丝们营造最好的形象,准备最认真的文案,那个甜品店老板从一家小店做到今日的连锁加盟。同时,我也倾听过他们刚开始起步时来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那些让他们放弃的刺耳言语。可是他们仍在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我始终相信每个认真生活都值得尊敬,而每个努力终会回报。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劝大家放弃现有的工作去追逐自己的'热爱,而是希望大家在评价一个人的同时,尝试用更客观和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别人,每个人都不容易,也都在认真的活着。正如林语堂所说:我真诚的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的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浮生读后感9

  细读全书,方自明了。芸虽思维高超,却在处置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享誉中外,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节很严正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胆大妄为,后来慢慢放松了,在公然场所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悦目,缓缓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明白,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愉快,便不说明。

  三白在真州任职寄住时,弟弟启堂向街坊借钱,叫嫂子芸娘做担保。邻居索要,芸写信告知三白此事,启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误以为是芸自己借钱却诋毁小叔子,又拆信见信中称姑(沈母)为令堂(你妈),翁(沈父)为白叟(老头),更是怒发冲冠,叱责芸大逆不道。芸怕伤启堂感情,竟不作解释。 读到此处,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责备她,或者暗里称说“令堂”、“老人”便罢,于文字信中却切实不该。而对借钱之事不作解释,怕兄弟失和,想忍辱负重,我也不赞成,该解释的就要解释,何必左右顾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气宇轩昂!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个识情重义的人,也正因如斯,反令本人陷入窘迫。他帮友人做保借钱,朋友却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债户找上门来,扰攘终日。沈父大发雷霆:“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君子之债!”此事难以释然,确实无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终于将三白跟芸娘一起遣出家门,借居于友人家萧爽楼。

  移居萧爽楼两年后,沈父又接他们回家。然而,家道逐步衰败,又加上纳妾憨园之事,芸禁受打击身材虚弱,家人腻烦,她不得不静静随友人去乡下调养。而这一去,她竟病愁难融,终客死他乡! 读到《坎坷记愁》中,芸乘夜舟去乡下,与儿子逢森离别,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归矣!”,后竟真成永别!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叹,惨然泪下!

  而憨园之事,是我最不可懂得的――芸娘居然要自动给三白纳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么想的。岂非是太爱三白,于是尽其所爱以爱之? 当她向三白提起纳妾事时,三白先是一脸茫然,而后极力反对。而芸居然兴冲冲地拉着三白跑去探视一个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园。重复推却不成,三白只好预备纳憨园妾。可是后来另一有钱势人将憨园纳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尽责:“勾搭娼家,败坏门风!”

  唉,芸为三白纳妾实是杞人忧天,无聊之举,后人未必以为她这是慷慨宽容。何况,她与三白的情感深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个别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风雅呢?

  憨园之事,让我联想到清朝《水云楼词集》作者蒋鹿潭与其妾黄婉君的爱情悲剧。黄婉君也是个歌伎,蒋年近五十时纳为妾,虽然家景贫苦,倒还算协调。惋惜后来蒋借钱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残了,一帮诗人朋友也没放过婉君,以“清苦红杏出墙”为理由,逼她自杀徇夫。唉,看来,爱情须要物资基本,穷佳人难以企望完善的爱情。

  中国文坛里,有很多饥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则是这群寒士的头人。沈三白终生,坎坷太多。有段时光他甚至已到日暮途穷的状况,腰间挂着干饼,鞋湿泥泞,露宿野庙,到处借钱。而他在贫穷逆境中仍豁达乐观,忍无可忍,卑躬屈膝地看待生活,实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论是游幕经商,还是奔走忙碌时,他仍然兴冲冲地,在困顿中保持着乐天,经历了无数山水风光。过绍兴,游西湖,上寒山,阅徽州,登腾王阁,入广东,出函谷关,后一记甚至还记录去了台湾。浪游之愉,不一乐乎!他意兴飞逸地绘画《噗山风木图十二册》,石湖看月弹琴吹笛,与友人指导山水,评议景色,激扬襟怀,于世人惊叹之风光盛处,苏醒地独出已见。

  我满怀惊喜地读着《浪纪行快》,心中一遍遍感慨着,看吧,只管生活崎岖多磨,这照旧是多怡然自得的浪游!古代人的生活是如许地寂寞枯燥,身在困顿中已是疲乏不堪,何可能如三白那般超脱,笑看苦难,不亦快哉!

