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案例

时间:2022-09-19 08:29:58 专题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班级管理案例

  班级管理案例(一):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尝试

  背景:班上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不是很好,打架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对待学习多态度散漫,纪律性不强,出操时秩序零乱,课堂上比较嘈杂。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总能听到孩子们说“老师,×××又怎样样了”的声音。

  措施:1.在班上设立“踏步之星”和“端坐之星”评比,用来表扬在出操和课堂纪律方面表现好的孩子。

  2.确定申请条件:在校期间没有违反纪律的表现,作业按时按量完成。

  3.确定评选程序:学生觉得自己贴合申请条件的,主动提出申请,经过复核的确贴合申请条件后,申请被受理。成功申请后要透过为期三到五天的考察,考察的老师包括我和任课教师。考察期结束后,透过考察的,被评定为相应的“星”,没有透过考察的,两个星期之后能够再次申请。

  4.确定考察范围:踏步之星考察出操的整个过程,包括进场,踏步,做操,退场;端坐之星考察课堂上的坐姿。

  5.制定评比标准:①“踏步之星”:在出操进场和退场时做到对齐队伍,不与周围的同学讲话、打闹;进入场地后按口令原地踏步,踏步的姿势标准,队伍整齐;做操时姿势标准,不抢拍,整个过程不故意做扰乱队伍秩序的行为。

  ②“端坐之星”:在课堂上坐姿端正,能做到抬头挺胸,身正腰直(校训的资料),专心听讲,不做影响他人学习的行为。

  奖励:被评为“星”的孩子能够把自己的小照片放在用不同颜色的彩带做成的花环中贴在教室指定的墙上,只有被评为其中一个“星”的同学才能参与学期“三好学生”的评比,如果透过两个“星”的评比,将优先参与“三好学生”的评比。

  附则:一次受理申请的人数最多为10人。(第一轮评比开始时由于申请的人数过多,增加附则。)

  成效:出操时队伍整齐了,孩子们做操的态度认真了,课堂上讲小话的少了,回答问题的多了,走神的少了,认真听讲的多了,来跟我说“老师,×××又怎样样了”的孩子也没有那么频繁了。

  反思:这个评比制度已经试行了两个星期,考察进行了两轮。从考察的过程来看,提出申请的孩子都卯足了劲想在相应的考察项目上有好的表现,行为习惯得到了必须的改善。而他们也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全班的孩子在他们的影响下纪律性都有所增强。但提出申请的孩子中也有一部分不能透过考察,主要是他们平时的一些行为习惯已经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期望能够逐渐摒弃这些不好的习惯,与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伴。

  班级管理案例(二):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在我二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向担任班主任,深知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是一项艰巨繁杂而好处重大的工作。在工作中,我认真探索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得失。

  一、我们班级的现状分析:

  有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学生们跟着爷爷、奶奶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念弱、纪律松散,甚至学会了打架、骂人等。

  每接到一个新班级,我务必从多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状况,从实际出发,把特殊的问题儿童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班主任,仅仅抓学习成绩做严师、抓生活做慈母是远远不够的。

  二、结合实情,抓好班级工作的管理: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对班群众进行综合治理,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强的管理潜力。

  在我二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选取的吸收他人的成果与经验,从学校、班级实际出发,努力创设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班级管理体系。虽然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我却深深体会到: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就要努力做一名魅力班主任,要有一种堪为人师的高尚道德。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务必要刻苦钻研,深入学习科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虚心求教,从中吸取别人的精华,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但必须要与自身的特点和所带班级相结合,从而构建具有个人风格和本班特色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因此,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项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上课。

  三、当好一个爱心班主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一生都很重要。而一个小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一般都是在学校班群众的大家庭中。“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就应努力当好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给同学们同等的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给以个别学生生活上的指导。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感到班主任是最信任的人,是有话最可倾诉的人,这样,班主任和学生的思想沟通了,那么教育学生改掉坏习惯、行为也容易多了。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班主任在各项活动中,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在全班构成一种能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的现象的群众舆论。在班上,按照学校《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量化打分,班干部记录在德育量化手册上,把它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四、班主任要善于表扬,巧妙地批评:

  鼓励学生的好处充分体此刻它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学生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不仅仅是一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表扬,要会表扬。

  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中的差异。对待“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如:我班的学生小强,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文化层次低),家境贫寒。不得不寄居在他的大姨家,他行为习惯很差,脾气暴躁,经常逃学、偷东西、打架等。是同学们公认的无可救药的那种令人厌恶的学生,在班内影响力特大。当我接到这个班时,他不断的违反纪律,令人头疼。之后,我跟他大姨和他多次交流,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在这期间,我很注重顾及他的自尊,使他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作心灵的交流,这样使他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在班内,多给他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当他一步步转变的时候,同学们都感到无比的高兴。于是,我在班内就让小强做改正缺点的典型,让他用他的行为教育和他有类似毛病的同学,带动他们改正缺点。此刻,小强已经和班级和谐的融为一体了。

  五、认真做好家访、开好家长会和个别座谈。

  就应适时召开好家长会。在召开家长之前首先把学生名单发到科任老师手中,科任老师又先找这些学生深入一层谈心进一步了解学生。开家长会时,到会的家长和科任老师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前家长听完老师的说话之后想个别了解状况就没有时间了,此刻这种谈话式的家长会能及时回答家长的问题,深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反应。在课余,还就应利用各种机会和他们闲聊,与学生进行个别座谈,并做好记录。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几年来,我透过实践和探索在班级管理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时势在变,教育在变,学生在变,作为班主任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掌握当前社会中最先进的元素,与时俱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资料复杂的,任务更是繁重的。但是,只要我们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是完全能够干得十分出色而游刃有余的。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青春继续耕耘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努力做一个有特色的小学的优秀班主任。

  班级管理案例(三):

  抓住一切机会表扬学生。

  一个同学字不好,要批评他。指着他同桌的字说:“你看,XXX的字写多好,你要向他学习。”他同桌听了喜形于色。

  前天刚批评过武鑫源,学英语不认真,默写单词错了好多。他哭了。虽然更多的是懊悔,但必须也搀杂着对教师的愤恨,至少是阴影。这天早上他领操,王卿说,武鑫源嗓子哑了。我正要安排人替他领口号,却听到了他雄壮的声音,尽管沙哑,却很有力。晚上,我很容易提到了这件事:“武鑫源同学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话说完,看到武鑫源的眼里泛起了泪花……

