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幼儿告状行为

时间:2022-07-09 08:16:32 教育心得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笔记-幼儿告状行为

  星期二上午,孩子们正在教室里进行阅读活动,他们有的自己选了一本喜欢的书,独自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故事,有的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看同一本书,还不时地讨论着书中的内容,这时候,倩倩小朋友突然很伤心地跑过来告状:“祁老师,《天线宝宝》是我先找出来的,优优他不给我看。”优优也理直气壮地说:“书是我先拿到的!”两个人在我面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

教育笔记-幼儿告状行为

  对策:

  倩倩是为了求得老师的保护,让老师给自己做主,批评欺侮她的小朋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现在的幼儿在家中都是宝,倍受父母长辈的疼爱,当他们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对老师就有了一种崇拜,感觉老师做出的决定一定是权威的正确的。另外,幼儿心理调节能力较差,每当受到他人的伤害时,极力想寻求保护,得到老师的安慰和同情。我先安定了一下她们的情绪,接着我对优优说:“优优呀,你昨天想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时,雨阳硬是不给你看,你心里感觉怎么样啊?”优优想了想说:“看不成书,我感觉很不高兴。”我趁机对她说:“那你不让倩倩看书,她也一样会很难过的呀!你们两个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让你们两个人都开心地看书?”优优听了说:“那我们俩一起看吧!”倩倩表示同意,于是她们俩手拉手高高兴兴地走到桌子边看书去了。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极为频繁的,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或书籍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平裁决。在这次纠纷中,我通过引导优优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幼儿不仅要知道别人有什么样的想法,还要理解别人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想法,让孩子学会考虑一下同伴的感受。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幼儿大胆地与他人协商沟通,提高其独立处事的能力。优优和倩倩听了我的话,两个人坐在一起边看书,边开心地讨论着书中的内容。

  反思: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往往是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无疑促成了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特点,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折射,而且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之一。

  在幼儿园里,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他们的各种心理过程,尤其是认知过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还很差,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他们对发生在周围的事情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园的老师就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感觉老师做出的决定就一定是权威的正确的。比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些都是以老师说的为准。在他们心里认为老师对他们的每一次认可、每一次表扬和鼓励都是特别光荣的事,反之,老师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或指责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会非常难过。

  虽然,孩子“告状”事小,但老师若不能认真地对待,没有及时恰当处理,久而久之,会影响和淡化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

  不管幼儿告状的性质和动机如何,告状的内容是什么,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发生矛盾时,老师或家长是替他们解决矛盾,还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先想办法去解决,必要时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也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很多老师、家长都习惯于要求孩子在出现问题时,特别是与同伴产生矛盾时,要及时地向自己汇报,以使“矛盾上交”,这样可在替他们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的“好坏与是非”教育。而长期如此,却会养成孩子们的依赖和顺从心理,导致他们在困难面前首先或只能想到求助大人,不愿意自己独立去解决,也没有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在着眼于孩子现在的同时,必须要有长远眼光,着眼于孩子的未来。21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它要求孩子勇敢、自信,要有独立处理人际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只会告状的孩子,当他离开父母或教师,独立地面对生活时,他该怎么办呢?因此我觉得关键是要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注意我们的教育方式。

  我觉得,老师在处理告状事件时,要耐心倾听,细致全面地调查,分析告状原因,了解事实真相,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抓住教育契机,恰当引导,给孩子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也可以在班上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让孩子们在讨论中明白一个道理:当与同伴发性矛盾时应学会自己动脑筋解决。另外,还要让孩子明白,小朋友之间相处总会有一些小插曲,我们要学会谅解别人、宽容别人,并要学会独立处理一些事情,不能事事依赖老师;犯了错的小朋友也应该及时检查自己错在哪儿,采取什么办法让别人谅解你,比如赶紧道歉、说明原因等等,让他们在自己的思考和处理过程中,逐渐“内化”交往准则,增强交往技能。教师还可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组织幼儿听故事,观看情景表演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要尽量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和启发幼儿参与活动时互相交流、协商,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分享,让同伴直接用商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等。当然,遇到一些比较重要的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还是要告诉老师的。

  确切地说,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积极地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老师不能以敷衍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这会对孩子造成一种内心伤害,是对孩子的不礼貌、不尊重,更不能不加理睬,因为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地解决,更会混淆幼儿的是非观,挫伤幼儿的正义感。

【教育笔记-幼儿告状行为】相关文章:

告状的作文04-17

幼儿大班教育笔记03-31

教育笔记-细心呵护幼儿脆弱07-09

行为规范教育总结05-29

教育笔记-让幼儿在游戏中玩出创新08-05

幼儿园小班教育笔记及心得11-23

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精选35篇)11-30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活动总结12-18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活动总结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