  《浮生六记》文字如珠玉般干净雅致,无论是在安静的顺境,仍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读出他们的艰难,也读出他们金石般的意志,更读出了他们高贵超拔的精神品德。

  芸娘对珠宝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对破书残画极爱护。收集残书卷为“断简残编”;收集书画破损为“弃余集赏”。读此处,深深叹服芸娘,不爱红妆,只一心爱护文艺,寻求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据陋室,仍旧有着淡泊幽闲,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连一块臭豆腐,竟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种深沉的文明了。经由这种文化的熏陶,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温和的漂亮。只是这种文化,咱们简直已难企及。

  于清贫生涯中,始终坚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开朗安静之心。

  “乡下七月,与芸于柳荫下垂钓。购菊花植遍,玄月花开,陶然其乐。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认为诗酒之需。平民菜饭可乐毕生,不用作远游计也。’” 看他的文字,晓得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出。夫妇二人把心力精力悉数放在天然万物、山籁林泉与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挖掘上,反而不在意现什物质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永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富丽爱情离我们一般人太遥远,我们只有遥望羡叹。而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却如此活跃逼真地让我眼眶潮湿。他们对生活的酷爱,对幸福的解悟,于何时何地,都那么污浊晶莹。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色彩,只见精微,不见制造的痕迹。” 沈三白冲淡灵动的文字,娓娓道来人生之趣、乐、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宁静以至远,恬淡以明志。千年来,有多少人可如此? 而三白与芸娘,真正到达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这尘烟嚣张的俗世之中,依窗点灯,跟着沈三白明澈的书香字迹,去发明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热烈场中忽开冷眼,于崎岖愁境中恍然大悟,也是一种禅意呢。

浮生读后感10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想找来看看,找了好几家书店,就是未买到,近日去南京看病,顺便到新街口书店转转,偶然发现这本书,随手翻翻,便觉不错,于是就买了回来,一口气看完了,由于工作繁忙(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现在我已很少时候能静下心来,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看完一本书了,除非书中内容特别吸引我,一本书全部看完后,到现在仍觉得里面有许多情节值得回味。

  作者沈复(三白),是清朝一个生活较清贫的文人,虽然不是富贵之家,生活也遭遇诸多坎坷凄凉,但他又非常的幸运的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一个红颜知己相伴,他的发妻芸娘是一个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中国传统女性,聪颖、善良、可爱、活泼,有了她,清贫的生活也充满了乐趣,人生显得多姿多彩,可惜早早离他而去,书中弥漫着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中,虽写乐事但始终有一股淡淡的、深沉的忧伤萦绕其中。

  书中内容主要有:

  一是闺房记乐。主要回忆与芸娘从小青梅竹马,婚后在一起的幸福生活;

  二是闲情偶寄。主要是文人的闲情雅趣,中间穿插与芸娘的生活细节;

  三是坎坷遭遇。主要是家庭变故,生活落魄,芸娘病逝。

  四是旅游快记。主要是描写曾经游玩过的山水风景。

  五是域外游记。主要是记到琉球国所见所闻;六是养生之道。

  书中因主要是怀念发妻,故感情真挚,语言平淡朴实,但又深沉耐人寻味,人生的`不幸遭遇、对芸娘的深切怀念,用简洁平淡的文字表达出来,寓浓情于简约,委婉而又深致。

  作者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可爱女性,仿佛就在眼前,令人难忘,因了作者的记载,她的故事、她的形象,从古代活到了现在,直至将来。

