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一):
第一部分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这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这天上课我只讲二十分钟,跟大家一齐学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齐说,这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一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那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是能够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开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样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此刻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产人公就应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小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你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就应是谁呢?
生:就应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就应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就应怎样说?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汗”!(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要是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向走进埋伏圈。这叫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用两个字(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口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样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齐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这就精彩了?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样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应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样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生答斥责),什么叫斥责?生答:很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
“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样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一些真的。让敌人看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能够,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机巧、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那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样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谈怎样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听,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样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话。这一下我们的任务可重了,每段都得写两句,最后出来两首诗?好吗?(生答好)好是好,但是难啊!期望大家努力,把这两首诗写出来!此刻开始再看第二段“带路”,孩子继续和敌人周旋。这一段文字少,很短,就应好搞一些,你来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课文)
师:孩子一边走一边学鸟叫,还用手打树枝,拾松果(做动作)你们觉得孩子怎样样?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从从容容,叫敌人不怀疑。
生:这一段小孩子又说敌人是蘑菇,洋蘑菇。
师:怎样看出来的?
生:德国军官问小孩那里有游击队吗?小孩装傻,说(读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那里没有这种蘑菇。那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资料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递状况,敌人的状况。
师:也能够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那里怎样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这鸟儿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们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古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这就和上一
句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的一个字是“旋”,怎样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能够吧?
生:能够。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样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那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能够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板送达敌被歼”――啊呀!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明白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先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能够。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待”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顽敌。
师:行!这个能够。(板书“顽”)还有第二首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能够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变换一下位置,写成“敌顽”。
师:十分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齐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看表)从上课到此刻我们用了二十三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习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此刻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十五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能够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准备好汇报没有?哪一组先汇报?(第三组举手)好,你们先来。(第三组全体同学拿着课本上台前)
师:谁是负责人?啊,是你。你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汇报,这么多同学各自都有什么安排?
生:(负责人)我们是用上课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方法来汇报。
师:主角怎样分配?
生:由苏扬当老师,大家都当学生。
师:好吧,开始。
(“学生”们围坐在地,“老师”站在圈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透过支老师的指导,充分地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此刻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第一大段。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在河岸边坐着的小男孩是谁?他在干什么?
“学生”:是一个小男孩坐在那里,他是专门用学鸟叫声引来敌人,然后负责把敌人领到游击队的埋伏地去消灭他们。
“老师”:第一个问题答对了。第二个问题,那个小男孩既然是要引诱敌人,那他为什么要穿绿色的衣服?
“学生”:他穿绿色的衣服是为了游击队开火时,他方便逃跑。
“老师”:没有说明白,为什么穿绿色衣服就方便逃跑?
“学生”:因为周围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跟他的衣服颜色差不多,他往里一钻就不见了。
(教师插话:这个小孩利用了“仿生学”――保护色!笑声)
“老师”:在第九自然段,书上说:那军官“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这是为什么?
“学生”:这个军官突然想到了让这个孩子给他带路,去寻找游击队。
“老师”:那他为什么要冷笑。
“学生”:其实他是想装个笑脸,但装不好,勉强地笑,就成了冷笑。
“老师”:很好,表扬你!(众笑)下一个问题,在第十六自然段那军官喊了一声“蠢东西”,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因为战争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就都跑了,就剩小孩子一个人,所以军官说他是蠢东西。
“学生”:(女)老师,他说得不对!我认为在上一句小孩子说“野兽来了”,也许这个军官听出来是骂他的,但他又有口..有口难言,不好说什么,就气愤地骂小孩子蠢东西。
“学生”:那军官要是听出来是骂他,他早把小孩杀了!
“学生”:(女)军官想让小孩带路不此刻杀他,先让他带路,带完路肯定要杀他。他想先利用小孩带路就忍着气没有..没有发出来(教师插话:没有发作)没有发作,只骂了一句蠢东西,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他心里可能在说,哼,别以为我不明白,一会儿再收拾你!
“老师”:你们两个人辩论得很好,但我同意关玉婷(女生)的意见,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齐)同意关玉婷的。
“老师”:那就是关玉婷说得对!(教师插话:哈!少数服从多数。笑声)此刻提最后一个问题:军官用什么东西来引诱小孩让他带路的?
