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风俗习惯

时间:2022-08-12 09:09:27 资料阅读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瑶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思考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持续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瑶家人常用“鸟酢”来招待贵客。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一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全寨公宴贵宾的“碗酒串肉”;山珍野味杂陈的“献鲜”;以名珍“水龙肠”接风的“龙肠席”等。此外,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上门挂红酒”,宣布断交撵人的“炒豆煮蛋”。

  其中,不少食俗颇有意趣,例如求婚带一包肉和两葫芦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同意则刺破葫芦;择婿常有“埋蛋”之举,视其变化决定取舍;姑娘出嫁向乡邻分赠焦黄豆;离婚仪式为“破竹筒”,离婚双方各提一筒酒,交换饮毕砍破竹筒后就此和气分手。

  崇拜盘瓠的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绝大部分瑶人禁食猪肉和蛇肉;产妇分娩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祭神忌用狗、猫、蛇、蛙;猎兽后务必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圣水豆腐酿---瑶家十八酿第一酿),包“荷包扎(米粉肉)”。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超多宰杀牲畜,进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务必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婚俗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嫁郎嫁女都有一个样的说法。

  嫁女又嫁郎

  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

  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瑶族群众在生活中构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务必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爬楼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持续着传统习俗。

  那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感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持续着传统习俗。那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必须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资料。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

  瑶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瑶族简介

  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那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状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5-6世纪时,向北迁;13-17世纪,他们被超多南迁,广东和广西成为他们的主要居住区。17世纪,部份瑶族人又从广东、广西分别迁入贵州和云南的南部山区,构成了这天的分布。

  瑶族的传统节日

  阿妹节

  阿妹节又称女儿节,湖南省江永一带瑶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参加节日活动者,皆为成年未婚女性。少数男性以被惩罚者身份参加。届时姑娘们三五成伙赶往约定地点。参加活动者皆盛装打扮,前往本地风景幽美的山岭或泉边野餐。参加节日活动的姑娘,每人务必自带几种节令食品,其中有煮熟的在蛋壳上绘着花边图案的花蛋,有用糯米糍粑雕刻成的荷包,还有自己精心制作的花糖等。姑娘们将自己的食品拿出展览,并互相评比一考,做工精美、技艺超群者,会得到人们的赞誉,从而名声大噪。此外,姑娘们还要带上花生、板栗、肉等食品。在展览评比各自带来的食品之后,还举行各种搞笑的游戏。姑娘们的活动一般不允许小伙子窥视,如果被发现并喊出名字者,务必为姑娘们进行服务性劳动。如:拾柴禾,烤食品,寻野果,采山花等。当地瑶歌唱道:“插秧忙到四月八,阿妹洗手做糍粑,麻线织出十样锦,鸟蛋上面绣茶花。四月初八竹青青,阿妹过节进山林。藤欢树喜说不出,摇着画眉唱几声。”这首歌谣生动描绘了阿妹节的欢乐情景。

  八月九节

  八月九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瑶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初九举行、据说这天是房姓海公的亡日。相传海公原名为铁鬼子,是房姓始祖的三个儿子之一,因跌人海中淹死才改称海公。这一天当地房姓瑶族备酒肉敬祖先海公,亦请亲友到家吃喝。过去每隔二十七年的八月九日,要举行耍歌堂活动。并把海公偶像抬到有他子孙居住的各排巡游。

  粑节

  粑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瑶族红瑶支传统节日,时在每年农历九月,具体日期各姓有别。兰姓在九月初七日,陈、杨姓在九月初九日,风、戴、宛、邓等姓在九月二十七日。届时,各家用新收获的糯米舂成大糯米杷粑,配以丰盛的菜肴食用。九月初九日,各乡红瑶青年,聚集到当地大良乡大新村红邓屯,在寨子周围烧鱼做饭野餐。第三日,大家又聚到寨中一条小巷,青年男女身着鲜艳的服装,穿巷而过,中老年人站在巷子两边,评论谁长得美、打扮得漂亮。人们有说有笑,充满了节日气氛。