浮生读后感11

  最近,又重新翻开了《浮生六记》这一本书,竟一口气在课堂上读完了前两卷,一度感慨,既感慨于人之于天下小如蜉蝣,却又为人生在世于芸娘与沈复之间的爱情所动容,其中还掺杂着时代背景的悲哀,放眼于现代却不知道是值得悲哀还是庆幸之事。至于开头为什么说“又”呢?大概是因为,大二时我在图书馆偶然翻到这本书,一开始打开看觉得枯燥乏味,因大多是文言文阐述,便也只对《闺房之乐》这一卷稍稍掠过,印象中只觉羡慕那时芸娘与沈复爱情之简单又纯碎。

  而现如今,趁着买书的空档,我连着这本书也一起买了。再次翻开,已是三年后。只是,在重新读这一卷时,多了一些经历,也难免多了几分自己的思考。虽年纪渐长,但我发现,我对于芸娘与沈复之间爱情的看法始终如一,我想,在那个时代,芸娘自然是幸运而又幸福的(vice versa)。于芸娘而言,虽比沈复年长,晚年因封建礼教的束缚(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环境)并不能如其所愿与沈复共度晚年,亦不能亲眼见证其子女的成长(尤其是到后面其子亦因病去世),中晚年执着于给沈复挑妾室(于此现代的我所不能理解与接受)却又因此见证了人世间的`冷暖趋炎附势而落下了心病,但似乎,这些都不能否认,在其生命结束前的几十年间里,其时而可作为沈复的妻子为其持家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心灵手巧为其丈夫编织或制作餐具;时而作为沈复的知心好友与其共赏明月对酒当歌吟诵诗词行酒令;时而亦可女扮男装与沈复一起于元宵七夕节共游花灯。在封建礼教年代,我想,这大概是很多女子都想得到又或者压根都没有敢去想象的婚姻生活。大概,是因为芸娘本身就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孩子吧,知轻重而识轻重,既上得厅堂也下得厨房,可作为对酒吟诗的酒友,亦可作为与其共枕说尽心里话的妻子。偶尔我都在想,如若我是沈复,大概也会像他如此吧,在失去芸娘后的十几年间里日日思念。不过,沈复也是幸运的,尽管痛失芸娘,但起码也和芸娘以夫妻相守,陪伴芸娘走至其人生的尽头。其于少时娶了芸娘,此后的几十年光景里,俩人一起云游过,一起住进老婢女的乡下小房子,看着房子外搭建的篱笆,说尽心中不痛快之事,亦妻亦友,可不令人羡慕!实在快哉!自《闺房之乐》一卷后,所记录的大抵都是沈复的所见所闻,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大概就是人生走这一回,既然老天给了他这走一回的幸运,让他遇见了芸娘,也让他这一生经历这许多之事,到过不同的地方,那在晚年,将这短短一生用文笔记下,也算是不辜负这一生。虽哀吾生之须臾,却人生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又何苦紧抓这几十年短短光阴不放而忘了去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呢!可惜的是,后两卷已然丢失,为清人所编写,无从得知后两卷沈复本人究竟书写了什么,难免可惜。

  不过,再次拿起这本书读的时候,也让我意识到,好像我也可以如此做,将自己所遇见的人、所经历过的事、所走过的地方与所听见的故事记录下来,虽然不得以完整,也可能已经忘记许多,但,我想,短短一生,这些岂能为我所限?哈哈哈,忽然就想起一句话来——礼法岂为我辈所设!如果能穿越,我倒真的想做一个侠客,仗剑走天涯,与一知己指点江山,饮酒畅谈,岂不幸甚乐哉!