“学生”:军官是用火机引诱小孩的。
“老师”:这节课上完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生”:我不明白“木屑”是什么意思。
“老师”:谁来答?(“学生”举手)请荣庄同学回答)
“学生”:木屑就是削木头时削下来的碎片碎沫。
“学生”:我不明白“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学生”:垂头丧气就是提不起精神的样貌。低着头有气无力的样貌。
“老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我们就下课。
(教师插话:我有一个问题可不能够问你们?)
“学生”:能够。
(教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突出地表现了德国军官的凶恶?)
“学生”:第十九自然段军官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们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这一句表现得敌人最凶恶。
(教师:很不错。全组学生走下台前并向全班招手示意。)
师:第三组同学表演了一段上课的情景,“老师”提了问题,大家回答,又让“学生”提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好,还构成了小小的辩论。但有的问题提得太简单了,比如德国军官用什么引诱小孩带路,答案只有两个字“火机”,太容易了。但是总地来说,你们认为第三小组的汇报能够得到A、B、C、D
哪一级的评价?(学生答A级)好吧,大家都同意A级,我们就给他们评A
级。(板书“第三组A)下面由第二组表演,(第二组全体上台前)谁来报告?
生:我们第二组是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汇报这一段,曹毅然表演军官,王智慧表演小孩,其他人表演敌兵,我来当画外音。
(一学生用课本和手做了一个电视剧开拍的动作,并说:电视剧《夜莺的歌声》第一集,灯光、摄影、录音就位,开始!笑声)
画外音:夜莺的歌声响起来了。
(小孩子用口哨模仿鸟叫,军官领着一队德国兵大摇大摆,挺胸凸肚走来,大笑声)
画外音:一个德国军官带着一队德国兵来到一座烧焦了的村庄。他们发此刻这很静的地方,一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低着头,手里削着什么。
军官:喂,小孩!你在削什么?让我看看。(小孩递哨子)你做得挺巧啊!
画外音:军官点了点头,他那阴沉沉的脸上闪出冷笑的光。
军官: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又用嘴学鸟叫)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样会剩下我一个,麻雀、乌鸦、猫头鹰都有,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了火,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画外音: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的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这是进口的打火机。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画外音:我们组的电视剧演完了,谢谢!(台下鼓掌)
师:演得不错,下一组,第四组吧!先介绍汇报方法。
(第四组学生上台,有三个钻到黑板架后面)
生:我们也用表演的方法。但是我们演哑剧,军官和小孩都不说话,只做动作,后面专有一个人读叙述,两个人分主角读军官和小孩说的话。前后配合着演。)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表演。
生:这样不用背,(师插话:不用背台词)对,不用背台词,又演得比较全。
师:不错――我也奇怪,为什么有人钻黑板后面去,原先是“幕后音”!(众笑),好,开始。
(口哨声响起,从开头朗读课文,军官带士兵上场,与小孩对话。对话中“军官”不时穿插几个英语单词如NO,OK
等。表演过程记录从略)
师:第四组搞得有新意,有点像多人双簧,有创意。这位军官先生还说几句英语,让人们看出他是外来侵略者,很有办法。要是你会几句德语就更好了!(众笑)下面就剩第一组了,请上台!(第一组学生上
台,组长介绍汇报方法)
生:我们组用讲故事的方法汇报,由徐迪新扮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孩,此刻老了,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他当年的故事。
师:形式很好,开始吧。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学生围坐在地,“老爷爷”坐在正面)
老爷爷:孩子们!(众笑)这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当年的故事。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和你们此刻差不多。(众笑)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德国鬼子来侵犯我们国家。有一次,一场战斗刚结束..(后面的资料基本与课文相同,讲述中间“老爷爷”曾两三次向“孩子们”问话,如“你猜孩子怎样说?“你说可恨不可恨?”等等,过程从略)
师:四个组演得都很好,汇报的方法各组都不同,但都很有想象力,很有创造性。刚才第三组得了A,此刻评一下第一、二、四组,就应评哪一级?(学生议论,最后都评A级)好!都是A级。(板书第一组A、第二组A、第四组A)下面我们进行课文第三段的学习和汇报――第一、四段很简单,就不汇报了。但是这次你们四个组先好好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学习汇报。我要求必须要有创新,要与众不同。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才请上台来。听明白了吧?我只请一个最有创造性的组来。此刻开始商量方法。
(各小组研究,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时间约12分钟)
师:商量好了吧?各组长先来简单介绍你们组用什么方法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请一个同学演双主角,既当军官也当小孩。其余的同学当配音。
师:什么配音。
生:就是模仿小孩子的各种鸟叫声,游击队员的说话声――因为他们是埋伏着的,不能出来演。还有最后的打仗的枪炮声。
师:模仿鸟叫和枪声,在舞台上那叫“效果”。第二组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还是画外音加表演。
师: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生:是一样。
师:第三组,你们用什么方法?有没有创新?
