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4-01-17 14:35:04 赛赛 专题 投诉 投稿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6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6篇)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1

  根据档案局《档案局关于开展脱贫攻坚档案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局积极开展调研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北部,系通往西北区的北大门,地理坐标东经102°08′至103°39′、北纬32°56′至34°19′之间,县境内地形复杂,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将全县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和自然经济区。中西部和南部为典型丘状高原,占全县总面积69%,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平均海拔3500米。北部和东南部山地系秦岭西部迭山余脉和岷山北部尾端,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海拔2400米至4200米。属于典型的高原半农半牧地区。我县41个贫困村共计有贫困户2209户10995人,按照“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要求,分年度制定到村到户的扶贫脱贫计划,确保全县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00人左右。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脱贫攻坚档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档案资料归档不规范,我县脱贫攻坚档案资料多数由脱贫攻坚人员负责,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稍差,造成我县脱贫攻坚档案归档不规范。

  二是档案资料缺漏多,至去川档一号文件发布前,脱贫攻坚档案无统一规范,从而导致我县各乡(镇)、机关归档资料归档不统一,造成材料缺漏现象。

  三是档案资料重复归档,因迎检需要,我县县、乡、村、户四级档案资料多有重复,因此对以后脱贫攻坚档案归档造成严重阻碍。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加强脱贫攻坚档案业务培训工作。

  一是今年,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各乡镇、各部门档案专兼职工作人员及脱贫攻坚工作人员参加由、组织的脱贫攻坚档案的培训。

  二是在本县继续加强对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精准扶贫干部学员档案知识的培训。

  二)健全档案工作机制。20xx年3月与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转发了《档案局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的意见》及《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根据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了《县精准扶贫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及《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同时督促各乡镇及相关部门明确相关职责,并制定了本部门的脱贫攻坚档案工作职责。

  三)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档案执法检查。按照年初计划和工作安排,8月底至9月中旬县档案局将按照印发的《关于印发《2018年档案全县档案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要求,对全县xx个乡镇及相关部门的`脱贫攻坚档案进行了执法检查,并对脱贫攻坚档案整理归档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指导。

  四)进一步加强对脱贫攻坚档案的指导。下一步,我局将严格按照《档案局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的意见》及《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并根据我局已制定的《县精准扶贫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及《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规范要求,结合我县脱贫攻坚各类文件材料形成的实际和规律,遵循档案整理中“强化收集、简化整理、细化检索、深化利用”的基本方针,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开展好我县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的收集与整理,指导规范整理好全县脱贫攻坚档案,并且对全县xx个乡镇及相关部门再次进行脱贫攻坚档案的培训,确保我县脱贫攻坚档案工作健康有序的推进,顺利通过、的验收。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2

  我县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联系帮扶工作”已经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在前一阶段,各部门、各单位积极行动,分赴各自联系点进村入户深入调研,掌握乡情村情民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对所联系的贫困村、户的基本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帮扶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还撰写了调研报告,对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基本情况做了全面总结,对致贫原因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帮扶措施。其中,县两山指挥部指挥白世明同志撰写的调研报告全面、翔实,致贫原因分析客观透彻,展望发展前景广阔,提出的发展思路清晰,帮扶对策明确具体。现将《关于XX县和平镇范家营村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予以刊发,供全县各领导在撰写联系村调研报告时借鉴学习。

  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在全县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联系帮扶工作中,县两山指挥部联系帮扶和平镇范家营村。工作中,经与村社干部的座谈交流和对困难家庭的入户走访,我深刻认识到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结合联系帮扶工作的开展,经认真思考,现就和平镇范家营村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范家营村原属兰山乡,于2015年并入和平镇,该村位于和平镇最西边缘,与XX区兰山乡接壤,属干旱山区,平均海拔2000―2120米,年降雨量360毫米、蒸发量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约140天。全村辖6个自然社,396户1618人,耕地面积2699亩。

  范家营村属贫困村,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47元。贫困人口234户865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59%、53%。其中:纳入低保对象56户178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14%、11%;有贫困人口178户687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45%、42%。

  二、贫困原因

  1.自然条件恶劣。该村耕地面积少,人均只有1.67亩,且全部属干旱山地,农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有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等,近年来加大了对双垄沟玉米、马铃薯、百合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但多时受干旱少雨、低温等自然条件制约,土地产出、收入有限,80%以上家庭农作物产品仅以维持自我生活。

  2.发展意识滞后。大部分群众已习惯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传统小农意识观念尚存,在农业生产中缺乏自我创新能力,近几年除推广双垄沟玉米种植外,在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方面无明显变化。没有大型龙头带动企业,农业产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步伐进程缓慢。

  3.集体经济薄弱。村上没有一家集体实业,原有百亩果园(盛果期年产量15万公斤)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品种老化、干旱缺水、市场疲软等因素自然消失,集体经济薄弱,公益性设施、活动完全依赖国家投资,通村道路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群众的出行、致富。

  4.文化氛围不浓。该村离兰州较近,外出务工相对便利,大部分群众“读书与不读书一个样”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大人忙于生计,对子女读书重视关心不够,近90%子女勉强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甚至存在个别初中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全村近三年考入大学人数寥寥无几,“两后生”不断增加。

  5.劳务报酬率低。因人均耕地少但离城市较近,村上外出务工人员多,目前稳定在600人左右,占总人口的37%,其中三分之二为长期固定打工。打工者除个别跑出租车外,普遍以建筑工地、车站装卸和餐饮业服务为主,缺乏专业型、技术型工种,主要靠重体力和延时服务获取报酬,劳务回报率低。

  6.老弱病残严重。该村群众土地收入有限,收入主要靠打工,家有老弱病人需专人长期照料,外出务工受限、医疗费用支出较大是导致该村贫困家庭比例大的一大因素。据统计:两山指挥部联系帮扶的20户家庭88人中,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16户、老人22人,占80%、25%,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下但常年有病、因病费用无法报销、患残疾的有3户。

  三、前景展望

  经调查分析认为,范家营村脱贫致富前景广阔,尤其在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帮助、感召下,该村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有良好优势,其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形势有:

  一是政策区位优势明显。范家营村原属XX县兰山乡,在撤乡并镇中纳入和平镇,现属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将享受到更多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该村位于原兰山乡政府驻地周边,交通相对便利,因离兰州城区较近,虽为山区村,但信息来源渠道较为广泛。

  二是村两委会班子有力。村两委会班子团结有力,办事公道正派,对全村发展思路清晰,能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2015年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硬化了卜家路口至马家山5公里道路。村班子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团结力、战斗力,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具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

  三是群众致富愿望迫切。该村虽为贫困村,但群众勤劳朴实,村容村貌较为整洁,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友爱,这是实现共同致富的一个良好前提和基础。经长期低水平、困难生活的磨练,群众为改善和摆脱目前困难生产生活现状,与大自然作斗争、积极努力发家致富的愿望强烈。

  四是有专业合作的带动。村主任高继德于2015年筹资成立的“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评为省级合作示范社。该同志属地方农业生产带头人,热心公益事业,2015年进村两委会班子,2015年合作社采取周边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形式入股种植“黑美人”洋芋200亩,销量达30万公斤、产值100万元。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将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发挥积极带动作用。

  五是联村联户行动给力。此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将为该村群众脱贫致富起到明显助推作用,省出版局、县两山绿化指挥部、和平镇政府干部职工对50户困难群众家庭联系帮扶,通过对村级基础公益设施的扶持完善、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转型、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使用、惠农政策信息的宣传引导、具体困难家庭的对接帮扶等一系列措施的扶持、给力,脱贫致富步伐将步入快车道。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根据范家营村当前发展现状、致贫因素和面临的机遇,今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以“增信心、夯基础、强技能、调结构、送科技、扶龙头”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确保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早日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增信心——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念和决心,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尤其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要认真宣传解读,只有让群众明白政策、了解其精神实质才能变为实际行动。二要做好邻里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和情绪疏导工作。要将稳定作为农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村社之间、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的大小矛盾和隐患及时排查、认真化解。对个别群众思想上存在的消极、不满情绪分析原因,正确引导。三要做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以身边典型事例、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教育引导群众,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政策宣传、矛盾化解、情绪疏导、典型引路,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以和谐、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投身于创建美好家园的生产生活之中。

  夯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夯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为主题,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加强村两委会班子队伍、阵地、制度建设,确保基层组织各项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开展,切实增强村两委会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其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全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要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聚各方之力,加强对道路交通、环境卫生、人畜饮水、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扶持建设力度,不断改善、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环境形象和村容村貌。在此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省出版局已确定投资对范家营村委会进行搬迁扩建,规划为村上修建一处文化健身广场,并为村社配置广播宣传系统、为全村每户配发一套无线电视接收装置;县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扶持资金4万元,对村上原有小型人饮水利工程进行改扩建,上述项目已在规划实施之中。

  调结构——调整生产经营和农业种植结构。在生产经营方面:要逐渐改变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单一模式,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林果业等多业并举的路子,形成农村生产经营良性循环产业链。如在林果业方面,范家营村曾有传统习惯和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上建有百亩苹果园,九十年代盛果期产量达15万公斤,同村卜家路口社建有20余亩果园,群众对发展经济林抱有一定热情。为扶持该村发展经济林,县两山指挥部于2015年春季投资近5万元,购买核桃苗木3300株,利用村上100亩集体土地建成了百亩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引导示范群众逐步发展,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扶持带动每户建成1亩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全村达到500亩,可实现人均年增收900―1500元。在农业种植结构内部调整方面:扩大双垄沟地膜玉米、“黑美人”洋芋、百合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户均种植2亩,全村达到800亩时,可实现人均年增收500―700元,上述两项生产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计划达到,能实现群众人均年增收1400―2200元的目标,将彻底改变范家营村群众收入靠打工的历史现状。

  送科技——向村社及群众提供适用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乡村干部和下基层联系帮扶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做好科技服务工作,灵活扑捉、提供市场信息,不断增加群众收入。一要做好适用新技术的服务示范工作。因地制宜,选择适宜范家营村的有关农业种植、养殖、加工、林果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主动做好相关院校、科技单位与群众的牵线搭桥工作,要结合村情民意,采取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示范服务效果。对部分已形成传统观念、群众早已习惯,但缺乏科学依据的做法和流程,要引导教育群众逐步转变,切实将各项生产活动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二要做好农业生产新品种的推广。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每年向群众推广1―2个农林种植新品种,淘汰和改良劣势传统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三要及时提供和传递有关农业种植导向、农产品销售、劳务用工等一系列有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信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群众脱贫致富进程中的作用。

  扶龙头——扶持农村带头人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每个地方、每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龙头”作用的带动,范家营村群众的脱贫致富也同样。因此,要做好农村带头人和已成立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两个龙头”的扶持、发展和壮大,使其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农村带头人的培养上,按照10―20户1人的范围规模,力争三年内培养20―40名涉及农业种、养、加,能够服务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乡土人才和农村公益事业领头人。该村高继德成立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成产品储藏间1100平方米,成立了专门网站,产品销往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产品储藏间冷藏配套设施尚未完全到位,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缺乏流动资金,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强扶持力度,配套完善功能设施,充分发挥对该村及周边乃至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带动作用。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3

  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全县劳务输转及劳务收入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近期我县劳务办组织工作人员选择县域内位于南、中、北不同区域的好、中、差6个乡镇进行调查,整个调查采取入户走访、电话访问、召开村级座谈会和社会观察等定量、定性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生产企业、主要行业进行访谈,从而获得行业相关市场的一手信息资料,并综合县统计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局、县工商局、县商务局、县农牧局、县工信局和各行业协会等部门发布的统计信息和数据以及本单位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年鉴数据等资料,在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下,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劳务输转发展状况,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我县劳务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省市县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劳务输转基本情况

  渭源县是黄河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马铃薯种薯、中医药、畜草、生态文化旅游是全县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辖8镇8乡、3个社区、217个行政村,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7.61万人。据2022年调整后贫困人口统计,全县共有贫困对象17313户75425人。到2022年初完成减少贫困人口6237户27200人。2022年我县共计完成城乡劳动力输转7.0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输转16442人,占贫困人口的21.8%。

  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富民产业收入达4738元,占比为82.1%,其中:马铃薯种薯产业589元,占10.2%;中医药产业1518元,占26.3%;草牧业733元,占12.7%;劳务收入1734元,占30.1%;蔬菜、粮食等其他164元,占2.84%。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渠道,全县强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累计投资2.6亿元建设了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引进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的湖北九州通医药集团等58家企业入驻园区,总投资达26.4亿元,带动发展小微企业458家、工业企业148家,提供1万余个各类就业务工岗位。另外,全县已发展产业专业村208个、各类专业合作组织949个,实现了全县109个重点贫困村1.73万户贫困户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全覆盖,所有贫困户加入了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大量机遇。

  (一)调查6个乡镇劳务输转情况

  通过对田家河乡、会川镇、祁家庙乡、清源镇、莲峰镇和庆坪乡等6个乡镇的6个村100户(其中贫困户50户)农户进行入户走访调查,共计输转劳动力80人(其中贫困户46户)。(其中:省外输转51人,主要分布为:新疆10人、江苏6人、安徽9人、山东4人、内蒙古7人、广东3人、河北2人、浙江4人、其他地方6人,就地转移29人)。主要从事:家政餐饮服务9人、电子加工制造13人、电商物流运输9人、建筑工30人、农业产业19人。务工人员占总户数100户的80%,户均0.8人。输转人员中,男性68人,占输转人数68%,女性32人,占输转人数32%。

  根据上述6村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当前未达到户均1个务工人员的目标,只占到务工人数的75%,贫困户占到务工人数的92%,基本与目标接近。

  (二)全县各乡镇摸底调查上报情况

  根据全县16个乡镇劳务输转摸底调查上报显示,截止2022年3月15日全县共输转2.21万人(其中组织输出1.48万人,占总输转劳动力66.5%,自谋就近就地转移0.73万人,占总输转劳动力33.5%),实现劳务收入8058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输转3325人,有7759人还需进一步输转。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内蒙古、广东、浙江、河北和新疆等地,从事工种以建筑、电子加工制造、运输、电焊、木工和食品加工等为主。就地就近转移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农业产业、工程建筑、电商物流和餐饮家政等服务性行业,务工去向分布在本地涉农行业、临近县乡和省会兰州等地。