  班级管理案例(四):

  班级管理成功案例:整队上技能课

  下节课是信息课,需要整队去机房。孩子们还未从中午的闹腾中安静下来,排队时,说话的,大闹的,叫嚷的,推搡的,整个教室一片混乱。我站在讲台上,静静地看着底下的他们,一反以往用提高声音来镇压的做法。孩子毕竟是孩子,教室依旧如原先一样,刮过我的耳膜,阵阵高高低低的噪音。我皱了皱眉头,然而,我依旧,静静地环抱着手臂,一言不发,但是不同的是,我用我的目光,扫视着教室。说不清楚那是怎样的一种目光,但是,我明白它的作用,因为我看到当我盯住哪一个调皮的孩子时,他立即收敛,站到了队伍里去。墙上的钟,分针转了一圈又一圈,五分钟过去了。

  也许是因为看到了我的一言不发,孩子们互相提醒着,教室最后安静下来。他们在等待着我下一句不知是斥责还是批评,我看到他们的脸上,表情,眼睛,躲躲闪闪。当教室安静地只剩下窗外其他班级孩子的吵闹声时,我慢慢地走下讲台,走到教室的第一排。

  “刚才我看了时间,你们排队花了5分钟,也就是浪费了5分钟,我明白你们很喜欢信息技术课,但是你们刚才的表现却告诉朱老师,你们不想去上课,既然如此,那么就在教室里先待5分钟吧。”我不紧不慢,声音十分平和。我明白,这一招,很灵。这帮孩子个个都爱上信息技术课,每次都巴不得早点去教室,好打开心爱的电脑,趁老师还没来痛快地过把瘾。此刻让他们足足比平时要迟5分钟离开教室,信息教室又在底楼,他们可难受了。但是,孩子们乖乖地挨着这不长不短的5分钟。5分钟过去了,“5分钟到了,好了,记住,下次如果你们想早点过去,时间都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早早整好队,就能早点去教室,下次我会让那些自觉排队,动作迅速的小朋友们先去教室,其他的你们就眼红吧。”我摸摸前排一个小调皮的脑袋,只见他还有班里另外几个对我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最后,在将近7分钟之后,安静有序的队伍走出了教室。

  班级管理案例(五):

  规矩别急着定,等到发生状况的时候再说

  课堂上串位是不能允许的,那容易让学生合伙学坏。但不急着跟学生说。直到有一天,宋老师说地理课上有人点火,一查,是武鑫源跑到了苗晋铭位上点的。严厉批评之,并定规矩如下:课堂严禁串位,违者严惩。几天过去了,没发现有人串位。

  学生有事请假回家,就应由家长先给老师打电话说明,以免出问题。这规矩也不急着说。这天下午,刘沛然说要回家,家里有事,他妈妈让他回去。他要说谎咋办?借机把规矩立下。

  从开学来,我还没在白天检查过寝室。虽然不断给学生要求,但凭经验,明白里面问题必须不少。但学校没有什么措施,我也不急着立规矩。昨日,玉林过来说,七五班女寝一楼没叠被子,男寝一楼没倒垃圾。学校领导专门跑来批评我,这还了得,问题相当严重!(嘿,机会来了!)当即在大课间带领四个寝室长挨个检查,把检查到的问题一一记录,每人次扣两分(刚好昨日开始实行积分制),并下达整改令。这天再去检查,一个比一个好!我拍了照片,下午第三节放给学生看,震撼教育啊!

  还有一点。昨日检查完寝室,并没有对着没叠被子或失职的同学发脾气,而是表扬了那些做得好的同学:在老师从来没有检查过、没有表扬过的状况下,这些同学还能坚持叠被子,真是不容易!这段话还为这天埋下了伏笔。看完照片,我说:同学们啊,一天做这么好容易,可天天坚持做到这么好可就难喽,你们能做到吗?异口同声:能!

  班级管理案例(六):

  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

  昨日检查了寝室,男寝二楼的被子叠得个性整齐,明显比一楼要好。但在晚上检查寝室时,发现武鑫源等在我走了之后很肆意的说话。于是,这天的一场思想工作就有了题目。

  晚自习是两节语文。学生要做一张试卷,用时70分钟。收卷后,离放学还有20分钟,打开电脑,展示了昨日检查寝室拍的照片。两个女寝不分上下,但对于男寝的状况,大家能够明显看出,二楼比一楼好。

  眼看共识已经到达,我话锋一转:“这天不能给二楼加分,因为他们纪律不好。”其实卫生和纪律是两码事,但学生是分辨不出二者的关系的。

  叙述昨晚武鑫源违纪的状况。然后定性:“他们是欺骗老师。”

  如此定性,才能对心灵构成震慑。

  再讲老师平时如果相信他们。目的是加强效果。

  再讲自己平时如何忙碌,但发现了这等状况后,以后不得不拿出更多时间检查寝室。作痛心状。

  教室一片肃然。效果呈现。

  再问:其它寝室还有什么问题?