  插秧节

  插秧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内治县瑶族支系茶山瑶农事节日,每年农历四月择日举行。届时,各村的男女青年身穿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到指定地方,参加群众插秧活动。先从金秀河下游的美村开始,依次插完沿岸的十个村寨。在整个春插期间,男女青年们白天在地里劳动,你追我赶,晚上则对歌作乐,一派欢乐景象。插秧节最早是农忙时村寨间的互助活动,之后才构成了节日,至今相沿不衰。

  春社节

  春社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瑶族支系红瑶民间传统节日,每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举行。节日期间,红瑶群众要到村旁的山上找一块较平坦开阔的地方煮粥吃,大家按性别、年龄分成若干组,老人已婚妇女可留在家里。有的寨子青年男女有互相走访的习俗。春社节也是当地瑶寨封芦笙的日子,自此以后到秋收,禁止吹芦笙。

  达努节

  达努节又称二九节,祖娘节等。“达努“为瑶语译音,意为不要忘记。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巴马、马山、隆安、平果等县瑶族布努支传统年节。每年农历五月二七九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届时人人穿上节日的盛装,户户准备丰足的酒菜,村头寨尾打扫得干干净净,出了嫁的姑娘,也纷纷带着儿女,问到娘家欢度佳节。各个村寨都有一块平地作为节日活动场所,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带来节日食品,供大家品味。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敲铜鼓(或皮鼓),跳铜鼓舞是最富特色的活动资料。铜鼓三、五个不等.。敲击者伴着鼓点,边敲边舞,忽儿侧身,忽儿反背,锤锤正中鼓心,舞姿怅常优美,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声。钉的地方还开展赛鼓活动,气氛更加活跃。此外,节日期间各地还有点冲大炮比赛、赛画眉、打拳、吹唢呐、对山歌等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当地布努瑶族民间相传这天是祖母娘娘密洛陀的生日,为缅怀密洛陀的恩情,庆祝瑶家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子孙后代在这天敲着铜鼓给祖娘祝寿,沿袭至今,发展成为瑶家欢庆车收、祝祷乎安的传统年节。

  打道

  打道是广东省连南等地瑶族民间宗教节日,隔十八年举行一次。分为正月十五、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立秋后和十月等几个阶段进行。在打道这一年的正月十五,由巫师写好“申疏”祭告祖先,并分别在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等日向祖先起愿,祈求先保佑当年五谷丰登。在七月立秋之后,择吉日用木头雕刻自上次打道以来亡故的祖先偶像,还将过去祖先的偶像油漆一新,同时要做好竹笼担子,以备正式打道时装载纸钱。十月正式举行打道,第一天由巫师在大庙里念经,用红纸书写祖先的名字,将其“接”回设有祭坛的房了里。第二天凡是以往没有参加过打道的男女随巫师来到村中的广场上,理解称为“会兵”与“过九州岛岛”的宗教洗礼,以便这些人死后能立神位,上神龛,理解供奉,巫师还要向被洗礼者授予法名和竹拔(留作死后插在坟头上用)。第三天烧竹笼担子,解愿,并送祖先的牌位回大庙,仪式结束。

  歌堂节

  歌堂”节是瑶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的节日。按传统习惯,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历时三天、九天不等。当节日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得事先通知远近的亲友前来观光。节日之夜,男女青年围着篝火,对唱情歌,以歌传情,歌长情深,通宵达旦才罢休。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裳,戴上新头巾,插上锦鸡毛;街头巷尾,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耍歌堂”开始,即把祖公的牌位从庙中抬出来巡游、拜祭。后面伴随有锣鼓和腰鼓队,燃放土铜炮。当中老年人抬着祖公神像巡游街巷时,广场上聚集着一群群女青年、男青年则两个一对、三个一伙,对着年轻姑娘唱起歌来。参加唱歌的青年,有时达八、九十对。小伙子一支又一支,姑娘们仔细地打量着唱歌的小伙子,暗暗地选取心爱的人。小伙子们也尽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欢心,白天在歌堂上认识后,晚上便可独自向姑娘们唱歌求爱。节日期间,每户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亲戚朋友。每户还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们任意饮用。

