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读后感

时间:2023-12-13 07:58:52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愚公移山》读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愚公移山》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愚公移山》读后感范文

《愚公移山》读后感范文1

  从前,有一个老爷爷名叫愚公。

  愚公家的门前挡着两座山,愚公见大家的行动很不方便,要去做事都要拐很多弯。愚公就决定要把这两座大山铲平,让大家交通方便。于是,愚公一家人就开始行动起来挖山……一天,有个叫智叟的老人来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总有一天你会变得特别老的,到那时候你怎么移山哪?“愚公答:”我老了,还有儿子,儿子老了,还有孙子……就这样,子子孙孙轮着挖,总有一天山会铲平的。“愚公移山感动了上天,上天派了两个神仙把大山搬走了。 以后大家交通方便,过着快乐的'生活。

  我们要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

《愚公移山》读后感范文2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事情要坚持,只要下定决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我在这个故事中还学到了两个成语翻山越岭不以为然。

  最后,妈妈说,做事情虽然要有决心,但是做事情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学习也一样,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能使我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愚公移山》读后感范文3

  以前我成天缠着爸爸妈妈给我讲故事,他们有时候会不耐烦。现在我上了小学我会认字了,可以自己读故事了,真开心呀。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每次出门都要翻山越岭,很麻烦,于是决定把大山移走。有个叫智叟的`老人,看见愚公一家在挖山,就嘲笑道:就凭你们几人的力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挖平两座大山。愚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死后有我儿子,我儿子死后有我孙子,而山不会增加,肯定可以挖平的。智叟听了很惭愧。

《愚公移山》读后感范文4

  今天晚上,我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在很久以前,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年纪九十的老汉名叫”愚公“。

  他的家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极不方便,得绕着去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就恼火了就下定决心,誓死也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最后,愚公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挖掉了大山。读完以后,我的心里感到非常惭愧……”愚公“老爷爷不怕艰难,不怕困苦的精神和不可动摇的决心与勇气都是我应该虚心学习的好榜样。再也不能碰上点艰难,就向后退缩或耍赖皮。

  要用”愚公“的精神来激励我。

《愚公移山》读后感范文5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愚公移山》,故事里说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非常高从地面一直到天上,有一万多丈高,绕着大山走一圈,有七百里。

  有个叫愚公的人,他家前面道路被着两座大山给挡住了。愚公就把家人给召集起来说:“这两座山挡了我们的路,我打算和你们一起把这座山挖平了,这样我们就方便了。”家里人都很支持他,可他的.妻子不同意说:“就你这一点力气就算了吧。”愚公下定决心把这座山给挖平了。

  愚公的决心可真大呀!都像愚公一样,还有啥事能难道我们呢?

《愚公移山》读后感范文6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个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

  故事故事中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有两座大山正好挡住他家门口的.去路,全家人白走许多冤枉路。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愚公对大家说一定要把这两座大山给移开。几个儿子都说行。

  第二天开工了,全家人男的开山,女的送饭,忙了一上午。邻村有个叫智叟的先生见了笑呵呵地说:”我看你就算了吧,何年何月才能把这两座大山移开?“

  愚公听后说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智叟听后走开了。

  这件事感动了天帝,天帝忙派神仙把这两座大山搬到别处去了。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有了战胜任何困难的决心。

《愚公移山》读后感范文7

  今日我读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

  故事讲的是,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家门前有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大家出门要绕很远的`路。愚公就提议全家人一齐将这两座大山移走。另一位叫智叟的老人,嘲笑他们根本搬不走山。愚公仍然坚持说:“我有儿子、孙子,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怎样会搬不走呢?”愚公精神感动了玉帝,他命令天神把这两座山搬走了,愚公一家再也不用为进进出出发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有恒心、坚持,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愚公移山》读后感】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作文05-09

《愚公移山》教案05-21

愚公移山教案02-15

愚公移山作文02-19

《愚公移山》教案02-07

“愚公移山”作文05-20

愚公移山的作文04-22

愚公移山新传作文05-12

(实用)愚公移山作文12-05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