  有人开始“揭发”。

  揭发出来的都是些鸡毛蒜皮之事,我松了一口气。

  今晚不用查寝了,必须十分好。顺势解决了星期四日晚上的“乱局”。

  班级管理案例(七):

  “中等生”也需要注视的目光

  王茜是新转来的学生。温柔文静,学习成绩中等,头总也抬不起,上课静静地听课,按时完成作业,从不惹事,是那种不引人注目的学生。这就是她留给大家的印象,而且她很快就不再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但我总觉得她有些异样。课堂上,我精心设计的情境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他们用心发言,热烈讨论,课堂上经常高潮迭起,我和同学们一齐享受学习,一齐体验快乐。但我发现王茜依然安静,依然低着头,我看不到她激动的眼光。我试图透过提问来调动她的用心性,她倒也认真回答,但还是不主动。两个月过去了,王茜依然默默无闻。罢了吧,她既不是学习有困难,需要帮忙的后进生;也不是学有余力,需要个性“加餐”的优等生。很快,我也不再留意她了。和许多老师一样,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需要帮忙的后进生和学有余力的优等生身上,以保证合格率和优秀率。

  期中考试后,王茜的妈妈第一次来到学校。她说,她躲在窗外听了我好几次课了。是吗?我心里一惊。她说,女儿经常眉飞色舞地向她描述,说老师的课上得好,她个性喜欢听。几乎每一天晚上,王茜写完作业后,总要在自己房间里给布娃娃们上课。她发现女儿的神态、语气都极像老师。毫不起眼的王茜居然能那样眉飞色舞,被我忽视的王茜居然把我当偶像一样模仿。末了,王茜妈妈说出了孩子小小的心愿:请老师多看看她。

  我惊讶,我激动,进而我深感内疚:我的漠视正在慢慢地熄灭她的热情,我居然轻易地忽视了这样用心的学生。曾几何时,老师们在“考试”这根大棒的指挥下,目光一再地偏移,使尽一切办法提升学生考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所谓的“抓两头,丢中间”就因此而产生了。是啊!不是要看合格率吗?老师就花时间辅导后进生;不是要看优秀率吗?老师就花力气给优等生更多的机会。至于中等生,没必要也没时间、没精力去照顾了。其实,中等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基础并不差,潜力很大。更关键的是,他们容易转化,受用心因素推动就会变成优等生,受消极因素影响就会变成差生。他们同样需要老师的目光注视,需要平等的机会,他们的热情还能够更充分地燃烧。

  我感谢王茜妈妈给我上的这一课。带着内疚,我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应有的关怀。我相信,当我的目光不再偏移时,“王茜”们的眼里必须会发光,笑脸必须会更灿烂。

  (3)问题生可能是大家谈论得最多的一块了。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的时候,总要举个转化问题生的例子,以证明其工作的成功,平时班主任们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精力,则是十分可观的。有的班主任对我说,他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来对付问题生了,问题生甚至把他备课的时间都挤掉了。有些班主任干脆就把问题生称之为“头痛生”,分班的时候,要是自己班里有两个严重的问题生,那就“没好日子过了”。因为问题生与班风是相互影响的、互动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班主任往往强调问题生对班风的负面影响,片面抱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忽视班风对问题生的正面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单向的。但是光承认问题生与班风相互影响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在什么状况下,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大于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在什么状况下,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大于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这个道理并不复杂,谁强势谁就对别人影响大,谁弱势谁就容易受别人影响,这和文化传播的规律差不多。所以,如果一个班班风稳定,班主任能够主导班风,问题生就会受班风较大影响,所谓“火大无湿柴”;反之,如果一个班班风没有构成,或者不稳定,班主任不能主导班风,那么问题生对班风的反作用就会增强,有可能构成“一粒老鼠屎

  坏了一锅汤”的局面。可见,如果真有一粒老鼠屎坏了你一锅汤,你光抱怨这粒老鼠屎是不行的,恐怕你这锅汤本身也有一些问题。要避免夸大问题生的负面作用。

  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班风与问题生是相互作用的,我新接一个班,要稳定局面,是从抓班风入手呢,还是从抓问题生入手呢?这个问题对初为人师的年轻班主任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都就应从抓班风、稳定基本群众入手,而不要跟在问题生后面,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这期间,如果问题生进行干扰,点他们一下,只要他们但是于放肆,就不要急于和他们“决战”,要适当做点妥协,不要死心眼。抓住基本群众,手里有了“兵力”,以后的仗就好打了。您会发现,当班里基本群众构成跟着班主任走的态势时,问题生一般也就不敢造次了,他们很会“观风声”的。什么状况下能够直接从问题生切入管理班级呢?一种状况是班主任经验丰富、潜力很强,而问题生的势力又不太大,如此班主任能够上来就把问题生控住,一下子把班级稳定下来。但这是比较冒险的,对教师潜力要求甚高,一旦拿不下来,“初战失利”,下一步棋就比较难走了。还有一种状况是问题生过于嚣张,邪气太盛,教师妥协他得寸进尺,教师的友好他也不领情,不把他压住,正气起不来,基本群众也拢但是来,那没有办法,只好从问题生开刀。这一般需要学校的支持,在全校点名批评或者给予纪律处分,俗话称这种办法为“杀鸡给猴看”。用此法要注意,打击面必须要小。

  这种办法火药味太浓,对和谐不利,是不得已而为之,小学很少需要这种办法,中学也尽量少用,只有对重度的问题生,而且是挑战学校纪律权威的个性猖狂的问题生,才能够采用如此策略。此刻班主任“杀鸡给猴看”的策略用得太滥了,多数是不必要的。

  我国自从解放后建立班主任制度以来,从来没有减少过对问题生的关注,光名称就有“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学困生,个别生,问题生”等多种。对策则通常是软硬两手——一手是管卡压,另一手就是哄(比如什么赏识、招安),所谓“恩威并施”。但往往收效甚微。那么要提高转化后进生的成效,前提就是要弄清他们后进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专家通常把后进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不良行为习惯型

  有的小说小动,有的爱接老师下茬,马马虎虎,磨磨蹭蹭,站没站样,坐没坐样,没有礼貌,不懂规矩,迟到早退,招三惹四,五分钟热气,不用心参加群众活动。他们一般对老师并没有敌意,只是管不住自己。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大问题。但是这种学生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麻烦,很让人头痛。如果说人们对品德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坏”,对心理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怪”,那么对行为习惯性问题生的主要印象就是“赖”。这种学生往往知错认错,但是屡教不改。他们有的显得很幼稚,“纯天然”。这种问题生的数量,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比较多,是问题生的主力。

  凡属习惯问题,根子几乎都在家庭。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他们的毛病主要是家长惯出来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已经构成坏习惯了,很难改正。解决这类问题,除了一般性的班级管理和教育之外,最好能找到其家庭教育具体的“失误点”,让家长自觉调整,帮忙孩子进步。为此,教师务必掌握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技术。只会给家长打电话告状是不行的,要学会诊断其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能给家长“出招”。当然也要给学生“出招”,因为这种学生都并非愿意如此,他们只是太习惯做错事了,意志薄弱。他们往往一副很无助,很无奈的样貌。行为习惯型问题生个性需要耐心,因为这种事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慢慢来。

