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3-12-05 07:19:41 教育心得 投诉 投稿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务必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重视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山东省教育厅20xx年1号文件《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及20xx年20号文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吹响了我省实施素质教育新政的号角,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动人的潜力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实现“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具有重要的好处。

  透过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个性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资料,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从多方面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注重健康,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构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潜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四个领域开阔了学生潜力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技术潜力相结合,得到和谐发展。我作为一个语文课的教师,就应身体力行贯彻我省推进素质教育新政精神,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平安、礼貌、和谐的校园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肩负着素质教育思想与课程的具体实施,因而自然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既定的课程标准、教材资料、评价体系等现实的内外条件下,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力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就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占用时间最多、资料最广、涉及面最大的素质教育主阵地,在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就应是知识、潜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潜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资料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理解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潜力的反复训练。组织教学应注重导情入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威严的`纪律管束;更多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理论,而不应只是演绎推理,用有限的课本知识去解释无限丰富

  和无限发展着的实际;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

  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更重要的就应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潜力。因此,我们就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抢占这个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务必淡化讲台的威严色彩,缩短师生之间的公共距离。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齐讨论问题,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心理上的相融。同时就应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与教师或课本不同的意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其次,就应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使学生成为“分数奴隶”的土壤,在教学中构成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此外,就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会持久发展。

  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学手段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教育环境的改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都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资料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务必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忙和学习小组的讨论,透过模仿和自己动脑动手去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成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优秀品质。透过小组活动,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尽职尽责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职责意识;透过班级课堂的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等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包容心理。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中等及以上学生的学习,忽视少数“差生”的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务必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师透过自己的优势,根据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潜力水平和不同的教学资料,运用适合于自身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某些特长。对于特殊学生(那里的特殊学生一般是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教师和其他学生要专门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忙。这样做,使他们感受温暖,从而树立信心,迎头赶上,取得良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材料的资料、作用以及难易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潜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失去吸引力的课堂显然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担。而要提高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就要求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较强的语言表达潜力和组织潜力,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氛围之中。要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教师不仅仅要有乐教的情趣,还要有会教的本领。教学要有目的性,教学目标要贴合学生的实际,过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增加失败的体验;过低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松懈、懒惰情绪。教学要有独创性,须知教学并非机械化、千篇一律地演习教材,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要有预见性,每一门课、每个章节、每一堂课,都须经周密的思考,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基本的估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并不只是传经布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要重视教学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提高教学效率,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透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职责,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我必须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研究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用心研究落实的各项措施上来。树立起实施素质教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用心投身到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2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其主旨是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新阶段,笔者认为必须突出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二、素质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题中之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取胜,不仅需要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禀赋,更为关键的是人的素质。人口素质提高了,必将为我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优势;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相反这将成为一个十分沉重的人口负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既要有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和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其根本任务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毕业学生素质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中,30~40%的分流到普通高中,而60~70%的学生则分流到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因此,职业技术学校承担着大部分同龄学生的学校教育任务。同时,职业技术学校是大多数在读学生的最终学校教育,学生毕业后即投身到社会进行工作实践。把一个具有什么样素质的学生推向社会,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职业技术教育要突出素质教育这一核心

  当前,具备什么样素质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才能适应社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呢?我们要从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出发,加强科学技术教育;要从市场经济的挑战出发,加强市场意识教育;但更为重要的是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单纯的“机器奴隶”、“经济动物”。我们要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就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因此,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合格的公民;其次在于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通过学生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据此,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是:第一,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面对激烈的科技、市场竞争,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群体意识,要使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关心”。

  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地方建设培养人才,并兼顾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为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避免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步桥的局面,为取消教育以考试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建立更加科学、完整、系统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性,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以推行素质教育的办法,把素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通过素质教育把全面教育的要求一项项地赋予具体内容,把各个门类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学校、个体的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目的具体化,真正使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四、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推行素质教育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在学校试验并获得一定成功的'教育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高等学校所推行的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职业技术教育在读学生一般思想比较活跃,因此,确认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2.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来进行。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也是通过各门课程来进行的。不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语文学科,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香港、台湾等地,在高等教育中提倡“通识教育”,规定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要开设若干门人文学科课程,学生必须选修多少学分,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修完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若干人文学科知识就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化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行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了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就知识转化为素质来说,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3

