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心得体会

时间:2024-10-18 14:15:31 欧敏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跟师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跟师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跟师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跟师心得体会 1

  跟随李xx老师一个月以来,本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中医诊治疾病讲求“形神合一”,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类比之下,单纯的针刺操作技术就好比是“形”,是具体可见的;而针刺手法则好比是“神”,是无行可征的,就像是中医讲求治神一样,需要医者较高的个人修养和造诣。

  对于每个医生来说,掌握单纯的针刺手法技术是不困难的,但是,会扎针并不能等同于会治病,很多时候,即便是我们辩证准确,选穴合理,针刺治疗之后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疗效。原因到底在哪儿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手上没有真功夫,我们的针刺是有形却无神的。当然,临床中这种针刺可以治愈疾病,可是,多数是简单的疾病或程度较轻的疾病。由此看见,针灸的学问博大精深,远不止会用针、会辨证、会治疗那么简单。真正的针灸是需要手法的。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于针灸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型的针刺疗法不断衍生,其目的无非是丰富针灸的知识体系,提高临床疗效。可是,诸多新方法很多没有被我们所真正掌握就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可是会用不等于取得佳效,良好的临床疗效不是诸多疗法作用堆加的结果,相反,这些新疗法的不正当运用却影响了疗效,更加重了病人的负担。新型疗法有它们的作用和意义,但我们不要忘记,针灸本身就是一种双向的`良性调节技术,过多过频地使用新疗法就是喧宾夺主,没有将针灸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仔细想想,我们连自己手头上的针都用不好,却着眼于穴位注射、电针等新疗法,那样岂不是辜负了老祖宗千百年来给我们传承下来的这份宝贝?所以,我个人提倡,应该让针灸回归传统。追本溯源,研习古代传统针刺手法才是发展针灸,振兴中医的正确取向。

  针灸讲究手法,恰当的运用手法的针刺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针入肌肤,调节人体气机,协调阴阳是针灸治病的原理,而得气和气至病所是治病的关键。我们用针使针下得气后,却不能让气随意行,气至病所。我们能使针下沉紧,却做不出“烧山火、透天凉”等能使病人感到或热或凉的显著效果,原因就是我们对于课本上的传统针刺手法根本就没有掌握,更别提很好的运用了。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正 的针灸不是“插秧疗法”,它是需要手法的。

  目前,针灸在国内外医学界备受关注,有人提倡针灸传统针刺手法已经过时了,我认为针灸绝不能摒弃传统针刺手法,因为它是针灸的精神内涵的精华部分。针灸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而中医的根基便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所以,忽略传统的针灸根本就是躯壳而已。摒弃传统针刺手法就是忘本,是与中医发展背道而驰的愚蠢之举。说到传统针刺手法,被誉为“西北针王”的郑魁山老先生(已 故)便是一大代表和传承人。他生于中医针灸世家,从小博览群书,积淀了丰厚的中国古文化,继承了多种传统针刺手法,尽心研习针灸技术,行医数十年,推陈出新,在应用和传播传统针刺手法和家传手法的基础上,创立了针灸“八法”,穿胛热、温通法、温补法、过眼热等多种手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针刺手法这一宝库。几十年以来,他提倡传统针刺手法的运用,治愈了无数病人, 享誉海内外。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肩负着治病救人,振兴中医的责任。为此,我们要认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打好基础,积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好本专业的操作技术,不断去实践,多临床,多总结,重视我们的传统针刺手法,用心的去研究它,让我们的针灸回归传统,让中医回归传统,让中医针灸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忘根本,勇于创新,这样才是真正的振兴中医。这样的我们才是真正的中医医学生,而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掘墓人”。

  跟师心得体会 2

  20xx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在医院领导的热情关怀下,我荣幸的参加了本院“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活动,成为了我们医院中医骨伤科名宿沈xx老师的弟子,在将近2月的跟师过程中,我本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临床实践中,沈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骨科各种急慢性疾病、尤其是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沈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成汤是1000多年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病人急性创伤或重大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而大便不下疗效就很好。师从沈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也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沈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沈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并且,作为一位名中医,沈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对于现代医学,他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沈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沈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5个多月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沈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沈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沈老师非常重视基础功底,因此推荐我熟读《人体解剖》《中医基础理论》,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他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我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开始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沈老师不厌其烦的为我解决了这些问题,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跟随沈老师上了大半年的门诊,发现理论跟实践真的很不一样。以前在学校上专业课程时老师总会举一些真实的病例来帮助我们对理、法、方、药的认识,那时觉得其实辨证挺容易的,有“学医三年,谓天下无不可医之病”,因此很自信能做好一个医生。比及跟沈老师上临床,才发现临床证型几乎和书上完全不同,还未“治病三年”,便已有了“谓天下无可用之方”的念头,还好沈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才使得我渐渐平复了那紧张的心情,但觉医生辨证真如将领带兵打仗,必须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方面必须要了解病邪之虚实寒热而另一方面又必须要知晓病家的正气强弱和感邪轻重,以便能从容的遣方用药,只有这样才能药到病除,使祛邪不伤证,扶正不碍邪。这时才体会到做医生如临深渊,手如握虎,丝毫不敢大意,毕竟我们系病家生命之所在。