生:我们也是表演,但我们觉得游击队的战士也能演,让他们在那边,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演。
师:为什么要站在一张桌子后面。
生:桌子代表山,他们在山上。
师:课文上没说游击队埋伏在小山上啊,是树林深处。
生:那桌子就代表树林。
师:嗯,办法不错。第四组讲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演一个电视直播节目。我当主持人,请支老师当特邀佳宾,其他同学当观众,他们能够给我们打热线电话。
师:大家一齐来评判,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方法最新颖,最有创造性?(生齐:第四组)好,我们就请第四组来表演这场电视直播。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意见,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但我得征求第四组同学的意见,看他们同意不同意。(对第四组)我想让全班同学当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也能够给你们现场打热线
电话。能够吗?(生:能够)好,大家注意,第四组的同学邀请全体同学当电视观众,你们也能够给现场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好不好?(生:好)那你们第四组除去主持人,佳宾,其余的同学就算现场的观众了,好不好?(生:好!)那这场现场直播立刻开始――谁要打热线电话就举手,我们这是土办法。(笑声)
(第四组学生上台,“主持人”坐在正面椅子上,对面是“佳宾”支老师,现场观众坐在“佳宾”的左侧)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每一天的“电视剧评论”节目了。最近我台开始播送电视剧《夜莺的歌声》,昨日已播到第3
集,观众反应热烈。这天我们请来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支老师,(全场大笑)来做我们的佳宾。大家欢迎!(学生鼓掌)有不少观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有关这部片子的问题,您能做一些解答吗?(“主持人”的这段话有手稿)
佳宾:能够,尽我所知。谢谢大家信任!
主持人:各位观众,您如果有什么话要说,或有什么问题,请拨热线,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全场大笑)支老师,我先代表观众向您请教一个许多观众问过的问题:电视剧里描述的这场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手稿)
佳宾: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法西头子希特勒,勾结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东欧各国,也侵入了当时的苏联,就是此刻的俄罗斯。苏联人民英勇抵抗,发起卫国战争。全世界人民也英勇抗击德意日反动派,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当时苏联国内的事。
主持人:当时我们中国参没参加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
佳宾:参加了。日本当时侵入了我们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日战争,到1946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笑声)各位观众请拨电话。(有人举手)
现场观众:我想问支老师一个问题:游击队员的口哨一响,小孩就钻进树林不见了。那树林树那么高,怎样能看不见一个人?
佳宾:这位观众的问题很有意思。一般在树林里不但有高高的树木――那叫乔木,都有树干、树枝分明,比如松树、白桦等。树下一般还长着灌木,就是那种没有主干,丛生的,不很高的,如用来编筐子的荆条,公园里剪得很整齐,像一堵矮墙的黄杨等等都是灌木。小孩子完全有地方可藏。(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那里有观众从家中打来电话,您请讲。
电视观众:刚才支老师提到了白桦,课本里也说了。请问白桦是一种什么树木,我们那里有没有?
佳宾:白桦是一种乔木,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白色的树皮,十分柔软,能一层一层剥下来,薄得像纸一样,好像有油性,一点火很爱着。课文上插图画的就是白桦,银白色的树干,很漂亮。老舍先生曾在《林海》里写过“白桦的银裙”。这种树喜欢寒冷,俄罗斯有很多,我国只在东北有白桦。那里是长江流域,就应不会有。还有,这个字读huà,不要读成huá。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指导,请你讲。
现场观众:我觉得游击队要一个小孩子去诱敌人,这有点危险,万一小孩应付不了,就坏了。
佳宾: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我觉得我们的观众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哪位能回答这个问题,请拨1234567。(众笑)
现场观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很机智,他敢当面跟敌人军官开玩笑,(有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反对,不是开玩笑!)行,不是开玩笑,他当面敢骂敌人是野兽,敌人还没话可说。他很机智,根本不用担心。你这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全场大笑)
电视观众:我有一点补充:让小孩子去引诱敌人,敌人容易上当,他们想不到一个小孩子会把他们骗了。
主持人:支老师您看观众们的回答能够不能够?
