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州游记
精选阅读(一):
苏州游记
闲暇的时候我喜爱一个人翻看老照片,以便把过往的记忆从新搜索,有些照片也的确勾起了一些完美的回忆;有一次,当我翻到在苏州七里山塘和定园的留影时,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重又浮此刻眼前……
游苏州是在去年的五月份,正是旅游的完美季节,天上飘着微微的细雨,尽管如此,还是游人如梭,熙熙攘攘;刚一出门便雨湿巾衫,虽然如此却更增加了我们观赏的决心。
于是我们来到了苏州定园……
定园,位于虎丘山南麓古茶花村内,始建于明代初期,相传为明代开国重臣刘伯温的私宅,内有刘伯温墓等遗迹。在五月的细雨蒙蒙中,定园更彰显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定园不仅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当年吴王夫差与越国美女西施在此饮酒弹唱,对酒当歌,望月兴叹,一代霸王在美人面前,在江南柔水面前也只是率真的男子,自古君王爱江山还是爱美人,谁对谁错评说不一。走进园内,鲜艳的茶花雨后更加光彩夺目,在微风中摆动的翠柳、姿态各异的小桥、碧绿的孱孱流水、造型不一的亭台、楼阁……一幅天然水墨画随即呈此刻眼前。
定园还是一处以全面展示苏州的茶文化、吴文化、水文化为一体的独特的园林名胜,吸引着无数游人。定园内水味浓郁,一路走过,都有“塔影湖”的流水相伴,颇具灵性。雨天的塔影湖一改往日的宁静,微风徐徐,碧波荡漾,令游人泛舟湖中的兴致油然而生。于是我们随同其他游人一齐钻进了渔舟,驾舟的船夫披上雨衣,带上草帽,划起木桨,船客坐在舟上享受着苏州的时令船点小吃,口感润滑,松柔甜美,真是有滋有味。
在小舟的荡漾中看岸上的亭廊也是别具特色,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划过身边:采用传统砖木混合结构建筑的“观花亭”,一展江南风味;眼看只有一半结构的“半亭”和形似一把撑开的大伞的“伞亭”风格奇特,引人注目。想了解水文化自然不能忘了仔细打量那一座座蕴藏着姑苏特色的桥梁,石桥、木桥、竹桥;拱桥、平桥、弯桥,造型各异,姿态万千……
我们又观赏了定圆里其他的景点,然后到了七里山塘
七里山塘,唐朝宝历二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
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据说清乾隆帝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亲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钟,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
我们在管理人员的帮忙下叫了一条小船,泛舟山唐河,暖暖的空气中不时飘来江南水乡特有的味道。七里山塘有典型江南水乡的风貌,山塘河两岸,林立着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前街后河,河上小船来往如梭,街上店铺林立。横跨河上的古桥有7座: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和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古桥有8座:白姆桥、毛家桥、洞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而对岸竖贯之桥也是八座,有洞济桥、引善桥等。其中山塘桥、彩云桥、便山桥和洞桥四座桥建于宋代以前。通贵桥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的府第。星桥是昔日商业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庙桥南北两堍分别是花神庙和西山庙。而斟酌桥是山塘河、东山浜、野芳浜的交汇处,是当年画舫云集的所在,桥东堍的花园弄花香袭人,有不少古代的学识名流赋诗填词赞美斟酌桥畔的风光,例如:“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
在山塘河七座桥当中,最美的就当属通贵桥了……
通贵桥是一座横跨山塘河的单孔拱形环洞石级桥,扁砌青砖压条石栏杆,宛如弯月,桥洞和水中倒影连成了一个规则的圆。过街楼道、沿河的石栏杆、水码头,有的挑前,有的缩进;那河滩踏步是用石条凌空架起的,石条的半截砌在驳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点参差,显得玲珑古拙;临水而筑的破旧小楼,前门是街,后门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高与低,曲与直,虚与实,藏与露,明与暗,和谐统一,相映成趣。那里是欣赏苏州水乡风貌的最佳去处,是堪称经典的油画、水彩画取景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一体。为丹青高手带给了绝佳的写生素材。
关于七里山塘名字的来由还有一个故事……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坐江山后,张士诚也被押到了南京杀了头。但是朱元璋的心里总是有那么一点不放心,苏州毕竟是张士诚的大本营,亲信很多,于是,特派刘伯温到苏州来视察。刘伯温在苏州到了山塘街,发现山塘河横贯在白堤旁,状如卧龙,他担心这儿要出真龙天子,将与朱元璋争江山。
刘伯温想出一法,在山塘河上建造了七座桥,这好比七把锁……又在桥堍安置了七只狸,让它们来看守这七把锁,破了“风水”。传说七狸有千斤巨锁之功,能牢固地永久锁住龙身,朱明江山就可传至万世万万世。但是七狸山塘被老百姓传着传着就变成了“七里山塘”。这也只是一个传说。
刘伯温,汉族,浙江省文成县人,自幼聪明好学,曾有过目不忘的美誉,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持续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伯温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尽管如此,刘伯温却有着坎坷的为官历程。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衰亡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在这样的情势下,刘伯温步入仕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作为一个有着崇高气节的知识分子,刘伯温选取了后者,尽管那条道路布满了荆棘和坎坷。
