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应试教育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试教育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应试教育心得1
一、应试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简单劳动,研究的意义不大。
应付考试的是当前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叫做应试教育。考试的分数是应试教育的核心。现实中的教育人,都很现实,只关心考试,只重视分数。所以现实中的教育止不住地一再降格(堕落)。
现实中教育先降格为学科教学。学校教育在学科分工的过程中,先把人的诸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修养、公民素养等成为人的教育功能先丢去,当然本来在教育中这部分功能本来占的比例就不大,关于成为人的教育又不考试,所以现在就彻底放弃吧,可以遗憾地说我们的学校正在教书,但不育人。
其次、学科教学再次降格为学科知识的教学。每个不同的学科教学除了特有的学科知识内容外,还有特有的学科能力与学科方法,及其对学科的情感与兴趣的教学功能。以物理学科为例,它的学科方法有:逻辑推理,综合与归纳等,这些物理方法只有讲究教法,在物理过程中才能体现。然而这要消耗很多的教学时间,更何况课上得再好,学科方法也未必学得会,否则岂非人人都能成物理学家了。
现实一点吧,学生只要多做一些有关物理方法的习题,反复地做能应付类似的考题才是实惠。又如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物理的人都知道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不具备物理实验能力的人可以说根本不懂物理,可现实中,考试无法实际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验能力,上课时做实验学生会激动一点,纪律难以控制,还浪费教学时间,所以实验不会做,没关系,实验题会做就可以了。至于说学习的兴趣那更是有些不着边际的事,以数学学科为例,谁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简直天方夜谭。而学生数学成绩好,兴趣自然就来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与方法、兴趣与价值观。能力与方法、兴趣与价值观因为不需“应试”毫不犹豫地被舍弃了。现在的学科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是可以用等号连接的。
我们的教育即便已经降格为学科知识的教学,居然还没有停止下降的步伐。从应付考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关于知识的讲解可以从轻处理,概念的引入,与形成,规律的来龙去脉太消耗教学时间。会做题目才是关键,题目做多了,知识自然就记住了,理解似乎也会深刻起来。会用知识来解题了,知识就上升到了应用的层次。所以为了考试,教学工作就是不断地做习题和讲习题,学科知识教学最终变为学科习题的教学,教育本来是复杂的脑力劳动,终于变成了简单习题训练。
从教育到学科教学再到学科知识教学,再到学科习题教学,教师只要会做习题就足以应付了,我们的工作这样简单,这样的工作还需要研究吗?
二、应试之下,研究教学有害无益。
应试教学固然是简单劳动,那么我们把他作为复杂劳动来研究进行,效果难道不会更好吗?结论是否定的。教研活动一般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诸如:新课的引入、情景的创设、实验的研究、提问的艺术等教学艺术的问题。研究这样的问题或许上课的质量和水平会有提高。但是要是认为上课有艺术。学生考试的成绩会有提高,那就错了。笔者自己的经历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个事实,本人教龄十五年,教研组长,教学能力即便说不上好,自然也不会差,更何况每次上课我都当回事,我平时上课的样子,就是我开课的样子。但是班级的考试成绩却不如使用题海战术的老师的班级成绩好。
说实话一开始我一直不相信会是这样的结果,只是多次的事实教训,我不得不承认题海战术,投入时间大量地扎扎实实地训练习题,比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能取得好的应试成绩,更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应试教学很简单,只要能应付考题就行了,简单的事情简单地做,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效果当然不会好,就像用大炮打蚊子,效果不如用手一个一个地打。
教师要在应试教学中如鱼得水,关键是看习题练得怎么样,而不是看课上得好不好,习题做了一遍有一遍,就像谜语猜了一遍又一遍,虽然不会猜,但是把谜底记住了,就得分的',然而偏偏不实际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教猜谜语的方法和知识,则未必能猜出来的,教学成绩未必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多少教学艺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所教班级的成绩总是架不住年轻而精力充沛的题海轰炸式教学,多少发达地区的学校,讲教法、讲理念,可结果考试成绩总不如教学上训练扎实,死缠烂打的学校,这些事实都在说明考试的成绩与教学的水平相关性不大,与教研活动开展的好坏也无关。应试之下,教师都很现实的,“教研活动”既然无用,被认为是花架子,参加了又如何,即便教学水平提高了,也不能出成绩。教师们当然没有兴趣参加什么教研活动了。