佳宾:答得很好。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当然做这样的诱敌工作的确也很危险,因为敌人是十分凶残狡猾的。我们有一首歌里唱的“王二小放牛娃”不就是被敌人杀害了吗?但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主持人:各位观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再请一位观众提出问题。请拨热线。
现场观众:游击队员明白有32
个鬼子,两挺机关枪,说“对付得了”,就开枪了,歼灭了敌人。如果来的鬼子很多,比如一百多个,二百个,游击队员人少,对付不了,那该怎样办?小孩子还能跑得了吗?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还请现场观众来回答。你如果是那个小孩,你怎样办?
现场观众:我要是那个小孩,一看有这么多敌人,估计游击队对付不了,我就想办法不带他们去。
现场观众:其实带去也没关系,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打死一个少一个。反正树林很密敌人地形不熟,小孩子也会钻进灌木丛,游击队员也转移走了。
现场观众:游击队和小孩子必须有事先的约定,多少敌人能够怎样办,都是商量好的。(台下有举手)
主持人:好,请你把电话打进来。
电视观众:我认为打不打由游击队员决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反正孩子什么时候都能钻进树林,书上说“对付得了”,就说明也有时候“对付不了”的状况。
主持人:我认为观众同志们讨论得很好。此刻我向佳宾支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您拍这部电视剧,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台下鼓掌)
佳宾:我要告诉观众的,简单地说就是:侵略者必败,也让观众明白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多么机智勇敢!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光临这天的节目!各位观众,这天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电视剧评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我们的节目!再见!(全场鼓掌)
师:电视节目结束了,我们这天的课也该结束了,这天大家学得十分好,十分有创意。好,下课吧。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二):
第一课时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这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这天上课我只讲20分钟,跟大家一齐学2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齐说,这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那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也能够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成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样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了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此刻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主人公就应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就应是谁呢?
生:就应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就应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就应怎样呢?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奸”!(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他这句话中说了一个词,谁注意到了?
生:“引诱敌人”。
师: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向走进埋伏圈。这叫干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按那样的方式(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上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样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齐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你认为这句话哪里精彩?
生:“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两个词语精彩。
师:这就精彩?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都不去了。结果他自己被浪给吃了。“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样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应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样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斥责。什么叫斥责?狠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样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些真的,让敌人看他一个不懂事的孩于,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能够,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那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样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更像诗。的确,“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该怎样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的“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样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那里没有这种蘑菇。那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资料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送状况,敌人的状况。
师:也能够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是怎样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鸟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方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但和上面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一个字是“旋”,怎样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个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能够吧?
生:能够。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样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那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能够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报送过敌被歼”)——啊呀!不行。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明白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诱敌。
师:用什么诱?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先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能够。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特”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死敌。
师:也不太好。
生:顽敌。
师:行!这个能够。(板书“顽”)还有第二道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能够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交换一个位置,写成“敌顽。”
师:十分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齐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从上课到此刻我们用了23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很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我先把第一段课文交给你们。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此刻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15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能够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三):
第一课时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这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这天上课我只讲20分钟,跟大家一齐学2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齐说,这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那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也能够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成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样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了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此刻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主人公就应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就应是谁呢?
生:就应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就应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就应怎样呢?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奸”!(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他这句话中说了一个词,谁注意到了?
生:“引诱敌人”。
师: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向走进埋伏圈。这叫干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按那样的方式(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上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样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齐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你认为这句话哪里精彩?
生:“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两个词语精彩。
师:这就精彩?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都不去了。结果他自己被浪给吃了。“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样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应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样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斥责。什么叫斥责?狠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样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些真的,让敌人看他一个不懂事的孩于,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能够,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那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样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更像诗。的确,“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该怎样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的“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样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那里没有这种蘑菇。那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资料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送状况,敌人的状况。
师:也能够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是怎样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鸟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方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但和上面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一个字是“旋”,怎样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个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能够吧?
生:能够。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样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那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能够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报送过敌被歼”)——啊呀!不行。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明白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诱敌。
师:用什么诱?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先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能够。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特”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死敌。
师:也不太好。
生:顽敌。
师:行!这个能够。(板书“顽”)还有第二道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能够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交换一个位置,写成“敌顽。”
师:十分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齐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从上课到此刻我们用了23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很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我先把第一段课文交给你们。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此刻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15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能够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待续)
第二课时
师:准备好没有?哪一组先汇报?(第三组举手)好,你们先来。(第三组全体同学拿着课文上台)
师:谁是负责人?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汇报,这么多同学各自都有什么安排?