  夕九节

  每到年三十晚,全国城乡在欢度除夕。然而,瑶族人民的“年三十晚”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他们称为“泣九”,意即“夕九”节。每年这天,瑶家的村村寨寨,都杀猪宰羊,添菜置桨;擂响牛皮鼓,穿起民族装,亲朋好友,互访拜年。寨内村外,一派“春节”景象。瑶胞为什么选这一天作为“除夕”呢相传在很久以前,瑶族同胞也生活在平原地区,他们勤劳开垦,奋勇狩猎,生活过得很和睦。有一年,将近年三十晚的时候,异族统治者侵占了他们的家园,不但抢走了家畜谷物,还要掳劫瑶胞去当奴隶。眼看就有家破人亡的危险,全体瑶胞奋起反抗,浴血奋战了很久。由于寡不敌众,他们采取了战略性退却。妇幼在前、青壮年在后,且战且走,向荒无人烟的深山进发。断后的青壮年,杀退了追兵。开路的老年人,被荆斩棘。—路上又战胜了毒蛇猛兽,最后通过了“暗洞”和“亮洞”,来到了他们目前生活的地方,当他们安营扎寨之后,才想起今年还没有过年,于是就完全按照“除夕”的格式,既庆祝反抗异族侵略的胜利,也庆祝瑶家新生活的开始。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因此叫“夕九”节,相沿至今,每到这一天,广大瑶胞都欢庆“夕九”节。

  打泥坨节

  打泥坨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期间,当地的少年儿童们兴高采烈,在田头地尾进行激烈的打泥坨比赛,有时大人亦加入进去。村中人群众筹款项奖励比赛优胜者。

  倒稿节

  倒稿节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节前,各户农家须将稻、粟、红薯、五米等田中已成熟的庄稼收割完毕,倒稿即收割之意,节后,任何人都可上山下田捡收,主家不得干涉。届有男青年持棍棒作牛搏牛的表演。各家各户都吃丰盛的庆祝丰收的“倒稿饭”。高唱庆丰收的倒稿歌。

  分龙节

  分龙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大瑶山和湖南省南部瑶族节日,时在农历五月立夏后的辰日,人们认为这一天属龙日,各地瑶族都有许多禁忌。茶山瑶忌挑粪筐和畚箕过门,否则当年农作物遭旱。坳瑶人不下田干活,认为下田会使禾苗受灾。如果五月有三个辰日,则只过前两个。分龙节在盘瑶支系里是一个大节日。这一天家家杀鸡或买肉供神,请师公一人在大门内对天祈祷,祈求龙神收拾耗子,保护庄稼。这天不做工,也不许上山砍柴和挖土,犯忌则会遭天旱。山子瑶认为节日挑粪会触怒龙神,挖土会使水源枯竭。湖南江华瑶族这一天不晒衣服,以免得罪龙神不下雨。

  父母节

  父母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房姓瑶族节日,时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相传此日是房姓祖先的亡日。这一天房姓瑶族都要备酒肉敬先,并请亲友来家中吃喝,以表示不忘祖先。

  干巴节

  干巴节又称三月节,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部分瑶族传统节日,每年三月初三日举行。在二月下旬,各寨便议定当年过节的资料,是上山打猎还是下河捕鱼,以便整修鸟枪、制作火药或整修捕鱼器具。届时,若商定打猎的寨子,成年男子都上山,妇女在家煮各色糯米饭,杀鸡宰鸭准备节日盛宴。打猎归来,以见者有份的方法平均分配,开枪打中者另奖一份。若商定下河捕鱼的寨子,男女老少全都到河边池塘撒鱼网,戽水捉鱼,所获按户及参加人数分配。傍晚,人们在寨子里燃起篝火,坐到篝火边烤食猎肉或鱼肉,尔后,大家互相串门祝贺,饮酒对歌。

