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09 05:27:48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

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1

  寒假中,我观看了吴天明导演的作品《百鸟朝凤》。

  该影片讲述了在陕西的无双镇里,吹唢呐这项民间艺术,不止于娱乐,更是用在了丧事上,以示对故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的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而整个无双镇,唯有焦三爷会吹这“百鸟朝凤”。

  年幼的游天明成为了焦三爷众徒弟中的一员。但他肯吃苦,勤于练习,师傅更看重的、他所拥有的便是他骨子里对唢呐的喜爱和高尚的人格,因此,游天明成了唯一习得“百鸟朝凤”的接班人。但后来,随着西洋乐器的冲击到来,适逢大事,村民们越来越少的选择请唢呐班,而是选择更震撼的西洋乐队。游天明不愿唢呐就此没落,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影片结尾,云天明成功申遗,成为了唢呐非遗继承人。

  这部影片给我的震撼与感动,绝不仅限于其画面的宽阔、人物内心的细腻、背景音乐的穿透力,而是在于他的思想主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四面八方的`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世界甚至改变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欢乐圣诞节到情人节,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火,而传统的中国节日却渐行渐远。尤其是商家更是津津乐道,特别是圣诞节,无论大街小巷,热闹程度,有增无减;中国传统节日日渐清淡,端午重阳元宵,越来越不被重视,在电影院,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成了众多观众的选择,国产片却常被冠以“烂片”的称号……

  对此,我们要做的是保护与继承。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内容,但不可以改变文化的精髓。影片中,年迈且患有肺痨的焦三爷为演奏百鸟朝凤,一口鲜血喷出,这是对艺术的坚守,更是对文化的献身!正如焦三爷所言:“这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一种品质。

  回看当今,各种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片、节目譬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不断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们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学习……“。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只要我们拥有继承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相信传统的种子定会在天朝大地上永远生根发芽!

  影片到最后,在师傅焦三爷坟前,游天明满怀悲痛地奏响了惊天动地的“百鸟朝凤”云雾中,师傅坐在太师椅上,微笑地看着徒弟,面容骄傲地听完了整曲,罢了,起身,头也不回地消失在远方……

  那一刻,我意识到,传承的精神已在我心中永恒。

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2

  那天下着雨,看完电影之后觉得下雨的气氛很契合电影的主题。有些许失落,但无可奈何。关于电影讲的什么已经无须赘述了。我想说的是一个一百多年以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冲击后该何去何从?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最深层次的内涵吧。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统治者中国大地,正如唢呐以前在无双镇有着绝对的统治权威。在各种仪式中,人们对唢呐匠毕恭毕敬,要行拜师礼,唢呐匠要坐在太师椅上,底下黑压压跪倒一片,我认为这象征了中国文化在传统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唢呐匠有四台,有八台,最高的就是百鸟朝凤。不同的.人所享受的规格不同,根据的就是事主的德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核“礼”的反映。“礼”是准则,是秩序,是有等级的。中国文化重德行,德行不高的人,哪怕再有钱有势,不配享有“百鸟朝凤”。这两点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但世道变了,人心不古,无双镇来了西洋音乐,裹挟着电子、娱乐、性感等耀眼因素,西洋音乐来势汹汹。人们不由自主的被吸引过去,感到新鲜,为之喝彩鼓掌。老祖宗的东西眼看着就要保不住了,唢呐匠报之以更猛烈的吹奏,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但无济于事,人们反而嫌其吵闹,引来了小镇青年的群殴。更可甚者,与之前崇高的地位相比,唢呐匠已经沦落成街头卖艺人,靠别人的接济过活。死守着唢呐还有什么用?能赚钱吗?能养家吗?现在谁还听这些东西?焦师傅临终遗言: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又说,自己死后吹四台就足够了,但可悲的是,最后在自己坟前竟然连四个人都凑不齐了!只有徒弟一人在悲凉地吹着曲高和寡的百鸟朝凤......