生:(负责人)我们用上课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方法来汇报。
师:主角怎样分配?
生:苏扬当老师,大家都当学生。
师:好吧,开始。
(“学生”围坐在地,“老师”站在圈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透过支老师的指导,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此刻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第一大段。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河岸边坐着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学生”:小男孩在学鸟叫,用鸟叫声引来敌人,然后把敌人领到游击队的埋伏地去消灭他们。
“老师”:好,第二个问题,那个小男孩为什么要穿绿色的衣服?
“学生”:为了游击队开火时,他方便逃跑。
“老师”:没有说明白,为什么穿绿衣服就方便逃跑?
“学生”:因为周围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跟他衣服的颜色差不多。
(教师插话:这个小孩利用了
“仿生学”——保护色!笑声)
“老师”:第九自然段中说:军官“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这是为什么?
“学生”:军官突然想到了让这个孩子给他带路,去寻找游击队。
“老师”:那他为什么要冷笑?
“学生”:其实他是想装个笑脸,但装不好,勉强地笑,就成了冷笑。
“老师”:很好,表扬你!(众笑)下一个问题,在第十六自然段那军官为什么喊了一声“蠢东西”?
“学生”:因为战争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就都跑了,只剩小孩子一个人,所以军官说他是蠢东西。
“学生”(女):不对!我认为在上一句小孩子说“野兽来了”,也许这个军官听出来是骂他的,但他有口……有口难言,不好说什么,就气愤地骂小孩子是蠢东西。
“学生”:那军官要是听出来是骂他,他早把小孩杀了!
“学生”(女):军官想让小孩带路就不杀他,带完路肯定要杀。他想先利用小孩带路就忍着气没有……没有发出来(教师插话:没有发作),没有发作,只骂了一句“蠢东西”。他心里可能在说:“哼,别以为我不明白,一会儿再收拾你!
“老师”:你们两个人辩论得很好,但我同意关玉婷(女生)的意见,你们呢?
“学生”:(齐)同意关玉婷的意见。
“老师”:那就是关玉婷说得对!(教师插话:哈!少数服从多数。笑声)此刻提最后一个问题:军官用什么东西来引诱小孩带路的?
“学生”:用打火机。
“老师”:这节课上完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没有了?我们下课。
(教师:我有一个问题可不能够问你们?)
“学生”:能够。
(教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突出地表现了德国军官的凶恶?)
“学生”:第十九自然段军官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这一句表现出敌人的凶恶。
(全组学生走下台)
师:第三组同学表演了一段上课的情景,“老师”提问题,大家回答,又让“学生”提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好,还构成了小小的辩论。
军官: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又用嘴学鸟叫)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样会剩下我一个,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火了,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画外音: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这是进口的打火机。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画外音:我们的电视剧演完了,谢谢!(台下鼓掌)
师:演得不错,下一组,第四组吧!先介绍汇报方法。(第四组学生上台,有三人钻到黑板架后面)
生:我们也用表演的方法。但是我们演哑剧,军官和小孩都不说话,只做动作,后面有一个人读叙述,两个人分主角读军官和小孩说的话。前后配合着演)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表演?
生:这样不用背,(师插话:不用背台词)对,不用背台词。
师:不错——我也奇怪,为什么有人钻到黑板后面去,原先是“幕后音”!(众笑)好,开始。
(口哨声响起,朗读课文,军官带士兵上场,与小孩对话。对话中军官不时穿插几个英语单词。表演过程略)
师:第四组有点像多人双簧,有创意。这位军官先生还说几句英语,让人们看出他是外来侵略者,很有办法。要是你会几句德语就更好了!(众笑)。下面就剩第一组了,请上台!(第一组学生上台,组长介绍汇报方法)
生:我们用讲故事的方法汇报。由徐迪新扮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孩,此刻老了,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他当年的故事。
师:形式很好,开始吧。
(学生围坐在地,“老爷爷”坐在正面)
老爷爷:孩子们!(众笑)这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当年的故事。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和你们此刻差不多。(众笑)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德国鬼子来侵犯我们国家。有一次,一场战斗刚结束……(后面的资料基本与课文相同,讲述中间“老爷爷”曾两三次向“孩子们”问话,如“你猜孩子怎样说”等,过程略)
师:四个组演得都很好,汇报的方法各组都不同,但都很有想像力,很有创造性。刚才第三组得了A,此刻评一下第一、二、四组,就应评哪一级?(学生议论,最后都评A级)好!都是A级。(板书:第一组A,第二组A,第四组A)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但是这次你们先好好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学习汇报。我要求必须要有新意,要与众不同。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才请上台来。听明白了吧?此刻开始商量方法。
(各小组研究,教师巡回了解村导,时间约12分钟)
师:商量好了吧?各组长先来简单介绍你们组用什么方法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请一个同学演双主角,既当军官也当小孩。其余的同学当配音。
师:什么配音?
