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04 02:09:20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1、改革的特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由于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成效作为基础,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检讨与共识,因些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的推进。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的(简单说)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具体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四、教学是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习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结果而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认识方式,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巩固。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因此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这些学生,如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智力发展不好的学生、孤独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不体罚学生、辱骂、训斥等等,我们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进步,赞赏他们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使学生在明白学习什么、获得什么、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

  六、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七、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八、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的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2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校的逐步开展,对于新课改的了解在慢慢增加,对新课改的感受也在丰富的活动和全新的授课理念中转变为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于时代的压力,新课程改革目标向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标。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教师应定位于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教师可以尝试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政治、理解政治,同时把学习到的政治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政治,感到学习政治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为学生知识更新、亲身体验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核心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对教材熟悉,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和材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三、树立高层次的目标,追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结来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3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05-12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04-08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6-02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07-02

小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6-05

(优选)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8-09

关于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5-15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通用05-16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