浮生读后感12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许多年过去,学过的课文早就不能一字一句的背下来,但是上这一课时,脑子里曾浮现的画面依旧栩栩如生。

  彼时还只当沈复是一个让无数人屈服于“背诵全文”的始作俑者之一。没想到无意间买了《浮生六记》并反复读过之后,发现这沈三白真乃一妙人哉。寥寥几万于字,沈三白在前三记中将他与芸娘的生活写得妙趣横生。

  人生难得一知己,难得一爱人,当这二者化为芸娘时,三白何其有幸。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始于年少时的一句“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此后的两小无猜,藏粥待君,围炉夜话,共读西厢,邀月小酌却都变成了人间久别,似乎避暑我取轩,耕织仓米巷,男装游庙会都只是浮生一梦。可惜伊人早逝,儿子夭亡,世间徒留三白一人历尽人间坎坷生死之事。该是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三白执笔在薄纸上写道:“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曾有人哀叹芸娘这样才思隽秀,聪颖可爱的女子嫁给狎妓游乐,醉心山水不作生计的三白是所托非人。我却更赞同其夫妻二人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全的观点。三白为芸娘舍弃家族庇护,陪她赏月万年桥下,在男权社会中竭力保留芸娘的天真可爱,释放其天性,而后袒露自己的过错来衬托妻子是难能可贵的。芸娘和三白根植于所处的社会文化受当时的'民族精神影响,我们何必用现代的是非观念来苛责批评。如林语堂说的“婚姻和爱情的本质都是悲剧性的,完美是不真实也是不可能的,而残缺才是真,甚至也是美。”

  半生快活,半生坎坷萧索。浮生若梦,唯二三趣也。

浮生读后感13

  《浮生六记》是流传百年的经典文学名作《浮生六记》,畅销300多万册,作者沈复,写于嘉庆年间,从古至今,火爆中外。

  1935年林语堂把《浮生六记》译为英文版本,在美国的出版社受到欢迎,浮生六记因此走出了国门。

  林语堂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认为书中写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

  林语堂对于书中所书写的充满个性才情和闲情逸趣的生活态度大嘉赞赏,他赞美这对夫妇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当中最具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

  本书辞藻华丽,铺陈讲究,既有对仗又有比喻,既有白描,又有对话,既有景又有情,又有人,这才是真正的文学。

  文学对内心、对精神以及对我们人文素养的陶冶,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去慢慢熏陶的,熏陶这个词非常有趣,首先它要熏,就像是熏香一样,不能立竿见影,如果香气太浓太盛,会觉得呛鼻子,香味过浓会变成臭,所有的熏香之香都是淡淡的味道,似有似无微微的香味充斥整个房间,慢慢的你就能够辨别出香和臭来,这叫熏,熏就是淡淡的,慢慢来。

  陶冶,“陶”首先它代表着一种情绪,就是一种快乐的情绪,乐淘淘,如果你在读文学的时候你是急躁的,你是急着捞干货的,而不是能沉下心来领略文学之美,领略文学的内涵的,那么其实你就不会是快乐的,我们都知道急躁焦虑绝对不是快乐的,但是怎么才能快乐地领略到文学之美呢?就是你的心得安静下来,而且绝对不可以太功利。

  凝神静息,把心放下来,安安静静的沉浸到文字当中,一天一天地读,慢慢的细细的品味,看一看这些文字带给你什么样的思考和感受,这其实是比任何的干货都最为宝贵的。

  什么是文学?我们把它拆解开来,就是文字的学问,文学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没有经历过时光的文字,不能叫文学,这是其一,其二文学都是出自大家之手,因为这些大师大家,他们的人或者作品也已经穿越了几千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才称得上文学。

  哲学家周国平老师,作家冯骥才,还有作家梁晓声的作品也都经历了几十年时光的考验。

  好的文字才能称谓文学,因为好的文字,它的铺陈非常的讲究,古人在写文章时,一个词一个句子是反复斟酌的。

  芸娘最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芸娘极其本分,只要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布衣菜饭都快乐;芸娘安贫乐道,只要和丈夫在一起,哪怕一辈子不曾远游,两个人只是吟诗作画,日子就已经非常的美好了。

