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歌的起源
阅读精选(1):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之后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齐,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个性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向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1.比拟2.夸张3.借代。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齐,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阅读精选(2):
一,诗歌的起源以及诗、歌与舞、乐之间的关系
作为文学样式的诗歌,它的起源就应是最为古老的。诗歌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诗歌的起源与上古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并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远古时期,人类的最主要的社会活动是狩猎,因而有了关于狩猎的诗歌:《诗经》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应就是当时狩猎活动的记载。“断竹:砍伐野竹;续竹:接驳弓竹;飞土:打出泥弹;逐肉:追捕猎物”。除了狩猎,还就应有各种祭祀活动,《礼记》中《蜡辞》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意思是“土,回到你的地方去;水回到你的沟里去;虫不要吃我的庄家;草木,回到你的河边去”每年的12月,我们的古人要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这首短歌就是“蜡辞”。
什么是诗歌呢?《尚书·虞书》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志指情志。歌是吟唱表达思想情感,“咏”是曲调,记录下来就是曲谱。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为了使歌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就需要声(配乐)的支持,用自身协调的声来配合歌,于是就产生了和谐的歌曲。这就是歌曲的自然的诞生过程。《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那里告诉我们,原先的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原本就是歌词,远古时期,人们的表演时候,诗是配着音乐、舞蹈而歌唱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乐、舞也脱离原貌,自成一体了。
可见:诗与歌统称就是诗歌。
诗和歌原本不是同样的概念。诗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最具有文学特征。而作为表示情感的歌,产生于诗之前。歌源于古代人民的劳动号子及民歌。远在文字、文学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的号子是歌的最初形式。最初,远古的人们们在劳动中用“啊、兮、哦、唉”等感叹词来解除枯燥,去除疲惫,增加劳动情趣。慢慢地加加进了双音词,比如“哼唷、哼唷”来表示情绪。在这些用单音词和双音词表达情感的时候,可能语言还没有出现,或者是语言很不成熟。这就是原始的歌。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化,感情也更加丰富,仅用几个感叹字来表达思想就远远不够了。于是,人们在歌里加进了实词,以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比如一群男子在打夯筑基,有个姑娘飘过,带头喊号的就会即兴发挥,喊道:“大家看呀——哼唷——河边来了——哼唷——一位姑娘——哼唷——腰似柳枝……”增加的实词,就成了诗与歌结合的雏形。
当文字产生以后,先人们为了方便把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传授,会自觉和不自觉地编成了类似于顺口溜的韵文,这一方面便于记忆,另一方面也利于传播。用文字书写的歌词最后出现了。这时,一支歌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用来抒情的,歌词就是诗,是用来记事的。这样看来,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而单独出现就是诗。由于最初的诗都是配上音乐来表演的,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我们说“诗言志”,据专家考证:所谓“诗”与“志”本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志”表示停止在心上,意思就是记忆。自从,人类社会产生文字以后,就能够用文字记载下社会活动,这就是“志”。我们此刻见到的乡志、史志等就是这个意思。诗言志,志就是诗的文字表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从它诞生之时开始,就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歌紧密相联的。《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这都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之间内在的联系。因此,之后人们就把诗与歌并称为“诗歌”。而此刻,“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与舞蹈也是密不可分的。舞蹈是凭借人体动作去抒发情感的表演艺术,诗歌在吟唱中加上形体动作,增强诗歌的表达的情趣这是很自然的事。
说到此刻,我们明白了诗、歌、舞是人类情感宣泄的不一样方式:诗是用四声;歌用五调;舞是用形体,而贯穿其间的则是音乐。
二、诗歌的历史发展
1、《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诗经》的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其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阶层人士。从体例上看,《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一样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就是各地区的地方乐调。“风”大多是民歌,文学成就最高。其中有对感情、劳动等完美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即正,属于朝廷正乐,《雅》分《大雅》、《小雅》,是西周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多为贵族祈丰年、颂祖德、祭祀之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其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资料多为歌颂祖先功德。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颂》全部由贵族文人贵族文人所作。《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是直接铺叙陈述;“比”是比喻;“兴”是借物起兴,以引起下文。这种表现手法被后人所继承发展。《诗经》中广泛而深刻地描绘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及二雅,二雅
不及国风。《诗经》也作为儒学经典,自问世以来就一向为人们著书立说时所称引。据记载,《诗经》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我们此刻看到的《诗经》。《诗经》的影响还扩展到了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困很早就有汉文版《诗经》传入,18世纪以后,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译本。
2、《楚辞》
我国第一位真正好处上的诗人,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他创作了《楚辞》,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寻一系列不朽的作品。。从屈原开始,我国古代的诗歌才进入作家创作时代。
“楚辞”的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楚辞》运用了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方言声韵和文学样式,叙写当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貌,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特色。汉代刘向把屈原的作品以及宋玉等人的作品修改整理成集,取名为《楚辞》。和《诗经》一样,《楚辞》也是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集。之后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指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这一点来讲,它是战围末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以楚地民歌为基础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作为诗歌总集的名称这一点来说,《楚辞》收录了战国时代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仿骚作品。