  摘要:当今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进步发展,一个社会能否稳定健康的制约因素。而当今大学的育人理念不仅受制于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也更多的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作为国家新一代的青年,国家明日发展的希望,为了自己青春羽翼的逐渐丰满,我们在大学里激扬自己人生中这段最青春的日子。而大学所给我们的应该是教会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更高层次的,是教会我们如何拥有中国独特的文化素质。那么我们要如何定义文化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发展现实意义何在?我们又要如何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找准前进的方向?现在以一种更加客观冷静的态度回头审视文化素质教育尤为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实意义;方向;途径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的教育。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文教育的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日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偏颇、文化陶冶淡化等问题。它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各方面的任务一个比一个多,各方面的负担一个比一个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辐射等。学生过分重视花哨的校园活动,而忽视了对自己内在的培养,忽视了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自己对于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二)大学教授要忙着搞职称,忙着搞研究,看似一个比一个忙,其实是把大学的本质和根本使命给忘却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们的引导和传授作用却在职称、研究的压迫下消失殆尽。他们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加忽视了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志在必行,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却使得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并随之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因此各国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精英,所以高等教育助大学生精神成人是高等文化教育的使命。大学教育,重在传承文化,追求真理。大学要培养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要培养道德健全的人适应时代的需要显得尤为必要。杨叔子曾表示:中国要办好大学,依赖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基础知识的全面扎实,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为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主阵地和生力军,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即在文化素质教育中重视引导学生求新、求变,让学生在其中自己解决问题,给其创造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及途径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

  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大环境、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使大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程设置要由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逐步向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转变。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民族的发展高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四)政府、社会、高校联手参与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人人参与,推动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

  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

  现代人文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的氛围,在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体严肃地负起推进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

  所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转识成智、化性为德,以业为志、由技入道”。从根本上讲,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重在回归大学之道,弘扬大学之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谓大学;万物并育,化成天下,是谓大爱!)。让大学生真正的在大学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只有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与改进才能逐渐实现真正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4

  1.1、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它也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机遇。素质教育不仅是体育教学发挥其社会价值和功能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和本体功能发挥的需要。所谓体育教育本体功能是指:改善学生体质,展示学生的特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易于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依据刘林、景文胜在《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所说那样“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自身需求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刘庆谊所说,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文的创新与继承。

  1.2、素质教育的现状

  体育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特长,展示学生特性,促进学生素质以及社会化的提高,同时也易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首先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不同学者依据自己的角度,陈述了很多的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体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运动为主的“三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以“体育能力”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竞技体育”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成功体育”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等。

  (2)只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却忽略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就是说,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尺度把握不适,导致以兴趣作为教学的指导,使学生以发展个性为借口放任自流,忽视了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

  (3)在体育教学中,硬件资源不足,特别是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因其硬件资源严重缺失导致素质教育很难实施。因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育工作者应因地制宜,依据实际,扬长补短,开展素质教育,创办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高校。

  2、体育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针对我国体育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现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妥善处理育体与育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生物、心理学一级社会理论作为指导,制定合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延长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课程的时间。下面进行具体讲解。

  2.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高校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主体也是大学生。体育高校教学的重点是能否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想增强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就必须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对体育的本体功能,体育与健康以及生命质量的关系等有了解还要掌握体育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即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也可以增强其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重视体育的好习惯。所以说,体育高校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实践,轻理论”,要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使学生字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体育意识,提高其体育能力,养成终身重视体育的理念。

  2.2、妥善处理育体与育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育体是指对体育大学生的体育培育;育心是指对高校体育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完善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对知识、技术以及技能的掌握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个基本任务多年来一直未变,并一直受到体育高校教师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已经被提及,并引起了广大工作者的重视,也为高校进行体育革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有具备以下心理素质:具有自立、自强、自信以及自尊的精神;具有坚定的意志,冷静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具有顽强的竞争精神以及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合作团结的能力以及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意识。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对待育心和育体的关系,具体来说:首先是要把育心和育体紧密的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于高校的体育在各个环节上有机结合;依据体育高校建设的两重性,在实际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上必须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到的同时,自己必须完成。