  (2)厌学型

  这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学习,不听讲不写作业,一上课就蔫,一下课就来精神,对有关学习的话题过敏,老师同学提起来就烦,家长提起来就急。其精力都用在非学习方面,有的搞体育活动,有的追星,有的追时髦发型服装,有的迷恋网络,他们的成绩,自然都是很差的,但也有的个别学科成绩不错,但总分很低,属于严重偏科。这种学生除了不听讲不写作业之外,其他方面纪律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亦无大问题,其中不少人甚至能够说“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一般教师对他们的看法只是一个字——“懒”,认为他们是有潜力的,挺聪明的脑袋瓜,就是不用。其实事情远不是这样简单。其中有些人是过去知识漏洞太多了,基础太差了;有些人是智力类型比较特殊,不适应一般的教学方法;有些则是智商不够;有的是因为早期学习受过严重挫折,灰心了;还有的是从小家长催逼太紧,孩子以不学习来对抗家长;其中只有一部分人确实是因为懒惰,而这懒惰肯定是多年构成的。要对症下药,很需要一番诊断的功夫。有的学生始终厌学,但始终没有变坏,对这种问题生,班主任一般是同情的,而且经验告诉我们,他们长大后,往往有说得过去的前途,不会成为社会不良分子。

  (3)心理障碍型

  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自恋,忧郁,退缩,躁动,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并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细分析不是。

  心理型问题生给人的感觉是“怪”。他们的行为违反常态,不贴合一般学生的逻辑,令人费解。心理型问题生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这些问题往往与遗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有关。心理型的问题生比品德型问题生比例相对要大一些,但是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不占问题学生的多数。此刻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往往很轻率地决定学生为心理问题生,给学生造成伤害。比如学生上课爱小说小动,教师就随便说他有“多动症”,而且让家长带他上医院,这是很莽撞的。想当初教师没听说过心理治疗这个词的时候,把一切问题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四人帮”的流毒,一旦学会了几个心理学名词,就满眼都是心理疾病,看谁都像“多动症”。这太缺乏分析了,实际上也还是乱贴标签。

  教育心理问题生的时候,教师的主角类似心理医生,要求教师有必须的心理学知识,找到他的“情结”,才能解决问题。但不是每个教师都有这种潜力的。如果解决不了,就应请教学校心理教师或者去看医生。

  (4)品德型

  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劫钱,小偷小摸,抽烟喝酒,与异性有不正当交往,离家出走,不孝顺父母。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不好。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他们给教师的突出印象是“坏”。这类学生往往有小群体,而且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有联系。他们对教师一般有敌意,或者虚与委蛇。学生则害怕他们。这种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往往与社会不良人等相通,他们已经有了反社会的价值观,或者有了这种倾向,只是因为羽毛未丰,所以尚在学校里兴风作浪,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辍学走上社会,进入不良分子甚至犯罪分子的行列。这种学生一般来源于破碎家庭、道德不良家庭、家庭教育严重失误家庭。他们破坏性很大,教育起来很困难。必要时需要给予纪律处分。

  教育这种学生的时候,教师既是医生,又是战士。如果这种学生总是挑战学校纪律和教师权威,你就首先要把他打败,然后才谈得到教育。他们往往软硬不吃,对付他们有时需要一点兵法,需要一点谋略,需要某些特殊手段。教育这种学生,最考验教师的社会经验是否丰富,因为这是一些提前畸形社会化的人,教师书生气十足,只能败在他们手下,是会被他们看不起的。此刻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动不动就把出毛病的学生看成品德问题,扩大打击面,而对真正的品德型问题生又束手无策,结果只能助长歪风。此类学生一般不适合“招安”,不能轻易安排他们做小干部,否则可能毁坏班风,甚至架空班主任。

  几乎每个问题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能够说问题生正是问题家庭的合逻辑的产品,所以解决问题生的问题,躲不开家庭教育指导,这也就是新时期班主任主角务必增加一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原因。你不指导家庭教育,问题家庭(这种家庭呈增加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没看到这种趋势在减缓)就要给你制造问题学生,你诊疗问题生的时候,如果没有家长配合,疗效就会大打折扣。我们都要对问题家庭有所认识。问题家庭形形色色,其“问题”不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我们的指导重点也就不同。班主任务必学会因“家”施教。

  1、溺爱型家庭

  问题学生的家庭多数是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度关爱,过度保护,有求必应,无微不至。从表面上看,溺爱孩子的家长好像是孩子的奴隶,其实细分析起来,他们首先是自己感情的奴隶。孩子有点事,家长先受不了。孩子还没冷,家长先冷了;孩子还没累,家长先累了;孩子还没哭,家长先落泪了。家长的感情失去控制,先淹没了自己的理智,再去“淹没”孩子。他们中有的人可能以为,我这样爱孩子,将来孩子就会报答我,其实可能正相反,苏霍姆林斯基说:“铁石心肠的人大都生长在那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被溺爱的孩子长大一般都不孝顺,所以这种家长往往以溺爱开始,以寒心和愤怒告终。

  产生溺爱的具体原因很多。孩子从小体弱,家长觉得他可怜,因而溺爱。孩子在兄弟姐妹中受欺负,也会使家长溺爱他。长期不孕好容易得个孩子的家长容易溺爱。重男轻女的家长得个儿子容易溺爱。本来不受溺爱的孩子忽然得了一场病,病中家长对他照顾备至,病好以后可能把病中的习惯延续下去,构成溺爱。夫妻感情不知,妻子可能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注到孩子身上,构成溺爱。家长生活贫乏,精神世界不充实,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又没有什么娱乐,于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世界,也会构成溺爱,这种家长个性离不开孩子。一般说来,溺爱的家长以母亲为多。值得注意的是,此刻不但母亲溺爱,爷爷奶奶姥姥爷溺爱,父亲也有溺爱的趋势。中国的许多严父正在变成慈母,而慈母正在变成孩子的使唤丫头,这是很危险的。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任性,自私,怕苦,生存潜力差,人际交往潜力差,厌学,贪玩。严重溺爱通常会造就行为习惯型和厌学型问题生,如果加上其他因素,也能够造就心理障碍型问题生和品德型问题生。

