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湘行散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湘行散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后感湘行散记1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还乡,途中每天给张兆和写信报告沿途见闻,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图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1991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成《湘行书简》,其中“引子”三函为张兆和致沈从文,“尾声”一函为沈从文致沈云六——也就是沈从文的家书,在《从文家书》里只收入了小部分,这本书算比较全的。 第二部分就是众所周知的《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对照着来读,哪些是只跟妻子说的,哪些是面向读者的,不仅仅是关怀想念和甜言蜜语的区别,沈从文目睹家乡巨变,内心的感受很复杂,应该怎么向妻子和读者分别描述,要隐藏些什么,文字背后都很有意味。
第三部分是《新湘行记》,收入沈从文1956年回乡所写的一篇散文和八封家书。这次回乡变化当然更加翻天覆地,而即使在家书里面,沈从文的措辞也相当收敛。“我们到一个合作食堂去吃了一顿,四碗一汤,数量可用八位壮士消化,还恐吃不消。街上走的全是男女干部,因为店铺、机关……都成了国营。” 沈老先生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湘西酉水边常常能见到的景致。比如古老的凤凰城,里耶镇,还有我更熟悉的母亲的家乡洗车河镇。 到底是古镇,说道文化还是有些底蕴的。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长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从山脚窜到山顶,淹没到密密麻麻的树丛中。石梯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现在还有一些木石结构的吊脚楼依稀可见。
站在高处看山脚,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因为是深秋,河水很细,从高处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带了,玉带乖巧地从一座木桥下穿过,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床边树木丛生,虽然掉了叶子,可是枝条依旧风姿绰越。不难让人想到春天,碧绿的枝条抚着柔波荡漾的河水的样子。
到黄昏时分,各家各户的瓦檐上开始升腾起淡淡的轻烟。这是山里人用拾来的柴火开始做晚饭了。枞树枝的香气和着米饭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开来,在河边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闻到香味就纷纷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门。 被现代文明化了的小镇人家传出了流行的旋律,给小镇的夜晚增添了新鲜与活力。
如今的小镇平时就像是躲在闺阁的少女,含蓄文静。只有到了赶集和赛龙舟的时候,才会像出嫁的姑娘,打扮得隆重漂亮,引得各方的人争看热闹。赛龙舟时,安静的小街顿时变窄了,变小了,宁静的河也欢腾起来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停在同一直线上,只等锣声一响,众船齐发,力争上游,岸边围观看热闹的人也不闲着,挥着手臂为各自的队伍加油。拍掌的,喊叫的,跟着船向前跑的,把窄窄的街道挤的密密匝匝。有女孩子们忙着和商贩讨价还价,趁机购买自己喜欢的物件,也有借此机会同媒人物色到的小伙子见面相亲的。这里不比城市,天天热闹反觉得不热闹。倒是这一年里数得到次数的集体盛会方显得其隆重让人留有念想。
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读后感湘行散记2
我想一个在桂林长大的人大约看《湘行散记》的话是很合适的,因为隐约可以找到自己家乡的影子。虽然时代不同,背景有异,但是那样的风土人情是很相似的,还聊可慰藉思乡之情。
一般在行路的过程中总是乏味而枯燥的,但是沈从文却在这样的旅途中发现了景色的美,人性的美,并进行了对人心、对历史的反思,那些字句就像先生这个人般,如水,浸润了在重负之下总是浮躁的我的灵魂,像是抚爱稚子般用一种静水流深的深沉,让我的心也慢慢地静了下来。想让这样一本书让更多的人知道,因为我私心以为在浮世喧嚣之中也许大家需要这样一本书直扣自己的灵魂深处,而得到片刻的安宁。
“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藏又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与将来。”
那些水路上,“四面是山,对面的高山逼近河边,壁立拔峰,河水山峡中流去”,“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 ”,在一个行路归乡人的眼里映射出了安谧祥和的美。在宁静的水乡,行路的方式不是乘车,而是行船。与水更近距离的接触,这本身就别有一番诗意。在船上随水飘飘荡荡,一下一下的摇荡,心旌摇曳,助旅人编织美妙的幻梦。大约行人看着自己的家乡总是会有不同的心情的。毕竟这是家乡啊,熟悉而亲切的家乡,是那个说起来会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的存在,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地方。所以总是会有“月是故乡明”的.情结吧?在描述完一段龙舟竞渡的光景后,他刻画这一带的景色:“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银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席。绿头水凫三只五只,排阵略水飞去,消失在微茫烟波里,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这些光景,随意切割一段,点染在画布上,就可成就一幅绝好的山水画卷。就如同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家乡游子总是不吝赞美之词,满怀着深情与感动。
因为山川的阻隔,因为水的柔和,山的巍峨,这里的人们也与外界相隔。他们具有与之不同的个性与风俗,他们质朴、单纯的可爱,从未算计人心,在各自的所在为己身的幸福而努力。他们的幸福也小小的,也不会掺杂著名或者利,只是为着各自真正的人生,在这一点上不知比着外面的人可爱聪明了几倍。水手们有努力干活想回去与自己的相好过年,那些吊脚楼的女人们也只心里牵挂着各自的水手盼望着他们平安且心里想着自己,跟自己过年。多么小的愿望啊!因为着金钱 与肉体的交易,总是以为她们不曾付与真心。可是这里确实不同的,她们活在皮肉生涯中,却也有着心尖尖上的人,为着他们将别的人距于心房之外。因为不是他,所以不行。沈从文对着这些吊脚楼的技女和水手的缠绵爱情总是怀着深深的悲悯,他们虽然有着爱情,却也是不能长久在一起的。只那过年的几天,他们可以像平常夫妻一样,“雄鸡宰杀后,把它向门角落抛去,只听到翅膀扑地的声音......又是叮咛与眼泪,在一分长长的日子里有所期待,留在船上另一个放声的辱骂催促着”,总是分开,厮守,又分开。但是我总以为有那几天能够如夫妻一样生活几天,关起门来,只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也是很好的,也该欣喜珍惜。
