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时间:2023-08-04 15:03:23 晓怡 经典阅读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都有哪些经典的典故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问题: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答案:晋文公

   【相关阅读】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晋文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

  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图片为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意思】: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详细介绍】

  退避三舍意思是指主动退让90里,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舍是古代的计程单位,在古代的时候,行军以30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诡诸听信谗言,将当时还是太子的申生杀掉,并且还不忘斩草除根,欲除掉申生的弟弟重耳。幸亏重耳提前知晓消息,立马逃出晋国,四处流亡。多年之后,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待他如上宾。

  有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酒酣耳热之际,楚成王突然问道,“如果有一天,你回晋到国并且当上国君,该如何感谢今日的‘以礼相待’呢?”

  重耳思考了一会儿,回答:“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退避三舍

  重耳这么一说,楚成王可不乐意了,我此刻但是以国君之礼对你,你竟然说没什么能够给我的。于是不死心的问,“话是这么说的,但是你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大概明白,倘若今日不许下个承诺,自己恐怕就命不久矣了。于是回答,“如果我能回国并且当上国君的话,我愿意与贵国和睦相处。倘若两国之间不得不开战,我必须先命令自己的军队退避三舍。”

  这楚成王果真没看错人,四年之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重耳是个有抱负的人,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晋两军在战争中相遇,成为对立的双方。晋文公不忘昔日许下的承诺,命令自己的军队后退三舍,即九十里之外并在城濮驻扎。显然,楚王或许忘了又或者是未告知楚军将帅晋文公重耳以前许下的诺言“退避三舍”,楚军不明所以,以为是晋军害怕,所以立马追击。而晋军也利用楚军轻敌的特点和地势优势,提前部下重防,集中兵力,在城濮大破楚军,取得该场战争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的解析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字词解释】避:回避难所;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词语解释】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英文翻译】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相关文章:

煮豆燃萁的主人公是谁11-16

望梅止渴主人公是谁07-11

金屋藏娇的主人公是谁05-31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06-26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01-05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故事(精选11篇)07-16

谁轻谁重教案06-26

《谁轻谁重》教案08-28

谁比谁更荣光_800字01-26

谁的怀念为谁伤感美文01-21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都有哪些经典的典故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问题: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答案:晋文公

   【相关阅读】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晋文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

  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图片为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意思】: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详细介绍】

  退避三舍意思是指主动退让90里,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舍是古代的计程单位,在古代的时候,行军以30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诡诸听信谗言,将当时还是太子的申生杀掉,并且还不忘斩草除根,欲除掉申生的弟弟重耳。幸亏重耳提前知晓消息,立马逃出晋国,四处流亡。多年之后,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待他如上宾。

  有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酒酣耳热之际,楚成王突然问道,“如果有一天,你回晋到国并且当上国君,该如何感谢今日的‘以礼相待’呢?”

  重耳思考了一会儿,回答:“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退避三舍

  重耳这么一说,楚成王可不乐意了,我此刻但是以国君之礼对你,你竟然说没什么能够给我的。于是不死心的问,“话是这么说的,但是你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大概明白,倘若今日不许下个承诺,自己恐怕就命不久矣了。于是回答,“如果我能回国并且当上国君的话,我愿意与贵国和睦相处。倘若两国之间不得不开战,我必须先命令自己的军队退避三舍。”

  这楚成王果真没看错人,四年之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重耳是个有抱负的人,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晋两军在战争中相遇,成为对立的双方。晋文公不忘昔日许下的承诺,命令自己的军队后退三舍,即九十里之外并在城濮驻扎。显然,楚王或许忘了又或者是未告知楚军将帅晋文公重耳以前许下的诺言“退避三舍”,楚军不明所以,以为是晋军害怕,所以立马追击。而晋军也利用楚军轻敌的特点和地势优势,提前部下重防,集中兵力,在城濮大破楚军,取得该场战争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的解析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字词解释】避:回避难所;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词语解释】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英文翻译】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