  溺爱孩子的家长有时候不明白自己在溺爱,教师要很具体地告诉他,你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要少做,什么话不能说。有些家长是明明白自己溺爱的,他只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对此教师要耐心地引导,最好能给他设计一个有梯度的纠正方案,帮他逐渐转变。

  2、放任型家庭

  许多放任孩子的家长并不是不想管孩子,可惜他们已经失控了。我所在学校附近有一个省八建的单位,男职工常常出差在外,家里只剩下母亲教育孩子。这些母亲大部分都对孩子持放任态度,因为他们管不住,有的甚至不敢得罪孩子。老师去家访,只能了解点状况,还不必须真实,很难指望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所以,放任,多是被迫的,不得已的。持这种态度的家长,情绪是痛苦的,憋急了,也可能迅速转化为采用强制的办法,试图压服孩子,不能奏效,只好继续放任。作父亲的采取放任态度,一般是由于懒惰,以为孩子有当妈的管就行了,对孩子的事不闻不问。也有些年轻的父亲,只顾自己挣钱或玩乐,缺乏做父亲的职责感。还有些人认为树大自然直,此刻不必抓那么紧。高兴了,大抓一阵;不高兴了,撒手不管。缺乏认真的态度和毅力。

  还有一种放任是家庭教育方法不一致造成的。父亲要管,母亲不让;母亲要管,爷爷不答应。总因为孩子闹不愉快,天天不省心,没办法,只好由他去了。其中也有的人偷着管孩子,效果当然好不了。持续的放任可能使孩子任性,蛮横,没规矩,散漫,偏科,厌学。这种孩子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没家教”。他们首先容易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其次容易成为厌学型问题生,如果接触不良人员,就可能成为品德型问题生。

  放任型的家长,如果他是不得已的,那要帮忙他找回权威(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如果是懒惰,那就要提醒他此事的后果——怕眼前的小麻烦会招来以后的大麻烦,并具体指导他在何处“拉紧缰绳”。

  3.纵容型家庭

  纵容比放任还危险。放任只是不管而已,纵容则是袒护孩子的错误。为什么明知有错还要纵容呢?由于家长私心太重。凡属纵容的事,都是家长认为占便宜的事。比如孩子丢了钱,放任的家长可能不闻不问,纵容型的家长则要发火;但若孩子骗了别人的钱来,纵容的家长可就不管了。孩子打架,不问是非。只问我的孩子是否吃亏了。只要是不吃亏的事,做坏事也不制止,这是纵容的主要特点。纵容孩子的家长价值观有问题,他们为谋私利,不惜损害别人。家长自己,由于阅历较多,虽谋私利,但还明白分寸,但孩子却不会掌握火候。孩子理解了家长的价值观,为占便宜,不管不顾,常此下去,势必犯大错误甚至触犯刑律。当出现这种危险时,家长也明白不妙,也加提醒,但他不是帮孩子转变思想,而是教孩子以后怎样更“巧妙”一点,不被别人抓住,这当然是错上加错。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纵容孩子错误的家长往往得一个痛苦的结局。

  一味纵容可能使孩子性格出现很大偏差,最容易造就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和品德型问题生。班主任能够试试促使家长转变价值观,但是一般很难奏效,因为成人的价值观是比较稳定的,那就推荐家长少用错误的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恃强凌弱)影响孩子。对于家长袒护孩子错误的行为,要予以批评,并指出其后果。孩子惹出事端,要让家长负该负的职责。

  4、管制型家庭

  有许多问题生来源于管制型家庭,管制是我国传统家教思路。此法如今节节败退,但仍有不少家长迷恋它,因为家长不熟悉别的方法,而习惯于管卡压。迷信管制的家长不信任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孩子的优点、用心性和自觉性,他们认为孩子天生爱闯祸,天生不会自觉,所以他们以不犯错误为好孩子的标准,以防止孩子犯错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以制定各种禁令为具体方法。一般说来,管卡压只是在孩子小时候有效,上中学以后,渐渐地管也管不住了,卡也卡不死了,压也压不服了,于是管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放任。我们遇到过的一些问题生,当年都以前是被管得服服帖帖的好学生,突然一落千丈,家长教师震惊之余,百思不得其解。据我们的经验,他们的家庭往往是管制型的。一旦压不住,就“变天”了。

  用管制的方法常常能“迅速见效”,这是许多家长喜欢用这种方法的一原因。比如孩子不爱做作业,家长一声令下,孩子无奈,只好每一天晚上摆出一副用功的样貌,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家长很高兴。但孩子脑子里想什么,家长管得了吗?有的家长也明白孩子可能“出工不出力”,于是进一步规定,每一天务必写50个字,然后检查。这当然落实多了,但孩子写这50多字,情绪如何?愿意还是不愿意?是一边写一边学进去了,还是机械照抄?这怎样检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管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使孩子被动服从,不能使孩子主动进取。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说得十分好:“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强迫孩子做某种事情,然而迫使他‘做个好孩子',这是不可能的。”也有的家长迷信管制的方法,是把职业习惯迁移到家庭教育中的结果。例如当干部的或军人出身的家长,就可能把单位的管理办法或部队的纪律搬到家庭中来,而忘记了家庭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管制型的教育很容易导致孩子逆反。外向性格的孩子,其逆反可能表现为攻击性,内向的则可能走向自闭和自我攻击。另外,过分的管制还可能导致孩子双重人格(两面派),人际交往障碍和无能。管制型家教首先容易造就心理障碍型问题生,其次是厌学型和行为习惯型问题生,还有,“好学生”型问题生也往往出自管制型家庭。

  孩子总还是需要管的,问题是这种家长只会管,而且管得太多了。班主任指导这种家长,要做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帮他把管孩子的具体项目一条条列出来,和他一齐商讨该砍掉哪些项目,另一项是教给家长一些“非管制”的教育方法。