  这组摸底上报数据,与我县2022年开展“春风行动”劳务输转系列活动(输转0.8万人)和县劳务办监管的渭源县弘优劳动力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定西市劳务行业协会渭源县代表处开展招聘集中向外输送务工人员(0.32万人)去向、工种,数据基本吻合。

  (三)市劳务办调查农村劳动力输转情况

  3月5日县劳务办积极衔接配合市劳务办,在我县五竹镇五竹村六社的10户贫困户开展农村劳动力输转情况调查,其中今年有6户和去年同样选择省外自谋输出,去向为新疆、内蒙古,月收入3000——5000元之间,田栓成1人的工资从5000元下降到4000元,其他都与去年持平。而其中的3户也和去年一样选择就地就近转移,工资与去年持平,月收入4500元左右,主要从事瓦工活。剩余的1户由去年的省内自谋输出转向选择了就地就近转移,工资月收入5000元与去年持平。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发现随着劳务经济市场化运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自谋输出省外所占比重还是很大,而自谋输出与组织输出的比重在不断缩小,就地就近转移将成为今后务工的一大趋势,务工成本也会下降,劳务收入将在这段时间基本保持不变,靠技能务工稳定性高。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情况

  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2022年底春节前大批农民工返乡潮后,受当前经济疲软、市场不景气和投资风险大等创业环境发生变化的影响,留在本地准备今年创业的农民工与去年同期相比人员数量明显下降,创业举棋不定,处于观望状态,目前绝大多数继续选择外出务工,而选择创业的农民工更希望得到来自政府及有关部门权威准确的、更直接的创业帮助,如“提供信贷资金优惠和支持”和“提供创业服务指导”的等实质性措施。

  (五)市场化有组织开展劳务输转情况

  我县有渭源县弘优劳动力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圣谕劳务派遣公司、江苏高港区人社局渭源县招聘办事处和定西市劳务行业协会渭源代表处4个劳务中介服务机构,目前正常运转的有2家,通过召开招聘会输转0.2万人,日常职业介绍0.12万人。全县共培育劳务经济人2000人,持证进行劳务输转的金牌劳务经济人300个。目前,通过建筑工头、营销大户、种养大户牵头带领,利用其长期在外门路广、关系多的优势,组织和介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达到4000多人。另外,与2家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合作,通过有效服务获得合理职业介绍报酬,实现了外出劳务者和中介者的“双赢”。

  (六)农民工劳务收入及去向调查情况

  从渭源县劳动力市场了解,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工资女工一天60—80元之间,男工一天90—120元之间,和去年相比,工价基本持平。从劳务中介服务机构了解,农民工外出务工工资月收入2800—5000元不等,和去年相比,到工厂打工的月工资少了500元左右,到建筑工地和餐饮家政服务行业务工的工资基本没变,基本趋势是用工数量明显减少且工资收入略有下降。

  在农民工劳务收入去向方面,2022年以前,我县农民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取得,务工收入90%以上用于修建新房或旧房改造,并购置了家电家具等生活用品,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22——2022年期间,我县农民工劳务收入分四部分流动,有60%的投入发展涉农产业,开办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加工、贩运等;有20%的用于购置农用三轮车、旋耕机等生产工具;有10%的用于改善自身生活条件,购置了摩托车、电动车和家用小轿车;剩下的10%投向乡村旅游(农家乐)产业;从2022年开始,农民将大量的务工收入用于扩大和壮大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电商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并有一部分创业成功的农民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推动了城乡二元化的发展。

  二、影响和制约全县劳务输转的主要因素

  (一)乡镇重视不够,劳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

  一是对劳务信息系统建设各乡镇、企业认识存在偏差。个别乡镇一把手不重视,认为把农民工组织输转出去就行了,建不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不重要。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各个企业的经营规模、方式和用工人数存在差距,对进行实名制登记管理在经费、用工人数、用工时间和专人配备上不愿意下功夫,害怕增加企业费用等各个因素,有抵触心理。

  二是务工人员因跨地域性、分散性和工作不稳定性等因素,导致监管能力下降。由于各地劳务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存在资源共享断、缺现象,尤其是对跨省、地区的农民工跟踪监管能力差,停留在第一次申报务工实名制登记上,动态管理跟进吃紧。

  三是劳务信息化系统标准化不够。2022年前县级没有一套完整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信息系统,各乡镇对农民工和企业的劳务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不一致,工作起来精准化管理程度不高。

  (二)农村劳动力择业观念陈旧。

  一是自主择业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观念严重,不是到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而是等政府安置、靠政府安置、要政府安置,而且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

  二是乡土观念重,离土不离乡,离乡不择业。据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劳务收入不仅远低于外来劳动力带走的劳务收入,而且从业人员也低于外来劳动力从业人员。

  (三)受自身条件和资金限制,返乡创业难度加大。

  一是现有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与创业条件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现代农业种植、家畜养殖等专业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农民工技能水平和接受技能的能力都是创业的短腿。

  二是部分有技术的人员受创业资金和创业风险影响相对大,大多数农村创业人员创业资金主要靠多年的务工积累,而通过传统农业收入渠道积累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在创业过程中资金的困惑和心里暗示对创业如履薄冰,非常谨慎。

  (四)劳务输出致使潜在矛盾出现,务工人员的自我维权意识不够强。

  一是劳务输出产生“空巢家庭”,孩子监护教育出现空档,爷爷奶奶隔代教育,溺爱多于管教,“留守儿童”的管理教养存在很大风险,不利于农村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并且对老人抚养不能到位,耕地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荒芜,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也显得不足。

  二是由于劳动力转移的自发行为较多,缺乏跟踪管理。农民工法制意识比较淡薄,用工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不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拖欠克扣农民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工伤和职业病得不到有效防治,劳动纠纷时有发生。

  三、工作对策及打算

  (一)大力推广元古堆村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工作经验,做到劳务信息系统建设和精准脱贫两不误。一方面,紧紧围绕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参照《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三年规划》(2022年——2022年)开局年工作经验,紧扣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适时培训)和劳务经济人(引导式)培训四大类,贴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需求,按照分年度、定户、定人的方式,推进全县2022年确定的28个精准脱贫重点村完成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任务。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劳务信息系统资源建设,将政府实名制信息化资源,企业用工实名制信息化管理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巩固政府组织劳务输出规范化管理,引导劳务人员通过服务平台报名,通过正规渠道出外务工,按期履约,保障政府对企业用工的监管力度。同时,人社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就业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并督促用工企业建立企业用工实名制信息化管理体系,定期向县劳务办上传用工动态,掌握用工情况、工资发放情况、人员流动情况,方便政府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应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完善全县劳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和劳务经济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二)实施精准帮扶,促进带动就业,改进转移方式,突出创业发展。

  一是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市上“1+16+5”精准脱贫实施意见和县上“1+22+6”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并成立相应的推进领导小组,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融入脱贫攻坚的全过程,有效提高市县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精准性,着力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是大力培育村级劳务经纪人队伍,实施精准帮扶计划,采取培育典型,先帮一人,带动百人的办法,让有能力会找活的劳务经纪人先进行外出考察,并组织他们相互之间学习交流,开拓他们的眼界视野,进而积极带动贫困户进行劳务输转,形成劳务经济发展的倍增效益,实现帮、带互促互补的良好环境。

  三是改进服务方式与手段。通过电视、公共信息平台、手机信息、远程教育平台等方式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信息,提高宣传的效果,扩大政策的公开程度、政策知情的范围,帮助返乡农民工正确理解掌握政策,用上用足国家政策。

  四是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对符合创办微型企业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要积极向其宣传讲解有关微型企业创办扶持政策及申办程序,帮助其分析适合在我县发展的马铃薯良种、中医药、放养家畜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协助起草创业策划书等以及构思产品或服务的包装宣传营销等环节,为创业者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五是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选择一批返乡创业示范户和劳务经济带头人进行奖励,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多种形式劳务输转,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分层消化,优化组织输转和就地就近转移人员结构。

  一是通过鼓励能人带动务工,组织引导和奖励支持等措施,助推本地能人带领贫困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盲目性,增强稳定性。同时,大力开展劳务信息收集、发布工作,疏通就地打工渠道,力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人能外出或就地就近务工,使长年务工和季节性务工有效发挥优势互补,持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二是通过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企业、种养大户或农村致富带头人在贫困地域创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中小型农业机械,有偿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代管的标准化、专业化服务,既就近自动消化了一批,又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其长期稳定务工。

  三是通过采取对外组织输出和就地就近输转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专门的劳务工作联络员,组织劳务经纪人,进行劳务用工信息宣传、组织培训、协调输转、跟踪服务和返乡创业人员的政策扶持讲解等工作措施。借助每年的“春风行动”和举办劳务输转招聘会等活动,积极开展劳务输转工作,加大宣传和输转次数,定期向外输送务工人员。同时,还要注意把劳务输出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城镇化战略实施、转换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二三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统筹配套起来,加大本县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改变县属项目建设过程中雇用本地农民工少的现状,利用农村交通水利、兰渝铁路、渭河源旅游、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渭源县产业示范园区等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尽可能多地吸纳本地务工人员就近打工,使他们不出家门,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优化组织输转和就地就近转移比重结构,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

  (四)瞄准贫困户的主要劳动力,培育劳务品牌,提高培训输转稳定率,形成以培训促就业的工作机制。

  一是从劳动力转移战略、方式、功能、人员素质和实效五个方面打开多元化输转局面,努力实现五种转变,即由一般性输出向特色品牌转变,由自发性输出向组织化转变,由单一性输出向兼容性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单纯数量型向规模效应型转变。

  二是不断树立劳务品牌意识,扩大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劳务品牌效应,鼓励引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实施,及时与劳务基地企业签订劳务意向协议,把外地企业请到当地,缩短招工和务工周期,确保双方的利益化。

  三是建立起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输转相结合的衔接机制,通过培训意愿与市场需求的主动接轨,实现以需求定培训,把培训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农村劳动力稳定输转的结合点上。

  四是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这一群体经济比较困难的实际,瞄准贫困户的主要劳动力,研究设立专款或基金,实行贫困农村劳动力在技能培训期间的生活补贴。同时,执行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学生补助制度,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五)强化协调配合,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要进一步完善与劳务输入地的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劳务部门职能作用,加强与用工企业和输入地劳动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主动地配合处理好涉及我县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好我县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广泛推行适用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文本。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实现对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等情况的动态监管;教育引导农民工参加“五险”(即“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以“工伤保险”为重点,做到凡输出必参保,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

  四、工作建议

  面对当前劳务输转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因素影响,抓好新常态下劳务输转工作,以劳务收入为重点加强脱贫攻坚步伐,必须及时更新发展理念,转换发展模式。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以加大劳动力精准培训后的劳务输转力度来实现技能型劳务输出,以落实劳务保障措施来实现服务型劳务输出,以规范各类用工行为来实现规范型劳务输出。同时,要着重研究劳务输出工作如何进一步扩大和稳定输出数量、提高输出质量、打造劳务品牌、服务支柱产业发展,进而形成劳务输转工作长效机制。

  (一)抓好劳务输转组织协调工作,提高劳务品牌知名度。一要把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作为一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县劳务办要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的有效组织和合理规划,控制和调节好务工人员的结构和规模,努力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二要创建知名劳务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高输出人员的市场竞争力,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实现自由、零散为主向有组织、有计划转变,由输出普通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向输出技能型工人转变,实现劳务输出的高品质和高效益。

  (二)加强劳务输出网络信息建设,完善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和体系。一要按照发挥县级政府引导,完善乡镇机构建设,健全村级服务体系的要求,完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建立高效的信息及回馈体系,加强区域间的劳务合作,为输出人员提供最新、最完备的信息资料,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获取最前沿的市场需求信息和劳务动向。二要加强对各类民办劳务服务企业和劳务中介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建立起完善、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和体系,打破以往劳务输出政企分散的局面,实现对务工人员的有效统一、高效引导和精准管理。

  (三)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精准培训输转激励机制。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宣传推广活动,调动农村劳动力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发挥乡、村两级劳务工作站的作用,广泛、持续、有力度地开展宣传报道和教育活动,树立良好口碑,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输转的社会影响力。要联系共青团、妇联、职业教育机构和各有关行业部门等单位,建立发动参加培训的工作责任制和奖励制度,对发动农村劳动力参加并完成培训任务好的机构、组织或个人,可适当给予激励。

  (四)做到“四个结合”,优化社会服务,消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是把发展劳务经济与解决民生问题、与脱贫攻坚、与建成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优化政策环境筑巢引凤,引导务工人员投资家乡,开发新农村建设,培育遵纪守法合法务工新人才。

  二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强对农村家庭和农村留守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优化社会服务,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切实保障农村社会经济生活安定和谐,针对部分劳务输出人员家中有土地但无人耕种问题,可以通过租借、互换、承包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既确保土地有人耕种,又使劳务人员不丧失对土地的永久使用权,消除劳务输出人员的后顾之忧。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4

  大乌江镇是于1999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建镇,是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几年来,省、市、县加大对大乌江镇扶贫工作力度,并提出20xx年实现脱贫目标。结合这一目标的提出,我们对该镇的贫困现状进行调查后认为,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贫困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观,仍存在诸多问题,扶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一、现状

  大乌江镇现辖有9个村9319户35276人,全镇共有耕地面积38400亩,其中田21555亩,且有15%是望天水田。尽管省道204线贯穿全镇,但所辖九个村分布散,且大多处于乌江峡谷两岸,交通十分不便,生产条件较差。有80%的农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烤烟,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烤烟生产面积逐年减少,经济“支柱”的地位逐年减弱。长期以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尽管省、市、县各级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目前全镇的贫困面依然较大,贫困户依然较多。20xx年12月至20xx年2月,经为期3个月的不完全统计调查显示,全镇有缺粮户近800户,其中缺粮3个月的187户,缺粮5个月的有569户,还有近5000人未越温。