从文先生在这些散文里所表现的感情深沉真挚。从这些风物人情里颤抖着双手去感触人性、历史的脉络,那些文笔虽然很美,却多少带着些哀伤,倾注着对土地,对人民的热爱。
看着《湘西散记》,行走在湘西山水之间,仿佛又感受到从文先生的悲欢喜怒,撒野抒情。那种美,那种哀伤,也只有他能够如此饱满的表达。而这,又岂是凡俗能及!
且行且歌,湘西边地的歌者!
读后感湘行散记3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队伍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一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读后感《《湘行散记》读后感》。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
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可以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读后感湘行散记4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技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技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我恍然大悟,哦,原来父母做的,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的事情,都有他的意义存在啊。
感情会褪色,会变质,而只有记忆不会变,多年以后,对他变感情不是你的错,而不认识他就是你的错。
读后感湘行散记5
他追求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上天,你为何要这样无情,对待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文人?这是我读《湘行散记》时一直在心中的谜团。
沈从文先生14岁时投身行伍,浪访湘川黔边境地区,他一生还撰写《边城》《长河》,笔下勾勒人性美,生活美,这些故事原本基本上都发生在山重水复的湘西,朴实,平凡好似一层纱般的薄雾,盖去作者的苦,也给故事本身披上朦胧美的面纱,从这个故事自身的唯一与独特,加之作者创造的非凡,构造它。他对它情有独钟,除去自身对家乡的深沉思念。沈从文先生谈到自身说,自身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路,唯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他也就是凭这些对山、水、家乡,更是对湘的感情,好似无情地,被分割到另一个世界,他没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向往世外的生活,看似“玩世不恭”。
沈先生啊,你为何这么“大费周章”呢?你把情寄放于山水之间,你不知名利,更不图,你不晓政事,从古至今的文人们都面临,甚至是面对这样艰难的选择。现在诞生核心价值观,可你看看有多少人是真正领悟并做到。施蛰存先生说你身上还有着“茵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这一个,我茅塞顿开,现在成天享乐追求幸福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不是事与愿违吗?沈从文先生至少有着清正,乐观的品质,即使他看似贫困潦倒,他同样高尚,他已经与这个世界融合,这篇散文诠释情感,沈从文先生从苦到幸福,是他与湘西、山水,更是家乡,坎坷人生的默契。
这样的文人是唯一的,他能渡过他的坎坷人生。
淌的河水?林语堂说过,没有什么目的心的阅读最快乐。沈老的这本书恰如一副装帧精美,引人入胜的水墨画,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赏并不自觉地陶醉其中。不会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地自然,生动。
沈老笔下的岩壁、石窟、码头、河流、水手、小船、落日、云影都微微地敷上一层闲适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纸上行走。仅有黑白两种主色,却晕染出多层次的质感。墨黑纸白,画面澄明清澈,简洁美丽。景物灵动,俊秀轻盈,宛如走入画中,但又是那真实。
在《桃源与沅州》中,桃花、竹林、兰芷、女子、游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画来。看落花飞散水月旁,人世几多沧桑,只身徘徊,迷途上,回头望。沈老在淡墨轻描中,不经意地流露出自身的悲悯和反思。看似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任人目光在画卷流离,思绪兀自在“留白”的`艺术下慢慢沉淀。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这副画卷的主旋律。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鸭窠围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头”“高大壁立的山”“山头上的小小竹子”“两山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以及“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为我们展现一副月半弯,云墨染,竹枝流水相缱绻的美丽画面。绿波粼粼青山高,船帘静处歌声轻,这不正是南唐画家董源笔下的《江堤晚景》吗?画面清丽动人,使人“仿佛触着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文中牛保和吊脚楼上的妇人,形象鲜明却非虚非实,让人沉醉在爱情的憧憬里仍对爱情有丝丝的隐忧。文末,“我站在河边寒风中痴许久”,让我觉得此情此景与丰子恺的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刻,一个背影,一弯新月,一曲飘荡在风中的小曲儿便是十分心情。彼时,月光如水,天如水,人亦如水。
伴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幽幽墨香也阵阵升腾。这幅画卷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片段都犹如一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闪烁着熠熠的光芒。连接起来则是一串精美异常的项链,光彩夺目。打开又合上的是这本如画卷般淡墨青岚为一体的书集,打开却合不上的是恣意驰骋的心绪!
