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长义心得体会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长义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长义心得体会1
王义胜是汪清县鸡冠乡鸡冠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二十多年来,他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百姓忘我工作,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党为人民无私的奉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多次被评为省、州、县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和省特级劳动模范,被省委授予“全省立功铺路先锋”的光荣称号。20xx年6月被省委评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优秀基层干部学习标兵,并光荣的出席了省第八次党代会,是延边州唯一的农民党员代表并且连续多年被选为州、县、乡人大代表和党代表,并当选为延边州人大常委会委员。20xx年4月被评为首届感动延边十大人物、首届全州十佳村委会主任。多次评为州县五好村党支部,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一名优秀党员、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在众多的荣誉面前,王义胜说:“成债只能代表过去,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才是最高的奖赏”。
鸡冠乡鸡冠村位于汪清县北部,是一个距县城38公里的偏僻行政村,也是鸡冠乡政府所在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王义胜就担任村办企业的负责人,在他的苦心经营、科学管理,村办企业逐步壮大起来,经济实力一跃成为全乡最强的1
村。虽然集体企业发展壮大,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村民脱贫致富的问题。他立志要闯出一条能使村民富裕的道路。村里上百公倾的荒山秃岭,正蕴育着鸡冠的光明与希望。他要把鸡冠村的荒山秃岭变成座座绿色银行。
二十多年来,在王义胜同志的带领下全村累计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全村800多公顷的荒山都披上了绿装,人均拥有树木1300多株,实现营造万亩人工林的目标,使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形成了采栽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每年仅林业一项,就使人均增收3000多元,20xx年全村人均收入8300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十多年的努力,终结硕果,该村现有人工林面积10560亩,人均占有林地面积4.8亩,年可申请人工林抚育400余立方米,经济效益正逐步实现,红松果林对外承包,集体可增加收入40万元,承包户承包期可收入近百万元。一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每年的人工林采伐,村民将直接获得集材费、装运费每立方米近百元,由于当时人工林栽植密度过大,需要合理采控,同时外地也急需我们的`绿化苗木,近几年,采控苗木村民收入增加,当地饮食服务业收入也相对增加。随着林业的产出,村民年年都有固定收入。真正实现强村富民的宏伟目标。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稳步发展。
以发展乡村林业为依托,加大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投 2
入。目前,全村已完成村内路面的硬化,为柳树河自然屯安装自来水。为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修筑了6座桥涵,积极协调资金治理了鸡冠河上游河段,建成一座钢筋水泥大桥。连续五年投入近十万元为村民参加意外伤害保险。20xx-2009年为村民代交有线电视费、自来水费、水田水费150万元,为特困户、老复转军人,7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给予200-600元的生活补助金,累计18万元,真正体现出林业的社会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王义胜当选为鸡冠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身兼双职,他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感也更加强烈,虽然他已经将植树造林做为长期产业来抓。可村民没有致富项目,农民的收入上不去,衣食住行得不到改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只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养新型农民。王义胜亲自带领村民到州内部分县市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多方引导鼓励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目前,鸡冠村,先后成立了烟叶种植协会,柞蚕养殖协会,食用菌协会,养猪协会,冬采协会等。王义胜特别重视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养,协调相关部门为鸡冠村培养了大批经纪人,有资质的经纪人占全村人口的4%。经纪人队伍的壮大,带动了全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全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3,200元,连续几年增长到20xx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到8300 3
元以上,列全乡之首。村民们富裕了,脸上也见到了笑容。王义胜一手扶持的食用菌大户马祥增热泪盈眶的说:“王书记,你带领俺们致富了,可你家过得还不宽裕,这让俺们的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啊,又有谁知道王义胜的酸楚呢,就在他全身心投入到村里事务时,他的在乡政府工作的大儿子,新婚不久就因公出车祸(协警办案)至今躺在床上。儿子的医药费也是东拼西凑,为了凑齐儿子的医药费,他不知背后哭过多少回,他太需要钱了,村民们不约而同商量要为他家捐款,他听说后谢绝了大家。
王义胜同志从入党之日起,就把扶贫帮困做为己任,1993年乡政府,对于他的贡献,给他发了1万元的奖金,他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贫困户,他没有同家人商量,将这笔奖金全部为贫困户购买了大米、白面等生活必用品。每月那为数不多的工资,没有一次全额拿到家中,不沦何时照顾贫困户孤寡老人和革命伤残军人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就连他本人都不知为此花去多少钱。
