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

时间:2022-08-19 08:17:19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

  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1

  在如今提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标学习标准的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主题,尊重个人差异,倡导体验参与。教学中要注意“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老师只是辅助学生学习,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实施成为学生在教室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标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应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数学运用能力。

  我们现在的学生思维有很大的惰性,换句话说不爱学习,决定学习是件很枯燥的事情。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字词句文,他们更感不了兴趣,因而,他们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全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而,教师要把握良机,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积极探索中学习,不再是以往的老师灌,学生塞得填鸭式教学,枯燥无味而且让学生感觉很吃力。

  以上是我学习新课标得的一点体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走过能继续探索,真正让学生在快乐中轻轻松松学好数学,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2

  从新课标中学习到了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课标的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在物理教学中,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理解物理,同时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物理,感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与争辩。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更新观念,调整自己,在教学中,不可唯我独尊,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要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教师教学中出乎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生活中有趣的事例、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及学生有意义热烈的讨论等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发现并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教学要以新课标为标准,在教学中要以三维目标来教学,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3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它不仅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而且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认为教法与学法良好的有机结合,即教师的教致力为学生轻松的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关键。

  就上面几点要求,本人将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积累经验,找出问题结症,以便更好地为以后的教服务。

  二、要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抓好学生的阅读背诵能力的培养。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

  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从而,教师的才事半功倍。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在新的时代需求中,老师要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更好地语言文字。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

  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4

  今天单位组织去学习新课程标准,在一天的新课标学习中,本人感触颇深。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在课程改革情景下,如何有效进行数学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备课组活动或者教研组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对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处理“强化基础”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如何向学生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大力抓好课堂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适时指导”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推行“情景——探究——实践”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既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本学期中,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针对高一教学知识背景不完备,知识体系不健全,课时数不足的现象提出来的。应当说这样的要求符合新课改精神,对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帮助的。

  三、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通过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教师们的备课水平。本学期中,我们数学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先让每一位任教老师独立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然后备课组再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开展研讨活动,从板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态、课堂的“应急预案”等全方位的进行研讨,努力提高了每位教师个人的综合授课能力。

  四、不断创新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已从单一的.终结性考试发展为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这一转变,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在继续大力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同时,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分年级制定了数学学科分类评价标准,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表达和应用,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学。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灵活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吸收、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做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努力。

  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5

  20xx年的新学期,我校开始了新课改。20xx年的新学期,我拿到了新版语文教材。刚拿到新语文教材时,我心情愉快。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当初的轻松心情早已消失,我感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回顾这半年来的教学工作,我想将自己的一些困惑,思考与收获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和支持。

  一、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我认为“语文新课标”是在对我国已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高中语文教改方案。虽然其中条目繁多,但我觉得是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彰显了语文的“育人”功能,二是更科学健康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功利性太强,为了让学生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或美文像医生解剖肢体那样分割开来,然后逐字逐词的去分析解读,汉语优美的韵味和意境就在这样的“肢解”中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语言课也因此变得乏味枯燥,也难怪一些学生对语文作出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技巧的训练,几乎完全淡去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于此不同,“新课标”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除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促使学生知与能的双重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百年意识,懂得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未来其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必须克服既往语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就语文的具体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语文不管教什么,最终都要落脚到这四个方面上来。语文的教学效果最终也必须通过这四个方面来检验,所以对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总而言之,我觉得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情感都健康的热病人,然后能正确使用合理优美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也许就是这次新课改的真正宗旨吧。

  二、我的教学尝试

  1、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有人作过的一个调查显示,当前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主体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男学,难找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份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经常不认真听,思想开小差或做其他事。而在课堂互动的进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仍以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八分之一,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个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尤其是我们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题参与权实现不充分,教师没有赋予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与他们充分的时空,致使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的第一讲,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专题讨论课: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通过我自己对语文的感悟,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它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我告诉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好了它,也就能更好的学习其它课程,何乐而不为呢?通过这次讨论,我发现学生轻视语文的现象有所减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普遍较高。

