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

时间:2022-05-10 19:03:49 教育心得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精选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精选5篇)

  《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 篇1

  欣赏《杜威教育名篇》,感觉自己一边读着,一边对其中的遣词造句都要一一品味、琢磨才能似懂非懂地和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颇费时间,也颇费精力。但读到其教育上的兴趣和努力,马上从脑海中跳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因此,读书笔记也就这方面来简单谈谈吧。

  细心的教师会观察到,有些学生刚入学时,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积极性。他们在教师的教育下满足了求知欲,提高了自尊心,取得了教师和家长的赞扬与欢心,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兴趣,积极性很高。有些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能满足求知欲,磋伤了自尊心,他们没能以行动获得教师与家长的欢心,他们越学越难,越学越苦,越学越灰心,最后完全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从生理上讲,兴趣能使大脑皮层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从心理学上讲,兴趣是一个人有选择地、愉快地探求知识并有情绪体验的一种意识倾向。

  兴趣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习目的性教育和知识、技能的传授

  兴趣是建筑在需要的基础上的,一个人有了求知的需要,才可能有学习的积极、健康的兴趣指向。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间接的学习兴趣。

  事实说明,人对不了解或不甚了解的事物,对力不胜任的活动很难产生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同时从加强有关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训练入手。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

  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才能让学生广泛接触事物和现象,进而产生某种认识倾向,萌发兴趣。因此,教师除了以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满足学生的求知外,还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又要培养学生有一定的中心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常常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容易变化。他们最感兴趣的是鲜明的、富有情绪的故事情节,他们时刻关心的是和他们本身有联系的富有情感的东西。

  教师应针对小学生兴趣的特点,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既要培养他们对各科的学习有兴趣,又要根据他们的具体学习情况,培养他们的中心兴趣。当然要特别注意防止他们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过分迷恋于某种课外活动而影响功课的学习。

  四、重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转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的直观教具,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过程感兴趣,并获得知识,这就是直接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懂得了学习语文有利于学好其他学科,将来还可以顺利地读书写作,使学生从而产生对语文的兴趣,这就是间接兴趣。

  两种兴趣都有利弊,直接兴趣由于事物在眼前容易产生,然而也容易消失和淡薄。间接兴趣的目标比较抽象,兴趣一时也不易形成。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该将两种兴趣不断转化。

  比如,学生拿到看图学文的图片,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从而喜欢它,仔细地观察它。当教师借助图片的直观形象唤起学生的识字兴趣后,就应当自然地转化到间接兴趣上去,让学生懂得识字的作用。当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将学生的兴趣转化到直接兴趣上。

  其实,间接兴趣是兴趣的终极目的,只有具备了为一定目的而学的间接兴趣,兴趣才能得以维持、稳固和发展,学习的自觉性才能得到发挥。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达到我要学的目的。

  《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 篇2

  夕阳已落下,窗外只剩一抹浅红的云霞,匆匆忙忙又是一天,今天上了四节课,没有闲暇读书,只是早晨读了几页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写几句,算是对这一天读书的交代吧。

  杜威首先阐释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他说: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他不断的发展个人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

  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景及各种要求所引起的。

  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他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便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地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他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拘束了儿童的天性。

  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他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这些能力、兴趣和习惯必须不断地加以阐明——我们必须明白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必须用和他们相当的社会事物的用语来加以解释——用他们在社会事务中能做些什么的用语来加以解释。

  我认为,杜威对教育的理解是辩证的,他提出教育过程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社会学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两方面是有机的联系着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

  《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 篇3

  在寒假里,我抽空读了《杜威教育名篇》, 在《杜威教育名篇》这本书里,下面三句言简意赅,又回味无穷的话概括了杜威对教育的本质和涵义的诠释。 第一句,教育即生活。第二句,教育即生长。第三句,教育即改造。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给当时的美国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在今天我们的国家里,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在朋友聚会时。谈起现在有些学生,对生活感到很茫然,学习没有目标。究其原因,大家一致认为第一可能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安逸了。衣食无忧,没有了学习的动力,第二呢可能就是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一些教师似乎是只为考而教,一些学生似乎是只为考而学。

  “现在教育上的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能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如果教师不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如果学习不是凭借学生自身的内在的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即生活。我认为杜威是在强调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地衔接、巧妙地接轨,而不要互相脱节。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在口号中喊,如何落到实处才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不过,我发现,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的生活。作为教师,有时会感觉到在强大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面前,学校教育力量的微小和不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更准确一些。用好生活出现的教育的场景和契机,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教育不仅需要娓娓道来的言传,更需要潜移默化的身教。

  《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 篇4

  杜威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继皮尔斯、詹姆斯之后,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并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实验,具体加以应用,形成一个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研读 《杜威教育名篇》引发了我对教育教学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分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回想以前经常跟学生说,“这个单词以后用得到”,其实,更加重要的是告诉学生这个单词你们现在用得到,并且正在用。比如进行水果词汇拓展的时候,有一位学生问椰子怎么讲,”Coconut”一词已在嘴边,但终究还是收了回去。我反问这名学生,你喝过椰子汁吗?哪里有卖?椰汁的瓶子上是否写着它的英文?这个学生先是满脸疑惑地看着我,然后豁然开朗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有的!放学后去超市找,明天告诉你。教育与生活必不可分,教育就在生活中。

  教育其实就是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我一直都认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从生活中摄取知识,从实践中掌握知识才是硬道理。从大的方面讲:教育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从我个人出发:辅导工作是因材施教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引导。