鸡冠村在王义胜的带领下,坚持以发展乡村林业为依托,加大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全村水泥路户户通、有线电视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修筑6座桥涵,一座钢筋水泥大桥,投入18万元治理了鸡冠河至柳树河段。进行48户民房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70余万元,为村民代缴有线电视收视费、农田水费、自来水费、老年人4
生活补助费、村民意外伤害保险费等。这一举措,使村民切实得到了实惠。
鸡冠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鸡冠村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乡村文明,又有林业产业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点,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为一个村的当家人,王义胜倍感肩负的重任。他积极召开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依据本村的特点不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也没有按照传统办法靠自然发展。而是根据本村的自然状况,风俗习惯,产业发展和收入水平,不等不靠,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出符合鸡冠村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路。
为把建设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王义胜多次到上级相关部门协调项目资金,从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确定建设项目到争取资金,他付出了大量心血,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使鸡冠村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完成的建设项目有,村屯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民房改造工程、生态节能工程、河堤路面硬化工程、村路硬化工程,总项目资金600余万元。除水泥路硬化工程资金没有全部结算完毕,其他工程年内结算完毕。
在第七届村两委换届工作中,王义胜两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正如他在演讲中所说,群众对他的 5
信任和支持是一种压力,他要把压力变成动力。继续把鸡冠村的新农村建设做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推进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王义胜同志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描绘着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鸡冠乡鸡冠村做为省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的成功经验。为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经验共同描绘着新农村美好的未来。
王长义心得体会2
王乐义同志,1965年入党,现任寿光市孙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寿光蔬菜协会理事长。
他带领村民率先在寿光试验成功了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并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的蔬菜“白色”革命。多年来,他多次到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新疆、吉林、山西等地讲课;派出1000多人次到二十多个省市实地指导蔬菜生产;引进、试验新技术、新品种十多个种类,为广大农民开创了一条致富路;多次受到党和国家人的高度评价,连续十九年被评为县市省优秀共产党员,1990年被评为潍坊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1992年获中国改革勋章;1993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评为潍坊市技术拔尖人才,并获山东星火奖;1995年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拔尖人才、山东省首届农民科技明星并荣获寿光人民勋章;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1998年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农村科技大王;20xx年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
王乐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党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
王乐义有坚强的信念,也就是说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有严于律己的言行,事事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村一镇富了不算富,全国的农民兄弟富了才算富”,王乐义同志不搞技术封闭,无偿给全国的农民传授大棚种植技术,他认为三元朱一个村富,是小富,全县、全省、全国的农民都富,那才是大富。从1990年冬开始,他亲手指导全县发展起5130个蔬菜大棚。1993年7月,他带着6名本村的技术员到新疆哈密地区,帮助他们搞起26个大棚。到1997年,新疆各地的大棚蔬菜就纷纷发展起来了,再也不用一年8个月吃外地菜了。几年来,三元朱村先后派出去4000多人次,指导过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民,他自己跑了10多个省市区。
二是无私奉献、为民谋利的崇高品德。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是王乐义常说的一句话,1978年,也就是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那一年,查出得了直肠癌,5月份在济南做了肛门改道手术,做了手术后,腰里挂上了个粪便袋,又化疗了五个月。恰好赶上支部改选,党员群众又一致推选他当了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当着公社领导和村里党员干部的面,他表示:“既然大家这么信得着我,我就干,我干就像个干的。能活一年就干一年,能活10年就干10年!”