刘伯温考中进士后,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正因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至正二十年,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南京,任谋臣,展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才能。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推荐,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推荐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士。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民谚有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明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伯温为丞相,但刘伯温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伯温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刘伯温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能够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开始对刘伯温起了疑心。朱元璋就利用刘伯温和李善长的矛盾除掉李善长;但是刘伯温心里就应明白,让他除掉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正因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临终前,找来两个儿子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务必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就应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必须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到达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能够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能够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的确,正如刘伯温所说,他死后不久朱元璋就想起了他。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伯温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就应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还刘伯温一个公道。
刘伯温死后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重的文学作品和治国良言;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郁离子》。
《郁离子》不仅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他认为志利忘民,缺乏行义,国家是危险的。刘伯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世的理论基础,主张宽仁之道,认为只要把握好国家的纲纪,刑德,人才,就能治理天下。
综观刘伯温的为官之道及其为人,再加上他的作品当中所体现的资料,一是依法治国,二是以德服人;依法安邦,以德服人两者相辅相成,这就是刘伯温治国思想的全部内涵。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一样的特点和作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是“法治”的主要内涵。
尽管道德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一样,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透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透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构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构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构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定招致事业的挫折和失败。
总之,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就应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能自觉地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有利于构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一个七里山塘名字的由来引起了那么长的话题,难道这不是刘伯温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吗?
我们带着疲惫和满足回到了住处……
精选阅读(二):
苏州游记
中国有句老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吸引着千百万游客来苏州观光。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七公里。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正因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正因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
还有一说,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吴王阖闾犯破伤风死,葬于此山,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虎丘山经历代名人在山上营造,规模宏大、日趋完美、亭台楼阁、园榭轩馆,耸金叠翠,虎丘山寺宇均沿山而筑,名冠吴中,甲于江南。虎丘山虽小,而幽美的景色却能与锦绣名山大川相媲美。《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长文《虎丘山有三绝》为:“望山之形,不越岗陵,而登之者,风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四边穹窿,北垣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因此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山历有前山十八景,后山十八只之称。有着“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后山脚下清清河水环绕,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参天,超多的古树名木,樟、杉、柏、松、银杏、玉兰长势茂盛。掩映在丛林中有分翠亭、玉兰山房;揽月榭等景点。头山门、海涌桥、断梁殿是虎丘山的入门三景。断梁殿梁的中间为两根梁断开接起来的,能够看到断缝。登临虎丘山沿途可见“憨憨泉”,吴王阖闾得“干将”、莫邪”剑后试剑所致的“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二仙亭”、“点头石”等,每个景点都富含着美丽的传说。云岩寺塔也称虎丘塔巍巍耸立天际有中国“比萨斜塔”的盛名。