  2.3、以生物、心理学一级社会理论作为指导,制定合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的形式也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从传统的只侧重“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综合型的人才转变。也就是说,现今应侧重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并具有高科技的时代所需的能力素质。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为:教育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是他们渴望体育,主动练习体育的习惯,使体育逐渐形成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并完善其个性发展;促使学生的身心的自我完善,并把生活作为日常的一部分;培养自己能参与并享受社会体育文化具有的时代精神,把自己培养成文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4、以“终身体育”为主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和习惯。终身教育指导思想的产生于当下体育的需求密切相关。在终身教育思想者的眼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当把终身教育作为其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改善,劳动时间也大大降低,这使得很多人具有大量闲暇时间,体育作为一项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也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意识,也可使大学生自觉的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益身心。

  2.5、延长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课程的时间

  现今很多的高校,开设体育课程仅在大一、二年级,这种开设课堂的方式,既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利于大学生养成好的体育意识以及终身体育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爱好体育的能力,并养成自觉运动的习惯,这不仅要求高校在大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也要在大三、四开设相关的体育课程以及一些体育选修课,否则要实施其目标将会非常困难。

  3、结论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5

  社区位于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的越江路口的东北侧,属港闸区政府所在地,2005年由盛和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社区拥有300㎡的办公用房、300㎡的居民活动室和250㎡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小区内小型公园、休闲广场和室外健身场所错落有致;在绿化率达到40%的绿地上遍布名贵花木、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是一个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绿色园林社区。

  如何把社区管理好维护好是社区党支部和作为支部书记的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认为只有不断加强社区居民教育,不断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造就文明居民,建设文明和谐示范社区的目的。如何开展居民素质教育,我有三点感想: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拉横幅,橱窗板报、宣传手册资料展示,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走访住户、举办社区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地开展宣传和教育,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帮助居民认识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必备素质。明确学习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文凭,为了就业创业,更重要的是提高素质,开发潜能和提升人生价值,拓展生活领域,丰富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美好家园。通过宣传,激发居民自主接受新知识,自觉争做文明人的热情,社区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依托载体,齐头推进

  一是要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居民的.政治素质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面向社区全体党员和居民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理论、政策方针、形势任务等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利用端午、七一等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端午前夕5月23日,我社区组织党员代表、军属代表23人举行了“大家齐动手、文明过端午”为主题的包粽子比赛,通过活动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激发居民的爱国情感。6月28日我社区党支部与交警三大队部分民警一起登上苏通大桥观景平台,一起参观了苏通大桥展览馆亲身感受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是要依托共青团妇等组织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以提高居民道德情操为目标,广泛宣传20字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60字规范;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加强道德修养;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全体居民的“诚信”意识,积极培育以“包容会通、敢为人先”为核心理念的南通城市精神;广泛开展“读书明理,革除陋习,走向文明”的读书活动;今年五月份组织群众参加了港闸经济开发区《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的征文活动以及书法、绘画比赛。通过活动将道德建设落实到社区居民的具体行动中,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6月10日,我社区召开了“新市民、新形象”暨“文明结对共建”座谈会,提升新市民素质,发动党员群众使弱势群体得到帮助。6月18日,我社区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40名以妇女代表为主的居民参加了比赛活动。社区退休女工徐秀英获得了第一名。

  三是依托科普、司法、综治等组织,大力开展科学知识、法律知识教育。以“讲科学生活、建文明社区”为主题,面向全体居民开展普及科学知识教育。今年“科普活动月”、“科普活动周”期间我社区邀请城西医院医生和地震局顾朝军处长分别作了“预防慢性病”和“居安思危、防震减灾”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开展律师、法官、消防、警务、交警进社区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活动;充分发挥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校外辅导员的作用,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校外普法教育。暑假期间我们将邀请社区民警和区安全局领导为青少年学生作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讲座,同时开展《我为社区献一计》征文比赛活动。

  四是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把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加强就业能力培养。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要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和就业能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6

  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他们渴求知识、积极向上、胸怀博大,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集中精神进行学习,适应困难

  其中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学习成绩不佳,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对考试感到焦虑。