这些年,他拖着个病身子,跟大伙儿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出去学习,回来钻研,外出推广,除本省外,他还到了山西、陕西、江苏、河南、湖南、河北、吉林、新疆等11个省市自治区,少说也跑了几十万公里路。他去的地方往往都是些自然条件与我们省差别大、搞冬暖式蔬菜大棚难度大的地方。近几年来,到三元朱参观学习的人多了,他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许多。尽管如此,他还是为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凡来三元朱参观学习的,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他只要在村里,一定出面接待。接待最多的一次,是一天接待了14批3000多人,来自6个省。1991年正月十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派团来三元朱参观,要求他介绍情况。那几天,他感冒发烧很厉害,到了会议参观那天,打完吊针,他就穿上棉袄,裹上大衣,怀里揣着热水袋,躺在大棚头上的小屋子里等。半个小时汇报讲解完,是别人把他从棚里架出来的。
三是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
王乐义带领群众致富,发明推广了大棚菜,掀起了“白色革命”,进而引发了餐桌上的“绿色革命”。1988年的腊月28日,王乐义的堂弟王新民提着二斤顶花带刺的鲜黄瓜来看他。“这黄瓜多少钱一斤?”“别看这黄瓜平日里不值钱,可是在这冰天雪地的寒冬里,这二斤黄瓜怎么也值二十块钱吧。”堂弟的一句话一下子把王乐义长时间憋在心里的疙瘩解开了。“领着乡亲们搞反季蔬菜,说不定就是一条很好的致富路子啊!”
为了学习在深冬生产黄瓜、辣椒、西红柿等精细菜的技术,1988年,王乐义就开始天南海北地跑。两年时间,他跑了6个省,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蔬菜生产模式。他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保温性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大棚的成功与否,只要光照好,保温好,深冬生产精细菜不成问题。王乐义借鉴外地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对原来的大棚进行了五项技术改革。为了减少遮光,王乐义搞了很多小发明小创造,很有效。比如把架薄膜的粗竹竿换成了细铁丝,把架黄瓜的小竹竿换成了透光的塑料包装皮等等。
三元朱村首批17个大棚破土动工。12月24日,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开秤就是每公斤20元,卖到春节后还不落价。大棚户们在春节前就把贷款还上了,17个大棚平均收入两万七千元,最高的挣了三万多。这一年,村里一下子冒出17个“双万元户”。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水平,占领蔬菜生产的“制高点”,1991年以来,王乐义带领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利用上做了很多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1992年,在北京农业科学院王宪彬教授的帮助下,无公害蔬菜首次在三元朱村开发成功,并取得国家质量监督局发放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20xx年,三元朱村被农业部授予国内首批“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基地”。这一年,王乐义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乐义”牌蔬菜商标;20xx年,三元朱村发展了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建成有机质、生态型、无土栽培型蔬菜基地20xx亩,产品都达到了a级或aa级标准。
在经营方式上,王乐义大胆决策,采用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设立无公害蔬菜基地服务站,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检测合格的蔬菜统一“乐义”商标。这样一来,蔬菜有了保证,价格也提高了20%。现在,三元朱村的蔬菜3 还漂洋过海出口到了欧洲人的餐桌上,蔬菜质量全部达到国际标准。
这些年来,三元朱村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7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长期聘请9名专家教授当顾问,帮助进行新品新技术的实验开发,不断提高大棚的科技含量。1996年,三元朱村成功运用大棚滴灌、模板护墙、电动卷帘、钢架支撑、生物防治、微机控制等多项技术,建立了高标准大棚。1997年,王乐义决定大力开发绿色食品蔬菜,派人到日本、荷兰学习蔬菜种植、管理新技术,先后引进乌克兰大樱桃、黑宝石李子、太空椒等国内外26类320多个名优品种,试验推广了有机蔬菜、无土栽培等20多项种植技术,使三元朱村的蔬菜生产技术十多年一直在全国农村处于领先地位。
四是矢志不移、埋头苦干的扎实作风。
1978年,王乐义被党员们推选为支部书记。他对支部一班人说,群众吃不饱肚子,不会真心说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和支部一班人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产量不断提高,村民几年内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1988年,三元朱村人均收入达1200元。
土地高产了,农民收入并不高。王乐义意识到,要让农民收入再上台阶,必须再向土地要财富,让土地生金!
