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05 17:35:47 教育心得 投诉 投稿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1

  春节期间我认真阅读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的教育手记,使我感染最深的是培养“优秀学生”六大方法。目前我国有幼儿和学生三亿左右,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群体中,必定有众多的“优秀学生”。由于独生子女传统观念改革开放等原因,在这些优秀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把“优秀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教育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教师就是一线的操作人员。

  “优秀学生”首先要树立志向。凡是“优秀学生”智商较高,他们的成绩是优秀的,但他们的志向不一定十分明确,做教师的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树立鲜明立场,正确的理想,这就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首要目标。

  其二是正确引导“优秀学生”认识自己,凡是文化成绩好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最聪明,高人一等,尤其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为突出,所以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如与少年英才作比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三是教育“优秀学生”保持童心,少年儿童具有纯朴善良的本质,但“优秀学生”随着因成绩好,荣誉多、表扬多而产生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的现象,做教师要让他们与班级里的学生平等相处,让他们看到文化成绩一般的学生,热爱劳动、关心班级、帮助同学的优良品质,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和同学融洽交往的幸福感,逐步淡化他们的“优生”意识,成为同学中的普通小伙伴,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

  其四是激励“优秀学生”超越自我,这对少年儿童来说是比较难的,那就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来分析认识,例如某一次测验得了96分,而丢掉的4分是基础分,按理来说是不该丢的,说明自己粗心大意,轻视了基础的东西,让学生万事细心认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五是优化“优秀学生”的受挫心理承受力。“优秀学生”一但受到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心理素质比较差,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可以通过下棋等娱乐活动形式,从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做一个坚强的儿童,而不被挫折和失败而击倒。

  其六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情况下少年儿童很难做到,其实不然,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有一些“优秀学生”提出一些被教师认为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击打三角铁,手握住三角铁后击打的声音不响,这看来是一个小问题,但牵涉到声学的知识。音乐、声学本来是一个系统的,那应该正确对待、师生讨论、研究或在课后认真探讨,让学生认识到新的知识,若有更多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看学生的思路会更宽、知识面就会广,创新的意识很自然地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理养成。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把下一代培养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天职,在三亿左右的幼儿学生中通过教育,正确引导,肯定会有成千个科学家产生,肯定会造就千百万个国家栋梁,那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强大。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2

  假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待学生的真诚,书中所描述的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处处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教育,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常言到:“琢玉首先要爱玉,育人首先要爱人”。爱学生是教好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

  教师用“爱”的眼神、“爱”的语言、“爱”的行动把知识和做人传递给学生,当面对一群纯洁的孩子时,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爱开启学生心灵之门,我们才能完成我们肩上的神圣使命。我相信,今天在学生在感情上多一份投资,明天学生定会在学习上多一份收获。

  二、教育,必须用心灵去赢得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认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所以,他觉得真正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尤其对待一些“后进学生”,更要从每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自然就必须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待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闪光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虽然有缺点,但我也有亮点”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一种由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将会感到无比幸福,而学生也会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才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教育,仅有爱心还是不够的

  教育家们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失去了爱的教育就像池塘没有了水一样。也有俗语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在教育实践中,脱离了方法和艺术的纯粹的爱的教育,有时也会像鸟儿失去翅膀一样,变得苍白无力。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的有所不同。李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真正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说困难其实也不难,只要你真正爱他们,你会发现他们会爱你爱得更深、更真切。当爱与责任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会变得无坚不摧。

  作为一名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但更需要爱。爱,是教育的源泉,让我们以李老师为榜样,真诚对待每个学生,切实感受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走进学生的心里,做他们真正的朋友。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3

  上周,我浏览了一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因为时间关系,只是粗略浏览。纵然如此,但书中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却都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深的爱,对亲友都很真诚。每个月老师都会给那群少年进行精神说话。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作为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有优点,也有很多缺点,所以我们必须要一视同仁,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即使他们一个个良莠不齐,我们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心,甚至超过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不但是爱优生,也爱差生。例如,学生生日时他给学生送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对班级中学生轮流家访等。

  李老师在书中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所有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别人,爱能给人力量,给人温馨。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4

  本学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5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二,感触颇深,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有这样的意思:“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一个学生和生活顽童学生,难!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军人。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10-07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07-19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范文07-24

