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孩子上北大美文

时间:2022-10-06 12:02:34 美文欣赏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谁的孩子上北大美文

  《长江商报》2017年4月6日报道:《湖北黄冈中学辉煌不再,近14年未出省状元》,文章说黄冈中学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17年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如今仍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升学率并不低,只是已不复当年的辉煌而已。许多人在故作悲悯之余仍掩不住内心的兴奋,他们把所谓的“黄冈中学衰落”视为“应试教育式微”的象征。黄冈中学一位老师说:“在如今教育界,黄冈中学被当作邪恶的女巫,大家将它架上火刑架,添柴加油,一起见证这个应试符号的死亡。”

谁的孩子上北大美文

  素质教育or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这个词仍保留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最初含义,但被舆论高举的“素质教育”其实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而构建出来的。

  因此,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就要知道什么是“应试教育”。舆论将“超级高考工厂”视为“应试教育”的化身。“应试教育”只注重高考学科的教学,搞题海战术,不注重学生才艺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泯灭学生的个性。在作为对立面被构建出来的“素质教育”下,学生是轻松自由、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

  这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被构建成两种对立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意识形态构建。

  那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无意义的词语吗?非也。在撇去夸大其词、褒贬强烈的意识层面的浮沫后,这组词语还是有所指,且指向非常明确的。

  游戏规则的视角

  通常在谈论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时,所指的范围一般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这就给出了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隐形的高等教育才是最具主导性的大玩家,大学是整套游戏中的核心环节。

  在任何社会,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工作岗位总是稀缺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学历文凭,是通向这类工作的敲门砖。这并不是说有了名校文凭,竞争这类工作就易如反掌,而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名校文凭大大提高了获得这类工作的概率。

  高度稀缺的工作岗位,传导到教育体系,决定了一流名校的入学机会也是稀缺的、竞争激烈的。影响会一直传导下去:为了提高上名牌大学的概率,你得上重点高中;为了提高上重点高中的概率,你得上重点初中;为了提高上重点初中的概率,你得上重点小学;为了上重点小学,你的父母得买学区房……教育质量好的标准,说到底就是升学率,即学生竞得更高一级优质教育的概率。竞争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展开,最重要的规则体现在大学招录环节。

  一种规则是考试,招录看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由于分数是定量的,考生拿分数说话,谁上谁下一目了然。另一种规则是不唯分数,看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术水平、兴趣特长与社会实践等,这些都不太好量化,招录者的自主权就大了。

  统一高考就是采用前一种规则,现行的自主招生更偏向于后一种规则。

  大学的两大功能

  那么,大学招录采用哪一种规则更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是什么。

  上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积累人力资本。动机或高雅——亲听大师教诲,与志趣相投的同龄人一起成长,为增进人类的知识与福祉做出贡献;或世俗——进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将来找个好工作,得个好配偶。这些动机均可被“上大学是人力资本投资”所涵盖。

  问题来了,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大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上,那岂不是白学了?无助于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

  如果判断成立,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向职业技术教育看齐:尽可能增加传授“有用”的知识,减少传授“无用”的知识。但这样的话,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什么区别?

  在此,有必要回顾一下大学的功能。大学最重要的功能是科学研究。你上大学读物理,那学校在理论与实验课程方面的设置,不仅是为了把你培养成一个懂物理学知识的人,而且是为了把你培养成一个物理学家。

  如果大学四年时光没有虚掷,你掌握的不仅仅是物理学知识,还有一整套物理学的思维方式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你学到的具体知识或许在工作中用不着,但知识框架与分析能力一定会让你终身受益。

  不过,如果你只是为了系统学习某个具体学科,具备该学科的知识框架与分析能力,那你未必非要上大学。现在名校网络公开课唾手可得,想要学什么都不在话下。

  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物理的人,今后不会以研究物理学为职业。你上大学时学的知识不见得在工作中有多大用处,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架构也有更廉价、更便捷的途径,那为什么大家还要争相上大学呢?

  这就引出了大学的另一项功能:对人才的遴选和培养。跨国公司为什么喜欢招募一流名校的学生,对专业反而不那么看重?因为能够进入这些大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已充分证明了他的学习能力。虽然存在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但学历与能力依然是高度正相关的。企业鉴别人才有成本,一张名校文凭胜过千言万语。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对人才的遴选和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要达成这个目标,应如何设计招录规则?