  歌节

  歌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是日,当地瑶族群众举行打油茶、唱山歌活动。当地所唱的山歌有序歌、茶歌、敬歌等。形式灵活多样,有对唱、盘唱、合唱以及教唱等。当地有“山上红花绿叶衬,瑶寨油茶伴山歌”的俗谚。相传从前瑶家开山种地,春耕秋收,翻山越岭,累得背弓腰弯。天上仙怜其艰苦,扮成过路商人来帮忙瑶人,在人们的扁担和背篓上系上一根麻绳,重担一下变得轻悠悠了。然后又让大家坐下歇息,教大家唱山歌,唱来唱去,忘了疲劳。这天恰好是农历三月初三,之后瑶家人为了感谢神仙的帮忙,将此日定为传统的歌节。

  供田节

  供田节又称半年节,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支系红瑶人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过去当地瑶族开垦新田,每处都选一块较大的田为“田娘”,即众田之母。凡种有田娘的人家,在六月初六这天,要杀一只鸭子,祭供田娘,祈求保佑谷物丰收。清早,主人家就把鸭子杀了,煮熟装在篮子里,然后再带上一壶酒,三支香,三个酒杯,一叠纸钱,一根扎有纸花的芦竹,为“田娘”献酒,焚香烧纸钱祭拜。去供田的人,手里拿一草标,以示不能与其他任何人讲话。供田的鸭子,不给外人吃。吃鸭子时家门插草标,表示正在吃供田鸭,期望别人不要撞入屋内。其他人家亦在此日祭地头天公地母,这天,所有田里插彩色旗,以求庄稼丰收,免遭灾害。

  挂号节

  挂号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清明日举行。八排瑶族过此节的目的是祭扫坟墓以怀念祖先。此日,同宗族都集中到墓地,参加祭拜祖坟的人都要拿一枝苗竹,串上五张纸钱,插在坟头上,以示前来拜墓的后人众多,并说明这一家族的人丁兴旺。各个家族都以纸钱串多者为荣。这天,家族中某一家负责准备酒肉,其他来拜墓挂号的人要自带米饭。礼仪结束后,大家就在墓地会餐,以示家族和睦。

  过香节

  过香节又称跳香,湖南省保靖地方瑶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举行,也有的在九月二十七日或九月二十九日举行。此日村中要请师公还愿,全村人都要参加。跳香又叫送鬼,人们将神纸放在屋中燃烧,由师公围着跳神。

  禾魂节

  禾魂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万大山一带瑶族支系山户瑶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节日当天,全村各户人家派出一人带着香、米、纸、肉等往村中社坛祭祀社王、盘王,以求他们保佑招来禾魂,五谷丰收。如果此时田中禾苗长得不好,则须到田头去祭祀土地公与禾神。节日里,家家做糍粑吃。

  欢降堂

  欢降堂又称喜花贵,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民间节日。过去当地八排瑶族从除夕到年初三数日,无论已婚未婚男女,都能够各寻所欢,在田峒间、山岗树林底下,幽会唱歌,自朝至暮。很多未婚者,在此时定下终身。至今,当地的未婚青年男女,仍有在此节期身着盛装,在山坡上与情人幽会,尽情对唱山歌的风俗。

  还娘娘愿

  还娘娘愿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民间节日。当地瑶族群众有供奉娘娘神的风俗,每年农历十一月就要还娘娘愿,此俗又称招兵,意为娘娘招回兵马,保护人丁大吉,六畜平安。还愿须请师公到场做法事,并杀猪作祭品。