《爱心教育》心得体会4篇10-07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4篇10-07

精选《爱心教育》心得体会4篇10-07

爱心教育幼儿心得体会01-23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3篇10-07

《爱心教育》心得体会6篇10-07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5篇10-07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1

  春节期间我认真阅读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的教育手记,使我感染最深的是培养“优秀学生”六大方法。目前我国有幼儿和学生三亿左右,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群体中,必定有众多的“优秀学生”。由于独生子女传统观念改革开放等原因,在这些优秀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把“优秀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教育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教师就是一线的操作人员。

  “优秀学生”首先要树立志向。凡是“优秀学生”智商较高,他们的成绩是优秀的,但他们的志向不一定十分明确,做教师的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树立鲜明立场,正确的理想,这就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首要目标。

  其二是正确引导“优秀学生”认识自己,凡是文化成绩好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最聪明,高人一等,尤其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为突出,所以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如与少年英才作比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三是教育“优秀学生”保持童心,少年儿童具有纯朴善良的本质,但“优秀学生”随着因成绩好,荣誉多、表扬多而产生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的现象,做教师要让他们与班级里的学生平等相处,让他们看到文化成绩一般的学生,热爱劳动、关心班级、帮助同学的优良品质,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和同学融洽交往的幸福感,逐步淡化他们的“优生”意识,成为同学中的普通小伙伴,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

  其四是激励“优秀学生”超越自我,这对少年儿童来说是比较难的,那就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来分析认识,例如某一次测验得了96分,而丢掉的4分是基础分,按理来说是不该丢的,说明自己粗心大意,轻视了基础的东西,让学生万事细心认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五是优化“优秀学生”的受挫心理承受力。“优秀学生”一但受到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心理素质比较差,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可以通过下棋等娱乐活动形式,从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做一个坚强的儿童,而不被挫折和失败而击倒。

  其六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情况下少年儿童很难做到,其实不然,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有一些“优秀学生”提出一些被教师认为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击打三角铁,手握住三角铁后击打的声音不响,这看来是一个小问题,但牵涉到声学的知识。音乐、声学本来是一个系统的,那应该正确对待、师生讨论、研究或在课后认真探讨,让学生认识到新的知识,若有更多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看学生的思路会更宽、知识面就会广,创新的意识很自然地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理养成。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把下一代培养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天职,在三亿左右的幼儿学生中通过教育,正确引导,肯定会有成千个科学家产生,肯定会造就千百万个国家栋梁,那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强大。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2

  假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待学生的真诚,书中所描述的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处处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教育,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常言到:“琢玉首先要爱玉,育人首先要爱人”。爱学生是教好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

  教师用“爱”的眼神、“爱”的语言、“爱”的行动把知识和做人传递给学生,当面对一群纯洁的孩子时,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爱开启学生心灵之门,我们才能完成我们肩上的神圣使命。我相信,今天在学生在感情上多一份投资,明天学生定会在学习上多一份收获。

  二、教育,必须用心灵去赢得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认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所以,他觉得真正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尤其对待一些“后进学生”,更要从每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自然就必须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待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闪光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虽然有缺点,但我也有亮点”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一种由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将会感到无比幸福,而学生也会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才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教育,仅有爱心还是不够的

  教育家们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失去了爱的教育就像池塘没有了水一样。也有俗语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在教育实践中,脱离了方法和艺术的纯粹的爱的教育,有时也会像鸟儿失去翅膀一样,变得苍白无力。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的有所不同。李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真正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说困难其实也不难,只要你真正爱他们,你会发现他们会爱你爱得更深、更真切。当爱与责任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会变得无坚不摧。

  作为一名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但更需要爱。爱,是教育的源泉,让我们以李老师为榜样,真诚对待每个学生,切实感受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走进学生的心里,做他们真正的朋友。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3

  上周,我浏览了一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因为时间关系,只是粗略浏览。纵然如此,但书中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却都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深的爱,对亲友都很真诚。每个月老师都会给那群少年进行精神说话。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作为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有优点,也有很多缺点,所以我们必须要一视同仁,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即使他们一个个良莠不齐,我们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心,甚至超过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不但是爱优生,也爱差生。例如,学生生日时他给学生送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对班级中学生轮流家访等。

  李老师在书中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所有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别人,爱能给人力量,给人温馨。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4

  本学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5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二,感触颇深,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有这样的意思:“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一个学生和生活顽童学生,难!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军人。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