生:就是模仿小孩子学的各种鸟叫声,游击队员的说话声——因为他们是埋伏着的,不能出来演。还有打仗的枪炮声。
师:模仿鸟叫和枪声,那叫“效果”。好,第二组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还是画外音加表演。
师: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生:是,一样。
师:第三组,你们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也是表演,但我们觉得游击队的战士也能演,让他们在那边,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演。
师:为什么要站在桌子后面?
生:桌子代表山,他们在山上。
师:课文没说游击队埋伏在山上啊,是树林深处。
生:那桌子就代表树林。
师:嗯,办法不错。第四组讲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演一个电视直播节目。我当主持人,请支老师当特邀佳宾,其他同学当观众,他们能够给我们打热线电话。
师:大家一齐来评判,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方法最新颖,最有创造性?(生齐:第四组)好,我们就请第四组来表演这场电视直播。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推荐,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但我得征求第四组同学的意见,看他们同意不同意。(对第四组)我想让全班同学当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也能够给你们现场打热线电话。能够吧?(生:能够)好,大家注意,第四组的同学邀请全体同学当电视观众,你们也能够给现场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好不好?(生:好!)那这场现场直播立刻开始——谁要打热线电话就举手,我们这是土办法。(笑声)
(第四组学生上台,“主持人”坐在正面椅子上,对面是“佳宾”支老师,“现场观众”坐在“佳宾”的左侧)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每一天的“电视剧评论”节目了。最近我台开始播送电视剧“夜骂的歌声”,昨日已播到第3集,观众反应热烈。这天我们请来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支老师(全场大笑)来做我们的佳宾。大家欢迎!(学生鼓掌)有不少观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有关这部片子的问题,您能做一些解答吗?(“主持人”的这段话有手稿)
佳宾:能够能够,尽我所知。谢谢大家信任!
主持人:各位观众,您如果有什么话要说,请拨热线,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全场大笑)支老师,我先代表观众向您请教一个很多观众问过的问题:电视剧里描述的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有手稿)
佳宾: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勾结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东欧各国,也侵入了当时的苏联,就是此刻的俄罗斯。苏联人民也英勇抵抗,发起卫国战争。全世界人民英勇抗击德意日反动派,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当时苏联国内的事。
主持人:我国有没有参加这次世界大战?
佳宾:参加了。日本当时侵入了我们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战,到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笑声)各位观众请拨电话。(有人举手)
现场观众:我想问支老师一个问题:游击队员的口哨一响,小孩就钻进树林不见了。那树林的树就那么点高,怎样能看不见一个人?
佳宾:这位观众的问题很有意思。一般在树林里都有高高的树木,那叫乔木,树干、树枝分明,比如松树、白桦等。树下一般还长着灌木,就是那种没有主干,丛生的,不很高的,如用来编筐的荆条,公园里剪得很整齐,像一堵矮墙的黄杨等等都是灌木。小孩子完全有地方可藏。(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那里有观众从家中打来电话,您请讲。
电视观众:刚才支老师提到了白桦,课本里也说了。请问白桦是一种什么树木?