  还清兵愿

  还清兵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瑶族节日,“清兵”即清除兵祸之意。每隔十二年一次,逢子年举行,历时三日,届时装坛上祭,盘歌颂神,每一个程序都是在歌声中进行,宛如一次山歌盛会。节日结束时,还要聚众开席宴饮。还愿的目的在于祈祷盘王保佑人丁兴旺,天下太平。

  祭峒主

  祭峒主是广东省龙门县瑶族支系蓝天人民间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举行。每十年举行大祭。峒主,当地又称“谭仙公”。关于谭仙公,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谭仙公就是瑶族领袖谭观福,是他领着瑶族与明王朝作斗争,屡建奇功。一说潭仙公就是当地最早的拓荒者,是蓝田瑶的始祖。所以,蓝田瑶有一个总的峒主爷庙,各个村赛又有自己的小峒主爷庙,它们都归总庙管辖,庙里除供奉峒主爷外,还供佛教的菩萨、道教的神仙。峒主爷保佑人畜兴旺、家业昌盛。此外,平时村民遇有婚丧大事、天灾人祸,或是求丰年、祈吉雨、消病魔等都要去祭拜峒主。如有争执不下的民事纠纷,双方及证人要到峒主庙前饮鸡血酒,请峒主爷来判是非,即所谓的神判。

  祭甘王

  祭甘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民间节日,节日时间因族系不同而不统一。花蓝瑶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底举行,坳瑶则在每年的五、八两月举行。节日期间,各村寨举行隆重的祭祀甘王仪式,杀猪杀鸡供献。祭师在甘王庙主持法事。祭后大家按户平均分配祭祀用的猪肉,或在庙前聚餐,或携回家中。节日中,还有游神的风俗,即把甘王庙中的神像抬出来巡游,仪式十分隆重。游神时禁止人们下地劳动,民间传说甘王姓罗,南朝时期当地古车村壮族人,自幼丧父。之后亲手打死了生母,此事激怒天神,他匆忙将母尸放在经阴阳先生指点可出阴王的墓穴,之后他便成了一个能使法术的神人,天神奈何不得。他曾艾萨克豆成兵的法术,帮忙南朝皇帝击退了敌人,因此被封候立庙,明朝时又加封为王,遂为当地各族群众供奉。

  祭雷庙

  祭雷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瑶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到十月间择日举行,具体活动由管庙人筹办。雷庙实为当地瑶族群众群众崇拜的一种奇异的大树,各个瑶族村寨都选其供奉,平时不准破伤神树,妇女不得从雷庙树下经过。祭祀时间、事宜确定后,大家杀猪宰羊,到村边祭供雷庙树神。各种费用由全村各户平均负担祭祀活动结束后,老人们将祭肉煮吃,谓之吃“雷庙肉”。青壮年男女不能吃,认为吃了以后不生孩子或生畸形儿。

  祭盘古郎节

  祭盘古郎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大瑶寨一带瑶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或七月初一日举行。瑶族民间相传,盘古郎是盘古皇开天辟地之后,他妹妹招的夫婿。盘古郎首创种田种地,并且管理天下耕作农事,调节雨水,保护禾苗,所以后人立庙敬奉他。举行大祭时,要杀牛、猪、鸡做祭品。祭牛分水牛和黄牛两种,闰年供黄牛,平时供水牛。祭祀事宜由当地庙老头人掌管,包括通知村寨群众,请魔公接神等。祭祀经费由群众筹集。请神是祭祀的重要资料。请神毕,须给魔公四、五斤猪肉及鸡、牛肠、米等。其余大部分祭品,一半由各家各户派代表一人,聚集庙中宴食,一半则由各户带回家去。祭祀盘古郎意在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如祭祀后切然风雨不调、人畜不安,庙主就要将盘古郎的石像倒置庙内,以表示人们愤怒和对其的惩罚。