  二、自我评价失调

  许多大学生都是中学时的习尖子,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这种优势不再,这使得他们的优越感受到重创。这时一旦学习成绩稍有波动,就会降低自信心,甚至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三、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由于存在交际困难,同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较,一些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脱离。长此下去,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就业心理困惑

  这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发展和培养的良好心理品质。它包括智力因素(认知、运筹、决策),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感)和复合因素(意志、气质、审美、社交、道德等)。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归宿,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成才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心理学高深莫测,所以尽而远之,殊不知,在我们做每一件事,说每一句话的时候,都受某种心理状态的控制。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心理学的必要知识。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我们大学生会接触不一样的人,经历不同的事,而如果要在这个小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安然的度过大学,我们就必须保持心理健康。做到身心两方面的健康,而《大学生心理素质》则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正确对待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积极引导我们走向健康之路!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7

  一、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学研究认为,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阶段新质的出现,都作为下个阶段的基础而促成其在新的水平上生长,人的可教育性就是在不断提高基础水平的嬗变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素质是一个人身心处在发展中的“基础条件”。个体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生理、心理两大基本要素,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身心既美且善”,还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个体和谐发展”,无一不认为个体素质结构包含身心两个基本方面。心理方面主要指受教育者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其外显形式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为了使受教育者在身心两大素质方面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者则有必要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结合物。而心理素质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使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指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同时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素质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不外乎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生理活动的外显形式是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体育来求得发展;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它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也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及劳动行为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由此不难看出,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发展既可以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直接训练来完成,后者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最直接的方法。

  二、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是指导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针,它既是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对于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整体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训练对象的全体性,亦即指心理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学生整体,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二是指要把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注重知、情、意、行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三是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其它形式的素质教育协调一致,使其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因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打基础,而要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同时,素质不仅表现为个体素质,也表现为群体素质。因此,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

  心理素质教育还应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合理的素质结构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构成素质结构的诸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从素质功能的整体效应来看,任何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各个要素的综合性表现,既要重视素质自身的整体性,也要考虑构成整体素质教育的各个因素,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整个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都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素质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不断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强调“内因”,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不能不受原有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强调学生的主体,并不是要贬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这些外部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因素“吸收”,才能转化为主体的内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离开这一主体将使心理素质教育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的种种努力事倍功半。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从而不仅充分调动起教师的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学会通过不断重复、参与各种训练等方式来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的心理素质结构不断分化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时,也重视其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心理素质教育应着重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

  心理素质的水映着人的能力结构体系的特点,而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运用而形成的。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上,应更多地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境中活动,通过讨论练习、亲身体验、自我探索、自控训练等方式,扩大学生主动加入和参与的程度,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按照不同条件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同其它教育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年龄差异,二是学生的性格差异,三是学生的兴趣差异,四是学习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即在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上,不同学生表现有不同特点;同时还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的差异,发展水平有超常、中常和低常之分,表现则有聪颖早慧、大器晚成之别。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使心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运作模式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起来,既要有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各有其功能与特点,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大方面。

  (一)集体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中的班集体既是提高教学效果、增进教学效能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机会,使其在这个集体中日益发展、成熟起来。在班集体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满足其归属、活动、自我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集体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就像体育要上体育课、德育要开设政治课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宜有必需的课堂教学,把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教改实践证明,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最终都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之中,贯彻到教材之中,否则,先进的教育思想就难以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程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心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心理素质教育课不能等同于心理学教学,主要宜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及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易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

  2.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过去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往往是重专业课、重分科教学,轻综合课;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各科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个知识技能大纲,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操作和检测,有一套包括考试在内的保证体系。然而在能力发展方面,尤其是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方面,提法笼统、模糊,既无法操作和检测,又无有力的保证措施,使心理素质教育被忽视,有名无实。课程体系只有分科教学大纲,没有一个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总纲,使教育方针难以全面贯彻。同时,学科课程因缺乏心理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中介和桥梁,使各科教学处于孤立封闭状态,学科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由于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各科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学科教学的现状,这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途径。

  3.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及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互相促进,实现功能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二)个别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个别心理辅导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个别教育就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能,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对个别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与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1-19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0-17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7篇06-06

素质教育的心得体会11-09

素质教育心得体会08-01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通用[8篇]10-20

大学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1-08

关于素质教育心得体会01-15

人文素质教育心得体会03-28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