佳宾:白桦是一种乔木。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白色的树皮,十分柔软,能一层一层剥下来,薄得像纸一样,好像有油性,一点火就着。课文上插图画的就是白桦,银白色的树干,很漂亮。老舍先生曾在《林海》里写过“白桦的银裙”。这种树喜欢寒冷,俄罗斯有很多,我国只在东北有白桦。还有,这个字读hu,不要读成hu。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指导。
现场观众:我觉得游击队要一个小孩子去引诱敌人,这很危险,万一小孩子应付不了,就坏了。
住宾: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观众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哪位观众能回答这个问题,请拨1234567。(众笑)
现场观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很机智,他敢当面跟敌人军官开玩笑,(有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反对,不是开玩笑)行,不是开玩笑。他当面敢骂敌人是野兽,敌人还没话可说。他很机智,根本不用担心,你这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全场大笑)
电视观众:我有一点补充:让小孩子去引诱敌人,敌人容易上当,他们想不到一个小孩子会把他们骗了。
主持人:支老师您看观众们的回答能够不能够?
佳宾:答得很好。我国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当然做这样的诱敌工作的确也很危险,因为敌人是十分凶残狡猾的。我们有一首歌里唱的“王二小放牛娃”,不就被敌人杀害了吗?但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主持人:各位观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再请一位观众提出问题。请拨热线。
现场观众:游击队员明白有32个鬼子、两挺机关枪,说“对付得了”,就开枪了,歼灭了敌人。如果来的鬼子很多,比如一百多个,二百个,游击队员人少,对付不了,那该怎样办?小孩子还能跑得了吗?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还请现场的观众回答。你如果是那个小孩,你怎样办?
现场观众:我要是那个小孩,一看有这么多敌人,估计游击队对付不了。我就想办法不带他们去。
现场观众:其实带去也没关系,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打死一个少一个。反正树林很密,敌人地形不熟,小孩也会钻进灌木丛,游击队员也能转移走。
现场观众:游击队和小孩子必须有事先的约定,多少敌人能够怎样办,都是商量好的。(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好,请把电话打进来。
电视观众:我认为打不打由游击队员决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反正孩子什么时候都能钻进树林。书上说“对付得了”,就说明也有“对付不了”的状况。
主持人:我认为观众同志们讨论得很好。此刻我向支老师提最后一个问题:您拍这部电视剧,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台下鼓掌)
佳宾:我要告诉观众的,简单地说就是:侵略者必败,也让观众明白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多么机智勇敢!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光临这天的节目!各位观众,这天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电视剧评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我们的节目!再见!(全场鼓掌)
师:电视节目结束了,我们这天的课也该结束了。这天大家学得十分好,十分有创意。好,下课吧。
[评析]
这一课例给人最强烈的冲击是:孩子们一旦在课堂上得到解放,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这能量的表现就是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师用了二十多分钟引导学生认识了课文的整体及各段主体资料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学。这种学习包括自主选取方法进行学习汇报。这就给学生带给了展现才华的广阔空间。课堂上,一段课文,四个小组有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模仿老师上课,自己设问,自己解答;他们排演电视剧,分配主角,还设置“画外音”……一篇普普通通的课文,在孩子们的想像和实践中,竟能如此多彩!一个惊喜刚刚过去,更大的惊喜随之接踵而至:孩子们居然有模有样地“直播”了“电视剧评论”的电视节目。他们自扮“主持人”,请老师当“佳宾”,每个学生都能够拨通“热线电话”,把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搞得如此生动活泼,别开生面!
所有这一切,不能不使人深刻地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
教师的心是无私的,是善良的,谁都不否认。我们无私到想把每lmg营养直接注入到孩子们体内,无私到恨不得把自己明白的一切,一古脑儿装到学生头脑中;我们善良,善良到怕孩子摔跤就永远扶着他走路,善良到孩子没有感冒我们自已预先发烧!
这两节课,老师狠了一下心肠,让孩子自己去走路,没想到孩子们的腿脚是那样硬朗,步伐是那么矫健!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四):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战争时期的故事读,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争先恐后)我读过《王二小》这个故事,王二小是个放牛郎,有一次,他把敌人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里,八路军消灭了敌人,但是王二小被敌人打死了。
生:虽然他死了,但是他十分勇敢,村里的人都永远忘不了他。
师:是啊!王二小是战斗小英雄。
生:我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影片中的张嘎十分聪明,他多次消灭鬼子,……
生:我读过《黄继光》这个故事,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真是太勇敢了。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战争年代里,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天,我们再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夜莺的歌声》(板书课题)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你了解吗?