  二、“五步”教学方法

  杜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赢得众人赞誉的“五步”教学方法。其大致为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问题的,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情境,接下来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然后利用推断,推理等进一步解决问题,最后是检验设想,直到问题解决。

  教学活动中,探索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首先在学校

  设置的熟悉情境中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那么,学生如果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学校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怎么学、怎么解决。

  三、“生本思想”与“儿童中心论”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现代教育倡导的“生本思想”是相通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儿童(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中心,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 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教师不可以采取对儿童放任的态度,放弃指导他们的责任。

  强加于人和放任自流是两个极端。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四、作业的主动科学性

  杜威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中提到“近代心理学已经把复杂的本能的和冲动的倾向代替了旧理论关于普通的和现成的心能的主张。”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件乐事,儿童管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

  在我观察的学生作业中发现学生不喜欢做一些死板的、学术性很强的作业,作业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应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长期难以解决的一个大难题。出现此原因是多种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作业缺乏“科学性”。这就忽略了教育教学中的根本目的。

  为了增强作业的科学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把“我的作业,我做主”提上了班级一周目标。首先,我为同学们设定一个范围,请同学们来出英语翻译题。其次,准备一本专门的出题本,在第一页写好出题的要求:

  (1)书写端正、认真。

  (2)内容为学过的句型,要求句子有一定的难度,有创意更佳,中英文对照。

  (3)写好出题者的姓名。这一下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同学们一个个把收举得很高,都很乐于出题。

  才两天,出题本上就有二十几道题目了。接下来,全班同学每天做5题,首先自己思考,实在不会,可以求助出题人。作为老师,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聚在一起讨论怎么出好题,看到学生把出好的题目用最漂流的字体写在出题本上,还看到出题者辅导后进生完成作业。学生们好思、乐学的氛围就这么营造出来了。此时,上学便是件乐事,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适应19世纪末美国社会大变革需要而产生的,当前我国社会同样处于全面的转型时期,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积极借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肯定成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新思路,对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 篇5

  约翰·杜威先生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教育学家。在思想上,他可以说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使实用主义最终达到完善。

  杜威的教育观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建立在对前人学说的系统地批判与吸收的基础上,建立在杜威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政治观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在美国社会工业化、民主化的现实基础上。这种教育观的直接目的是试图通过活动性、经验性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说,这种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希望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不完善的美国社会走向更为完善的理想之境。 胡适先生作为他的学生,曾经热情地把实用主义介绍到中国来,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思想认为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类队的周围环境,在这种应付环境的行为中,思想乃是应付环境的工具。真正的哲学必须抛弃从前种种所谓“哲学家的问题”,必须变为解决“人的问题”。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杜威先生对于教育的阐述。通过实用主义的透镜原本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在这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杜威先生对教育做出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即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

  换句话说,即每次所得的经验,和已有的经验相 融合,重新加以组织。这种重新组织的经验又成为以后的参考和工具。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教育。这种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感情方面使儿童有社会的兴趣及感觉,知道自身以外,还有社会、还有别人;从知识方面,给他社会上必须的知识;养成实行的习惯,使他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与此同时,杜威先生明确指出旧式教育的重大弊端,他说: “旧式的教育单是教学生在一条路上走,不许逸出轨道,天天如此。这种刻板的、无用的教法,虽然所教的东西只是一提头,就能往下背诵,但一试用到别处就没用了。

  故旧式的教育无论它怎样承认读书、写字、算学都是养成习惯的东西,而它所养成的习惯总是孤立的、死的、呆板的,而不是可以用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便是这学来的知识、经验没有和学生本身的经验相融合,甚至是不相干的。

  因此杜威先生继续说: “(旧式)学校的最大坏处,就是先为学生悬一个很远的`目的,以为现在所学,都为预备将来入社会之用,现在虽与生活没有关系,将来总有一天得用。于是所学与所用,完全不能贯练。不知学校的生活必须处处与社会的生活有关,使学生对于学校的生活生出浓厚的趣味。”这样的学校教育,“耽误学生的光阴;减少学生对于现在生活的趣味,不注意于现在而希望将来;使我们评判儿童的成绩没有自然的标 准。”

  说到评判,杜威先生对记分考试的方法持否定态度,他说: “这不是评判儿童成绩的真方法。若真要评判儿童的成绩,那么应该看他们今天比昨天长进了多少,从前的缺点现在补正了没有,从前没有发展的能力和兴趣现在发展了没有。总而言之,现在比过去是否进步。这才是评判儿童成绩的真方法。” 最后,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这是当今教育一个最大问题:教育还是注重养成心理的习惯,如虚心、知识的诚实、责任心呢?还是只要读书多,在成绩展览会中可以出风头就够了呢?倘注重前一说,那么教了这些科学,并不是当做最后的目的,而是一种方法,用以养成虚心、诚实和有责任心的人格。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杜威先生的这些精辟论述只是他教育哲学的很小的一部分。他的学说并不像很多的庸俗的学说那样经不起实践,杜威先生亲自开办学校,实践和改进他的学说,在美国被称作“教师的教师”。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即使是现在听起来仍然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畅快。为什么?学生们的心早已被传统的教育挤压变形了。 引领东方,杜威先生所描绘的新式教育仍然让人无限神往。 当科学和艺术这样携手以后,支配人类行动的最高动机已经达到了,人类行为的真正动力将被激发起来,人类本性中可能达到的最好的事业便有保障了。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的事业。

【《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03-03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6篇)03-08

名篇佳句摘抄大全09-20

教育学习心得10-21

教育培训学习心得04-20

《人民教育》学习心得08-11

教育讲座学习心得03-21

《生命教育》学习心得06-12

教育讲座的学习心得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