3、汉乐府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与《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不一样,它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的作品占有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了超多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它采用叙事写法,在刻画人物方面细致人微,因此创造出来的人物性格鲜明。同时,故事情节也较为完整,而且能够在捕绘典型细节中突出思想内涵,不但开拓了叙事涛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是我国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4、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南于南北方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间习俗、自然环境等方面义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显现出不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风格清丽缠绵,较多地反映了人们纯沽真挚的感情生活。北朝民歌则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南朝民歌中著名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经典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南北朝民歌在表现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绝体、七言古体以及杂言体,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5、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体强调声韵格律,对之后格律诗的构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永明体”产生于南齐永明年间,当时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这种环境为诗人们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带给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沈约、萧赜。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萧赜(440年—493年),字宣远,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刘智容。南朝齐第二任皇帝(482年-493年)。他从小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还曾担任过地方长官,因此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他即位以后,十分注意调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南齐和北齐政权之间的矛盾。同时,他又十分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他在位期间,社会比较安定,生产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当时的百姓安居乐业。《南齐书》中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呜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祓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南齐书》作者萧子显作为南齐宗室,上述话语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环境为诗歌艺术形式的发展带给了重要的条件。“永明体”就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的环境中诞生了。“永明体”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是沈约、谢跳、王融三人。其中沈约的诗数量最多,他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明体”的创作主张,但他实际的创作成就不如谢眺。
在“永明体”产生以前,诗坛上流行的是“古体诗”,也称“古诗”每篇句数不定,句式不一,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等多种形。不求对仗,不讲平仄,用韵也比较自由。到了唐代,构成了律诗和绝句,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这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它的句数、句式和平仄、用韵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而这种“近体诗”的雏形,即就是“永明体”。
“永明体”在创作理念上提出了四声八病。
什么是“四声八病“呢?
四声: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古代的四声具体如何读音,此刻已经无法知晓,但是根据古书的记载,此刻我们仅明白平声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则是一个促调。
八病:即诗歌创作中在四声的运用方面所犯的八种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具体的那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由永明体引领的诗歌艺术技巧上的变革,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近体诗”。因此,它也就成为近体诗构成的前奏,是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6、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构成于唐代,并得以盛行。唐代诗人为了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将其取名为近体诗。近体诗格律极为严整,篇有定句,即除排律外,每首诗的句数是同定的;句有定字,即每句诗的字数也是固定的;韵有定位,即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韵脚极为规范;字有定声,即诗句中各字声调的平仄也是同定的;联有定对,即律诗中间各联要求对仗。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的形式更加整齐,节奏更加和谐,但同时,也增添了更多的限制和拘束。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和排律(十句以上)三种。其中,以律诗的格律作为基准来看,绝句的格律相当于半首律诗,而排律则是律诗在句数上的延长。
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到,近体诗在诗歌创作的格律方面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有利于规范诗歌的创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增加了诗歌创作的难度,更有甚者,之后有人对不入律的诗歌一律予以否定,这一点我们能够从宋代诗歌中窥见一斑。这样,对诗歌的创作造成了较大的约束。
阅读精选(3):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向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样样产生的呢?原先在文学还没构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忙,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构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之后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齐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状况,之后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那里首先就应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个性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诗歌的起源】相关文章:
汉字的起源教案03-30
人类起源概说作文10-05
谈人类起源作文10-06
中秋节的起源10-10
中秋节起源10-11
《物种起源》教案02-27
杏花花语及历史起源08-10
元宵节的起源含义11-01
地球的起源作文三篇10-08
教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