虎丘山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就是人们对虎丘山最完美的赞叹。除了花卉,虎丘最经典的景点,我觉得就是剑池和云岩斜塔了。剑池幽奇神秘,又有着阖闾墓葬之迷和神鹅易字的传说,风壑云泉,吸引着众多游人,然而可供拍照的场地太狭促,无法将那种感觉完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苏州城是美丽的。她虽小巧但却极富内涵;虽无大厦林立却让人能看到苏州的发展;整个城市规划得有形有色,同时又可感受到作为古城的韵味。小巧别致的留园,斜对面便是西园,西园不大,最能引人入胜的就是五百尊罗汉塑像啦!:
西园寺坐落在苏州城西阊门外,建立于元代至元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年历史。寺内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绿茵曲水,鸟语花香。黄墙青瓦滚龙脊,红柱彩绘佛装金。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藏经楼,五百罗汉堂。其中罗汉堂特点突出,为西园寺最独特建筑,规模宏大,三进四十八间,以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沿四壁排列泥塑全身五百罗汉像,大逾常人,神态各异,造型生动。从姿态来说,虽然全部是坐式,但丝毫也不觉得单调。从整体造型看,有瘦削清癯的老者、清姿秀骨的少者,也有威武勇猛的强者,慈悲心肠的善者构成一组高超完整的塑像群。俗话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得应对现实,应对诸多人等杂事,看了罗汉们的各样尊容,似有醒悟,便想起唐代和尚寒山和拾得的著名问对。寒山问:“世间有谤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对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好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默默领会这佛家妙语,再感悟罗汉们的启迪,方知生活中只有定其心,才能应天下之变,也感谢罗汉们的启迪。堂中央是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观音,距离千手千眼观音不远处,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它四面有四个不一样面相的脸,据说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台山文殊
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堂内还塑有大肚弥勒像,寒山、拾得像,关公、韦驮像等,五百罗汉更是金身佛像、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疯僧”、“济公”两像堪称典范。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其传神与妙趣横生令人为之倾倒,堪称杰作。、
在西园寺中与罗汉堂一样吸引游客的,是放生池中的大鼋。放生池为一蝌蚪状大池,“头部”在南,“尾部”在北,并折向东南,面积相当宽大。池内鱼鳖之类极多,大都是佛教信徒所放生。其中五色鲤鱼,可与杭州玉泉媲美。池中有大鼋,是明代所蓄老鼋繁衍的后代,寿命已历三百余年,炎热天气,才出水一现。
西园寺山门前,有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广场,种万株名木。寺内西花园的广仁放生池,周围建有厅榭回廊。池中设八角亭,称“湖心亭”,翼然屹立水中,以曲桥贯通两岸,构筑颇为巧妙。亭台楼榭环绕,花木掩映,池中鱼儿悠游,更有数只珍重的龟,为别处所无,龟已有数百岁,重逾百公斤,常浮出水面,与游人逗乐。江南灵秀,苏州园林小巧玲珑,其风格也融进了寺院建筑之中,使得西园寺更显得含蓄隽永,富于文化色彩。
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枫桥边,始建于公元五百零二年的梁天监年间。到了唐代,相传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唐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这座寺庙,历经数代,屡建屡毁于火,此刻的建筑是清末重建的。
寒山寺闻名于世要归功于唐代诗人张继。当年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郁还乡,途经苏州,夜宿枫桥,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该寺便闻名了。
寒山寺中的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文《枫桥夜泊》、枫江第一楼。
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贞观年间,原居住于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三百余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本是孤儿,由封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与寒山是好友。后人辑其诗附于《寒山子诗集》中。这幅石刻画是一种意笔画,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他们两人春风满面、拍掌而笑的栩栩如生的神态,具有必须的艺术价值。大殿前院两侧,有六棵五针松,就是日本友好访华团于七六年栽种在该寺的,这树是在日本爱媛县生长的,日本叫:’五叶松",当时已生长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侧悬挂着一口日本友人于清末送来的支那铜钟。钟面上镌有记述铸钟缘由的铭文。此钟一式共两口,一口悬在日本馆山寺,一口送来寒山寺。
寒山寺的古铜钟为唐代铸造,但之后被毁。明代嘉靖年间本寂禅师重铸铜钟。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记叙甚详,说此钟声音宏亮,声闻十里。但这口铜钟也不复存在。关于嘉靖铜钟的下落有一种说法:它被日本浪人盗去,为此曾酿起风波。光绪三十一年寒山寺重建时,日本人士募捐铸仿唐青铜乳头钟两口,一口送往寒山寺,一口存于日本馆山寺,并有铭文镌刻其上:“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时铜钟,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尝闻寺钟传入我邦,今失所在,乃将新铸一钟赍往悬之。”现今这口铜钟仍悬于寒山寺大殿右侧。
寒山寺在日本也是妇孺皆知。寒山寺因唐贞观年间寒山、拾得两位高僧由天台山来此住持得名。之后拾得和尚东渡日本传道,在日本建“拾得寺”,与寒山寺为姊妹寺,同时,把佛家叩钟一百零八下的规矩也传到日本。日本人坚信,听钟声能驱邪利吉,每年除夕,成百上千的日本人专程来寒山寺,聆听寒山寺的钟声,他们认为,在辞旧迎新之际,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能消灾祸。听完钟声,再吃碗面条,新的一年就万事如意了。当然,他们更期望能到钟楼上新自撞一下钟,正因这样就更能够得到上苍的保佑。
以清除一年的烦恼,这已成为此地的一个特有的旅游项目。
【苏州游记】相关文章:
苏州游记作文600字10-06
苏州游记作文(精选47篇)08-10
苏州游记作文(精选10篇)10-06
苏州木渎古镇游记日记10-07
苏州游记作文(通用10篇)10-06
苏州游记作文300字(通用3篇)10-06
苏州博物馆游记日记(通用24篇)09-01
苏州10-06
古韵苏州作文05-19
水城苏州作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