  书中多次提到沈复经常相约朋友到家中喝酒,芸娘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丝抱怨和不满,由此可见芸娘真不是一般的女子,同时也可看出古代的文人,他们从生活当中汲取灵感,都是喝一点小酒,然后诗性酒性画性大发,你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这样消磨时间的,但其实就是在小醉微醺的状态之下,他们才能写出千古名篇。

  芸娘之所以选择嫁于沈复,就是因为沈复的才情、沈复的雅趣深深吸引着她,她当初认定的就是这个人身上的这个品质,结婚之后不管生活多么地艰苦,她的初心没有变过,所以她宁可卖了自己的钗子,也要保住丈夫的`趣味。

  爱就是保持初心,爱就是爱他本来的样子。沈复也不是一个只靠相貌去衡量女人的男子,这才是高级人类。

  沈复想找的是知音,他看中的是芸娘的精神追求,他看重的是一个女子的精神素质。

  《浮生六记》其实是一本让我们学会经营亲密关系、经营夫妻关系的一本好书,不管你听多少经营婚姻关系的课,不管你买过多少婚姻关系的知识付费,都不如读一本《浮生六记》,这仅是我个人观点。

  这是在晚清时期一个非常罕见的婚姻,他们两个人在婚姻之前就已经有真正的爱情,芸娘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能够大胆追求爱情。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行的,如果你真心实意地爱你的丈夫,婆媳关系不会太差。

  没有行动力的爱情也不是爱情,怕人笑话的不叫爱,过于注重结果的不叫爱,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双向奔赴的。

  所谓婚后大胆做自己,不是让你不顾及另一半的感受。

  芸娘是一个温柔,但并不是一个温顺之人,他并不是什么都顺从自己的先生,女子才是一个家庭当中的掌舵人。

  一个女人决定了整个家庭的素质,一个女人也决定了整个家庭的氛围,如果妻子是一个爱抱怨、情绪状态非常糟糕的,跟家人之间说话完全不管不顾的,情绪起伏不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又不高兴,或者嘴巴是非常刻薄的,你是刀子嘴你可未必是豆腐心。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外表对家人是放肆狂浪的,我们能说她是爱家人的吗?我们能说她把爱都放在心里了?只是她嘴上说不出来,所以她嘴上、她外表放肆狂浪,不是这样的,你外表的放肆狂浪就代表着你对家里人的不尊重。

  芸娘说的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第1句是讲道理,以父母为例,我们难道可以对父母内心恭敬,外表却表现得放肆狂妄吗?

  第2句话在表达情绪,在表达不满,而且再告诉老公说你以后不可以这样对我,这其实就是在表达愤怒。

  芸娘表达愤怒,没有任何攻击,她把心理学运用得如此通透,因为她确实是一个内心有自我,有边界,而且在心里非常在意自己伴侣的感受,非常在意这段关系,懂得用心去经营亲密关系的女子。

  就像心理学上说的,好老公是夸出来的,有没有及时地跟老公表达说:“老公,这方面你真厉害,老公你真棒,老公,我发现你有这个优点,老公跟你在一起可真幸福……”,你这样表达过吗?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互动的结果,一定是你做了什么,或者是你没做什么,你们的关系才成了今天的样子,如果你想让他做什么,你得先做呀。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因为从古到今,爱的真蒂是相同的。

  没有哪一本书教给女人从女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女子,从来没有一本书教给我们如何好好的做一名在时光里盛开的女子,好好地发挥我们的女性优势,让我们跟男性好好地学会合作,而不是机关算尽,用权谋,用心计去捆绑他。

  虽然你是女性,你也一样有求知欲,你也一样有冒险精神,你也一样可以有自主意识,你也一样可以有创造生活的能力、欲望以及权利,不是只有男人,只有老公才可以做呀,这叫拿回生活的主动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有爱做饭的人,她的喜悦和满足都是来自于把饭菜端上桌的时候,家人吃到这个饭菜时,那种内心的满足感带来的喜悦之情,这就是爱。