生:我明白苏联卫国战争发生在1941年。
生:我明白这场战争是苏联人民反对德国侵略者的战争。
生:我还明白这场战争是1941年开始的,1945年5月苏联胜利了,德国无条件投降。
师:同学们明白的可真不少。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许多的英雄。下面,让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指4名同学读课文)
[说明: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教师让学生在晨读时间熟读课文,上课时直接检查学生的读书状况。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师: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样样
生:他们读得都很好,个性是赵甲民同学读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李正新读得更好,他读时注意了人物说话的语气,小夜莺很沉着、不害怕。
生:他们都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是我学习的榜样!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加油!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明:课文篇幅较长,我采用快速默读、检查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
师: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生:我明白了课文讲的是小夜莺把敌人带到密林里,游击队消灭了敌人。
生:我明白了小男孩学夜莺、杜鹃叫,去给游击队报信,他个性聪明、勇敢。
师:读书很认真,还能谈体会呢!真棒!谁还想说?
生:我还明白了小男孩遇事很沉着,不害怕鬼子真是太勇敢了。
师:是呀!在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下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划出课文中描述小男孩言行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说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在梳理学生读书收获的状况下抓住重点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透过与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师:谁先说一说?
生:我先说,我画出的语句是:“怎样会就剩下我一个?那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从这句话里,我读懂了小夜莺太聪明了,他是在骂德国兵。
生:小夜莺用麻雀、乌鸦、猫头鹰骂德国人,把自己说成小夜莺,真是太好了。
生:我还明白小夜莺一点不慌张、不害怕,真是太勇敢了。
师:是呀!小夜莺沉着、冷静,谁来读一读?
(生读一遍)
师:很好,还有吗?
生:小孩有时候学……完全忘了。这段话描述了夜莺的动作,他假装成很简单、快活的样貌,以免鬼子怀疑。
生:这句话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小夜莺的沉着、冷静,小夜莺这样做的目的是给游击队报信。
师:说得太棒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展此刻我们的面前,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生读)[说明:在学生理解了小夜莺的处境后,再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就很容易的读出感情来。]
生:我来评一评,他读得还能够,把小夜莺的调皮可爱的样貌读出来了,我也想读一读。
(生再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
生:‘人呢?战争……就都跑了。’我觉得这句话太好了,小夜莺把鬼子说成是‘野兽’多么勇敢呀!是我的榜样。
生:是,如果是我,早吓得不明白说什么好了。(学生大笑)
生:还有呢!“你说的是一种……还有洋蘑菇。”这句话更能说明小男孩的沉着、机智。
生:应对凶恶的敌人,他一点也不慌,太棒了。
师:同学们表现可真棒,想不想再读一读,请3位同学分主角读一读吧!
生:(3位同学读课文)
师:读得怎样样,谁想评一评?
生:张忠义这个军官读得太棒了!凶恶,说话语气很重。
生:这个小夜莺也不错,即调皮可爱,又机智、勇敢,说话不慌不忙。
师:是啊!小夜莺用自己的聪明机智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把敌人带到游击队的埋伏圈,游击队一举歼灭了德国兵。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是本课感情目标的升华,、让学生走近小夜莺,说出心里话。]
生:小夜莺,你的表现太棒了!
生:小夜莺,你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好少年,是我们就应学习的好榜样。
生:我要向你学习,遇事沉着、冷静。
师:在战争年代里,有许多的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下面,老师在给同学们讲个故事。
(补充阅读材料:卓娅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有一个普通的女孩,名叫卓娅。16岁那年她加入了苏联共青团。1941年11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她不幸被俘了,敌人开始审讯她,敌人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不明白”,敌人问她游击队在哪,有多少人,所得到的回答都是“我不明白”。她很坚强,敌人被激怒了,四个敌人轮流用鞭子抽打她,她一声不吭,敌人的鞭子像雨点似的抽打在卓娅的身上,鲜血直流,血肉模糊,但卓娅咬紧牙关什么也不说,敌人实在没有办法了,决定将她处死,当敌人要处死她时,她高声呼喊:“你们处死我一个,会有很多人为我报仇的,胜利必须属于我们!”卓娅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说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安排阅读拓展活动,一能够扩充学生的阅读量,二是对课文的延伸,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对战争年代加深印象]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生:故事中的卓娅太坚强了。
生:卓娅很勇敢,应对敌人的鞭子抽打,她宁死不屈,是真正的英雄。
生:卓娅为了革命牺牲了,真是伟大的英雄。
生:卓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师:是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这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课下,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5-30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5-28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02-01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06-30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8-07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7-05
语文《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02-14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优秀06-28
《夜莺的歌声》教案03-05
夜莺的歌声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