  穷节

  穷节又称六月六节,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民间节日,每年六月初六举行。因此节正值旧粮吃尽,新粮未收的青黄不接之时,故称为穷节。节日里,人们只是磨些豆腐作节日食物,有的人家做点糯米糍粑,联户杀一头猪以祭祖先,并祈求祖先保佑当年丰收,以免受穷。

  求禾花节

  求禾花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罗运地方瑶族坳瑶支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节日中,人们要做一次群众祈禳。各村各户分成几个小组,自备酒肉供品,分别到各个神庙去祭祀神灵,保佑庄稼丰收。此时正是稻谷开花抽穗灌浆季节,故称这次祭祀活动为求禾花。祭后各户要留一人在庙里聚饮,俗称吃众。

  祭鸟节

  祭鸟节又称赶鸟节,瑶族民间节日。时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日。节前或当天,瑶家妇女们在家里做鸟仔杷,这种粑粑用糯米做成,形似小鸟,然后用竹子插在田头、地尾、天井边和神堂上。人们认为这样做,各种鸟儿就只吃粑粑,不吃谷子了。这天男人们一般也不下地劳动,有的人则结伴上山打鸟。在一些瑶族集中的小山(如湖南江华瑶山),节日活动更为丰富,四邻八村的人汇集在一齐,有的做买卖、有的斗鸡、也有走亲串门交友结朋的,充满节日气氛。

  禁风节

  禁风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宛田地方瑶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举行。这一天,人们要集会举行祈祷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当年不刮飓风,保证庄稼正常生长。节口里,人们除举行祭祀活动外,还要进行舞狮,对唱山歌等娱乐活动,有的地方还演彩调剧。

  开唱节

  开唱节又称七月七节,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民间节日。相传七月初七日是当地瑶族始祖盘古皇的诞辰日,盘古皇开天辟地,缔造了人间,也创造了唱歌,平时当地瑶族不多唱歌,从七月初七,一向到第二年正月,人们便以歌作乐,相互唱酬,所以称此节日为开唱节。节日这天,一切活动由全排每年选出的两户“新节人”负责。大庙中还要由师公主持祭拜祖先,老少男子都到大庙上吃“新节人”煮的粥。通常此日不外出劳动,家家户户备猪肉、酒、豆腐、糯米糍粑等在家堂敬祖先,尔后家人团聚吃喝。未婚男女则利用节日闲暇,到田野间、山岗树林里对歌、幽会,互相寻找意中人。

  开耕节

  开耕节又称起愿节,广东省连南摇族自治县瑶族民间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此季节,适逢新的一年耕作、活动即将开始,为了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向祖先祈祷,妇女磨豆腐,做糯米糍粑,晚上全家吃肉饮酒,共庆春耕来临。

  开年节

  开年节又称家神节、年宵节等,瑶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是日,人们在家休息,家家户户杀鸡炖肉,饮酒相庆,并设供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鬼。有的瑶族地区视这一天是年节的最后一个高潮,有的地方则认为是新的一年里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日,因此,民间十分重视这一天。节日过后,俗称“开阳春”,各地先后开始春耕春种。瑶族民间有“吃了元宵饭,各人找事干;喝了元宵酒,各人找路走”的俗谚。

  浪希节

  浪希节,瑶语意为合拢种爱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一带瑶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立春日举行。届时,年男女成群结队,互派代表,订立“浪希节”盟约,其资料大致有:第一,参加者务必心怀诚意,不得中途退出。第二,在浪希结期间,白天劳动,夜晚对歌,亲属不得干涉。第三,男女交往要热情大方,不得说下流话,唱伤情歌。第四,在浪希节期间,有人受伤或患病,大家集资医治。在盟约商足好之后,男子们每人出钱购买二只鸡,五斤猪肉和糯米酒,烟叶等作为礼品,由三至五人代表,与女方正式定约。浪希节这天,为挖地下种的吉日,男女双方身着节日盛装,女的手提糯米饭,肩扛锄头,腰挎绣花篓。男的手持镰刀,带上果子狸肉、烧鸡等,与姑娘们一齐结队上山合拢种爱地,然后举行娱乐活动。