王乐义已开始搞大棚菜试验,但用煤炉升温,投入大,效益差。他苦苦思索大棚革新的办法,参照从外地学来的经验,王乐义对本村大棚分别在方向、墙体厚度、塑料薄膜的倾斜度、大棚骨架材料、塑料薄膜的种类五个方面进行了改进,研制成功了我国北方深冬不需加温的蔬菜大棚技术。
但在推广这一技术时,面对每个大棚5000多元的初期投入,村民们都被吓回去了。王乐义召开了支部大会,17名党员干部率先建起17个示范大棚。1990年春节前夕,大棚到了收获时节,17个党员干部户均收入2万多元,个个成了先富典型。17个大棚,像17面高扬的旗帜,使三元朱人看到了方向和希望。第二年,支部未做任何发动,村民争先恐后建起180多个大棚,户均1亩多,亩均效益3万多元。
随着大棚技术的`推广,村民遇到新难题:家家户户的小生产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接,“卖菜难”困扰了农民。王乐义一边组织骨干营销人员四处开拓市场,一边着手组织一个能将农民与市场联系的“龙头”企业。1998年,三元朱村与港商办起一家合资企业,实行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不承担风险的做法,由公司集中销售蔬菜,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模式,使三元朱的蔬菜畅销海内外。
五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的党性原则。
有人说,王乐义很廉洁,他说,他只是本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办事儿,犯病的东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行得正,坐得端,才能在群众中有威信。
1979年3月,公社给他一个招工指标,说让16岁的大闺女出去当工人,减轻一下他的负担。那时一个招工指标,比现在考上一个名牌大学还值钱。可后来,他把这个指标让给了别人。闺女不愿意了,跑到城里找她三叔,叔叔说:“你还小,人家更需要这个指标,你爷做得对。”孩子回来,她奶奶说了她几句,闺女不懂事,喝了农药,没治过来……家属不理解,乡里乡亲们也掉了泪,都埋怨他太死心眼儿。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也疼自己的儿女,但王乐义觉得自己没做错……
1991年,寿光县委研究认为王乐义为全县推广蔬菜大棚技术立了功,决定奖励他2万元钱,让县委办公室的一名同志给他送去,他说:“是党员干部就得为群众办点事儿,拿了钱就没法交待。”送钱的同志跟他商量:“要不就拿1万元钱吧,你这么辛苦,奖金不要,我们不忍心。”就这样,县委领导派人给他送了三趟,每趟都是原封不动地拿回去。
1996年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他领了1万元的“如心农业奖励 5金”。拿到钱,他从北京买了3800多元的新种子。回村后,又组织村里的农民去天津学习无土栽培芽菜技术。交上学费,买了材料、种子,又请了技术员,1万元奖金就没了。他家属问他:“去北京领了什么回来?”他说:“领了钱,又花了。”
20年前,他因直肠癌切除了直肠,医生给他在腰部开了一个排便孔粪便就排在腰上悬挂的袋子里。王乐义拖着病躯,为村里一干就是20多年。由于身体和其他方面原因,村民家家有大棚惟独他自己没有。他家的收入就靠老伴种的几亩果园以及他每年4000元的干部工资,在村里属中下等收入。
【王长义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思国义10-01
义与利作文10-04
有关个人义教的心得体会10-04
学习刘义权事迹的心得体会10-07
学习刘义权事迹心得体会10-04
教师义教的心得体会10-07
大学生义教心得体会10-05
义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05-05
老师义教心得体会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