  西洋音乐对无双镇唢呐的冲击是毁灭性的,正如西方文化一来,中国文化节节败退,几乎不能自保。这真是“两千年一来未有之变局”。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中国文化会复兴吗?电影《百鸟朝凤》没有给出最后的答案。但影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焦师傅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去,我想电影导演是有这个信心的,我们,做为中国人,也要有这个信心!

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3

  《百鸟朝凤》是一篇评分较高的电影。

  出于对于名字的喜欢,我点开了这部电影,并决定把它作为舒缓心情的一种方式。也希望能从电影中学习到更多自己所不曾接触过的事物。

  故事的内容是一对父子向老唢呐匠求师展开的。尽管那孩子并不喜欢唢呐,甚至从来没吹过,但是在父亲的引荐之下无奈选择了拜师学习。在拜师途中,由于父亲的心急,直接摔倒在门槛之前,头上也都流血了。而男孩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断地摩挲父亲受伤的地方。这让我看到了温暖的亲情。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份亲情,支撑着男孩坚持学习的心吧。

  而吹唢呐是有讲究的,刚开始男孩学习的过程可谓非常艰难。可是在坚定信念的坚持之下,男孩始终是坚持了下去。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是十分难得的。在故事的发展中,也有另外的人家慕名前来拜师。男孩从此多了一个伴儿。尽管这个伴儿可能是压力的来源。那时候这样的技艺是需要传承的,可是徒弟众多,传承人只有一个,而传承的内容就是唢呐里最为深奥的一个作品——百鸟朝凤!

  故事的细腻之处也慢慢展开。男孩和另一个比自己小一点的蓝玉开始了一起的学习生涯。在师傅家里学习,不单单是技艺上的努力,还要懂得学会德行,空余间也会帮着师傅师娘做着些一起收麦子之类的农活。这种上个世纪才有的师徒情感让我十分的羡慕,想来如今的行业里已经不存在这样的师徒关系了。

  在努力地过程中,两个男孩都想家了。当从家里回来,师傅也正是开始传授两个孩子唢呐的技术,并挑出唢呐给孩子介绍。可是只给了蓝玉,这个天赋好而且年龄小的徒弟。男孩因此而感到自卑,认为师父不认同自己的技术,所以选择了离开。在家门口,男孩因为听到了父亲对自己的信心和期盼,咬着牙又回到了师傅的住所。也许这本就是师傅的考验,桌子上已经放着为男孩准备的唢呐了,是他师傅第一次使用的唢呐,更小且更加难吹。

  俗话讲德艺双馨,男孩的举动已经证明了一切,至少在孝心这一块十分值得称赞。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男孩和他的小师弟蓝玉已经可以开始慢慢地尝试实践了。在途中,他们因为意置身火海,蓝玉的第一反应是逃跑,而男孩谨记师傅的话想要把唢呐带走,可是遗憾,他先带走了师弟蓝玉的唢呐,当要拿自己的唢呐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故事到这里我已经猜测到了老匠人最后所选择的孩子。而影片穿插过程中也有一个细节,更加吻合了我的猜测。那就是男孩在林子里模仿鸟叫的声音并且惟妙惟肖,而且能够细腻的辨析出林间各类鸟儿的声音。

  果然,到了竞争继承人的时刻,老匠人选择了男孩。

  只是那份不容割舍的感情令谁看了都会心酸。无论是小师弟蓝玉临走前给师傅磕的三个头也好,还是老匠人的那句“我不假装离开,是怕自己不忍心让他走”也好,又或者是男孩接受继承人之后的那番感慨也好……每一段内容都充斥着一份真挚而纯粹的师生之情。师傅无异于第二个父亲,教会了自己生存的技能,教会了自己为人处世的道理,让自己能够体会到另一个家的温情。这份感情是绝对无法割舍的。