三、应试之下,教研活动开展实质性的活动很难。
什么是有效教学,现实地说能出考试成绩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在现实中,教师们很现实,教研活动都能敷衍了事已经很给面子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无情人的眼里教研活动自然是一个花架子可有可无的。教研活动要安排得皆大欢喜,难,难于上青天。听课是完成任务,可以带着试卷来,这样边听课边批改一下,或者做一下练习,也不放过备课的时间。若是要评课,那就无关痛痒的说几句吧,要是轮到开课,那是较麻烦的事,众目睽睽之下,总不能用5-6分钟背一下基本概念,40分钟用来做练习。只好勉为其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概念讲授、难点突破、知识巩固来上这么一遍。
紧张、有一种许久未好好上课的感觉。要是围坐在一起讨论,那总是教研组长一个人的事情,他说他的话,你做你的事。讨论一些教书育人的事情,你理直气壮地认为那是德育处的事情,提早退场,难道教师不该有育人的作用?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认为自己水平不高,可又不想学习,因为坚信教学的水平是天生的。要是讨论物理教学论,那理所当然是花架子,一脸的鄙夷。要是讨论物理习题,是最实际的了,却发现押轴题终究是压不住宝的,于是又感乏味。
应试之下,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难!不知道教学研究有用否?不知道教学研究该研究些啥?不知道又有谁愿意来参加教学研究活动?这是实话!实话不好听,但实话总要有人说。
应试教育心得2
在中国教育界,大家都在怨应试教育,但另一方面大家都在“拥护”应试教育。大部分人是敢怒而不敢言,特别是真正深受其害的学生们。即使有些人敢站出来骂两句,应试教育依然如磐石,毫发无损。
那些学生在老师的威逼下进行魔鬼般的训练,成了应试教育的玩偶、傀儡,敢怒不敢言;而那些老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的危害,知道这样的讲课形式对同学们的天赋是一种扼杀,但在升学压力面前不得不做出违背意愿的事,而且年复一年。学生们每天不得不把几乎所有的时间花在做作业,背试题上,而那些真正的知识却没时间去学。这样的情形带来的结果是现在的大学生没几个能背《三字经》、《论语》的,更别说《千字文》了,学生们的学识越来越浅薄,视野越来越狭隘。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上有人说中国人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国人的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国人得不到诺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制度的问题。这也是应试教育制度的一个病例。
就拿诺贝尔文学奖来说,不仅需要作者渊博的知识、非凡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相当不错的想象能力,而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中国学生似乎都缺乏。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忙于应付考试,除了考试的内容他们什么都不顾,成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书呆子。他们唯课堂是命,想象力在孩童时代就被扼杀了。而西方的学校非常重视小孩想象力的锻炼与培养。所以,在应试教育制度下中国人缺乏那种灵气。
我觉得应试教育的.改革应先从高考制定改起,高考制度不改,一切努力等于白搭。虽然素质教育在中国已提倡了多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除了某些学校做做样子应付检查外,在高考的压力面前,谁敢怠慢?学生为了自己的前途,老师为了奖金、红利,学校为了自己的名声,携手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拼命给孩子们补课、让他们开夜车。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不准老师利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但这些都只是一纸空文,隔靴搔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虽已有多年历史,但从来都没触及到其根本,与西方国家开放式教育悬殊也实在太大。不是要把中国教育制度西方化,只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愿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能从高考制度改起,深入骨髓,釜底抽薪,希望中国的教育事业会有根本性的改观。
【应试教育心得】相关文章:
反思应试教育演讲稿10-07
育儿心得心得体会08-18
实验心得03-07
采风心得10-07
大学太极心得—心得体会09-28
汽车培训学习心得_培训心得07-13
育儿心得100字_大班育儿心得05-25
小班育儿心得_小班家长育儿心得05-28
写作心得10-07
拓展心得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