读后感湘行散记6
以为美是可以复制的,以为情感是可以移植的,殊不知沈大作家完了“心机”——唯美的湘西自然风光却承载了难言的黯然:“当前从窗口入目的一切,潇洒秀丽中带点雄浑苍茫气概”作者如是说,从武陵过桃源湘西美得令人自醉,但作者的内心却“我在沉默中意见”,多少无奈与猜度:这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是被湘西的山水浸润了,还是他改变了湘西山水的滋味?无从探究,只有一种内心的涩涩流动……
可以肯定,作者是极度热爱湘西这片热土的:“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美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这样的空灵之笔没有真情实意断难矫情书出鸭窠围之夜的切切感受,这样的光彩画卷似的故土谁能弃置?然而字里行间还是隐隐淌着沈大家的愁绪,不忍叹气,却又总忍不住锁住眉头,那些唯美风光里的人物让他深深忧戚——一面是美得窒息的自然,一面是“丑”到极致的命运!
他从桃源出发,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峒到凤凰,吊竹楼里泪与笑,困锁舟上十日耳闻“一群精悍结实青年”的“生”与“死”,辰溪冷月下优美险峻煤矿上的“壮举”,滕回生堂的音容笑貌映着如今的满目疮痍……一切的种种让沈从文无法在山喜水乐中笑逐颜开,湘西的唯美中蔓延弥散着种种的沧桑,郁积成一种文字的痛!
我无法洞悉文字背后的真面目,却真切地陪着作者去注码他的痛。痛着水手与吊脚楼女子的无奈与激情,痛着那个多情的水手那个多情的妇人那样奢侈的情谊,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沉静让爱的毁灭隐忧显得无需言喻;桃源与沅水曾经被历史命运注定的地方却在“文明”与“堕落”的复合中一再迷惘;《箱子岩》、《滕回生堂的今昔》无言倾诉着湘西大地某块不被理解的千年孤独,是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改变成为堕落的起点,是该怕了保持现状吗?还是义无返顾横冲直撞?此刻,作者落泪了,为这些千年过着的原始生活!此刻,他忍不住了直抒胸臆了:“尽管写得是琐细平凡人事的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易形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于维持下去,终将受一种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残。生命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情形中。”
生命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情形中!一句锁住了心中的忧伤,也道尽了生命的沧桑!
我无法洞悉沈大家的内心,却读到了来自自我内心深处的悲凉,这份悲凉源于那些活生生生命体的无形“遁逃”与异化——那个戴水獭帽的朋友似乎“上进”了,不再不羁落拓,偶也附庸风雅,玩赏书画了,却终是对命运的点头与俯首,但至少他还粗犷着!而那个爱惜鼻子的朋友终是相信了鼻子会带来的好运,一度得意,北伐后却是那么正点地椭圆了,“只因天亮后我想去杨姓韩姓朋友的坟山走走,他彷佛吃了一惊,赶忙后退一步……我在故乡住了三天,这个很可爱的朋友,果然不再同我见面。”这样的笔触很克制,却手术刀一般剥开了他人生理想殆尽后的生存哲学:苟且于社会的罅隙中,不偏不倚!与之相比,那个十几岁的小豹子“……咕咕笑将起来,原来昨天上岸买菜时,把那军人的嘴巴打歪……”这样的“鲁莽”却已是难有的活生生,作者最后写道“我方明白他昨天上岸买菜去了许久的理由”,这样的叙述多多少少是一种温暖的宽宥!
湘西的唯美在慢慢沧桑,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在沈从文的文字里述说着人的尊严,翻腾着命运的不安……
而我,只能拙劣注码,腾出一只手在文字里慢慢沧桑!
读后感湘行散记7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沈从文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交际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交际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沈从文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沈从文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沈从文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沈从文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沈从文们在沈从文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读后感湘行散记】相关文章: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范文03-07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03-07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精选15篇)03-08
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通用10篇)03-07
《湘行散记》读后感10-21
湘行散记读后感10-19
湘行散记读书心得04-20
湘行散记读后感范文06-06
《湘行散记》读后感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