  古代医家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因此老师在看病时往往很注重病人出现在面前时的第一印象,包括衣服的厚薄、面色的荣枯、唇甲是否紫绀、咳声的高低以及连续或间断,最重要的是关心病人最难受的症状。但毕竟要四诊合一以便获得更多有价值辨证依据。

  虽然骨科方面毛病急诊的诊断较为容易,一般通过询问病史,观察患处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当然对于多发伤、车祸伤等重大伤患时,要注意完善各项检查,以免漏诊。可是对于慢性疾病的诊断却颇为困难,比如一个膝关节活动不利三年甚至三十年的病人,是韧带损伤?是半月板损伤?是骨性关节炎?刚入临床时我曾为这些鉴别诊断头痛不已,沈老师耐心的教导我,除了常规拍X片需要动手做各种膝关节检查,来一一排除。除此之外,沈老师又教导我以十问歌为基础再结合骨科疾病临床发病相关特点通过问诊来收集相关病史特征,从而得到疾病的证型和病机。 尤其应注意问患者饮食二便是否健康,因为骨科病人多需服用伤药,而中医伤药多有败胃之嫌,所以若遇宿有肠胃疾患者,开中药时定当谨之慎之,随证而用,切勿拆东墙补西墙,伤病未治好又坏了胃,如此种种知识,沈老师淳淳善诱,教导于我,时雨之恩,莫敢言忘。

  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不懂的知识点,但我相信跟随沈老师继续学习,耳濡目染老师整个看病过程加上请教老师,我的经验也能慢慢累积起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中医学生从刚迈进校园时的一张白纸变成对中医有一定了解、一定看法、掌握一定临床技能的过程,不但靠的是在中医药校园和中医院里的几年寒窗。更需要上临床后带教老师的经验指导,从长远来看,中国未来20年、30年甚至更久远的中医发展、中医的继承与创新的方向、中医院的诊疗水平、中医科研以至中医的管理模式和重大决策,都是由正受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学子们担当。可见中医教育不仅决定中医人才的素质,也决定着未来中医的命运。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严谨细致,实践性强,辩证论治,灵活多变,尤其是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各个地方水土人情不同,同一个病表现的症状及证型也是迥异,各家各派一技之长的绝招,医疗经验、手法的继承等都不是从书上可以学到的。因此我能跟随沈xx老师参与临床,得他传授,实在是我的运气,临床上沈老师常常结合具体的病案,加上他自己的用药经验和中医理论向我讲授具体病案的生理、病理变化、临床症状、治疗原则等。通过这种口传身带的教授,使我对于望、闻、问、切这几门最基础又最难的中医诊断手法也有初窥门径之感,例如我知道了一些伤科脉象的特点及代表含义:如浮脉代表新伤、瘀肿、疼痛剧烈,沉脉代表腰脊部的损伤,迟脉代表主瘀血阻滞和伤筋挛缩,不一而足,这些都和沈老师的辛勤指导分不开。

  沈老师这种临床言传身教不仅培养了我的主动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而如今中医师带徒与传统意义上的师带徒又有所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师带徒,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往往从入门开始,徒弟行医风格有着明显的师傅遗传的痕迹。而沈老师对我的指导更讲究跟师临床实践中的心领神悟。比如说中医的舌胎、脉相的诊断都非常微妙,只能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掌握其中奥妙。

  跟师心得体会 3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1月来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孙德霖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孙德霖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孙德霖老师是家传名老中医,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

  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 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骨伤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跟师心得体会 4

  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月里,在我们的妇科医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大量的临床实践,从而让我对妇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次的跟师学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妇科医师的严谨和专业。她们不仅对疾病的诊断精准,而且对患者的照顾和关怀也十分周到。我深深地被她们的专业素养所折服,并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我对妇科知识的欠缺,有时候会对一些疾病的症状和诊断感到困惑。但是,我的导师总是耐心地给我解释,并让我了解到每一个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实用的临床经验,例如如何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实际的锻炼。例如,我在给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和开药方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成长。

  总的来说,这次的跟师学习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得到了很多实际锻炼。我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也感谢妇科医师给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相信,这次的跟师学习将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跟师心得体会 5

  8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xx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1991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xx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近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习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习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习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习,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跟师心得体会 6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继承千年智慧的医学,学习和传承中医知识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这就要求中医学生能够通过找到合适的师父进行师承学习。在我的中医学习过程中,与我的师父们的交流与指导成为了我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首先,师承系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至关重要。中医学并非简单的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是需要通过实践经验不断实践和探索。传统上,中医学生往往通过寻找合适的师父进行亲身指导,通过师父的经验和教诲来提升自己的医术。师父的指导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理论的实际应用,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纠正我们的错误和疏漏,从而加强我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师承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与师父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可以学到中医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还能够学到中医文化和传统医疗技巧。师父们往往能够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实际操作的示范来展示中医技术的独特之处。在我与师父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医疗技巧和独特的治疗方法,这对我的综合能力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另外,师承学习也提供了学生与师父的交流平台。通过与师父的交流和互动,我们不仅能够学到中医知识,还能够和师父们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互相启发,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医学素养。师父们通常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经验,与他们的交流可以拓宽我们的医学视野,并且能够将我们的学习融会贯通。