  二、存在的问题

  为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共同富裕,几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大对大乌江镇的扶贫工作力度,做到项目、资金向该地倾斜,并提出了20xx年实现脱贫的目标,经过调查发现,大乌江镇农村、农民的现状令人担忧,存在的问题依然较为严重。

  1、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由于乌江从镇内穿过,镇内地形复杂,多以山地为主,全镇60%以上的耕地属30度以上的坡耕地,农村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到20xx年仍有近3000人需解决饮水困难,有15%的农田完全属望天水田因无水源而无法实现引水灌溉,使这部分农田收入处于“听天由命”境地,农民收入无保障,加之农户很多住在乌江峡谷两岸,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

  2、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全镇9个村中,有4个一类贫困村11532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2.67%,其余5个村全部为二类贫困,贫困人口多。加之大部分贫困农民文化素质低,种养观念陈旧,思想落后,市场意识不强,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差,长期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养殖业有所发展但没有规模,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脱贫难度大。

  3、科技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十分突出。尽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传统观念及外出打工早日挣钱这一眼前利益的诱惑等困素的影响,不愿送子女上学和子女不愿上学的现象大量存在,很多农村家庭的子女初中未毕业(甚至是小学)就外出务工,导致农村青壮年文盲、特别是半文盲存在。又由于贫困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不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外出务工适应能力差,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并形成恶性循环。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全镇农村卫生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有较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或无牌无照经营,在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等方面不能真正保证农民看病问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

  4、扶贫工程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但对生产条件改善明显不足。几年来,省、市、县累计在大乌江镇落实扶贫资金近千万元,实施人畜分居、易地扶贫搬迁等形象扶贫工程,项目覆盖大乌江镇9个村。从实施结果看,工程的针对性强,扶持效果突出,符合民心民意。但调查中也发现,虽然改善了居住环境,但存在轻生产条件改善。如在关塘村龙坪和远光村红年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户均投入8000多元修建了90多平方米的新房,搬迁后虽然改善了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但没有致富门路,搬出却未能发展,所到之家依然一贫如洗,对产业发展既无概念,也无思路,生存发展前景堪忧。

  5、急功近利现象使扶贫工作走入误区。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各级党委、政府也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但摆脱贫困是一个持续、复杂和艰巨的过程,上级要求大乌江镇20xx年实现脱贫目标,根据大乌江镇目前的现状,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结合大乌江镇的现状,如果盲目提出脱贫,贫困乡镇、贫困村将被销号,则形成一种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短期化扶贫行为,将使贫困农民丧失获得持续帮扶的机会和稳定脱贫的能力。从目前大乌江镇的整体情况看,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没有质的改变,农户不具有稳定的脱贫致富的路子,离真正意义上的摆脱贫困还有很大距离。

  三、几点建议

  要解决贫困是一项长期、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结合大乌江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大乌江镇脱贫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视现状,结合实际开展好扶贫工作,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应该说造成大乌江镇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延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从大乌江镇的情况看,一方面,由于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低、农业比重大(20xx年占62.97%)、集聚效应差、主导产业不明显等诸多因素,因此,根本出路在于解决镇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贫困群众思想精神上的贫困相比物质贫困是更长期、更顽固,从而也是更难以根除的痼疾,在精神扶贫上也要下大力气,在更新观念,铲除陋习,唤醒自主、自力、自强意识上加大工作力度。

  2、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的关系。近年来,国家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投资很多,而且中西部贫困地区是这些政策和投资的受益主体。县、镇两级应抢抓这一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扶贫、农业、生态、水利、社会事业等各类建设资金在规划上进行衔接,在项目上进行整合,做到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突出重点、集中投入,解决好大乌江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在实施扶贫开发工程中,集中改善重点贫困村的`道路、通讯、广播电视、人畜饮水、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条件,提高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3、抓好种养业扶贫开发项目。种植业坚持“为养而种,为卖而种,为加工转化而种”的思想,结合大乌江镇的地理特点,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产品;调整养殖畜种结构,转变经营方式,提质提效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力发展养猪、养牛和家禽,增加农户收入;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企业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培育以农畜产品贩销为主的农村经纪人队伍,搞活农畜产品流通,提高农户收益水平;结合科技扶贫建设,以促进种草养畜、脱毒马铃薯以及特色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以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为突破口,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大力开展扶贫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推广一项技术,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科技扶贫之路,提高科技贡献率,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管理。大乌江镇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历史欠帐严重,特别是资金严重短缺,许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看好、效益突出的项目发展缓慢,急需资金支持。目前,培植大乌江泡辣椒、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资金无来源。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仍很大。需要争取资金加大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尽早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要加强资金项目管理。在政策范围内制定保障扶贫开发工程实施的配套政策,对用于贫困村及贫困户的资金,制定相应措施予以落实,最大限度保证扶贫开发项目所需资金。

  5、加大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科技培训力度。在进行扶贫项目落实中,按照项目建设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镇、村干部和农户,做到干什么、教什么、会什么,在集中扶贫时期内,把村级干部和贫困户至少培训一遍。帮助农民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种养业。针对各村的具体情况,把扶贫开发由单纯补帖的输血型向扶持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造血型转变,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以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为切入点,坚持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进一步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努力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真正实现早日脱贫目标。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5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烔炀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依托“十大工程”建设,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21年,烔炀镇会扎实做好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现就对烔炀镇脱贫户收入的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脱贫户基本情况。

  (一)人口构成。

  烔炀镇,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辖2个社区、15个行政村,目前有脱贫户1367户2321人,监测户17户40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户5人,边缘易致贫户14户27人,突发严重困难户2户8人。

  (二)返贫致贫风险。

  通过走访调查和数据比对,因病、缺劳力和因残是烔炀镇脱贫户和监测户的主要返贫致贫风险,其中,因病致贫占35.91%,缺劳力致贫占31.36%,因残致贫占29.77%。除此之外,还有缺技术、因学、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返贫致贫风险。

  (三)收入构成。

  据统计,2020年,烔炀镇脱贫户的人均纯收入为16427.95元,相比2018年的14567.73元,增长了1860.22元,提高了12.77%。

  脱贫户的收入主要由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这四部分构成,2020年烔炀镇脱贫户的人均年收入为17143.34元。其中,生产经营性收入由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和其他一些包括加工、小超市、小餐馆等经营性收入构成,2020年烔炀镇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1796.45元,占人均年收入的10.48%;工资性收入主要由务工获得,202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6391.54元,占人均年收入的37.28%;财产性收入包括土地流转、光伏收益、入股分红等,2021年人均财产性收入631.57元,占人均年收入的3.68%;转移性收入则包括特困供养金、低保金、养老保险金、计划生育金、农业支持补贴、赡养费等,2023年人均转移性收入8323.78元,占人均年收入的48.55%。通过数据可以看出,2023年人均年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脱贫户人均年收入的大部分,是烔炀镇脱贫户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收入增长的重难点和问题。

  虽然目前脱贫户收入正在稳步提升,但持续增长仍有一些重难点亟待解决。

  (一)受年龄、身体等因素制约。

  在脱贫户中,健康者仅占43.4%,其余皆为残疾或患病。老人、病人和残障人士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大脱贫群体,年老、体弱和残疾等导致他们大多缺乏自理能力,缺乏劳动技能,无法发展产业,也无法通过务工就业来获得稳定的收入,所以他们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劳动力不足、文化素质低。

  烔炀镇脱贫户中,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力的占25.3%,劳动力虽然占74.7%,但是其中普通劳动力仅占18.2%,而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则多达56.5%。对脱贫户而言,如果家中有残疾、体弱或年老等劳动能力不足的成员,这不仅制约了脱贫户发展产业和务工就业,还需要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其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

  另外,脱贫户中,文盲或半文盲多达16.7%,小学水平的高达47.5%,初中水平的占22.5%,文化程度达到高中及以上的仅占脱贫户的6.2%。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导致脱贫户的劳动技能比较匮乏,大多从事体力活,劳动效率难以提高,也难以通过创业等方式提高收入。

  (三)务工就业人数少。

  20xx年,烔炀镇脱贫户中共有812人务工就业,务工就业总人数于系统总人数占比34.39%。其中,省外务工就业128人,占15.76%;省内县外务工就业165人,占20.32%;巢湖市内务工就业519人,占63.92%。

  20xx年,烔炀镇脱贫户和监测户已返岗就业总人数784人,其中脱贫户772人,监测户12人。其中,省外务工就业124人,占15.82%;省内县外务工就业161人,占20.54%;巢湖市内务工就业499人,占63.65%。

  (四)产业和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虽然脱贫户已经完成脱贫,但部分脱贫户由于缺少过硬的技术,自身没有充足的发展动力,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合适的项目去发展相应的产业,导致不能有稳定的就业岗位,不能长期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制约着脱贫户的收入无法持续提高。

  三、对策及建议。

  脱贫户持续增收是一项长远的、艰巨的工作,20xx年,提高脱贫户的收入水平,仍需我们继续努力。为此,提出以下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生产经营性收入方面。

  根据脱贫户的实际种养殖情况,开展持续性跟踪式的技术指导,通过实施特色种养业政策为脱贫户增收,鼓励脱贫户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激发脱贫户的内生动力。以村集体名义,积极对接电商企业,发展电商服务和农产品网络营销,创新销售形式,拓宽销售渠道,采取“以购代扶”消费帮扶方式,逐步形成“一村一品”规模,推进消费扶贫。对所有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还款能力的脱贫户提供小额信贷,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去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二)提高工资性收入方面。

  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变“输血”为“造血”,通过管理服务类、政策宣传类、互助服务类等一些公益性岗位,如卫生保洁协助员、秸秆禁烧巡查员、政策宣传员、光伏管护员等,为部分就业困难的脱贫户拓展就业空间,确保增收的稳定性和长效性。重抓招商引资,支持就近就业,组织本地企业共同举办大型招聘会为脱贫户提供岗位,做好就业岗位的宣传宣讲,提供更加全方位的就业增收渠道,帮助零就业家庭寻找合适的岗位。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经济合作社,建立户联共建产业基地,建设就业帮扶车间、村级产业园和标准化厂房等带动就业,同时对现有劳动力组织教育培训和技术培训,发放技能补贴,提高劳动力素质,并帮助脱贫户申报就业补贴。

  (三)提高财产性收入方面。

  租用脱贫户的部分“抛荒田”,积极盘活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资源,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为脱贫户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通过产业园、扶贫厂房和光伏电站项目等按比例进行资产收益分红,增加脱贫户的财产性收入。

  (四)提高转移性收入方面。

  做好政策兜底工作,充分利用养老保险、低保、特困供养保障等民生政策和社会保障,为脱贫户申请低保金和特困供养金,为贫困老人申报农村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高龄津贴,为建档立卡孤儿发放孤儿保障金,为残疾病人申报残疾补贴。

  除此之外,烔炀镇落实网格化管理,建立动态帮扶档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定期开展排查工作,对脱贫户、监测户和重点关注对象户定期走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切实防止返贫致贫,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动员各个阶层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组织社会力量关爱和帮扶脱贫户。

  20xx年,烔炀镇将继续走访摸底,认真分析脱贫户主要致贫原因和需求,因户施策,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隐患、提前落实精准帮扶措施、着力解决脱贫增收瓶颈,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不断提高脱贫户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持续提高脱贫户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6

  一、梧州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

  (一)梧州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十二五期间,梧州市的苍梧、藤县、蒙山3个县列入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龙圩区列为参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根据2014年自治区下达梧州市的贫困控制数,截止2014年底,梧州市共有贫困村265个,贫困人口27.644万人。其中,藤县99个贫困村106527人、岑溪市53个贫困村59065人,苍梧县49个贫困村44055人、龙圩区26个贫困村30830人、蒙山县32个贫困村29622人、长洲区3个贫困村3699人、万秀区3个贫困村2642人,全市贫困发生率为11.1%。

  (二)贫困人口数

  自从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梧州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52.2375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27.644万人,共帮助(扶持)24.5935万人实现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3.9%下降到11.1%,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

  (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水平情况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较2010年增长12%,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较上年增长13.3%;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592元,增长16.6%,全市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7%,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877元;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75元,较上年增长13.3%,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21元,较上年增长15.9%,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4年底梧州市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0000人,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

  (四)梧州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是贫困对象多,截至2014年,梧州市有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苍梧、藤县、蒙山),1个参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的城区(龙圩区),贫困村265个,贫困人口27.644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8%、全区贫困人口的5%。其中,藤县99个贫困村10.65万人、岑溪市53个贫困村5.9万人,苍梧县49个贫困村4.4万人、龙圩区26个贫困村3.08万人、蒙山县32个贫困村2.96万人、长洲区3个贫困村3699人、万秀区3个贫困村2642人。全市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县(市)有藤县。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根据调研,截至目前,梧州市尚有2620个自然村屯未通路,15.69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29万农村人口居住危房,702个自然村屯还未通宽带网络,很大一批人还需要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另外,从自治区重点贫困县苍梧县、藤县、蒙山县的情况来看,苍梧县还有5个镇未通等级公路,大多数农村公路等级差、质量差,全县的交通网络还没有形成;藤县有67个贫困村分布在17个乡镇的边远山区、库区,村屯道路尚有265公里尚未升级硬化;蒙山县部分贫困村屯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很多通村、通屯的道路没有达到等级标准,有的通屯道路无法保证晴雨天气都畅通。

  三是产业底子薄。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梧州市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口素质相对不高、发展资本不足、产品档次偏低和认知模糊等不利因素,导致产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2014年,梧州市畜牧业受到家禽养殖业生产低迷的影响处于低速增长水平,尤其是家禽类的产量、销售量、销售价格均不同程度走低,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49亿元,同比减少1%;家禽出栏4307万羽,同比减少4.7%。这样一来,造成梧州市部分养殖户流动资金短缺,大大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实行减产或停产以规避亏损,使从事家禽养殖的农民收入增长受困。同时,苍梧县、藤县、岑溪市等地荔枝因竞争激烈而遭果商压低收购价,跌价超过15%,农民损失较严重。此外,产业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的矛盾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目前产业扶持政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只针对扶贫对象户,其他农户无法得到扶持,这样,影响了产业的连片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的规模效应。