  《浮生六记》这本书之所以如此有名,之所以从近代一直到现代流传至今,它的真谛就在于,原来幸福的生活跟物质并没有绝对的联系。

  这本书教会我们,对待生活用心才是最要紧的,对人、对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内心有爱,其实是比手里有钱更重要。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没钱的时候感叹自己,我之所以不幸福,是没人喜欢,没人待见自己,之所以日子天天过得懊恼至极,原因就是因为没钱,那这样的人即便将来有钱也不会幸福的,因为他永远都不明白,钱只是这人世间的途径,只是这人世间的手段,钱不是目的,目的是幸福。

  不是你有钱了,你就会富养自己富养生活了,而是你先学会了富养,你才能越来越有钱,爱只会靠近不缺爱的人,钱只会靠近内心富足的人。

  生活的精致,不在钱多钱少,作为女性,你的婚姻生活没过好,第一:你可能缺了作为一个女性对生活的那份主动和责任感;第二:你的爱里可能缺少了对丈夫真诚的爱,多了挑剔的爱(当然前提是他得值得,人品周正,内心纯良。同时也是一个积极勤奋的人,又懂得珍惜伴侣,这就够了呀!)

  为什么我们没有向芸娘这样把日子过成诗呢?

  第一,我们在婚姻当中托付心态是不是太严重了?我们有没有主动去创造生活?主动地让自己精致起来?有没有把生活过好的责任承担起来?

  第二,我们对家里这个其实人品还蛮不错的男人,对于平常的每一天有没有爱?

  第1个原因是,这个女子其实在嫁给这个男人之前,想的不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我要如何爱你,而是你的这个优点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所以从婚姻的角度来说,实用主义的考量更多,爱的成分比较少。

  第2个原因,两个人之间爱的部分又没有能够发展起来,当这个女人结婚之后,发现婚姻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现实之后,开始产生了比较的心理,她的托付心态就更严重了,我把我的人生托付给你,你要为我负责呀,我的婚姻过得好不好全取决于老公,取决于我嫁了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书中的芸娘是一个多么勤劳的女子,多么有担当的女子,她从来都是主动创造的人,沈复只有两个优点,懂得珍惜,会心疼人,他也没有给芸娘带来别的什么,他们的日子能过得这么美,是芸娘主动创造的结果。

  我们可以说像芸娘这样的女子,这才是真正的女“强”人,只要她嫁的老公人品不差,内心纯良,刚刚好又能跟她趣味相投,她都能把日子过成诗。

  《浮生六记》这本书其实更多的是告诉我们,生活的精致,不在钱多钱少,而在于是不是足够用心。

  爱情是发生在当时当下当刻的情感,爱是恒久忍耐,爱情除非长成了爱,不然爱情是会消退的。

  你要明白四点

  第一;认清婚姻生活的现实

  第二;明白婚姻中的责任

  第三;要向芸娘学习

  第四;对于这本书,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芸娘、沈复的有些地方要选择性学习,对于这本书也要选择性地吸收,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

浮生读后感14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安得浮生一日闲,

  重翻了《浮生六记》两遍,

  不知作何感想。

  羡夫妻二人的情深

  叹布衣菜食的满足

  伤命途世事的坎坷

  感放意浪游的风雅

  《浮生六记》虽说是六篇,但如今仅存四卷。自传体散文,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文字不长,但也是文言文。我必是先读翻译版本,再对照原文来看,省力得多。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用他自己的话说生在衣冠仕宦的体面人家,住在苏州沧浪亭畔。通篇读完,从他的文字来看,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卖过画,当过幕僚,日子过得很清贫。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算是不入流的文人。

  让他的这篇文字熠熠生辉的当属他花了大量笔墨倾情描写芸——他的'妻子,陈芸,字淑珍。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时隔两百多年,透过文字,依然可以清晰的领略到芸的风采。可以说,沈复因为深情描写其夫人芸而让《浮生六记》与众不同,芸也因沈复的描写而留名文学史册,这大概也是这对恩爱夫妻的互相成就吧。