  老君节

  老君节又称老君会,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举行。此节原是一些师公供奉太上老君的日子,这一天师公的徒弟们到师父家中拜老君,并与师父团聚吃喝一顿。之后演变为族人为某事情彼此合作后的聚餐节日。如水利老君会,大家合力兴修水利,受益人家每年交出必须数量的钱或谷子,由一人收管,然后在七月十三日这天,请大家吃喝一顿。有的妇女合力开荒,种下黄豆或其它谷物,收获后也由大家集一些钱米在七月十三日这一天吃喝一顿。

  牛头王生日

  牛头王生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区部分瑶族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当地瑶族传说这天是牛头王的诞辰日,因此要给牛吃糯米饭,让牛停止劳作,休息一天。花篮瑶族每家做一至五斤黑糯饭,并以猪肉、鱼祭祖。全州、灌阳一带的瑶族这一天要备酒、宰鸡、吃黑糯米饭,为牛做生日,祝牛不生疾病,长得健壮。红瑶在这一天不许用牛,还要给牛吃一团糯米饭。人们还用乌拉叶、枫树叶煮黑糯米饭吃。平地瑶、山公瑶均煮红饭(甜饭)祝贺牛的生日。

  盘王节

  盘王节又称跳盘王、做盘王、还盘王愿等,是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省区崇奉“盘王”的瑶族传统节日。各地瑶族过节时间不一致,通常在冬季农闲时。桂北、湖南、粤北瑶族多选在农历十月中旬至春节期间。一九八四年八月,各地瑶族代表汇集广西南宁,共同商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统一过盘王节。盘王节历史悠久,早在晋干宝《搜神记》中已有记载。节日时间一般三天两夜,也有长达七天七夜的。活动可单家独户举行,亦有联户或同宗族进行的。活动资料丰富多彩,有跳长鼓舞,唱《盘王歌》、历史歌、感情歌、牛产歌等。有的地方还有打花棍,放花炮以及请戏班子唱戏等。跳盘王是节日务必表演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有起舞、召龙等十几个场次,历时一至两天,伴着长鼓声,舞者时而翻腾,时而旋转,时而跳跃,表演开荒、造林、伐木、播种等舞蹈动作。舞姿粗犷,情节生动,瑶家姑娘围在一旁唱着优美的盘王歌。盘王节的早期形式,与瑶族历史上的图腾崇拜、先祭祀活动有关。此刻已成为各地瑶族纪念祖先,欢庆丰收的隆重节日。

  盘王墟

  盘王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阳朔、平乐等地瑶族传统节日,一年之中举行三次,即在农历二月初二日、六月二十三日、十二月二十八日岸行。节日除舞龙、舞狮等娱盘王神的活动外,还进行民间贸易活瑶族群众与赶来参加节门的各族群众借此机会买卖交换农具和土特产品。

  平安节

  平安节是贵州省黎平县一带瑶族节日,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举行。当地瑶族认为,此时一年劳动已经结束,五谷归仓,安闲无事,能够尽情地欢庆一下,共享丰收果实。节日里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放田捉鱼,舂米打粑,招待亲朋好友。青年男女则穿上节日盛装,到传说中的公正法神邓子巴的坛前跳芦笙舞,入夜则又集中在某一宽敞人家,唱和歌曲。大榕新寨的卜姓瑶族在二十八日过此。相传古时候卜姓贫穷,过节时笼里无鸡,只好上山挖竹鼠,回来时天色已黑,来不及过节,便改在次日。因与其他瑶族的节期时间不同,故各姓之间互相宴清。