  四是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尽管梧州市贫困县和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出很多,但由于贫困地区基数小,收入差距仍然逐年加大。2014年,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仍处于较低水平,为全市平均水平(8342元)的46.76%,而且还有53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33.56元,收入差距大。

  二、梧州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分析

  结合梧州市目前开展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梧州市致贫原因呈现多样性,大体上可分为缺资金、因学、因病、缺技术、缺劳力、自然条件差、因灾返贫等原因,还有很多农村家庭贫困是复合型贫困。

  一是供养子女读书,这类贫困具有贫困和机遇的两面性,一方面因为高额的读书费导致贫困,另一方面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如在岑溪调查发现,贫困户因学致贫户数8909户,占贫困户总数占48.18%。

  二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踹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属于扶贫难度较大的群体,是医疗救济扶贫的主要对象。

  三是缺资金,缺项目。这类贫困户有能力生产和创业,经济状况处在贫困的临界线上,只要精准配置资金和项目到户,一般都能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扶持对象。

  四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差。这类贫困户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技术、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有限。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对象。

  五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贫困村大多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三、近年来梧州市扶贫工作的做法和初步成效

  梧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山区快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直都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进党群干群感情、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稳定和谐、助农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十二五以来,突出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265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实施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保障两项制度相衔接为重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突出抓好六大工程:即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产业开发扶贫工程、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程。成效表现在:

  (一)贫困群众收入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十二五时期全市各级扶贫总投入资金10.47亿元,稳步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信贷等扶贫项目,梧州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52.2375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27.644万人,共扶持24.59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1%,低于全区贫困发生率,2014年底梧州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

  (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贫困村发展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梧州市基础设施项目投入22638.7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350.18万元,实施项目1223个,其中修建硬化屯路945条,574.42公里;修建砂石路228条,419.03公里,修建独立桥梁51座;改造水利设施建设里程120030延米,发展小型人饮工程、小水利工程改善安全饮水入户37011户。项目主要分布在全市179个贫困村,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益群众149.31万人(次)。贫困山区道路交通得到加强、人饮安全逐步解决、居住环境明显改观,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得到增强,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特色产业基本形成,贫困群众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十二五期间梧州市特色产业主要是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引导贫困村群众走合作开发的路子,对本地特色资源进行规模整合,促推贫困村的产业做大、做强。项目包括思委米种植、大果山楂种植、水黄枝种植、中草药种植、方格木蚕蔟推广、三黄鸡养殖、肉牛养殖、七彩山鸡养殖、白鸽养殖植等23类特色种养业,项目覆盖179个贫困村,受益农户15.09万人。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3个。

  一是蒙山县十百千肉兔养殖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10万元,养殖玉兔12万只,实际完成16.6万只完成计划的138%;项目共覆盖46个村,其中32个为贫困村;共扶持3000户贫困户,该项目于2014年12月通过自治区级和市级验收。

  二是藤县粉葛种植示范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40万元,其中2012年度项目于2013年6月底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户3168户14638人,2013年度项目于2014年6月底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农户3634户20246人,2014年度项目于2015年5月上旬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农户3773户19365人(不用分年,精准扶持合计数)。2015年项目正规划实施中。

  三是苍梧县六堡茶种植示范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20万元,其中从2013年起至2015年止,每年开发种植六堡茶1000亩,连续三年实施,相对连片开发种植六堡茶共3000亩,以项目基地内扶贫对象户为重点,实现项目区内贫困农户平均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该项目共覆盖15个行政村,共7957户30675人,其中劳动力18400人。其中有9个贫困村。扶贫对象户2435户,9166人。2015年项目正规划实施中。特色产业和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特色优势种植业的发展,为群众今后长久稳定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梧州们还争取旅游扶贫合作项目400万元,用于蒙山县长坪、水韵瑶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四)贫困人口素质逐步提高,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利用扶贫资金开展各式各样的扶贫培训,共培训贫困村群众48129人次,其中农民实用技术和科技致富带头人43092人次,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037人,其中中专学历培训1850人,实现转移就业3401人次。到2014年底,贫困村18至45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80%已接受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1次以上;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劳动力达118345人,占总劳动力总数的91.2%,贫困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179个贫困村村委会都建有钢混或砖混结构的办公用房和卫生室,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贫困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2%,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29%和1.31%,入学率不断提高。

  (五)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梧州市2014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12个,总投资4747万元。其中生态搬迁项目6个,搬迁274户,搬迁人口1306人,总投资3585万元;易地搬迁项目6个,搬迁209户,搬迁人口1035人,总投资1162万元;需建设安置点12个。截止到2015年7月底,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100%。

  四、下一步梧州市精准扶贫工作措施

  主要是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及完成减贫任务为主要目标,以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265个贫困村为主战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扶贫培训、金融扶贫百千万工程建设,协调推进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工作开展。

  (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开展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对梧州市贫困户、贫困村进行再次识别确认,对原有识别出的贫困村,核实完善贫困村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信息,并进行贫困村精准分类。同时全面采集贫困村所有自然村(屯)以及部分非贫困村自然村(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信息。结合动态管理要求,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方法,精准识别贫困户,做到所有贫困村所有农户都入户调查识别,非贫困村在册贫困户和新申请贫困户的农户都入户调查识别。

  二是研究制定梧州市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力量,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机制,通过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等方式确保梧州市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三是加强贫困户脱贫与返贫动态管理。实行脱贫双认定机制,对脱贫户实行销账不销号,跟踪观察1到2年,能稳定脱贫的,再退出贫困户系列,守住返贫率不超过3%的红线,巩固脱贫成果。

  (二)深挖致贫原因,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一是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在产业扶贫方面,继续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等方式,组织更多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开发,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帮助他们换穷业。在教育扶贫方面,市扶贫办代拟了梧州市人民的政府《关于精准扶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梧州市中、高职学校的实施方案》,计划从20xx级新生开始,利用市本级财政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梧州市本级中、高职学校实行补助,做到应补尽补,目前已经按照市政府办和法治办的修改意见将方案完善后呈报市政府。同时,下一步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印发资料和基层组织开展宣传、让贫困学生了解各项资助政策,特别是初、高中学生全面了解升入职业学校就读后,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类资助项目,确保党的`惠民政策深入千家万户,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二是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通过移民搬迁一批。主要通过移民搬迁帮助脱贫,结合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扶贫规划等多规融合,把他们搬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在新的地方就业、发展产业解决脱贫问题。

  三是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资产扶贫、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下一步,市扶贫办将与市民政局、人社局等部门联系研究,重点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低保补差办法。通过逐步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使他们的收入最终达到扶贫标准,实现脱贫。四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首先帮助他们解决大病医疗费用,再通过就业或发展生产脱贫。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教助保障作用,解决他们的医疗费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管,精准使用扶贫资金。要把钱用好事关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胜利和广大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各扶贫部门的重要职责。下一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规范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监管:

  一是落实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责任制。市、县、乡镇按照分级负责,一把手对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为扶贫资金管理的具体责任人。

  二是从源头上加强规范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主管部门在做好充分的情况摸底调查和项目可行性评估的同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各类涉农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突出重点监管,突显监管效果。

  三是强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相关管理监督制度。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公告公示制、绩效评价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定期审计等进行加强监管,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监管职责,树立高压线,构筑防火墙,切实把扶贫项目资金置于阳光下运行,确保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四)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扶贫开发任务、责任、权力统一起来。8月21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的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试行)》,明确考核对象为全区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梧州市苍梧、藤县、蒙山、龙圩为参照执行。下一步按照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要求,市扶贫办将与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强对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构建市级统筹、县区负责、镇村落实、扶持到户工作格局,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到户、扶贫到人的工作机制,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五)结合实际,科学谋划梧州市十三五扶贫规划。

  一是参照自治区准备出台的社会扶贫工作意见,在出台梧州市十三五的社会扶贫工作意见时,探索建立市领导分片管理责任制,将梧州市265个贫困村27.644万贫困人口,由市领导每人分片挂点联系,实现市领导分片管理全覆盖。

  二是为市领导提供扶贫管理工作信息库。将自治区开发的扶贫信息系统提供给市领导,实现市领导可随时对梧州市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态势的了解和掌握。

  三是针对十二五时期的定点扶贫方案精准不够的情况,在制定十三五时期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时,在自治区相关的文件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人员的帮扶任务,体现因户施策,进一步明确每个干部都要结对帮扶贫困户,每年进行考核,以加大各行业部门及干部的扶贫责任。

  四是抓好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通过新一轮精准识别,落实帮扶方式,全面推进六个到村到户,同时同组织部门对新一轮识别出来的265个贫困村实施因村派人,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训与考核,充分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加强基层组织、推进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和提升治理水平方面的作用。

  五是在藤县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作为试点,结合该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及产业发展特点,协调做好该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十三五规划。在做好这两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做好梧州市扶贫开发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五、意见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主要体现在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脱贫措施与返贫防范措施存在不精准、社会扶贫激励不够。建议进一步完善扶贫考核机制,把扶贫考核结果与市级、贫困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综合考核评价挂钩。同时完善社会扶贫激励机制,创新扶贫资金筹集、配置、使用、监管机制。

  二是进一步补充、充实扶贫工作力量。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重视程度和精准扶贫要求的提高,扶贫工作已成为民生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农村工作中已越来越显现其重要位置和作用。但人力资源配置尤其是城区的扶贫部门及乡镇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运行。基于精准扶贫工作实际需要,配备足够人力,确保有人办事,精准扶贫顺利实施。

  三是进一步整合、优化涉农资金使用。由于现行行政体制因素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工作职能交叉、重叠、事权不清和人力有限、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涉农资金使用分散、形成不了合力。

  因此,建议抓好涉农资金管理整合工作,不断完善现有政策体系,建立引导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着力打造新的资金整合平台,统筹协调各项涉农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促进各类涉农资金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市纪委、市委督查室、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负其责,各司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共同做好扶贫资金管理工作。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7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局深入包抓帮扶的XX镇崔黄村和郭庄村开展精准扶贫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前期情况

  按照“大走访、大排查、大清洗”活动的安排,我局共派驻两个工作队分别对崔黄村和郭庄村进行地毯式排查走访。目前,崔黄村共590户,走访492户,剩余98户;长期在外务工和人户分离113户。郭庄村共341户,走访341户;长期在外务工和人户分离30户。

  二、致贫原因初步分析

  (一)因学因灾因病致贫现象严重。

  一是教育成本过大。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近万元,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

  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

  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大病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

  四是遗传病导致贫困是顽疾。在调研中发现,郭庄村一户因智障遗传导致该户5口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无劳动能力。

  (二)基本种植业产值不高,收入水平低。多数群众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小麦、玉米等传统种植业,这些种植业投入多、产出少,附加值不高,费力不挣钱。再加之,收入主要靠人工劳力,大部分群众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

  (三)受教育程度低,脱贫致富意识薄弱。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四)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条件差。调查发现崔黄村北邻北仲山,属我县旱腰带偏远村,距离县城较远,信息相对闭塞,居住环境较差、资源贫乏。年轻人以外出打工为主,村内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为主,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

  三、思路和对策

  (一)准确详细摸底筛选脱贫户。对包扶村、组、户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全面精准掌握包扶村情、户情,在原有贫困户识别的基础上,对贫困村、贫困户再核查再识别,不留死角,彻底摸清贫困村以及贫困户的底数,把“真贫”挑出来,把确实需要扶持的、能够扶持的贫困户精准筛选出来。

  (二)制定措施解决如何帮扶问题。根据村情户情,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紧贴实际制定脱贫规划。在深入掌握村情、扶贫对象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政策要求,做好包抓帮扶村的精准扶贫下步工作。结合交通运输工作实际,从加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联系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引导帮扶贫困农户学经验、学技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五)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同镇政府协调沟通,把教育、医疗、社保、保险等优惠政策及时宣传到每村每户每个人当中,使贫困户在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灾害救助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减轻农户经济负担,减少因学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8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妇女既是脱贫攻坚重要的工作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如何引导农村贫困妇女这个特殊群体,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把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必须充分考虑贫困妇女的特殊性,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制定合理有效的扶贫措施,切实提高妇女扶贫脱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把她们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我建议通过加强家政服务培训来拓宽妇女脱贫致富的路径。

  一、大好前景与市场空缺矛盾突出

  家政服务业不仅会直接带动内需扩张、社会稳定,还可以促进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热点形成。多数家政服务业以困难家庭妇女为主要就业者,以满足社会危困人群及其家庭需求为重点,以帮助中高收入家庭提高生活质量为新增长点,带动中低收入者提高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重点惠及解决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和潜力领域。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乡家庭家政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家政服务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中了解到,我国老龄人口超过1.38亿,大约90%的老人是居家养老,加之“二孩”政策的落地,育婴问题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45%以上,但由于缺乏技术、缺少致富的门路,妇女劳动力无法和蓬勃发展的家政服务业有机融合,成为这一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二、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家政服务业发展有十年左右,截止2016年底,在工商局注册成立的家政公司大约有8家,还有一些没有经过注册也在做家政的大约有15家。大部分家政公司的经营业务是家庭保洁类的,对于月嫂、保姆、病患陪护、养老服务和小学生托管等需要技术含量的业务占比非常小。很多公司都是一张桌子,一个电话,几个熟人就开始做家政,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服务质量没有保障,价格标准也是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家政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35—55岁之间的`农村女性和部分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及灵活就业者,有80%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很多家政服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

  在市场需求及收入方面,家政服务员、月嫂可谓是供不应求,月收入基本在1800——2500元左右,如果到西安等外地就业,每月收入可达3000-5000元。今后家政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还将会越来越大,而且专业化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高,持有中高级资格证书的月嫂、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等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具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教学资质的学校仅3所,2016年全年共培养家政服务员1067名,市场缺口还很大。

  同时,家政服务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其他一系列问题:

  一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高素质家政从业人员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贫困妇女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三是家政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广大妇女群众反映不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其原因是做家政人员怕丢面子,怕受歧视,宁愿到工地打小工,也不愿做家政员的陈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和影响家政业的发展。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大针对贫困妇女培训的经费投入。通过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再就业基地,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培训对象以贫困家庭妇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为主,以增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本领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希望政府积极引导,在针对贫困家庭妇女培训方面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充分调动行业、家政服务机构和培训学校的积极性。

  2.强化培训提升素质,打造专业化的高素质家政人员队伍。家政培训要以市场服务需求为导向,培训内容要紧跟形势,不断更新,要与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相衔接,既要关注基本的服务项目,又要逐步涵盖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同时,严格进行资质鉴定,切实打造一批专业素质强、业务技能精的专业化家政服务队伍。

  3.加大对家政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小微型家政服务企业,广泛吸纳贫困户、下岗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企业进行补贴扶持和税费减免,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的贫困妇女就业增收。

  4.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家政服务作为一门新兴行业,其发展和壮大需要全社会的正确认识和支持。通过现有的各类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家政服务在“方便大家,便捷生活”方面的特殊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的正确认识,为家政服务树立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鼓励更多的贫困妇女和下岗失业妇女加入到家政服务队伍中来,早日脱贫致富。

  5.加强家政服务就业信息发布。通过县上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多渠道为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服务。并通过网站、广播、报纸等方式广泛宣传,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扩大家庭服务消费领域和消费群体。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9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xx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

  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

  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

  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5、经济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同时,高度关注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新型农民教育、星级农户评选、宣传正反典型等方式,提升思想素质,学习创业技能,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文明新风,有效解决在部分贫困人群中存在的不团结、不勤奋、不养老的问题,提振精神,树立信心。

  (五)进一步注重实效。新的历史时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重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转变作风,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方能取得实效。切忌情况不清,有失精准;切忌一哄而上,龙头蛇尾;切忌好大喜功,不办实事。总之,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10

  为积极推进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确保20xx年省级贫困县“摘帽”,贫困村全部“销号”,贫困户全部稳定“越线”,xx县政协组织相关政协委员和部门负责人深入全县11个镇和15个当年脱贫村,采取实地查看、查阅档案资料、走访贫困对象、与镇村干部座谈等形式,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展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来,我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到户措施、帮扶到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易地搬迁、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劳务创业、实施生态建设、加强教育扶贫、开展健康扶贫、落实政策保障“七个一批”脱贫措施,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强化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建档立卡“回头看”,瞄准扶贫目标。2015年底市上核定我县贫困村87个、贫困人口4.57万人。通过认真组织建档立卡“回头看”,全县共识别贫困户18490户44831人,建立完善了贫困对象信息档案。找准致贫原因,按照“七个一批”分类实施脱贫。分年度落实脱贫任务,其中2016年脱贫村15个、脱贫人口4030户11710人。

  二是建立作战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了脱贫攻坚县指挥部、镇作战部、村作战室三级作战体系,实行了县级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强化督察督办、问责问效,压力层层传导到位。

  三是筹集整合资金,强化投入保障。筹集财政扶贫资金5000余万元,15个当年脱贫村每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同时整合部门行业扶贫项目资金1.44亿元,集中用于当年脱贫村。申请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信贷资金4.5亿元。出台“5321”小额贴息贷款政策和贫困户发展产业每户最高限额3000元的奖扶政策,为贫困户建房和发展产业解决资金困难。

  四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脱贫措施。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贫困村脱贫的工作重点,加强项目规划对接落实,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390个行业脱贫攻坚项目中,有37个已经竣工,209个正在建设,还有144个项目处于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阶段。贫困户脱贫“七个一批”方面,以易地搬迁和产业扶贫为工作重点,认真落实劳务创业、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兜底等方面现有政策,各负其责做好各批次脱贫实施方案制定工作。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大型标语、电视、网站专栏、简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形式,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脱贫攻坚工作氛围。

  六是积极探索创新,开辟脱贫新路径。各级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出“精准扶贫+”、“电商+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模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出特色、出成效。

  二、存在问题

  我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但在工作机制、贫困村项目建设、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兜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工作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工作部署前瞻性有待增强;部门政策要求与脱贫攻坚要求还不够协调一致;部门各自为战,相互支持配合不到位。

  二是政策配套整合有待加强。整合的1.44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部门对接落实不到位;除开当年脱贫村,后期脱贫村没有资金投入;贫困户脱贫“七个一批”具体实施方案不够明确;各项惠农政策散落各部门,亟需进行整合;镇村脱贫攻坚人员、经费、培训保障力度有待加强。

  三是抓落实力度有待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的持续性有待增强,存在忽冷忽热现象;少数镇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对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依赖包帮部门的思想较为突出,存在被动应付、“等缓看”等消极思想;少数部门和包帮干部对扶贫政策一知半解,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缺少有力抓手,驻村帮扶成效不明显;“5321”贷款政策,少数经办人员对文件精神理解有偏差,执行口径不统一,手续不够简便。

  四是群众教育引导有待深化。部分贫困户信心不足,上面热,下面冷,干部急,群众不急;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相互攀比,以当贫困户为荣;部分群众自身条件好,但不履行赡养义务,让老人成为贫困户。

  2.贫困村项目建设进展迟缓。

  一是项目对接不到位。贫困村脱贫标准没有完全与项目对接,有的标准缺少项目支撑;部分贫困村所报项目在部门对接过程中缩水严重。

  二是项目实施效率低。贫困村水、电、路、堤等项目多数还停留在规划表上,没有到落实层面;项目审批程序多,时限长,办事效率有待提高,按时完成年度任务堪忧。

  3.易地搬迁难度较大。

  一是集中安置开工率低。全年49个集中安置点,仍有13个未动工建设,贫困户建房40%仍未开工,部分村“交钥匙”工程尚未进入招投标程序。

  二是旧房改造尚未全面启动。10400元补助标准偏低,贫困户旧改积极性不高。部分贫困村非贫困户土坯房的比例很高,按照砖混结构房屋不低于60%的贫困村脱贫标准,年底实现目标难度较大。

  三是集中和分散安置比例与实际需求脱节。自然土地条件较差的镇村难以安排符合规模要求的安置点,分散建房又有比例控制,矛盾比较突出,基层反映比较强烈。同时还存在如果安置过于集中,将给部分贫困户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导致贫困程度加深的问题。

  四是“两灾户”搬迁安置实施难。部分边远镇村存在没有地方安置、农户没有搬迁能力、远离土地资源、“交钥匙”工程不愿入住等问题。

  4.产业扶贫困难较多。

  一是产业规划项目落实难。部分贫困村没有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发展。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劳力,没有经济基础,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加之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部分产业项目见效周期较长,当年难以实现脱贫。

  二是种苗供应不足。本地种苗供不应求,种苗价格上涨迅猛。贫困户购买外地调运种苗,没有质量保证,死猪、死鸡现象突出。

  三是产业技术指导不到位。部分贫困户没有相应的经验技术储备,缺乏相应技术指导。

  四是存在市场风险。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销售难的问题,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产品价格不稳定,部分农产品价格呈现下滑趋势,导致增产不增收。

  五是产业大户、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当前部分产业大户、合作社缺资金,规模效益低,贫困户就地就业困难,带动贫困户脱贫乏力。

  5.健康扶贫任务重。

  一是健康扶贫资金投入不足。贫困人口由政府全额资助参合的制度尚未完全落实;新农合总体补助标准相对较低,患者住院自付费用较高,特别是大病患者,经济负担较重。

  二是医疗报销结算服务有待完善。“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便民付费结算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健康扶贫标准不够清晰。贫困户医疗服务缺少明确规范标准,存在过度治疗等问题,导致健康扶贫资源浪费。

  四是解决因病致贫人员就医负债问题难度大。根据调查,我县因病致贫人口中负债2万元以下的1843户,2-5万元的56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因病返贫现象较为突出。如广佛镇松河村仅尘肺病人达70余人,健康扶贫任务艰巨。

  6.兜底脱贫有待完善。

  一是兜底对象精准识别机制有待规范完善。扶贫兜底对象与民政低保对象不一致,部分需要兜底人员实际将落空;低保评定中存在家庭收入核算难、家庭财产状况界定难、“踩线”群众认定难、民主与集中结合难等问题;五保标准执行不到位,对“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等符合条件的对象存在“漏保”问题;部分行动不便、自主意识差的重度残疾人没有户口、身份证、残疾证,不能享受政策。

  二是兜底保障措施有待完善。扶贫与低保“两线合一”有待明确。五保集中供养率不高,集中供养设施不足,分散供养五保的住院护理费和丧葬费有待明确落实。瘫痪等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员敬老院不接收,缺少相应的特殊救助护理机制。临时救助手续不够便捷,救助覆盖面有待扩大。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政策宣传和兑付力度有待加强。

  三、意见建议

  我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实际情况复杂,群众期望值高,任务十分艰巨。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真正把脱贫攻坚上升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力量资源,增强标准意识,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率,用各级干部的真情帮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干群一心、上下合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役的胜利。

  1.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工作统筹协调。要坚持政出一门,各部门脱贫攻坚有关文件须由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审查协调一致后统一发出。增强工作前瞻性,未雨绸缪,前后一致,标准统一,同时要建立政策制定的修正机制。项目审批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积极推行无纸化集中办公,特事特办,限时办结。强化工作保障,通过购买服务等途径增加镇村脱贫攻坚工作人员力量,适当追加镇村行政办公经费,加强工作培训指导。要加强调查研究,建立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基层反映的问题。

  二是加强政策配套整合。要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用于脱贫攻坚。各责任部门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及时将项目资金对接落实到位。要夯实工作责任,统筹政策资源,尽快分别制定出台贫困户脱贫“七个一批”实施方案。“5321”小额贴息贷款要简便放款流程,政策执行落实到位,同时要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防范监管机制。要坚持政策公开透明,对各部门的所有惠民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汇编成册,统一标准口径,干部人手一本,贫困户户均一册,方便干部学习掌握,引导群众理性依规寻求帮助。后期脱贫村脱贫任务更加艰巨,应当采取分期安排项目资金、“先给指标后结算”等方式分年度分阶段逐步实施脱贫,减轻后期工作压力。

  三是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全县上下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统筹安排人财物,杜绝消极应付思想,消除相互推诿现象,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任务。要明确突出镇村主体作用,进一步细化部门驻村帮扶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指导,让贫困群众有获得感。要强化督查问责,把不定期暗访抽查和定期督察督办相结合,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要启动问责问效。同时要尽快制定出台脱贫攻坚考核奖惩办法,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四是深化群众教育引导。宣传部门要组织通过文艺巡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倡导勤劳致富、“人穷志不短”的正确舆论导向,引导贫困户转变“贫穷光荣”等错误思想观念,增强脱贫信心。积极开展“脱贫致富标兵”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带动作用。公安部门要加大“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打击力度,引导群众守法脱贫致富。司法部门要加强司法宣传和救助,引导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利益,营造孝老爱亲的社会氛围。

  2.加大贫困村项目落实力度。

  一是要加强项目对接落实。要强化标准意识,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脱贫标准要用项目一一对接支撑,确保年底能够按标准验收过关。各职能部门要按贫困村脱贫标准主动到村对接落实项目,兼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贫困村项目资金整合分配制,采取“项目资金总额核定、产业与基础设施比例控制、镇村自主申报、部门对接落实”的办法,破解贫困村项目争取难、上下不一致、对接不了的'问题。

  二是要抢抓时间节点推进项目实施。要倒排工期,简化项目审批程序,采取打包招标、购买服务等方式,尽快启动落实项目建设。

  三是要加大项目的督查力度。要就贫困村项目落实开展专题督查,确保所有项目对接落实到位,有人抓,有人管,能够按时完成。

  3.强力推动实施易地搬迁。

  一是加大集中安置推进力度。尚未开工建设的集中安置点要尽快启动建设。贫困户集中建房,包帮干部要逐户敲定落实,督促尽早开工,同时应当加强建房技术规范和用材安全指导。统规统建“交钥匙”工程要尽快完成招投标程序,确保年底贫困户能够入住。

  二是要全面启动旧房改造。明确旧房改造验收标准,适当提高补助水平。要通过“先实施改造、后兑现政策”、“分户签订协议、统一组织施工”等多种措施尽快全面启动旧房改造。贫困户土坯房改造可以和“交钥匙”工程相结合,贫困户易地购买安全住房,可以享受政策。

  三是分类解决两灾户问题。提请省上相关部门对滑坡体进行评估,力争销号一批。国土部门加大滑坡体治理项目申报力度。两灾户搬迁结合农户实际,分类采取措施动员搬迁。

  四是适当调整集中与分散安置比例。在全县集中安置率总体达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对条件相对好的`镇适当提高集中安置比例。对自然条件差的镇,按照就近安全避险的原则,适当扩大分散安置比例,方便贫困户生产生活。

  4.因户施策推进产业落实。

  一是尊重贫困户的发展意愿和实际。产业规划尽量选择贫困户具有经验技术基础的项目。贫困户发展产业要充分考虑其自身能力基础,规模不宜过大。适当提高贫困户发展产业奖扶政策最高限额标准。政策兑现标准要切合贫困户的能力实际,降低门槛。

  二是要加强种苗供应管理。要通过引进技术本地育苗等措施加大本地种苗供应力度。扶持建立本地种苗良繁供应基地。外地调运种苗要与种苗供应方签订风险防范协议,保证种苗成活率,避免给贫困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加强种苗供应市场管理,防止种苗价格任意上涨。

  三是加强产业技术指导。要大力倡导绿色种植、生态养殖,提升贫困户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技术部门要对猪、鸡、牛、羊等畜禽养殖和绞股蓝、茶叶、核桃、魔芋、猕猴桃、蚕桑等种植项目分品种、分项目及时编发简明技术规程明白纸,并加强对贫困户和包帮干部的技术培训指导。高度重视畜禽防疫,组织动员县、镇、村畜禽防疫力量全面抓好畜禽防疫工作。

  四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贫困户发展产业产品信息收集监测发布平台,为产品销售提供准确信息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商+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模式,加大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力度。建立贫困户农产品收购补贴机制,对于按保护价收购贫困户农产品的,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贴。