  最后,师承学习也是对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和审美内涵。师父们承载着中医文化的延续,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神核心,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只有通过师承学习,才能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和推动中医学术。

  总而言之,中医师承跟师是中医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师父的交流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医术水平和综合能力。同时,师承学习也是对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师父们承载着中医文化的智慧和博大精深,他们的指导将成为我们学习中医知识的宝贵财富。希望每一位中医学生都能够秉持师承跟师的理念,找到合适的师父,不断学习和进步,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跟师心得体会 7

  一个多月以来,在学校的安排下我进入了医院,进入了一种新的工作环境,一个新的起点。在学校学习的是临床知识,接触较少的是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浅显认识。实习,是一种重新开始和一种相对的体验,对这一份工作的了解,给我一个提升自我人生价值的机会,让我对自己说,我不想做一个没经验的职业人;做一个没学历的职业人.在医院我问了很多,问了很多,也收获了好多。

  医院的每一个老师都很优秀,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认真负责,对每一个患者都很关心,我也很庆幸能成为一名实习带教老师。我带教的实习班级是在我的带教老师的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我认为在实习期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那就是学习。刚来的时候我以为在学校学习的是一些理论知识,当自己真正来到医院的时候才知道实际工作与理论知识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在这个月中,我学习到了好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

  1、见习。在见习阶段,我跟随老师,跟随老师,在病房实习,对病人病情进行了解,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想问题,解决问题;

  2、在病房实习,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做事的方式、方法;

  3、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手术室的工作要点,如:

  4)做好静脉输液、吸氧;

  5)做好给药液、引导护理;

  6)认真接诊每个病人及家属的每一项任务;

  7)认真、仔细观察病情,与带教老师沟通,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8)认真执行治疗前后的医疗。

  在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我获益匪浅,实习期间的.收获将为我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无法说明什么,但是有句话说的很好:“实践出真知”。有些东西是书本里没有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有些东西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得到,慢慢的也让人受益匪浅。此次见习,我更加坚定了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为病人服务的信念,我决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努力掌握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做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

  跟师心得体会 8

  Xx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跟师心得体会 9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深知中医的深奥和精髓之处。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医,我选择跟随一位中医师学习,跟师多年,我得到了很多经验和体会。

  中医跟师需要专注。中医的理论非常繁杂,需要将每一条理论都串联起来才能理解其中的关联和精髓。因此,跟师过程中要集中精力,专注学习,不能三心二意。

  中医跟师需要耐心。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研究,学习中会遇到很多不懂的地方,需要反复请教师傅。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耐心和细心,否则会因为急躁而学不到真正的东西。

  再者,中医跟师需要勤奋。学中医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对病例的观察和思考也要不断地进行。因此,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保持勤奋的心态,用心去学习中医的每个细节和技能。

  最后,中医跟师需要谦虚。中医是博大精深的.学问,跟师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不应该过于自信和自负。应该虚心请教师傅,不断学习和磨练自己。

  中医跟师需要专注、耐心、勤奋和谦虚。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医精髓,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跟师心得体会 10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独特疗法,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来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针灸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针灸感兴趣并希望通过跟随师傅来学习这一技能。本文将分享我对跟师学习针灸的心得和体会。

  跟师学习针灸,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手艺,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中医理论和实践。针灸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医生对经络、穴位等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跟随师傅学习,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与师傅的互动,更好地领会这些理论。此外,师徒传承的方式是维护和传承传统中医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学习针灸技艺,能够保护和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使之得以延续。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种传统技艺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对人体的良好触觉和敏锐感知。通过师傅的示范和指导,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握针、刺入穴位和调整针的深浅。在每一次实操过程中,师傅会仔细观察我的动作和技巧,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这种师徒关系的沟通让我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惑。有时候针刺的深浅不够准确,有时候会遇到病人的特殊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了解决,让我对针灸的技术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跟师学习针灸,我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熟练掌握这门技艺。与此同时,我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对经络和穴位的理论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和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还有待提高。师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指导,帮助我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更好地应用针灸疗法。

  通过与师傅的交流和学习,我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实践中,我感受到了针灸对身体的调理作用,看到了病人的康复变化。这给了我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未来,我希望继续深入学习针灸的理论和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我想将这项技艺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帮助。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针灸这一传统医学技术在现代医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总结:通过跟师学习针灸,我不仅仅获得了专业技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师徒关系的传承方式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经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贯彻中医药理论,并为推广中医药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跟师心得体会 11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张xx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张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张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 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张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张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

  而今,跟从张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张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张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张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张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张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跟师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05-06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02-05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06-02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12-20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05-05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7篇03-07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精选15篇】08-14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通用24篇)04-19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合集23篇】11-25

跟岗心得体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