  在沈复的笔下,妻子芸的肖像是这样的:“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翻译过来就是“她削肩膀长脖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唯有两齿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面,略微美中不足之处。神态缠绵,让人神消”。我猜想,这样的描绘算得上是一见钟情。

  这是一位擅长女红,精于刺绣的女子;

  这是一位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句子的女子;

  这是一位替定了婚约的夫婿藏粥的女子;

  这是一位为还未成婚的夫婿祈福而吃斋好几年的女子;

  这是一位初为人妻恐公婆说懒惰而日日早起的女子;

  这是一位将自己彩礼中的珠花给弟媳作催妆礼的女子;

  “夫妻二人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他们在“我取”轩内课书论古,品月评花,饮酒作乐;

  他们将“岂敢”“得罪”作为夫妻间常用口头禅,互相敬爱23年,当真是举案齐眉;

  他们在七夕拜织女时,镌刻两枚印章,一阴一阳,各自一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作为往来书信盖章之用;

  他们登山,看晚霞夕照,联句吟诗;

  他们夜游太湖;

  她化女为男陪他逛庙会;

  他因她而喜爱了臭腐乳和卤瓜,是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她说: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他复: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充满了小细节和小确幸。

  读此,如何不被这种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日子打动。

  比起如今自由恋爱还更幸福些。

  女人最难得是“莫欺少年穷”。芸难得而可贵。

  其实,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的才女芸嫁入沈复家,并不是特别美好,除了丈夫的疼爱外别无他处。日子清寒不易,苦心经营都不一定支撑得下去,最终也难以为继,芸病卧在床不得医治而早逝,时年41岁。她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为自家公公找姬妾;公婆误会,她不澄清,默自承担;她温柔,宽和,蕙质兰心,安贫乐道。令人大呼“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娶妻当娶芸”。

  而沈复呢,既没有做成官,也没有经成商,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时常需要靠朋友接济,甚至还在家中已有爱妻之时依旧未能摒弃狎妓这等兴趣。读书笔记.也许受时代所限,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沈复对妻子如此已是很好,正如芸临终之时所说“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但仍然让人有“沈复配不上妻子”的感觉。当然,沈复唯恐“事如春梦了无痕”,写下《浮生六记》来追述与妻子的美好过往,也必须承认他对她是有情的,才会感叹“恩爱夫妻不到头”。芸的儿子18岁夭逝,香火无法延续;而沈复得人赠妾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的《童趣》已选入人教版的语文书中,害我辈等人背得死去活来,但这算是沈复的成就了。

  通篇没有“官宦升迁、衙门时事、八股文章、打牌掷色”,有的是“慷慨豪爽、风流慰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

  沈复,放在今日算是啥也没做成只会游山玩水的“渣男”。

  中国不缺功成名就的文人,但若没了他这般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清淡闲雅情致,也终将会是文坛多元化的损失吧。

  在如今成功学泛滥、日益浮躁之时,觅得《浮生六记》这一块与世无争的净土,好似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

  我意效芸娘,愿卿复深情。

浮生读后感15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是他对自己前大半辈子的总结与记录,相当于日记,后来被人重新印刷出版并且火起来的一本书。书中记录了自己的爱好乐趣,漂泊且居无定所的工作,与自己妻子的回忆。沈复只是个普通人,记录的也是清朝背景下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但也因为普通,引起了我们这样千千万万相同的普通人的共鸣。人生充满痛苦,人各有命运,所以显得那些星星点点的幸福时光更加的珍贵。

  最令我喜欢的是他与妻子(芸)的那一篇,在清朝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下,沈复与妻子互相尊重,互相欣赏、陪伴,成为彼此的知己,一起经历生活中的快乐小事。沈复曾对妻子说:如果你是男子,我就可以带你陪我四处游历山河了。意思是,你不仅是我喜欢的妻子,我也愿意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兄弟。曾经有邻居嚼舌根大妈对芸告状说:前天晚上看到沈复跟歌女在船上嬉笑打闹。芸说:你说的那个歌女就是我...在妻子被自己父母冤枉的时候,沈复不惜跟父母反目,断了经济来源也要维护妻子。比起性别对立的现在,他们的感情属实难得,不要男尊女卑也不要母系社会,要举案齐眉,要像木棉树一样,遍地诱惑,真情难遇,爱人们真该互相珍惜。