  五是建立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流转土地、入股、代饲代养、务工、种苗供应和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加强合作,增加贫困户资产收入、务工收入,降低贫困户发展产业风险。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的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合作社,在项目争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强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共享市场信息资源,连接内外市场,畅通销售渠道。

  5.完善服务开展健康扶贫。

  一是加大健康扶贫投入。将贫困人口医保参合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解决;适当提高对贫困人口新农合基本补助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建立因病返贫救助制度,整合其它救助资金兜底解决贫困人口医疗费用问题,通过分期分批救助等形式积极帮助化解因病致贫人员就医负债。

  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完善“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建立医疗费用、医保补助、困难救助“一站式”结算机制,最大程度简便医疗和结算手续,减轻就医资金压力。

  三是要制定健康扶贫就医服务标准。对贫困对象就医服务,应当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标准,既要保证贫困对象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服务,又要防止无原则要求提高服务标准、过度治疗等浪费健康扶贫资源的现象发生。

  四是要综合运用其它脱贫方式。对部分多种原因致贫的贫困户,在实施健康扶贫的同时,综合运用其它扶贫方式帮助真正摆脱贫困。如对尘肺病等重大特殊患病人群,建议进行政策兜底。

  6.织牢网底落实政策保障。

  一是完善兜底对象识别机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的“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低保评定办法。坚持将家庭收入核查作为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民主评议作为重要参考,减少评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全面准确执行五保评定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实行“应保尽保”。积极探索贫困户和低保户、五保户由第三方进行评估认定机制。建立主动服务工作机制,协调组织工作服务队进村入户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提供办理户口、证件、身体检查等服务。要稳妥做好五保、低保的核退工作,确保所有五保、低保都是贫困户;同时要确保需要兜底的对象能够全部纳入五保、低保。

  二是要完善兜底保障措施。对接省市政策稳妥推进扶贫和低保“两线合一”,落实完善分类施保,建立低保动态管理机制,落实渐退低保帮扶。

  加快敬老院、幸福院等养老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通过临时救助等措施落实解决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住院护理费和丧葬费用。建立瘫痪等失能人员特别护理救助机制,一方面可以由村组聘请人员进行护理,政府解决护理经费;另一方面可以在敬老院等机构开设失能人员特殊护理床位,向社会招聘专业人员进行护理。同时要加大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兑付力度。精神病人由残联、合疗、民政三家共同救助解决住院和家庭托养费。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进一步简化救助程序,适当增加基层自主权。积极发挥保险作用,兜底对象购买养老保险,由各级政府和兜底对象按一定比例分担费用,进一步提高兜底对象保障水平。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11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我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全县计划脱贫20万人、10万户。为全面了解今年我县脱贫攻坚进展情况,x月份以来,在市人大副主任的带领下,农工委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今年以来,各乡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县人大常委作出的《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转、扶、搬、保、救、教、金”七路并进,凝聚工作合力,健全脱贫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一)坚持高位推动,科学精准谋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以“六个精准”为主线,明确脱贫攻坚总体思路、主要目标、脱贫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县、乡、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工作推进扎实有效。创新制定1+5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1+2社会保障脱贫实施方案、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等,具体细化为“百企万户”工程、农业产业化扶贫、金融扶贫等5个工程,推进转移就业、产业发展以及教育保障脱贫和健康扶贫专项工作,切实让贫困群众务工有门路、创业有资金、上学有补贴、有病看得起、就医更便利。

  (二)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坚持把促进贫困人口就业作为脱贫的主要途径,全县共建立15家培训基地,举办就业扶贫培训班125次,累计培训贫困人口20万人。安置2131人就业,返乡农民创办经济实体带动贫困人口就业10万人。实施产业扶贫,重点扶持19家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安置就业、贫困户自主创业奖补与土地流转、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模式,带动贫困人口2600多户2000万人增收,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三)加强结对帮扶,强化社会力量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支持扶贫,凝聚社会扶贫合力,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县工商联引导67家民营企业与121个贫困村(包含16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带动6187名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选派市县893名专家人才组建服务团,定期到贫困村开展义诊、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20xx年以来,先后组织各类农业生产技术现场指导695次,各类义诊670次,安排实施各项免费救助、补助救助或定额救助贫困户手术(项目)2561例,减免费用2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金融扶贫工作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扶贫资金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扶贫供给体系,金融配套和保障措施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二)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资金拨付不及时。一些扶贫项目开工晚、竣工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三)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职能部门及部分乡镇对扶贫项目建设监管不严,部分扶贫干部担当意识不足,工作作风不扎实。

  三、意见及建议

  (一)补齐金融扶贫短板。要不断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资源投入力度,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努力使金融扶贫成效得到充分释放,为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要创新金融扶贫机制,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带贫企业,有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要抓好“户贷户用”,有贫困人口的村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进行贷款,发展脱贫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规避风险。要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好政府风险补偿金作用,加大对贫困群众授信评定情况的排查力度。各县区要增加产业扶贫风险基金,满足农民合作社、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金融贷款所需要的抵押、担保需求,为带贫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和财政奖补,运用金融手段提高贫困户抗风险能力。

  (二)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要强化举措,多方筹集资金。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及资金拨付公示公告制度,规范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手续,不断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做到“三个明确”,明确专项治理内容,明确时间节点,明确整改责任人,扎扎实实做好扶贫项目建设、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专项整治工作。

  (三)狠抓扶贫政策落实。要摸透群众需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标准、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督导检查,严格奖惩问责,促进扶贫政策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加强扶贫干部培训,围绕危房改造、金融贷款、教育扶贫等具体扶贫政策,对全县所有扶贫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狠抓行业扶贫“七个清零”,确保行业扶贫政策落实全覆盖。

  (四)加强“志智双扶”。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勇气、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活动为载体,抓好观念立志,促进乡风文明和谐。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发动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撑起“精神脊梁”。

  (五)全力以赴备考迎检。目前,国家和省市对我县的年度大考在即,这是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和验收,也是对我县工作作风的检验和考查。在这个关键时刻,各乡镇及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全面查漏补缺,建立问题清单,抓紧整改补齐。要精准聚焦指标,明确难点、重点,不跑偏、不漏项,无盲点、无死角。强化组织领导,逐级夯实责任,把各项工作做到位,把全市的工作实效通过考评反映出来,坚决打好打赢20xx年脱贫攻坚战,向中央、省委、市委及全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12

  近期,县政协组成3个调研组,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一主题,采取深入乡村、入户走访、促膝谈心、问卷调查、点题调研、集中座谈等方式,走访调查了8个乡镇、12个村、1300多农户、20多个市场主体,召开小型座谈会11次,座谈乡村干部100多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成效有目共睹

  2013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天字号”工程,坚持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统领,以“精准脱贫、不落一人”为目标,明确时间表,制定路线图,立下军令状,全面落实扶贫政策,创新实施整县推进、“十个到村到户”,脱贫攻坚呈现出思想认识有高度、组织领导有力度、政策落实有广度、机制创新有深度、工作推进有进度、“十个到村到户”有厚度、“四双”帮扶有温度、执纪问责有尺度等显著特点。四年来全县累计脱贫17827户6293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35.5%下降到2017年底的15.4%,下降20.1个百分点。安居工程推进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态势较好,教育助学、医疗救助、残疾人救助、“三留守”人员帮扶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认同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得到省委、市委高度肯定,先后承办了全省精准扶贫现场会、易地扶贫搬迁第二次推进会、千村书记培训会及全市精准扶贫培训会、金融扶贫现场会。2017年,在迎接国检、省第三方评估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

  二、工作短板不容忽视

  (一)扶贫基础不够牢实。贫困对象经过多轮申报、评议、筛查、比对、清洗和锁定,但仍有少数村干部依照贫困指标想当然、凭印象指定贫困户,不少农户仍然存在“被贫困”“被脱贫”现象,经不起第三方评估考核;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的扶贫产业类别多而杂,规模不够大,品牌不知名,销路不够广,效益产生慢,带动不够强,抗风险能力弱,政策依赖性强;电力、交通、通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明显;偏远村的供水保障体系、通讯基站建设、光纤进村入户、产业路建设、生产用水供应、农村旱厕改造、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农村超市建设等方面仍需加强。

  (二)部分干部信心不足。在走访调查中,为数不少的干部不同程度存在“三多三少三不够”现象,这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拦路虎”。面对脱贫攻坚任务畏难情绪多,针对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应对破解的少,对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思想准备不够;对执行扶贫政策遇到的阻力牢骚多,对扶贫政策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的少,对政策执行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研究解决不够;对部分贫困群众出现“等靠要”现象指责抱怨的多,进村入户面对面宣讲扶贫政策的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做的不够。

  (三)攻坚合力有待增强。县扶贫作战指挥部虽然建立了工作责任、行业责任、包保责任全覆盖的责任体系,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乡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之间仍然存在相互推诿、相互依赖、相互指望的问题;对脱贫攻坚遇到的难题,缺乏前瞻性、预见性的研判和应对。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通村达院硬化路建设,人为哄抬水泥、砖、钢筋等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管控和应对之策。

  (四)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县里先后出台产业扶贫、行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政策文件80多个,但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乡村产业奖补资金使用过于分散,财政贴息及奖扶资金撬动作用十分有限;新农合、医疗保险等政策口径随意性较大,基层疲于应付和“救火”;教育助学还有少数遗漏,尤其是在外地就读的贫困学生容易造成遗漏;在医疗救助上,报销比例不能一次到位,医疗报销缺乏有效监督等,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还比较突出。

  (五)少数群众情绪不顺。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差别不大的边缘户,在住房、教育、医疗、产业奖补等方面享受政策红利差距较大,加之农民群众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争要低保户、争当贫困户的不在少数,非贫困户怨气比较大;易地扶贫搬迁不同程度存在附属设施不配套、生活不习惯、收入无保障、吃菜无着落、种地不方便、脱贫难持续等现实问题,有的地方存在“一搬了之”的现象,搬迁户对拆除老房意见比较大。

  (六)扶贫信息共享不够。县乡村扶贫信息平台数据与脱贫实际脱节,生搬硬套,上下打架,动态更新不及时,仍然存在贫困户实际情况、纸质档案和信息系统三者不一致的情况,人为造成“空挂户”。各部门信息平台互不连通、互不兼容,不能实现扶贫大数据信息共享,乡村干部很大精力花在填报表、建档案、核数据、纠差错、补漏洞上。

  三、攻坚之战必须全胜

  (一)攻克脱贫信心之坚。信心比黄金还精贵,干部是决定因素。当前,精准扶贫已经到了攻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困中之困的决战决胜时期,全县上下要憋足一股干劲,拿出一股狠劲,使出一股拼劲,敢于向贫困宣战,勇于向摘帽冲刺。要克服畏难、厌战、自满、隐退、求稳怕乱和无所谓等六种情绪。从六个方面抓好提振士气工作。一要提能力。借助乡村讲习所,让每名干部通过人人学、人人讲扶贫政策,成为扶贫工作的行家里手,切实提高跟群众打交道、建感情、化矛盾、增共识的能力。二要沉下身。各驻村工作队既要人到,更要心到、感情到,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考勤在村、职责在村、绩效在村。三要严管理。对各级干部要责任压得实、压力传导严、纪律约束紧,切实做到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铁的纪律管理干部,以实的成效检验干部。四要树典型。要加强正面典型的选树,挖掘宣传扑在一线的优秀扶贫干部、勤劳致富的贫困群众,通过感人的故事、先进的典型引导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凝聚起决战扶贫攻坚的正能量。五要真关爱。建议县委县政府建立对基层干部、部门驻村干部的激励关爱机制,切切实实为乡村干部减负,让身在一线的干部能够感受到组织的人文关怀,确保攻坚队员安下心、真出力、放心干。六要敢容错。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堰市建立容错机制调动党员干部履职担当积极性暂行办法(试行)》,区别对待探索失误和违纪行为,慎重处理涉及精准扶贫的信访问题,让各级干部敢于扛重担、挑大梁、打硬仗,营造宽容失败、敢于担责、鼓励创新的扶贫机制和攻坚环境。

  (二)攻克产业扶贫之坚。脱贫攻坚难在产业,成也在产业。在项目选择上,要注意五种现象,一是“满眼黑”,盲人摸象,摸哪算哪;二是“跟风跑”,盲目效仿,跟着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三是“赶热闹”,不切实际,片面追求“小而全”“高大上”,投入高、产出低;四是“杂货铺”,张家养条猪,李家喂只鸡,刘家种点菜,乡村没有主导产业;五是“猴子掰包谷”,俏了赶、疲了丢,不停换频道。在规划布局上,要围绕“县有支柱产业、乡有骨干产业、业有经营主体、户有脱贫项目”的要求,坚持长短结合,种养搭配,设施配套,工农互助,产业融合,扶优做大,形成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稳定增收的产业发展格局,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依托产业链脱贫致富。在项目扶持上,要克服四种倾向,重扶资轻扶智,重扶前轻扶后,重扶“车”轻扶“路”,重市场主体培育轻利益联接。在发展方向上,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市场主体、能人大户、乡村干部、农技人员的整体作用,积极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大力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着力培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走出一条“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新路子,让农户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发展产业得现金、政策扶持得奖金。在发展重点上,要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在“扶贫工厂”到家庭、进户院上破题,因村因户施策,精选合适项目,把农村千家万户变成千万个“家庭作坊”,切实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实现更稳定、更可靠、更有保障的脱贫。

  (三)攻克脱贫质量之坚。提高脱贫质量是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靶向意识。各级干部要结合开展大走访大调查,进行一次全面“再排查、再公开、再复核”活动,杜绝漏评错评、漏退错退现象,全面提升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退出准确率。

  二是紧盯盲区和死角,查漏补缺,对标补短。乡村要围绕“三率一度”,逐户调查摸底,把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搞精准,增收项目搞精准,脱贫计划搞精准,政策落实搞精准,帮扶措施搞精准,确保精准脱贫经得起上级检验、历史检验和群众检验。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精准施策。既要抓好贫困户脱贫,也要抓好边缘户致富;既要抓好“三率一度”达标,也要防止脱贫户返贫;既要抓好村出列,也要抓好县摘帽;既要抓硬件指标全面达标,也要抓档案软件提档升级。对深度贫困乡镇和村要聚集人力、物力、财力,实行重点倾斜和扶持,确保同步脱贫摘帽。