  青瑶小年

  青瑶小年是贵州省荔波县瑶麓一带瑶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瑶族自称青瑶,原先但是小年,在明朝建文年间迁人荔波一带,因居处与水族毗邻,受其影响才过此节。此日清晨,妇女要磨豆腐,蒸糯米饭,男人打粑粑、挑水、扫地,这天不准宰鸡杀猪,到集市上买几斤猪肉即可。晚上,家家户户摆上供桌,上有做好的猪肉、糯米饭、粑粑和米酒,敬给祖宗和山神,祈求丰收,祈求神灵用粑粑粘住鸟兽的嘴不来吃庄稼。祭毕,全家欢宴。旧时,小年夜晚和次日清晨,家家都要留心听鸟叫,喜鹊叫则预示来年风调雨顺,麻雀叫说明来年遭雀灾,猫头鹰或老鸹叫预兆来年有灾祸。

  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人口213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白裤瑶”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和狩猎,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导。主要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

  服装习惯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传统节日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瑶族的舞蹈

  (一) 大长鼓舞

  主要流传于广西金秀瑶山巷乡坳瑶地区。大长鼓还有公鼓和母鼓之分。公鼓腰细而长,母鼓腰粗而短。演奏时,将母鼓横于胸前,以右手拍右端的鼓面,发出“嘭”音;左手用竹片打击左端鼓的边沿,发出“啪”音。即“嘭——啪啪,嘭——啪啪”的节奏;公鼓,是为了配合母鼓演奏的。公鼓音高,母鼓音低,浑厚,音域宽广,远近可闻。舞蹈时,时而鼓声“嘭——啪啪”,时而男女同声高歌,时而鼓、歌、舞交织为一体,充分表现了瑶族鼓文化的艺术风格。

  (二) 中长鼓

  主要流传于广东连南八排地区。舞蹈时,把长鼓斜挂于胸前,鼓的左端高,右端低。鼓的节奏往往与大长鼓相反,即“啪啪——嘭”、“啪啪——嘭”的节拍。舞蹈时有一定的高难动作,舞者是而腾空跳跃,时而下蹲盘行,时而左右摇鼓晃肩等。还有吹牛角,敲锣、击鼓伴奏。场面欢快、热烈,表现瑶族豪迈、奔放、坚强和勇敢的民族性格。

  (三) 小长鼓

  主要流传于自称为勉瑶地区。舞蹈动作丰富多采。其中有36套和72套不同的舞蹈动作,舞姿以轻歌曼舞为特征。主要表现有造长鼓的,也有表现祭祀的等。有独舞,也有双人舞或男女混合而舞。舞者往往是口不离曲,手不离舞,足不离蹈。并有唢呐、锣鼓伴奏。

  (四) 师公舞(陶鼓舞)

  流传于广西金秀瑶山拉珈瑶区。由若干个舞蹈构成,如“龙女出游舞”、“云雾舞”等。其中“龙女出游舞”是一套表现东海龙王一妙龄少女厌烦龙宫的生活而梳妆打扮、登岸过桥、游乡入寨、自立门户等内容的舞蹈动作。舞者随着陶鼓优美动听的鼓点翩然起舞,表演得维纱维肖。其鼓点是:

  小鼓: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

  陶鼓:达——嘭达 嘭达 嘭达 ○达

  小锣:当——○当 ○当 ○当

  (五) 铜鼓舞

  主要流传于布努瑶地区。参加的人数多少不限。其中,有的打铜鼓,有的用小木桷相助制造铜鼓的回音,有的打皮鼓伴奏,有的手持雨帽,不停地穿插于铜鼓舞、皮鼓舞之间,扇风狂舞。时而像雄鹰腾空,时而像猴子攀枝,时而转身,时而像鲤鱼跳龙门。舞姿粗犷有力,生动活泼。

【瑶族的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瑶族舞曲教案01-31

《瑶族舞曲》大班教案03-20

瑶族舞曲教案(15篇)03-27

瑶族舞曲教案15篇01-31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01-20

中班瑶族舞曲打击乐教案08-25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8篇01-20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8篇)02-16

风俗习惯作文11-18