  后来,贫穷,饥一顿饱一顿,妻子生病无钱医治,死去,女儿被当童养媳,生病早死,儿子寄人篱下做工,也死了,父亲后来生病也死了,沈复不愿与弟弟争夺家产,全部留给了弟弟,自己净身出户。后面孤身一人,到处打工,跟着东家四处漂泊,也是辛辛苦苦赚不到钱,勉强吃得上饭,过着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普通且孤独的后半生。

  这个现实故事,如果用理智去改写,如何能让剧中人过得更好?

  1、沈复的父亲家境殷实,但是一直在收养孩子,收养了几十个,疯狂散财,家底几乎都挥霍出去了。家族三代,如果没有人去守财,接下来的子子孙孙大概率会穷下去。其父自私且愚蠢。

  2、妻子芸真诚且善良,乐于助人,但是有些事情出于好心却被公婆误会,被误会之后却不解释,也不想办法解开误会,太过于相信人性。导致后来夫妻两被逐出家门,断了经济来源。这很像现代职场的“不汇报等于没做事”。人世间有太多不可避免的人际交往需要去处理好,不然就会引来很多麻烦,因为这些不可避免,在婚姻中在公司中更是,太多太多的不可避免。

  3、沈复一直比较佛系,没有自己的存款,生意,经济来源,不明白钱的重要性。所以在跟父母硬刚完了之后,有妻有儿有女,却担不起抚养的责任。只能把女儿给别人当童养媳,儿子给别人当小工。最后生病无法医治去世。

  但是很多事情不能重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是不经他人帮助引导就无法改变的个人局限性,不管是能力还是认知。所以每个人都过着自己平凡又有特点的一生,曲曲折折弯弯绕绕,在不开心中找开心,在痛苦中找一点点快乐。但是人大部分痛苦都来自于他人,这就是我为什么写那篇“他人即地狱”。高级的哲人总是独处着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更能忍受孤独吧,人是群居动物,但独处总是能获得更少的.痛苦,那为什么人类总是要聚在一起产生故事,制造痛苦呢?因为人的一生太长,花朵只开一个花期就凋谢,虫子只看一眼春天便死亡,而人,要活无数个日日夜夜,因为寿命太长,人生太无聊,太孤独,所以要制造很多乱哄哄的事情来使自己逃脱孤独感,所以比起痛苦,人们好像更害怕孤独。父母长辈劝你成家的唯一理由是有人给自己养老送终,又或者是独居老人在家去世了都没人发现,你看,人们甚至在死后都在害怕无人陪伴。孤独的人向往热闹,即便可能会痛苦也勇往直前,而经历过巨大痛苦的人只想一个人待着,因为明白,靠近,是一件太危险的事情。因为,真的受够了。

  人生这一遭,我想去热爱生活本身,爱世界,大自然,小动物,细细的体验生命的美好,去过大概率平静欢乐自由值得的一生,不想被任何人牵绊,制约,威胁,在巨大的情绪漩涡中翻滚,身不由己了。遵守社会规则,自食其力,至于在自我人生课题外的其他人,我想尽人事,知天命,无愧自己无愧他人,尊重人性中的美好与丑恶,一切随缘。

  我贪心的想着,可能从今天起,就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吧。

【浮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乱了浮生10-04

人,浮生若茶------读《浮生若茶》有感05-29

遇见那本《浮生》作文10-07

浮生若茶作文02-16

浮生旅蚁散文10-06

浮生若梦作文04-13

浮生惊艳之过往散文10-07

《浮生梦》读后感09-01

《浮生若茶》读后感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