  四是要加强群众教育,动员群众参与到精准脱贫中来,严格工作程序,做到公平公正,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认真办好乡村“新时代讲习所”,常态化开展大走访活动,加大政策宣讲力度,提升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知度、支持度、满意度。

  (四)攻克政策执行之坚。

  一是严格执行顶层设计。要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对照户脱贫“三有七保障”、村出列“四确保九有”的标准,不吊高胃口,不降低标准,不盲目建设,不出现偏差,不误导群众。

  二是研究和制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扶贫政策。县扶贫作战指挥部要与各战区分指挥部拿出一定的精力研究政策和对策,要在整体规划、运转机制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出台的.政策要掷地有声,便于基层顺利实施。县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对各地反映的政策问题进行收集汇总,及时给予明确答复。确实答复不了的,要及时请示报告上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确保政策执行尺度统一,消除基层干部政策疑虑,避免政策执行“翻烧饼”。

  三是政策兑现要及时。除确需在年底结账兑现的政策外,扶贫政策兑现落实要抓在平时。如教育助学,能否安排在春秋季开学后。大病救助、医疗保险兑现能否一季一兑现。

  四是政策执行主体要明确。按照“一事一主体、一主体一责任人”的原则,对县乡村三级的扶贫主责、县直单位的行业扶贫责任和党员干部包户的帮扶责任,从工作任务、责任体系、时间节点、脱贫标准、考核奖惩等逐一细化、量化,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奖惩一体化的“落实链条”,堵实政策衔接空隙。

  (五)攻克持续脱贫之坚。结合竹溪扶贫工作实际,扎实推进“五个转变”。

  一是从注重对象精准向更加注重帮扶精准、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转变。按照“瞄准特困对象、实行兜底保障、开展精准扶贫,同步建设小康”的工作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帮扶举措既要可行,更要有效,既符合政策要求,更要符合广大贫困户的愿望。

  二是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要以典型示范传导正能量,注重发挥创业明星和致富典型的示范效应,在全社会传导创业致富的正能量,努力营造人人思进、人人思变、人人思干的脱贫攻坚大环境。

  三是从注重开发式扶贫向开发性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针对因学、因病、因残等不能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脱贫的家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兜底,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学生资助等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体的脱贫问题。

  四是从注重对当年退出村、脱贫人口的集中投入向统筹兼顾全面帮扶转变。采取组合式扶贫措施,坚持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相互支撑,园区建设与农业增效同步推进,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互促互进,普惠性扶贫与个体性扶贫有机衔接,让广大群众在精准扶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继续以“十个到村到户”项目实施为抓手,在抓好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道路交通、电网改造、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重补齐均衡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农村发展短板,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五是从注重农户脱贫向精准脱贫与防止返贫并举转变。要高度关注贫困户脱贫后返贫问题,建立创业就业培训、稳定农民增收、加大社会救助、实施医疗保障等防止返贫的有效工作机制,持续精准发力,避免因病、因学、因灾返贫。

  (六)攻克整县摘帽之坚。

  一是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要统筹谋划、良性互动。要围绕突出“五个振兴”,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同步推进,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脱贫攻坚战一定要将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在主要抓贫困户收入提高、生活小康的同时,认真谋划和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致力于生产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方便舒适、生产关系变革、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转移就业与返乡创业要统筹谋划、良性互动。既要创建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更要创优发展环境激励能人返乡创业,以聚人气激活乡村,以聚才气振兴乡村。要推动劳务经济提质增效,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输出地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探索组建劳务合作协会和互助组织,推进区域间和区域内劳务协作,动态掌握劳务对接人员就业情况,及时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服务;鼓励和支持市民下乡,引导市民长期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鼓励和支持能人回乡,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的创业能人、社会贤达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创业就业,提高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兴乡,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扶贫济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撑要统筹谋划、良性互动。统筹整合涉农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县域实体经济、新型经济体和主导产业发展。盘活整合财政存量资金、部门存量资金,集中力量支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发展,防止在资金运用上“撒胡椒面”,确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有足够的财力支持。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13

  近期以来,我结合重点水利建设督查,先后到6个基层水利站开展“水利脱贫攻坚”专题调研活动,通过看建设成效,听意见建议,问民生需求等多种形式,客观地总结前期水利工作,分析水利扶贫存在的问题,谋划下步工作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岳西县共有出境河流8条,分属4大水系,即皖河水系的皖长河、皖水、潜水;巢湖水系的杭埠河;菜子湖水系的大沙河;淠河水系的有包家河、黄尾河、头陀河。全县水库114座,总库容11686万m3,设计灌溉面积3.019万亩,设计年供水量1168.95万m3;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09座;发电水库57座,灌溉水库67座。塘坝7716处,总容积1977.83万m3,灌溉面积51238亩。

  二、水利行业扶贫的主要成效

  围绕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投资超出4亿元,年均投入接近前“十一五”的总和,恢复及加固小型水利工程5000多处,水利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

  一是工程水利建设提速。实施了中央与省投资1.246亿元的天堂、冶溪等5条中小河流及来榜山洪沟治理项目,加固堤坝34.64公里,防洪保护面积3.4万亩。实施中央与省投资8750万元的第二批、第五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覆盖16个乡镇30个行政村,建设拦河堰105座、灌溉渠道136条71.73公里、排水沟15条5.4公里、山塘51口、渠系建筑物139座,新增及恢复灌溉面积0.8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6万亩。

  二是生态水利深入推进。争取资金7873万元,实施了莲云、五河等10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2.64Km2,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创新建设管理理念,将景观水利、生态水利理念融入工程水利,改善外观形象,美化农村水环境;编印《景观水利建设读本》1500份,指导基层推进生态水利建设;以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为依托,以水工程、水景观、水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及时完成了姚河小街水环境优美乡村创建工作,达到“一溪、一滩、一田园、一渠、一庄、一青山”的试点要求。

  三是民生水利惠及全县。投入资金5974万元,实施小水库除险加固43座,防洪保安人口5万多人,新增或恢复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投入资金6948万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49处,解决全县24个乡镇186个行政村14.12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绩效连续三年全市夺冠。落实省政府“5588”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沟、塘、渠等“八小水利”改造提升,荣获2013年农田水利建设荣获“江淮杯”三等奖与“皖江杯”铜奖。2013年-2015年共争取上省级财政投入2482万元,整合资金3000多万元,累计完成水库加固7座,扩挖塘坝3538口,清淤整治沟河458条,建设小型闸坝20座。

  四是资源水利持续发展。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绩效考核始终位于全市前列。建立重点企业用水在线监测设施,加强用水总量与用水效率控制;强化工业企业用水评估论证、跟踪监测,确保水行政审批科学合法;依法征收水资源费600多万元,实现以征促管,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

  三、水利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一是上级投入份额少。国家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历来是以地方政府投资和群众自筹为主的政策,所以山区小水利争取国家投资范围小、份额低。近几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到省市争取水利项目,我县所争取的水利项目份额逐年增大。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岳西“小水利”始终难以在省市占有位置,很难在大的水利项目申报上有所突破。

  二是水利建设欠帐多。全县水利工程基本是上世纪60-70年代修建,部分河堤主要是鹅卵石堆砌而成,水库、山塘、堰渠多是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同时,我县山洪灾害频发,稍遇强降雨,易成毁灭性灾害,堰、渠荡然无存。山区水利工程虽然规模场面不大,但工程措施复杂,耗人工,费材料,成本高,恢复难度大,一次较大洪灾,往往需要多年才能恢复。

  三是水利民生需求越来越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农民群众在防洪保安和生产、生活用水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尤其是在中央、省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后,农民群众都对水利大投入抱有很高的期望。

  (二)建设管理相对滞后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目前,从事水利建设的有财政、发展委、国土、扶贫办、水利、农委等部门,各部门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不一,各单位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申报水利建设项目,然后根据各自的规定进行项目管理。多部门参与水利建设虽然加快了水利发展,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可能造成各类工程之间缺乏配套,甚至出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导致公共财力的浪费。

  二是缺乏有效管护。近几年来,国家水利投资逐年增加,我县水利工程建设也得到长足进展,一大批新建、加固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所有的建成水利工程没有落实真正的管护机制,小水库“三有”没有落实,饮水安全工程真正形成长效管护机制的不多,堰渠堤等基本上是“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水利工程效益没有得以正常发挥,群众对此有不少意见。

  三是建设模式落后。当前的治水模式仍很落后,全县的水利建设大都围绕防洪、灌溉目标,很少有与生态保护、旅游等产业结合,至少是结合不足,许多地方还是就工程建工程,形式比较呆板。如何让水工程效益最大化,还得从大水利入手,围绕大水利作项目规划。

  (三)水利改革还需攻坚

  一是小水利难走向大市场。山区水利规模小、工程散、效益低,导致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难以走向市场,完全依靠政府大包大揽又很不现实。

  二是水务一体化难推进。顶层设计上要明确事权,统一管理涉水事务,但在基层实践中,县、乡水利事权难界定,水利项目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难推进,水务一体化更是难上加难。

  (四)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水利技术人员断层现象突出,专业技术力量难以满足大规模水利建设需要。同时,基层力量薄弱,造成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畅通。防汛责任的末稍传递以及应急处置水平仍存在薄弱环节。治水管水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下步扶贫思路与举措

  (一)工作思路

  切实把精准脱贫贯穿于水利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补短板、促发展,着力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脱贫时间表的要求,实施水利“1345工程”(力争“十三五”期间年均实际投入超过1个亿,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防洪、供水、生态“三个安全”,实施好水行政、水资源、水利建设和工程管护“四项改革”,推动水利工作与“五大发展”深度契合,为岳西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三)主要措施

  围绕以上目标,建议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确保任务完成。

  1、科学谋划水利“十三五”蓝图。规划思路要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规划目标要做到与地方发展战略相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规划指标要切实可行,规划任务要统筹确定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工程布局、体制机制。

  2、大力实施两项扶贫工程。以65个贫困村为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改善计划”。两年内完成4.6383万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通过巩固提升工程,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体系,保证水量、提高水质,使贫困村居民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强化管护责任,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同时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基本单元,加大塘坝、沟河等小型水利的改造提升,完善贫困村、贫困户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保障贫困人口农事用水。主要任务是新建及加固水闸6座,清淤塘坝1279处,改造中小灌区2个1.4万亩,清淤沟河524条,完善渠系2.6万亩。

  3、着力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重点区域的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重点河道或水域的乱排、乱采、乱建、乱弃等行为,改善河道水环境功能和水质,着力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突出做好景区、水源涵养区等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及时查处水土保持案件,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审批,更好地服务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大力整治农村河道堰塘,使溪河、库、塘呈现出自然、生态、亲水态势。

  4、增强水利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好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设计、施工、招投标等环节市场化改革,努力建设规范有序、管理严格的水利建设市场秩序。探索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集中监理制等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集中组建项目法人等建管模式。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联动的质量监督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群众参与质量监督管理机制,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监督常态化、安全监督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汛期检查、监测预报、预案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灾等制度体系,提升防汛能力;强化执法能力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水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14

  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带领农工委组成人员及部分县人大代表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活动采取进村入户实地走访、观摩扶贫产业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报告如下:

  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41户,贫困人口36603人,贫困村22个。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22个贫困村已经全部出列,12455户32785人已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xx年的2.7%下降到去年的0.31%。特别是20xx年,我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面对落后,理清思路,上下齐心,夯实基础,扎实苦干,务求实效,在20xx年度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在全省70个县(市区)排名第14位、39个非贫困县排名第3位,冲进全省第一方阵,打赢了脱贫攻坚工作翻身仗。今年以来,以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的韧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紧压实攻坚责任,不断提升基层基础,切实提升脱贫质量,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力确保完成全年2957人脱贫目标任务。

  二、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扶贫成效不稳定

  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乏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有的村虽然已经发展一批产业,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辐射和带动贫困户致富的能力还比较弱。

  (二)三基短板还比较薄弱

  近几年,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向明确精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贫困村的基层班子建设也得到了有力加强。但受资金瓶颈的'制约,绝大部分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部分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足,个别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发挥得不够强。

  三、两点建议

  (一)突出产业扶贫确保稳定增收

  一是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及时调整充实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扶贫项目谋划,因村因地因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

  二是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三是鼓励支持本地能人和打工返乡小老板,充分利用村部、学校闲置土地、房屋,大力发展服装加工等来料加工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在企业赚钱的同时,带动村民致富。

  (二)夯实三基基础助力脱贫致富

  建议县政府:

  一要把握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不断调整释放的机遇,持续跟踪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完善规划、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最大限度享受各类优惠政策;

  二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农电水利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要大力整治软弱涣散村,强班子、带队伍、促发展。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15

  根据省、市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被选派到我们单位的双联行动联系村镇原县新集乡岳庄村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7月15日到村报到后,为了尽早掌握全村基本情况、农民生活状况、主导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我迅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入户开展调研,实地考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岳庄村的有关情况。

  一、村情现状

  岳庄村位于新集乡西南部,距乡政府14公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川塬兼有,共辖6个村民小组,共387户1687人,其中贫困户285户1176人,贫困面高达72.2%。全村有党员27名,其中女党员4名,村干部3人,平均年龄40岁,均为党员,年龄构较为年轻,全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全村总土地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6547亩,人均仅9.8亩,且多数为山地,全村共有砂石路28.5公里,群众出行、耕作较为不便。全村产业以种植业为主,规模小,群众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外出务工为主,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68元。

  二、致贫原因

  岳庄村与其他村相比,贫困表现和贫困原因具有特殊性,贫困程度更深,脱贫难度更大,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

  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岳庄村地处山区,距县城、乡镇较远,交通条件差,农户居住分散。总体来看,各方面的发展欠账较大。