  5、冷漠家庭

  冷漠家庭的突出特点是家长对孩子冷漠或忽视。没有对话,没有沟通,甚至很少见面。有的家长只顾自己追求享受,置孩子于不顾,甚至以孩子为累赘,他们当然不会对孩子多有感情。但是这种人是极少的,个性是在我们中国。另有一种家长,只明白挣钱过日子,以为多给孩子买东西就是爱孩子。他们起早贪黑地干,连和孩子谈话的时间都有限,更不必说感情交流了。这也是一种冷漠。

  冷漠还可能是说也不服、压也不服、管也管不住、劝也劝不动、孩子软硬不吃时采用的最后一着:我不理你。到这种程度,说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已经很不妙了,比经常争吵还要糟糕。心理学家说:“爱的反面是不关心,而不是恨。”这是有道理的。“恨铁不成钢”,实际是爱,若冷漠不关心,那就可能真是不爱孩子了。冷漠有时是极度失望的表现。

  冷漠与放任不是一回事。冷漠主要指感情方面,放任主要指行动方面。在行动上放任孩子的家长在感情上不必须对孩子冷漠,感情上冷漠的家长,在行动上不必须放任孩子。孩子对冷漠的反应是什么呢?有的是以冷对冷,有的则是竭力捣乱,闯祸,以吸引家长的注意,哪怕家长骂自己一顿也好,总比不理强,孩子是很难忍受冷漠的。孩子在冷漠的气氛中长大,性格孤僻不热情,或者相反,个性热衷于人际交往,离不开人,缺乏独立性。这种孩子首先容易成为心理障碍型的问题生(如自闭),其次容易成为厌学型和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如攻击性,早恋)。

  指导冷漠型的家长,如果是原发型的冷漠,就应力劝他改变态度,教他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后发的失望型的冷漠,要帮忙他们恢复对孩子的信心,树立永不放下的观念。注意:我们那里讲的冷漠指的是一贯的态度。家长因为某种缘故一时不理睬孩子不算冷漠,不但不算冷漠,有时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6、无规则家庭

  无规则家庭的主要特点是孩子生活无规律,几乎没有人管,上学之外,整天乱跑乱玩,没人明白他都干了些什么。小商贩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带孩子的家庭,家长外出孩子留守的家庭,这种状况较多。家长只是抽时间过问一下孩子的事情,平日不管,见到期末考试分数瞎管一阵。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即使智力不错,也常常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他们很散漫,行为有游民色彩。其中有些人会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和厌学生,有的则可能成为品德型问题生,提前到社会上去混。

  7、高期望家庭

  问题生的多数都来源于高期望值家庭。高期望值在中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即所谓“望子成龙”。家长期望孩子有出息,这本来是很正常的,问题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十分主观,完全脱离实际。他们根本不承认人的智力和智力类型天生是有差别的,他们迷信“努力”、“刻苦”,鼓吹只要拼命学习,谁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高期望值的家长,有的是让孩子为家长挣脸面,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是为了补偿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理想。他们不分析孩子的特点,不了解孩子的需要,不尊重孩子的感情,一厢情愿地制定一个目标,强迫孩子去落实。这种做法开头可能还算顺利,孩子到了必须年龄,就要消极怠工,逆反,厌学,或者自卑,自我攻击。问题生中的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型学生,心理障碍型学生,多数都是高期望值家庭造就的。

  对高期望的家长,笼统地劝他们降低期望值是不够的,比较好的办法是对孩子进行检测,找到孩子的真正潜能、优势和弱项,帮孩子选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如此才能说服家长。单纯让家长降低期望值,他们不服气,这种家长一般都有很重的虚荣心,特顾脸面。

  8、垂直家庭

  所谓垂直家庭,是指孩子极其缺乏同龄人横向交往的家庭。独身子女家庭本来就有垂直性质,孩子的人际关系仅限于垂直向上与长辈联系,有些家长变本加厉,不让孩子与邻居小孩交往,不给孩子与同龄人玩耍的机会,甚至以为家长陪孩子玩,能够减少孩子之间的矛盾,少让自己孩子吃亏。如此下去,这个家庭就成了垂直家庭。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极其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一旦上学,大家就会发现他有点傻,幼稚,不懂事,长不大,行为习惯毛病多,人际交往有障碍。长大以后,或者孤僻,自闭,或者疯狂交友,早恋。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和心理障碍型问题生,都产生于垂直家庭。

  怎样指导垂直家庭呢?如果孩子还在上小学,那比较好办,劝说家长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接触同龄人就行了(比如几个家庭结成小组,建立“模拟多子女家庭”)。当然,这要有梯度,而且要有技巧,不可突然把孩子放到小朋友堆里去,否则孩子会不知所措,大受挫折,以后更不愿去了。对于孤僻自闭的孩子,要更谨慎地引导他接触同龄人(先帮他找一两个朋友),对于疯狂交友的孩子,则需要适当限制,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9、矛盾家庭

  矛盾家庭指的是家长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有的是生活上的矛盾,有的是教育上的矛盾。比如夫妻不和,夫妻长期闹离婚,婆媳矛盾,祖辈人与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严重分歧等等。这些矛盾搞得家庭火药味十足,鸡犬不宁。即使孩子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会情绪低落,经常烦躁不安,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有的孩子加入某个阵营,帮忙妈妈反对爸爸,帮忙奶奶反对妈妈,或者谁的话对我有利我就听谁的,搅在成人的矛盾里,纵横捭阖,对健康成长更加不利。所以我们说,矛盾家庭有时比单亲家庭对孩子害处更大。单亲家庭有很多孩子还是很优秀健康的,而矛盾家庭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优秀,一般也会留下心理创伤。矛盾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情感危机,厌学,早恋,自闭,两面派,有的则会提前走向社会。矛盾家庭能造就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

  班主任诊疗问题生的时候,若遇到矛盾家庭,比较难办,因为我们无权介入人家的家庭矛盾,涉及到保密,更不能乱打听,然而这种矛盾又确实在影响孩子。怎样办呢?比较妥当的办法是在涉及孩子教育的部分给家长提些推荐(比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要拿孩子当控制对方的武器和与对方太假还价的筹码)。如果家长对教师十分信任,拿家长当朋友,也能够提一点缓和家庭矛盾的推荐。还有一个办法是教育孩子,在家长的矛盾中严守中立。告诉孩子,大人的事是他们之间的事,小孩不插嘴,小孩要做的事情是思考自己的前途。