  方案一:统一高考,统一评分标准,只看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招录名额不再按省籍分配,招录标准也不再考虑考生的身份背景。一切以分数说话,分数高就上,分数低就下。这是一种公平规则。

  这样的统一高考,在考试内容上应以考核学术能力为主。例如语文不能以考记忆力为主,应该以考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尤其是作文,不能把引用名人名言或多角度论述均视为有效论证,应该知道怎么鉴别正反两方面论点的证据效力,知道怎么才算有效的推理。这就要降低作文的自由度,最好只容许正反两种立论,让考生的思辨能力显露无遗。

  2017年辽宁高考作文:夜晚祖孙远眺万家灯火。孙说,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祖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不能像祖先那样看月亮初升、天汉灿烂。2010年SAT作文:技术进步极大提升了交流和信息共享的速度,一些人对此持批判态度,宣称技术带来的即时交流令人们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周围的人。

  这两道题很类似,但前者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后者问:“现代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否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前者考生作文的自由度太大,考生可以通过背范文来押题,也赋予阅卷人太大的自由评定权。后者只有两种立论方式,考生采取哪一个都可以,但要言之成理,同时要对否命题展开有理有据的驳斥,这就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素质教育”鼓吹者对“应试教育”有诸多指控,我认为,有两点是不成立的。

  其一,说在高考指挥棒之下,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启发式教育隐而不彰。但怎么考决定怎么教,如果考试内容向考核学术能力回归,就像作文侧重于考分析推理而非堆砌辞藻,那就会鼓励启发式教育。不能把考试内容的问题归结为考试本身有问题。

  其二,说招录只看分数,导致高分低能。如果一个人能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至少说明他具备学习的能力。在统计学上,分数与能力是高度正相关的。

  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方案二:看综合学术素质。在参加统一高考外,考生还要提供其他证明自身学术能力的材料,如:专家学者的推荐信、发表的论文、社会实践证明、个人实习简历等。如果能尽量减少作假、拼爹等因素,做到“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那也是公平的。

  有一种流行的谬误,认为统一高考限制了考生对大学的选择权,例如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实质上必须在几个同等档次的大学之间做出选择,被几所一流名校同时录取再由考生自由选择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其实这种安排与统一高考无关,这是为了让分配给各大学的招生名额不浪费,结果是限制了大学之间的竞争。

  不管是统一高考,还是看综合素质的招考,都应该允许学校按制度独立招录,允许考生自主择校,这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这样,考生自由申请大学→每个大学可根据考生申请情况独立招生→有实力的考生可以得到N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择。这样,每个大学的招生规模由市场决定,这会加剧大学之间的竞争,生源不好的大学甚至有关闭的可能。

  那么,看考分与看综合素质,哪一种规则令学生的负担更重?常有人说,在“应试教育”之下,题海战术与海量考试令学生的负担很重。言下之意,如果转而搞“素质教育”,学生既轻松自由、快乐惬意,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似乎一搞素质教育,学生与学校面临的竞争压力就消失于无形。

  实际上,在“素质教育”之下,学生的负担更重。

  在目前的招录体制之下,学生的目标是在统一高考中获取高分。但在综合素质考核下,学生单单拿到高分还不足以在竞争中稳操胜券,还要搞推荐信,参加社会实践,做公益慈善,发展才艺,具备一两项体育特长……问题是,这些“综合素质”也许并非出于天性喜爱,而是考试需要。

  如果大学的两项基本功能没有变,名校文凭的附加值没有变,那么无论采取哪种招录方式,考生的压力和负担都不会小。

  哪种规则有利于寒门学子

  有人畅想,如果搞“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统一高考录取分数线,那么勤奋的寒门学子将纷纷上一流名校,那时,将不会给北京、上海的考生留下多少机会。常见论据为,2017年北京考生的北大录取率是河南的24倍,2017年又升至31倍。这样做,也许会缩小其他地区的考生与北京考生录取率之间的差距,但要达到与北京相当,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大大超越北京了,为什么呢?

  大城市学生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的父母有更多的收入,受过更好的教育,有更广的见识和人脉,这些均可传递或部分传递给下一代;他们的父母更有意愿有能力给下一代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课外培训拓展等。也就是说,且不论先天因素,单单模因(Meme)传递这一项,大城市学生就具备了竞争优势。

  在北京、上海录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北京、上海的考生就把做题与测试的大量时间用到了看课外书、发展兴趣爱好及游历上。如果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这些城市的考生势必会加大练习与测试的力度,而家长往往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也愿意出钱补习。这样下来,考生的总体分数一定会提高。如果实行综合素质考核,出身寒门的学子更没法比。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申请材料包括:个人获奖证明、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的材料、发表的作品等。当农村孩子还在争夺更多的教育资源时,大城市孩子在学才艺、游历、参加社会实践、做公益,这怎么比?

  在我看来,就相对的公平而言,对寒门学子最有利的,还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谁的孩子上北大美文】相关文章:

谁的怀念为谁伤感美文08-07

上邪的美文10-06

谁动感情谁完蛋爱情美文08-07

鲜花为谁开美文10-06

昨日谁还在乎美文10-06

是谁把光阴剪成了烟花的美文10-06

甄嬛的孩子是谁的07-04

关于打孩子的美文10-05

表姑家的孩子美文10-05

孩子长大了美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