  所有的'事情有离别才显得更加的美好,也才有了更加值得珍惜的理由。而对于唢呐的技艺也是这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唢呐逐渐没落。任何场合需要,也只是撑个牌面,没有了接师礼,没有了那些老早前的流程。继续这般下去,很容易就会消失在历史的舞台。而如今能提及曾经那被老一辈追捧着的德行高尚的人才可享受到的百鸟朝凤,知道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也正因此,当时师徒二人再次坐在一起,倒是开始谈论起了往事,感慨起了生活。原来收男孩作为徒弟,是因为男孩父亲摔倒时候的男孩的眼泪,也正这眼泪中饱含的孝心打动了老匠人。原来师傅的心里也藏满了心酸。当初唢呐匠人受人追捧,不为名不为利也不为钱,只是为了让技艺得到传承,让自己的努力受人尊重。可如今,世道变了,唢呐逐渐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对于这位老匠人而言,是多么无奈的事情。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这是这位老匠人的感慨,也是影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之一。所谓技艺,是自己千锤百炼打造出来的,而所谓决心,就是要明白,自己的热爱到底在哪儿,到底是什么。我的鼻尖不禁一酸,眼眶也多了些许的红润,这些都是课本不曾教导于我的故事。我甚至想到了自己的爷爷,想到了爷爷对于唢呐也由衷的喜欢。这些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理当珍惜,不能够失去!

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4

  《百鸟朝凤》是流传于鲁、豫、皖等地的优秀民间唢呐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鸟鸣之声,所以得名。

  电影《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逝去的故事,而终于公映的那天,来自一位逝去的导演。

  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生前最后一部电影,既是对这一中国民俗唱哀的挽歌,又是在自己生命历程的终点处画下的一个句号。

  电影中的唢呐,以“班”的形式游动着演奏,谁家有红白之事,唢呐班子便替他们吹奏一场,红事不多,白事为主。白事,便是替死者演奏,死者的身份越是高贵,吹奏的阵势就越是高级,二台,四台,八台,所谓《百鸟朝凤》,便是为最为尊贵的死者准备的曲目。排挤过他人的,即便是任职四十年的`村长,也担不起这首曲子;为民献身的,哪怕是扛着病重的身躯,也要为他奏完此曲。

  老一辈质朴而又纯粹的价值观念,就这样融入了唢呐这一民俗音乐之中。

  因为提携过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第五代导演,吴天明在圈内还享有“中国队长”的称谓。当“中国队长”遭遇同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百鸟朝凤》全国排片率仅略高于1%,三天票房才150万元。然而豆瓣评分从映前的7.9分一路升至8.4分,目前仍保持上涨趋势。同时,猫眼电影评分9.5,格瓦拉电影评分9.1,在目前所有上映电影中均排名第一。与此同时,许多影评人、电影类公众号纷纷自发撰文为影片宣传推广。

  事实上,《百鸟朝凤》在国内公映之前,已经参展过许多国际电影节,并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大奖”、法国tours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东京电影节中成为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处,皆获极高评价。

  所以文艺片毕竟不是商业电影,没有必要用票房来证明片子的价值和意义。让观众认识、了解、熟悉,并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吧!

  看过电影的观众赞不绝口:“影片真的很不错,看了其他人的评论,有人说那么高的评分有可能吗,我觉得没什么不可能,进了影院去看它,绝对值得高分。”

  更有观众表示:“影片一开始我就想掉眼泪,看着看着到后面就情不自禁哭的稀里哗啦的,红肿着眼睛从影院出来。”“我觉得这是我这么多年以来看过最好看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完全出乎我的预期,从开头到结尾,每一段情节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这部电影的高超与珍贵。”

  从专业影评人到普通观众,所有平台和观影人群都对一部电影如此高度好评,实属罕见。

  这不免让我感觉,莫非又是一次以情怀为卖点的影片?