  现在我们知道一套教材一统天下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语文与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不同,教学中多上一课,少上一课,对语文知识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但不管怎样也不能把文本变成课堂上的点缀。回归文本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文本进行解读、阅读品味,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解读文本的快乐,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形式。如讲《故都的秋》,在带着学生抓住“清、静、悲凉”分析了“庭院清秋图”后,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分析其他四幅图画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选派代表发言。我只要最后点评一下学生的表现就可以了。这样做既解决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又体现了新课标中合作、探究的精神。

  2、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课本来学习语文也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进而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进去了,课内课外都做了很多的积累,平时该熟练背诵,该完成的'训练内容都做得比较到位,绝大多数人没有出现“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缺乏一条进入学科大门的路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条路,并不断鼓励他们。

  3、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除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在5本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章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刚开始我要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学生读得非常快。等学生读完我做过这样的评价:“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我感觉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们知道朱自清此时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点,低沉一点”,反复了几次之后学生读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阅读,我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这个学期主要把教材中要求阅读的三本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家》读完。前几天询问了一下:75?的学生已经看完了其中的两本。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准备再搞一个“阅读沙龙”活动,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所读书籍内容及心得体会的平台,如果这个交流平台得以真正创建起来也可以带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了读名著之外还引导学生读一些名篇名作﹑经典美文。我跟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高中三年要读一千篇文章,也就是每天读一篇文章,读书必须要循序渐进。

  除此之外必修⑴还有一本很好的配套资料《阳光课堂》,上面很多很好的文章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并且有时会要求学生就文章自主设问,并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要学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适当的批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检查: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使他们在青少年阶段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好终生受益。

  关于“听”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载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和语文相关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积极情感的歌曲(如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歌时,放了《母亲》这首歌曲);还有课外的配乐散文、配乐诗歌朗诵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我记得有一次在放一组几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配乐诗朗诵时,全班默无声息,但我可以看见原本青春洋溢的脸上此时个个表情沉重,有的学生眼里还不时闪出晶莹的泪花。这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进入到了文本所需要表达的境界,同时对学生人文生命也是一次提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是老师施教的对象,而是和老师一起经历一段生命情感体验的伙伴,这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吧。我总感觉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一个人生命的姿态、生命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所以我想用这些好的音频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满平等气息、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堂上尽情的生长绽放。

  关于“说”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外,我也借鉴了目前在城市较流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在课前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环节,每天安排一个学生,不设主题,自由畅谈。但由于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现已搁置下来了。下学期我打算重新调整一下,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把这个“说”的环节进行下去。

  由于高考的关系,现在的话题作文很盛行,在高考仍然至关重要的现在,我必须要重视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所以在“写”方面,我采取了让学生练写提纲的方式。我要求一个完整的提纲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步,先确定话题范围,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话题有哪些;第二步,从确定的话题中选出自己决定写的一个,并拟好作文题目;第三步,分层写出写作

  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6

  在八中教育实习期间,我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受益颇多,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慢慢的渗透到实践中。

  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特点:

  一、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二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关心科技发展,注意学科渗透;

  三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四、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五、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修订情况及如何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

  八、九年级的内容编排上作了修整、穿插、改动。由原来的17章变为22章,细化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新教材在编排上,图片多了,实验更加完整,文字的也增加了,使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加强了,新教材课后的习题量增加了,每一章后面都出现了“学到了什么”,这样让老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简单明了。

  新课标对物理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具有完备的物理专业学科知识,在校期间应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传统的“满堂灌”到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考,不断开创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还有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思考,多动手做实验,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精神。上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优秀的课非常不易,我会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7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四、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

  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五、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心得体会11-21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心得体会12篇11-27

技术赋能教学变革心得体会12-05

学习心得让微课引领自己新课堂07-14

早餐的变革作文03-06

新课标教学反思04-05

创新变革口号大全02-10

新课标的教学总结11-15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