  二是贫困程度深。岳庄村贫困面高达72.2%,近年来,因学、因病、因婚、各种突发事故等原因致贫、返贫率较高,在全县89个贫困村倒排序中处于22位,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由于扶持力度有限,岳庄村基础建设十分滞后,目前有80户群众没有接通自来水,全村没有1条建成的水泥路,村组道路以砂石路和土路为主,将近60%的耕地为山地,土地质量差。全村只有2个自然村进行了农电网改造,4个村民小组群众农电线路老化,供电可靠性低,经常发生用电故障。村部年久失修,已属危房,影响了基层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

  四是群众增收难度大。岳庄村经济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低2231元。一半以上的`村民以传统种植为主,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缺乏像样的主导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

  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岳庄村多数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打工,留守人员年迈体弱,受教育程度偏低,普遍缺乏种植、养殖技能,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地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六是村民思想观念保守。该村文化设施缺乏,全村没有公共活动场所。村里无法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缺乏先进文化传播的氛围,群众普遍存在求稳怕乱的守旧观念、狭隘封闭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的守摊理念,等、靠、要思想严重,各种消极思想相互交织,导致村里缺乏发展活力。综合分析,路、电、水、田、房、业、智是制约岳庄村脱贫的七大瓶颈,也应是帮扶工作的重点。

  三、调研启示

  一是基础建设是利民之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做好贫困村水、电、路、气、田等基础工作,不断加快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对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加快农村社会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是产业培育是增收之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加快农业产业构调整,寻找一项适合岳庄村的产业发展思路进行广泛推广,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农业、土地、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支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同时,有序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才能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基层建设是治本之源。积极引导党支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重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村政策等内容,组织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村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提供思想源泉。

  四是农民培训是授渔之法。在开展双联六送及进村入户培训活动中,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合,由大户现身说法,深入农户进场指导等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培训,使农民能够学得进,用得上,真正掌握脱贫致富的上乘之法。

  五是村级民主是和谐之本。对村里的重大事项加强指导,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和程序操作,制定完善村党支部工作制度和村委会工作制度,把村党支部工作和村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创造家庭和睦、乡村和谐、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六是文化建设是动力之基。经常组织开展村民集体活动、精神文明评选、文化下乡和文艺晚会等活动,协调帮助联系村健全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对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思想文化教育教育,营造农村文明新新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都有着极为长远的意义。

  四、几点建议

  一是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点。充分利用岳庄村地理位置特点,大力发展苹果、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强对村上兴盛园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有序引导群众入股参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畜牧专家定期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组织村干部、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养殖技术,不断扩大群众种养规模,引导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把土地流转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手段。岳庄村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使耕种也管理不到位,造成资源浪费,将闲散土地集中起来,组织开展土地流转,每年定期将流转租金及时拨付群众,从而能使土地最大限能地发挥助农增收的效益。

  三是把农村党员技术培训作为更新观念的引擎。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集中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帮助群众掌握先进种植、养殖技术,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方法,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16

  一、现状及特点

  我县自年初被确定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以后,着眼“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建成脱贫奔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两发展、两率先”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景象。

  ㈠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试点建设一年多来,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建设为重点,立足山区实际,按照行政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进展,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增加10万多亩,达到近50万亩,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同时,继续抓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积极发展农村运输、加工和餐饮等二三产业,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补助、救助等政策,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25元,同比增加362元,增长11.8%,今年可望实现更高的增幅。

  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逐步改观。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与整村推进扶贫和省市挂点、县直挂钩扶贫有机结合,实行规划衔接一致、项目安排一致、扶持投向一致的办法,千方百计匹配、整合建设资源,年以来,先后投入2亿多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解决行路难上,新修通村水泥路380公里,通组砂石路140公里,城关、店垭、过渡湾镇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全县有213个村通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81.6%;在解决饮水难上,根据各村实际,采取修渠道、打水井、建水窖等办法,新建水池、水塔2108处,解决了7.66万人的安全饮水难题;在解决特困户住房难上,本着“建得起、住得下、有安全感”的原则,对特困户的危房进行改造,已完成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4286户;在解决农村用电难上,启动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造完善了50个村55个台区的农村电网。同时,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农村面貌快速改观,一大批新农村示范典型不断涌现。

  ㈢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生问题逐步改善。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着力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多措并举改善民生,和谐保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年以来,新建3个乡镇文化站,70个农家书屋;大力开展贫困学生救助,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建成比较规范的寄宿制学校55所。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县、乡卫生院10家,增加医疗业务用房1.9万平方米,规范整建村级卫生室402个;将城镇居民纳入医保范畴,设立了惠民医院,对城镇低保对象就医实行费用优惠或减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大病救助、“五保”供养、灾后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低保范围逐步扩大,全县纳入低保范围对象达到1.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1%。

  ㈣基层组织不断加强,村务管理逐步规范。按照“三三”制原则和“五基本”要求,大力实施“双引双培”工程,全面巩固“三级联创”成果,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有效增强了基层组织引领发展、为民办事的能力,全县涌现出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对全县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探索建立了村干部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制度,建立“大学生村官”等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帮助村级组织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村务管理明显规范,其中全县村务公开率达100%,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村达100%,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的村达100%,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了较好保障。

  ㈤农民素质快速提高,乡村文明逐步形成。按照“六进家”(政策、道德、法律、文化、科技、卫生)为载体,大力实施“三入户”(科技入户、政策入户、信息入户)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政策法律素质和发家致富能力,广大农民素质能力明显提高,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小组”创建,全面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广泛开展“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大大提高了农村文明程度,涌现出一批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其中马桥镇进入全省乡村文明建设的.先进行列,尧治河、中坪、堰垭等一大批试点村乡村文明建设全省闻名,黄堡镇黄堡村乡风文明示范村建设已初具雏形。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脱贫奔小康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对照同类先进地区,特别是与仙洪试验区、夷陵区、兴山县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为“四缺”:

  ㈠缺资金。农民脱贫奔小康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即建房、饮水、修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农民在短期内全部解决这些资金尚不现实,而且各类政策性补贴、扶持也显得杯水车薪,成为制约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首要因素。如当前我县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推掉土坯房,建新楼房,以每栋楼房12—15万元计算,一个劳力至少需要积累10年以上才能实现这一愿望,但是依现行的扶持政策,最高也就是五、六千元。而且,农村信用社贷款额度小、期限短、利息高,致使农民人居环境长期难以根本改善。同时,需要集体负责建设的道路、桥梁、水库、渠道等基础设施,也因缺少资金、扶持偏少而进展较慢;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产业也因缺少资金投入难以快速开发,制约了全县农村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㈡缺技术。目前,我县农村缺技术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劳动强度大,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活依然是“苦、脏、累”的代名词。在种植业上,目前仍停留在牛耕人种的古老水平上,仅在收割脱粒方面基本实现小型机械化作业;而且,测土配方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除草等技术利用率很低。在养殖业上,养猪、养牛、养羊、养鸡这四个传统产业无论是在繁育上,还是饲养管理上,都还停留在初级水平,饲养效益很低,养殖风险较高,经济效益一般。在茶叶、蔬菜、烟叶、袋料香菇等产业上,虽然在生产上技术较高,但受加工技术制约,加工增值不多,产业链条过短,粘合相关产业不够。同时,由于技术匮乏,农副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都呈现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的状况。

  ㈢缺品牌。当前,经济发展早已步入了买方市场,一个地方的品牌往往决定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决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而品牌的确立,需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用优质产品“打出”。我县农业产业的农、林、牧、渔门类齐全,特色产业众多,共达10个左右。但是,龙头企业过小,品牌要么过多过杂,知名度不高,带头作用微弱,如茶叶产业,仅仅10万亩面积,注册商标就达4个;要么没有品牌,如香菇、生猪等产业,仍停留卖原产品上。作为传统产业众多的山区,客观上需要在一种品牌“旗舰”下,各种产业嫁接融合,形成如同“八宝粥”、“十三香”那样的态势,联合做大,整体对外。但目前,各个产业分散经营,缺少联合,十多个农业产业,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都长不大、做不强。

  ㈣缺人才。一方面,组织领导型人才匮乏。像尧治河、堰垭那样的组织领导型人才少,大部分村级干部都缺乏带领群众干一番事业的领导能力,往往停留在简单地按上级要求,发展产业,抓好管理上,以致于多数村不能实现自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类专业型人才匮乏。农村发展需要一批法律、经管、文化专业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多数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特别是大部分学生一毕业就外出务工,学习掌握的是城镇工商业技能,在农村多无用武之地,以致于农村大量缺少专业性、技能型人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据调查,我县各类专业性、技能型人才与正常需求相比,约差5000—10000人。另外,当前农村技工日工价超过城区10—15元/人仍很难雇到,特别是用工量大的月份,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三、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县正处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进入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时期。在新一轮的竞争发展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生态经济强县”战略,找准脱贫奔小康的定位,解放思想、优化思路,创新措施,扎实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力争提前实现五年脱贫奔小康的奋斗目标。

  ㈠农民是主体,脱贫奔小康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脱贫奔小康工作中,农民是主体,只有坚持广泛发动群众,正确引导群众,多方帮助群众,才能充分激发农民的热情,运用群众力量打好这场攻坚战。

  一是运用优惠政策激励农民。当前,各项惠农政策格外青睐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招牌政策含金量高,省直单位帮扶措施安排也都在向山区县倾斜,要多种方式宣传对保康发展有利的优惠政策,让农民自觉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焕发大干快上的热情,把开展各项建设内化为精神的意念,转化成自觉的行动。

  二是运用返乡人员带动农民。充分利用进城务工农民较多的优势,多种方法引导农民将城市先进技术、加工技能向农村普及,把城市先进经营管理尤其是先进的合伙、合作发展经济实体的经验向农村推广,让城市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向乡村传播,使农民快速提高素质,成为脱贫奔小康的能手。

  三是运用先进典型引导农民。要因时、因地、因情制宜,运用组织农民外出参观、选派村组干部考察、聘请模范专家宣讲等方法,用典型说服群众、启迪群众、提高群众,使群众与党委政府的号召相一致,达到引导群众端正方向、科学谋划、创新实干的目标。

  ㈡思路是前提,脱贫奔小康要科学进行发展定位。思路决定出路。科学确定发展思路是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前提。当前,我县脱贫奔小康的蓝图已经绘就,工作重点也已经明确,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创新思路,改进措施,使各项工作更好的得到落实。

  一要科学谋划。要科学拟定开发总规,明确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开发重点、区域布局;制定开发详规,遴选一批项目,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的组织落实。

  二要创新机制。着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各项制度,形成群策群力、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强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股份合作和租赁、承包等有效形式,壮大—批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调整经营方向和发展策略,开发精深农产品加工项目。

  三要突出特色。脱贫奔小康关键在于发展特色经济,而山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特色方可立于不败之地。要依托独特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并以此为依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利用丰富、独特的山水资源,珍稀植物和人文资源,以及原生态农副产品,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业。

  ㈢产业是重点,脱贫奔小康要建立完整产业体系。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奔小康的重点内容,立足区域实际,科学确定项目,构建良性机制,配套政策措施,把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民脱贫奔小康的经济支柱。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按照突破性发展核桃和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烟叶和蔬菜产业,提升发展茶叶和食用菌产业的基本思路,加快全省核桃大县、烟叶大县、茶叶大县、食用菌大县建设,力争经过3到5年发展,核桃面积达到50万亩,茶叶面积达到15万亩,烟叶面积达到8万亩,食用菌达到1亿袋,生猪出栏达到60万头。

  二是抓好农产品加工。重点扶持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造升级、重组整合,开发核桃、茶叶、食用菌、生猪、桑蚕等系列产品,力争通过3到5年努力,农特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三是抓好标准化生产。要结合国家、省市标准,细化生产标准,抓好核桃、烟叶、茶叶、食用菌、生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探索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通过抓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保康农产品质量,以质量占领市场,逐步培育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㈣政策是杠杆,脱贫奔小康要用足用活农村政策。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运用政策促进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脱贫奔小康进程。

  一要捆绑使用政策。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大各类政策资金整合力度,将政策资金优化配置,用于农村脱贫奔小康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招商引资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企业扶持政策与新农村建设政策等政策的整合,使之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和加快农村脱贫奔小康进程。

  二要完善各项政策。要完善资源流转政策,突破地域界限、行业限制,允许区域内外各类经营主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按照有偿、自愿原则,通过买断、租赁、转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耕地、山林、河流等资源开发。同时,要按照先发展、后扶持的办法,对开发、建设符合规定的项目,按质量高低、贡献大小,进行奖励性扶持;对开发高科技产品、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名牌产品、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潜力产品的,通过科技贡献奖励、政府特殊津贴等渠道予以适度奖励,帮助把优势产品做大做精。

  三要全面落实政策。围绕烟叶、茶叶、蔬菜、核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在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的同时,制定茶园建设补助、烟叶保险、生猪免费防疫、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补贴以及核桃种苗补助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并对产业“空白村”实行部门帮扶、领导包保,落实产业致富项目,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㈤组织是堡垒,脱贫奔小康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基层组织是脱贫奔小康的“火车头”,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脱贫奔小康的重要内容,建设好村支部、村委会班子,使之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不断为农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一要全面加强班子建设,形成战斗堡垒。要按照“五基本”要求,全面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增强村级组织引领农村发展的能力,使之在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农村干部的教育,使村干部懂理论、知政策、会科技、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培养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级班子带头人,把更多的能人、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选拔成村组干部。

  二要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密切干群关系。把挂点扶贫、结对帮户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组织干部深入基层,体验农村生活,察民情、解民难,既让党员干部受教育,又使广大群众得实惠。当前,要实现省、市、县三级工作队村级全覆盖。要创新帮扶方式,改变传统的给钱送物帮扶模式,将送政策、送项目、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作为帮扶的重点,工作队员要实行驻村帮扶,住下来、沉下去,为村级发展、农民致富多想办法、多下功夫,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三要倡导时代新风,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用先进事迹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使农民树立健康的道德风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产生加快发展的热情,形成崇尚创业、敬佩富裕、热爱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总结07-17

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06-13

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范文06-08

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15篇01-08

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15篇06-13

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15篇)06-13

关于平安建设专题调研报告(精选11篇)05-04

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汇编15篇)05-13

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通用15篇05-13

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集合15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