  电影20xx年就拍摄完成,直到现在才得以上映,寥寥千人的评价也许并不够客观,但足以证明这部电影值得尊敬。

  电影没有偶像明星,没有自带IP的故事,也没有震撼的视觉效果。

  故事很老套。讲了一个旧东西,“唢呐”。一个父亲,从小时候就喜欢唢呐,却苦于没有天分,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儿子身上,于是千辛万苦送儿子去拜师。

  儿子跟着师傅练功,结果和父亲一样,没有天赋,偏偏这时候来了一个天才小学弟。小学弟学得快,学得好,但最后,却慢慢厌弃了唢呐这个老东西,反而是没天赋却真心爱着唢呐的小子坚持了下来。

  他学成出师,却发现世道变了。西洋乐队当道,他一生所学无法糊口。但他还在坚持。当初送他去学唢呐的父亲,却也不再以他为荣,反而嫌弃他无法赚钱。

  曾经深谙于心的信仰,逐渐倒塌。师傅也死了,他在师傅墓前吹百鸟朝凤,那个时代就这样不声不响,安静谢幕。

  不知道诸如此类的安静谢幕,融着多少人过去的青年热血,一生坚守,有多少故事多少生命和那些淡出我们记忆的老手艺一样,悄然流逝。

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5

  师父非师傅,更与老师有本质上的区别。父母给我们生命,而师父给的是人生。师父是用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和他自己的灵魂教会你走好人生之路。而当今这个时代,师父都成师傅。工人阶级的专用称呼,更高级的就是老师了。老师是个职业,更加成就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与中国传统中的师父一词有天壤之别。电影中这一个世代相传的唢呐匠焦三爷,用生命演义了传承,演义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师父。他虽固执,但仁爱,有骨气,爱憎分明,有操德,个性鲜明。他爱他的唢呐,爱着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爱他的徒弟,唯独不爱他自己。这几乎是中国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共有的性格特点。他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得,是吹给自己的,要吹到骨头缝里,不能让唢呐没了。”这经典的语言,只有师父才能说的出来。因为这个声音来自他的灵魂,而不是嘴唇。

  我的骨科师父世代相传,她的一生只收了我这么一个徒弟。我常问师父为啥不多收徒弟,师父经常笑而不语。有一天师父说:“孩呀,咱家这个手艺是救人的,这么多代了,都是传女不传男。你大姐(师父的亲生女儿)人品不好,不能传给她,会害人的。我以为我要把这手艺带到棺材里了呢,结果没想到遇到了你。咱娘俩有缘,你这孩子心眼好,有德性,又会内科,你学会这个手艺能治病救人,不会瞎了咱们家祖辈名声。虽然违背了祖训,但我想她们会理解的,孩呀,她们都看着你呢,千万不要为了钱去救人!”我听到这泪奔了,从此再没问师父为啥不多收徒弟。现在师父不在了,这话却从不敢忘记,如同那电影里的游天鸣。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很多与师父的'点滴生活,我几乎一直在流泪看完这部电影,没有拜过师父的人很难理解这种感情。金钱至上的中国人灵魂深处是什么?我说不好,但一个头磕在地上,一句师父,一个承诺,一种精神,便成就了我生命的全部!是与血液容在一起的,誓死捍卫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敢忘记师父的教诲和自己的誓言!师父说你要勇敢的做一个殉道者!

  百鸟朝凤,凤就是殉道者的化身,捍卫和守护着光明和希望的灵物。只有凤凰才会涅盘,重生的便是他的徒弟。焦三爷走了,孤零零一座坟迎着余辉,百鸟朝凤就下了,唢呐才能继续着它的生命的光辉。

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6

  知道这部片的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多关于它的报道,特别是在在方制片下跪之后各种报道越来越多。我和朋友说最近大仁哥有电影在上要不要去看,她说有部电影挺感人的讲吹两代人吹唢呐的,叫《百鸟朝凤》。我立马去糯米上搜了下电影,发现住的附近影院有上映,豆瓣评分这么高,上映这么多天才三四百万的票房,我说我们去影院支持下吧,她说明天下班去看吧。我看了下排片,下班之后的排片只有两场,一场是6点10分的,还有一场是晚上10点的。我晕,对于上班族来说6点10分这场根本不可能来得及去看好吗,10点的又太晚了。最后我们决定星期天去看。星期天的排片量明显已经增加了,下午场已经没有了6点和10点的场,增改成了19点,21点,23点的场。

  我是昨天下午1点半订的3点场的票,那时已经只有前三排了,看来观影的人还不少。进到电影场内,第一次在同场次电影里看到不少大叔大妈大爷,还有不少父母带着小学生大的孩子去看。以前看的欧美大片或者爱情文艺片都是年轻人居多,鲜见中高龄以上的观影人。

