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舍与得的博弈
元朝末年,官吏腐败,豪强暴虐,百姓生活朝不保夕,各地相继暴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时,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之辈皆粉墨登场,一方面攻打元朝政权,占据有利地盘;另一方面,他们也相互攻占,以期扩大自己的势力。
公元1363年,陈友谅以坐拥湖广之地的便利,军事实力日益壮大,便动员六十万大军,向朱元璋发动了全面总攻。当时,朱元璋正遭受张士诚的攻打,所有精锐部队全部抽调到前线,长江沿线兵力部署严重不足,状况非常紧急。
但是,陈友谅没有听取部下建议,以优势兵力顺江东下,直捣朱元璋老巢南京。相反,他却集中全部兵力,强攻朱元璋另一座军事重镇—南昌城。在他看来,南昌城地处两家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若不拔除掉就会影响后续进军。同时,朱元璋在南昌城苦心经营多年,无论是人口田地,还是粮草物资,都非常丰饶。况且,以六十万兵力攻打一座城池,还不是挥手之间的事儿?
面对潮水般的密集强攻,南昌城守将朱文正始终顽强抵抗,丝毫不曾退却半步。此时,陈友谅部属提议,应该留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南昌城,而主力部队直接向南京扑去。可是,生性贪婪的陈友谅眼里只有获取,根本没有舍弃。所以,他再次否决部属的提议,下达了全力攻占南昌的死命令。
惨烈的攻防战中,朱文正硬是凭着一城之力,像牛皮糖一般死死地拖住六十万攻城部队,持续八十五天不得前进一步。最后,在城池即将告破之时,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紧急赶到,并与朱文正前后合围,大败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南昌城之战,不但令陈友谅元气大伤,更加激发了朱元璋三军的士气,最终在著名的鄱阳湖一战中,彻底歼灭了陈友谅部。
历史总是出现惊人相似的场面,时隔九年后,朱元璋也遭遇到同样的问题,是不管不顾地获取,还是有选择地舍弃呢?
公元1371年,已经败退漠北的北元王庭,对已在中原立足的朱元璋进行了最后一次强烈反扑。元朝最后一位战神扩敦帖木儿巧妙筹谋,重兵围困西北重镇兰州,并部署精锐部队在兰州外围,准备实施围点打援战术,击溃朱元璋部队。
接到军报后,朱元璋经过仔细思虑后,不顾部属反对,严令各部队不得救援兰州,全部绕道出击北元王庭,逼敦帖木儿回援,以解兰州之围。从军事上来说,朱元璋的战术就是化被动为主动,牵着敌人鼻子走。这种以可能丢掉兰州为代价的行动,让朱元璋手下大将都提心掉胆,却又不敢公然反对。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名臣李善长终于忍不住,硬着头皮劝谏道:“兰州乃军事重镇,意义非同小可,万一丢了……!”没等他说完,朱元璋却拍案而起,意气风发地说道:“丢了?就再夺回来。”
最终,苦心设伏的扩敦帖木儿,无法忍受王庭被袭的风险,只好率领部队返回增援,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十万精锐全部被歼灭。此战,元朝王庭力量消失殆尽,朱元璋则稳居中原,开创了大明盛世。
面对南昌城各种诱惑,陈友谅无法舍弃内心的贪婪,失去了赢得胜利的最后一比希望,成为历史的失败者;面对兰州朝不保夕的状况,朱元璋毅然舍弃自己的地盘,只为了赢得胜利的关键时机,成为历史的缔造者。事实上,舍与得之间,都蕴藏着不同的机会,如同一场惊险的博弈。能舍者即有得,不舍者便会失。而且,不舍者即使有得,也是得不偿失。
【舍与得的博弈】相关文章:
舍与得10-05
舍与得作文05-22
舍与得的作文(精选32篇)08-12
(通用)舍与得作文12篇12-31
舍与得作文600字四篇12-01
舍与得作文300字五篇10-28
舍与得作文300字8篇11-05
【精选】舍与得作文300字三篇11-07
精选舍与得作文300字三篇11-07
精选舍与得作文300字4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