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7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1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心得体会教师要以实践来指导教育。通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选》,你会发现,无论是《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还是《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教学做合一》,无不散发着“实践出真知”的气息,“实践”贯穿《陶行知教育名篇选》这本著作。
陶行知先生对“实践”的认可,更具体直观的体现在他的名字“行知”上。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写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就改名陶行知。教育是最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事,教师为学生讲授一个知识,学生最终是否真正掌握这个知识,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个知识,将最直观的反映在学生日常生活的运用中。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实践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坚持在“做上教,做上学”,“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要以“教”为手段,以“学”为方式,达到学生会“做”这个目的,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2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深深地感到陶行知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进一步。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博学多识,严谨治学,一切为人民大众教育而努力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倡导的教育理念,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提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式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奉献,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 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根本的动能。
热爱学生,以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的爱,教育也会没有激情,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的冷漠,那是偏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师爱。陶行知说“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老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伟大。”我觉得,首先要尊重学生,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任何一种提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精神受刺激。这是对学生的爱,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所以我们应该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不要因感情冲动,一时的不理智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让你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关爱中成长。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这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这一思想在当今看来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与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无区别的,忽视了生活与教育的区别。以及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方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取的。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并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而是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予以创新,那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贯穿本书的始终。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读后感·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教而学,即知即传。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概括起来就是: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4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5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响应首先把修师德放在首位的号召。一个好的师德可以净化教师自己的心灵,每天充满快乐;一个好的师德可以让学生们心存温暖,这份温暖激励他们朝更好、更强去发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6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7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1-12
陶行知教育名篇学习心得10-05
《陶行知教育名篇》学习心得10-07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0-05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03-11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6篇)03-08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0-05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通用10篇)06-26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24篇)04-17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