  这部发生在1982年背景下的故事电影想必会激起他们更深处的记忆和共鸣。娃娃13岁,父亲35岁,一个代表着60后一个代表着40后。60后不正是我们80后90初的父辈。父亲小时候一心想当唢呐匠没人教,就把这个愿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让娃娃拜名师焦三爷学艺,成为接班人,一时好不风光。没几年功夫,唢呐匠就开始没落,不被尊重,无法再考它养家挣钱。当焦家班消失,即使换成了游班主,也正式预示着那一套老家伙正在走向没落。红白喜事不再喜欢请吹唢呐,开始兴起洋乐器洋乐队。老艺术老文明与现代流行的冲撞和对抗,洋乐队搭起大舞台,所有人都围着在看,游家班不服,越吹越大声越敲越响。“你们吹一天多少钱,我付你们双倍的钱,求你们别吹了” ,最后以一场扭打的闹剧收场。

  父亲母亲开始嫌弃天明再捣鼓那些唢呐,赚不了几个钱,更不能靠吹唢呐讨生活。游家班的'其他师兄弟开始陆续出去打工。人凑不齐,焦三爷顶着一把年纪亲自出活,给德高望重的逝人吹百鸟朝凤,最后吹到唢呐口流出了鲜血,换上天明继续吹,焦三爷用力抿着嘴继续敲大鼓,好不悲壮。 终究是倒下了,师父肺癌晚期。

  有人想拍非遗记录片,想请游家班表演一次。可惜天明千里迢迢去城里找到了那些师兄们,有的做工手指断了一根,有的被工作恶劣的环境整得一身肺炎咳嗽。大家都叫天明留下一起在外面打工,可是天明只能坚守,因为他给师父发过誓的,不能让师父失望。最后焦三爷叫天明把家里养了几十年的大黄牛给卖掉了,不是用卖牛的钱拿来看病,而是说要拿那钱给天明置办一套新家伙。焦三爷走了,黄河边上,只有天明一个人在他坟前给他吹唢呐......

  唢呐的没落,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代人,一个时代的谢幕。前年外婆去逝的时候,灵堂上敲锣吹唢呐的三四个老人都是六七十岁的年纪,满脸皱纹白发苍苍,说是从其他县请来的师傅,这种师傅已经很不好请,没有年轻人愿意学,现在的年轻人也忌讳这种事情。灵堂外面请的是唱桂剧的表演队,还有跳舞的唱歌的舞狮的。灵堂里和灵堂外完全是两种氛围。现在村里镇上无论是红事白事都会这样请现代表演队热闹热闹,已见怪不怪。

  我记得外公是在我念高中的时候走的,转眼已经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外公过大寿的时候,妈妈是外公唯一的女儿,请了唢呐队大张旗鼓的一路敲到外公家......

  这部电影本也许无法做到现在这么大的讨论度,即使在方制片下跪前,那么多大牌明星知名导演张艺谋、李安都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呼吁过去影院支持这部电影,但仍没起到什么效果。说方制片“一跪千金”也好,博取同情也好,高超的营销也好,终究是一个无奈之举,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关注,一部分人的反思,获得了一些票房。一些力量有限,也终究无法让这类艺术电影得到大市场的热情拥抱。

  一些卖座的商业电影,因为一些明星光环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前去电影院买单,永远会有持续不断的一批又一批的粉丝,00后,又一轮的10后,前仆后继。好吧,那又怎么样,中国艺术电影依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因为存在,所以永生。

【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百鸟朝凤心得体会08-15

《百鸟朝凤》影评范文10-07

百鸟朝凤教学反思09-25

百鸟朝凤的故事(精选9篇)08-29

《百鸟朝凤》读书心得体会250字10-04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百鸟朝凤》教学设计05-09

观百鸟朝凤有感09-28

观《百鸟朝凤》有感10-29

观《百鸟朝凤》有感11-22

百鸟朝凤观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