  10、倾斜家庭

  中国的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倾斜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很明显的男性中心(古代没有女教师)。近代至今,男女逐渐平等,很多母亲取得了家庭教育的主导权,有些甚至独揽教育大权,不许父亲过问孩子教育。这成了一种新的倾斜。这种倾斜如今在大城市比较普遍,对教育男孩子个性不利,因为男性有男性的思维方式,父性教育的缺席,容易使男孩主角混乱。此刻很多男孩女性化,缺乏阳刚之气,与此有关(与学校女老师比例过大也有关系)。不少问题生,家里都是女重男轻,妻子是女强人(或者妻子父母是强人,妻子因而在家中地位远高于丈夫),当着孩子的应对贬低丈夫,搞得为人父者在孩子心中没有地位和威信。还有的男人搞大男子主义,对妻子无礼,甚至打骂妻子。还有的家庭祖辈人主事,爷爷奶奶经常在孩子面前贬低其父母,经常推翻孩子父母的正确决定。这都属于倾斜家庭,人际关系失去平衡与和谐。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情感危机和人格障碍,成为心理障碍型问题生和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问题生。

  班主任很难把这种家庭倾斜纠正过来,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家庭倾斜的事实、后果告诉家长,请他们自己去调节。如果孩子已经上中学,那就重点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家庭是不正常的,自觉减少家庭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偏向(例如重男轻女,例如着力培养某个“有出息”的孩子)也会造成倾斜,也是就应尽量纠正的。

  11、倾斜家族

  家庭倾斜如果超出一个家庭,扩大到一个家族,就会构成倾斜家族。一些问题生,家长拼命逼孩子学习,几乎到了失去理智的程度。如有一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作文离题被扣了8分。他的母亲竟把他的那篇习作复印了几份,拿给别的老师看,说:“我的孩子从一年级至这次考试前,作文扣分从未超过3分。你们帮我看看是不是老师改错了?”家长哪来的这么大的劲头呢?之后才发现,原先孩子有表哥表妹学习成绩很好,给孩子的父母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孩子父母为了在兄弟姐妹中有面子,把劲都使在孩子身上了。家族中这种兄弟姐妹的竞争造成了家族的倾斜,进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倾斜。这么搞会把处于劣势的孩子逼出问题的。很多心理障碍型问题生,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甚至辍学生,都是这样造就出来的。班主任遇到这样的家长,就应力劝他们实事求是。教育不是逞强好胜的事情,它是有客观规律的。一个孩子有一个孩子的特点,一个孩子有一个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家长的任务是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和亲戚孩子攀比,强迫孩子走别人的路。

  12、特权家庭

  特权家庭指的是官员家庭或当地有实力者家庭。如果这类家长头脑不清醒,他们的孩子,容易成为问题生。这道理很简单,特权是腐蚀人的。如果孩子闯了祸家长总能替他“摆平”,使他逃避惩罚;如果因为家长的势力,孩子的老师总是“照顾”他,同学也总是抬举他;如果他无论学成什么样的成绩家长总能帮他去一个好学校;如果他明白家长的存款足够他以后花的;如果他总是穿名牌衣服用名牌手机坐名牌汽车很有派头……请问这样的孩子好得了吗?我想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明白,他们难免成为只会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或者骄横霸道的“恶少”,或者百无一能依靠家长的“肉虫子”。

  班主任遇到这样的家长,绝对不可低三下四,那就失去了教育者的尊严,但也不必故作“不畏权贵”状,平心静气地指出他们做法的错误和危险就是了。我们就应提醒这种家长,当您有某种地位的时候。指望别人不借讨好您的孩子来谋私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您自己要清醒。至于该怎样做,我想他们多数心里其实是明白的;有糊涂的,教师出点具体的主意就是了。如果孩子已经上了中学,也能够直接跟孩子谈,告诉他,家长虽然好心,但是正在害你,你自己最好早点醒过来。

  以上我们把问题家庭分成了12类,其实很少有家庭是单纯属于某一类的。比如很多溺爱家庭都同时是高期望值家庭,很多矛盾家庭同时是溺爱家庭,很多溺爱家庭同时是管制家庭,甚至很多冷漠家庭同时是溺爱家庭,特权家庭则常常是溺爱、管制、冷漠、高期望值的奇妙混合物。真实的家庭多是复合型的,形形色色,所以班主任在做转化工作时,开药方需要针对具体状况,对症下药。

  。

  五、在班级管理方面,不少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些金点子,我们不妨学习一下

  (1)“四联单”评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班主任们逐渐注重评语的鼓励性和过程性,评语的资料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根本上说,这种变化更多地表现为人称和口气的变换,并没有真正触及本质。首先,此刻的评语仍然只是班主任的“一言堂”,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没有发言权;其次,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除教师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对其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个性是同学和家庭的影响,而这些在评语中没有体现。我们明白,评语无论其语言多么富有鼓动性,它都需要激起学生自身的反思和共鸣,才能真正转化成促进学生努力上进的动力。所以,最好的评语应是在教师、家长、同学等综合性评价基础上的学生自主性评语。我开始大胆推行“四联单”式评语。

  同学的真心话

  老师的评价与期望

  孩子,我想对你说(家长的话)

  自我反思与总结

  (2)弹性惩戒单

  学年初,我和学生们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细则,详细规定了各种违纪行为和落后表现就应受到的惩罚。和其他班级管理细则不同,这些违纪行为所对应的惩罚措施并不只有一条,而是有相对并列的多条。如果学生违纪,他能够从相应的惩戒措施中进行选取,并认真执行。例如,某学生上晚自习时和同桌吵闹,扰乱课堂纪律。值日班长根据班规,很快就会开出“惩戒通知单”。

  惩戒通知单

  年月日

  ××同学:今晚自习上课时,你和××大声吵闹,不仅仅耽误了自己学习,而且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我们的班规第20条,为使你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从以下几条惩戒方式中选取一条,并在班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下认真理解惩戒。

  (1)说明状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同学们原谅。

  (2)写一份呼吁同学们认真读书学习的倡议书,张贴宣传。

  (3)完成一份违纪心理剖析,并在班级中宣读。

  (4)为同学们唱首歌,活跃一下班级气氛。

  (5)到操场锻炼,跑步5圈,强化认识。

  班级管理案例(八):

  班级管理案例

  一粒“子弹”飞来之后

  去年冬天,在一次班会上,我正在向全体同学讲话。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听着、思索着。正讲到关键处,突然“骨碌碌”地,一粒“子弹”(粉笔)直冲讲台飞了过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严肃的气氛一下子就给冲淡了。

  这是谁干的?太不象话了!在这种场合,这样故意捣乱,还有什么可说的?怎样批评都不会过份。但是,一看,出人所料,射出这粒“子弹”的,不是调皮生,而平时各方面表现都较好的学生吴×。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就事论事,不论犯错误者是谁,反正你违反了纪律,就就应理解批评;二是念其平时表现较好,初犯一次,不足为奇,放放手,过去就算了。

  我没这么办。这两条办法我都没用。当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吴×这个反常举动,必有缘故,不了解缘故,乱批一通,无的放矢,不会有用心的效果。

  我冷静下来后,只说请他课后到我办公室去一下,班会之后进行下去了。

  课后,吴×来到我的办公室,只见他二话不说,就哭了起来。问他为什么,他才抽抽噎噎地说:“家里没有人喜欢我,老师也不喜欢我了。你偏听偏信,只听我父母一面之词,我就是要故意给你捣乱,扫扫你的威信……”

  他这么说,起初我感到莫名其妙。经反复询问,最后弄明白了,这是一个大误会。前几天我们召开家长会,吴×的妈妈拿着一封信,那是她准备寄出去的。吴×看到了,误以为是家长写给老师的“告状信”。之后,他又处处怀疑老师对他有偏见,才产生了这样的对立情绪。

  找到了缘由,解除了误会。之后,我又启发他分析了在课堂上违反纪律的性质和后果,向他进行了善意的批评教育。谈话进行得很顺利。

  问题解决到这个程度,似乎能够说结束了。但,作为一个班主任,职责心提示我:问题远没彻底解决。一封“告状信”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反复深入到这个学生的家里了解状况。他父亲是位知识分子,“望子成龙”心切,管教孩子的方法不甚得当。再加上这个学生脾气倔犟,不服气,免不了经常遭到父母的打骂。久而久之,这个学生感到家庭不温暖,对父母产生了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告状信”的误会源于此。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的联系。互相配合,能推动学生不断向上;否则,可能互相抵消。为此,我决定做好吴×的家庭工作,多次深入到吴家,说服家长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为了使更多的家庭都能用心配合学校教育,我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请一些教育子女得法的家长介绍自己的经验,互相交流心得。我还把有关这方面的经验或教训等印成材料送发给家长们。

  不久,吴×的家庭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改变了教育方法,孩子转变了对父母的感情。吴×还专门找到我,检查了他那天向我发射“子弹”的错误,一场小风波,真正平息了。

  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使我加深了一点认识: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一旦犯了错误,也要慎重对待。认为好学生偶犯错误,“不足为奇”,能够草草了事,是不对的。认为好学生犯错误“更不就应”,务必严批、严处理,这也不是全面的。我觉得,不论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对于他们所犯错误的缘由,都务必弄明白,这是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所务必掌握的原则。对于好学生的偶发性错误,尤其要做到这一点。就象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找到病因,才好对症施治。

  ③要教育优秀生严于解剖自己

  班主任要教育优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使优秀生明白,成绩能鼓励人,同时也会使人骄傲,不注意自己的修养就会落后,后进生经过努力也能够变成优生;教育优生学会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④对优秀生要因材、因人、因变施教

  对虚荣心较强、对挫折承受潜力较差的优生,要求班主任既要帮忙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又要帮忙他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他们的错误、缺点要及时批评,耐心教育;对他们的表扬要恰如其分,决不因偏爱而讲过头话。在表扬的同时,可分析其不足之处,指出应继续努力的方向,正视自己潜在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前进。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自律和自治。由于优生身上具备超多好的心理素质和用心因素,有必须的评价和决定潜力,故而具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条件。如果能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自律、自治教育,养成他们自我管理的潜力和习惯,其教育工作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关注“灰色儿童”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把班级里的中等生称之为“灰色学生”。其实,中等生也只是教育者给部分学生的一种称谓,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特长。目前,教育中忽视中等生的做法,实质上是教育的一种疏忽,教师们常常津津乐道的的经验是“抓两头带中间”,这“带中间”就使中等生被许多老师“一带而过”。还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发展的机会,让中等生多表现自己,帮忙他们获得各种成功的体验,这是促使中等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班级管理案例(九):

  主题:激发学生守纪向上

  案由:凤叶说,广照让她来向我请教,怎样让班里的学生顺当。

  操作:之前广照以前说过,七年级几个班,五班比其他班顺当。我已向学生转达了体育老师的话,只是强调五班是“顺当班”之一,还不是最好,激励学生争当最好。这次能够告诉学生,五班已是体育课最好了,激励学生向“各科最好”奋进。

  目标:各科纪律都要“最好”。

  班级管理案例(十):

  主题:犯错误的时候,也是学生成长的时候

  描述:窦韩过来说,陈家栋和王皓月一向说话,管不住。我想得把这俩人调开。可看了几天,调谁都不行,调哪都不中。之后换了个角度想这个问题:非得把他们调开吗?去给陈家栋说: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能够把你俩调开;但是如果你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会更理想。陈理解了我这个观点,努力约束自己,最终改正了缺点。

【班级管理案例】相关文章:

班级管理的总结05-23

班级管理总结03-25

班级管理细则09-30

班级管理心得03-15

班级管理心得体会 班级管理心得感悟10-02

班级管理教学总结04-20

关于班级管理的总结04-25

小学班级管理细则10-06

关于班级管理总结06-03

班级管理培训心得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